史料依据

章寿发 收集


  浦城始迁祖、练夫人本姓、练湖在哪里等等,在我们的宗谱中记载不一,所以需要借助史籍资料来印证考实。通常,这些史料是数百上千年前的先人们撰写当时或距离当时较近的历史,比我们这些数百上千年后的今人凭臆想推测要真实可靠得多。然而,终因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不仅我们的宗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而且各种史籍资料也有记述上的偏差。对于我们,应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史料的可信度,是严格按照这样的原则:国史>通志>方志>文献>家谱。即史实的采信,应取高可信度,同样,高可信度可否定低可信度,而国史的否定只有通过发现——考古的发现才能否定。若无史料依据,只凭“这不可能”、“那不合理”,以现代人的行为思维来否定古代人的生活轨迹,是多么地可笑和卑劣。以下是本人收集到的部分史料依据:
  一、太傅公、练夫人为浦城始迁祖
  《宋史·列传第七十》:“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道光《福建通志·人物·章仔钧》:“泉州南安人,徙居建州浦城。”
  章望之撰写的《太傅仔钧公墓志》,载于《章氏会谱·德庆初编卷十四》:“吾族自七代祖考以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避地于浦城。公甫造厥家,诞启我后裔,生一十五子,若文若武,咸休于时。”
  这里的“遂家浦城”、“徙居建州浦城”、“甫造厥家”有力地印证了太傅公、练夫人才是入迁浦城的章氏浦城派始迁祖。因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故认可为浦城人,而非习惯上的祖籍地、出生地意义的浦城人。由此否定了练夫人被强牵的“浦城仙阳练村人”。
  二、太傅公、练夫人迁浦城前曾居住青浦
  民国《青浦县志·古迹》中记有:“章练夫人宅,在章练镇东里许適字圩。夫人姓杨氏,名雋,以家住练湖,故世称练夫人。唐天佑中,从其夫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章仔钧屯戎浦城……。其宅即今之天光寺。”
  民国《章练小志·卷三·祠庙》:“姓章名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夫人姓杨,以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后仕闽,乃家焉,旧宅遂为天光寺。”
  民国《章练小志·卷八·集文》:“公讳仔钧,字仲德,唐天佑中,官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武宁郡开国伯,夫人杨氏,世居练河,又称练夫人。公与夫人尝居此里,章练由此得名。后公仕闽,夫人乃捨宅为寺,至今,东郊外之天光寺,犹岿然无恙也。”
  《练塘镇志·总述》:“练塘,原名章练塘。相传五代时,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曾居此。其夫人杨氏,世居练湖,又称练夫人。章仔钧奉调入闽,练夫人捨宅为寺(即天光寺)。……由此因缘,练塘集镇形成后,以章练夫人名字命名叫章练塘。以后,又随行政区划调整演变成练塘镇。”
  《练塘镇志·天光寺》:“建于唐天佑年间(904~907),宋端平年间(1234~1236)重建,明宏治丁巳(1497),天启甲子(1624)两次重修,均有碑记。”这与《宋史》中“因事闽,遂家浦城。”在时间的衔接上极为吻合,足以证明太傅公、练夫人曾经在青浦居住过的极高可信度,更何况还有练夫人捨宅为寺留下的天光禅寺,至今岿然无恙。
  三、练夫人姓杨
  道光《福建通志·人物·章仔钧》:“妻,本姓杨,名隽,以家住练湖,故名练夫人。”
  民国《青浦县志·古迹》:“夫人姓杨氏,名雋,以家住练湖,故世称练夫人。”
  民国《章练小志·卷三·祠庙》:“姓章名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夫人姓杨,以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
  民国《章练小志·卷八·集文》:“公讳仔钧,官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武宁郡开国伯,夫人杨氏,世居练河,又称练夫人。”
  《练塘镇志·总述》:“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曾居此。其夫人杨氏,世居练湖,又称练夫人。”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章仔钧》:“妻杨氏,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练夫人》:“五代闽章仔钧妻,本姓杨,名隽,以家住练湖,人称练夫人。”
  清末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正史类·宋史》:“吴越章氏皆祖琅琊王,王名仔钧,南唐行营招讨制置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上柱国、武宁郡开国伯,宋宣和元年追封琅邪王,谥忠宪。其妻杨氏,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宋宣和中追封越国夫人,全活建州一城百姓,因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又仔钧妻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
