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练夫人祖籍和本姓的考证

章寿发


  自从建瓯政府将练夫人塑像换碑改姓后,引发了我章氏后人的激烈争论,表现出二种观点三个态度。
  一种观点是:我祖练夫人本姓杨,今被建瓯政府随意篡改,被外姓人肆意冒占,这是对我祖宗的不尊,是对我章氏的侮辱。持这种观点的,态度很坚决,为了维护祖宗的尊严,必须力争恢复练夫人的真实面貌。
  另一种观点是:我祖练夫人姓练不姓杨,持这种观点的,体现在二个态度上。一个态度是认定《章氏宗谱》上没有练夫人姓杨的记载,甚至说看了三四十部甚至上百部《章氏宗谱》,都没有发现记载练夫人姓杨的。另一个态度是无论练夫人姓杨姓练,都无所谓,只要知道练夫人是自己的祖宗就可以了。对于自己的祖宗,被人任意篡改,竟然可以无所谓?而真正应该无所谓的练姓人却在那里高喊很不舒服,拼命上书,实现了冒占我练夫人的目的。
  我练夫人之所以能够被人轻易冒占,其主要的因素有二。其一,是练姓人的练氏谱上记有练玉姑的女子,并指名道姓地说练玉姑就是练夫人。对于练氏谱的记载,笔者在《练夫人不姓练,浦城不是祖根》、《