  清末民初古典图书集成《国学大师·人物·练夫人》:“五代时人。章仔钧妻。姓杨,名寯,以家住练湖,人称练夫人。深沉端毅,知识过人。仔钧屯戍浦城时,有二校失期当斩,以夫人言而释之。仔钧死,居建州。南唐破建州,二校在行间,以夫人故不屠城。后累封渤海郡贤德越国夫人。”
  1990年,在当时建瓯县政府老政委李维真和建瓯县博物馆馆长刘龄坚的协调指导下完成的练夫人铜像,铜像底座后面刊记《练氏夫人传略》:“夫人姓杨名雋,以家住江苏丹阳练湖,世称练夫人,为五代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妻。”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的一幅“全城章氏富贵寿考图——章仔钧、练夫人暨子孙容像”的真迹画像,画中也有文字注明:“妻,杨氏,名隽,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
  另外,各地《章氏宗谱》中的记载,不计其数,现略录部分: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卷四·渊源考》:“宋庆历初,以公玄孙得象辅相功,追封琅玡王,谥忠宪。配杨氏,因世居练湖,故称练氏,封勃海郡君越国夫人。”
  浙江苍南《藻溪章氏族谱》:“太祖妣杨氏生四子,副祖妣黄氏生十一子。杨氏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乃故人敬避其姓而改称。”
  浙江宁波《慈溪屏山章氏宗谱·卷一·太傅仔钧章公渤海郡君练氏夫人阴德录》:“原姓杨氏,因居练湖久,故易练氏之姓。”
  浙江绍兴《偁山章氏家乘·卷一·太傅章公暨夫人练氏阴德录·序》:“练氏本姓杨氏,名隽,世居练湖因以为姓。”
  浙江乐清东山南村《河间郡章氏宗谱·明永乐成祖御制练氏夫人阴骘传》:“太傅章仔钧暨夫人练氏,练氏本杨氏,居练湖,因以为姓。”
  江苏江阴青阳《全城章氏家谱·卷一·氏族源流记》:“宋庆历初以公元孙得象辅助功追封琅琊王,谥忠宪,配杨氏,因世居练湖,故称练氏,封渤海郡君,越国夫人。”
  安徽滁州《来安章氏家乘》:“检校太傅、高州刺史,五代闽西北面行营招讨刺置使,封武宁郡开国伯,宋封琅琊王,谥忠宪。练夫人杨氏,以救建州全城,及卒葬祀之,宋封越国夫人。”
  河南南乐运古宁甫村《南乐章氏谱·浦城世牒》:“宋庆历初追封琅琊王,谥忠宪,配渤海郡君杨氏,讳雋,因世居练湖,称练氏。”
  湖南湘潭排头乡月塘村《全城堂章氏族谱》:“仔钧公投闽王,授任南唐太傅,其妻杨氏,诰封越国夫人,世居练湖,又称练夫人,佑理政贤,遂全建州一城民命,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御封全城堂也。继室黄氏亦封魏国夫人。”
  四、练湖在江苏丹阳
  明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地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五湖中的“润之丹阳”就是练湖。
  清末民初古典图书集成《国学大师·地名·练湖》:“古湖名。西晋陈敏主持开凿,在今江苏省丹阳市西北。唐时周围四十里,分上、下二湖。纳长山诸水以济漕运,并可溉田数百顷。后因围湖造田湖面缩小,清康熙时曾修复下湖。今湮。”
  清末民初古典图书集成《国学大师·历史百科·练湖》:“练湖。亦称练塘,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北。西晋惠帝时,陈敏据有江东,遏马林溪(即辰溪下游),受高骊、长山八十四派之水(合流为辰溪)蓄为湖,周四十里,灌溉农田数百顷,下通运河。唐代近湖居民筑堤横截十四里,开渎口泄水,耕湖为田,遂分为下、上二湖,湖窄水泄。永泰元年(765)重新修治,蓄水以济漕运及灌溉。五代南唐、宋、元至明也屡经修濬筑堤,兴筑斗门函闸,以蓄泄启闭。后因长期淤积,多被侵为田。今已大部辟为农田。”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中展示的“练湖遗址”照片,也证实了练湖在江苏丹阳。
  作为历史名湖,可见练湖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只要一提起练湖,谁也不会想到浦城,而是丹阳,因为在《浦城县志》中根本找不到练湖的地名。练湖的大地域,水面浩瀚宽广,在《丹阳县志》多有记载:
  光绪《丹阳县志·水》:“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即周长40里,面积约达10.3万亩。
  光绪《丹阳县志·重修练湖碑记》:“夫以幅员数十里之奥区,水自长山奔流而汇者八十有四派,亦可谓一巨浸也。而欲使之大旱不减,大涝不溢,可溉而田,可运而河,可使为利,而不可使为害,厥惟艰哉!”
  对练湖的讴歌赞美,历代文豪都留下了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优美诗词歌赋:
  唐代诗人张祜有《题丹阳永泰寺练湖亭》诗:“小槛俯澄鲜,龙宫浸浩然。孤光悬夜月,一片割秋天。浅派胤沙草,余波漂岸船。聊当因畎浍,披拂坐潺湲。”
  宋代诗人顾松年有《过练湖》诗:“行行何处慰吟观,负郭平湖万顷宽。两寺钟声烟外听,六朝山色镜中看。难追鸥鹭朋俦密,颇怪鱼龙窟宅寒。请濯尘缨自兹始,为辞云水向长安。”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练湖放闸》诗:“满耳雷声动地来,窥窗银浪打船开。练湖才放一寸水,跳作冰河万雪堆。”
  宋代诗人袁说友有《练湖》诗:“练湖四十里,往往半徐州。巨浸膏千亩,余波济万艘。回旋迷宿鸟,浩荡狎飞鸥。父老相迎问,犹怀旱叹忧。”
 2018年3月29日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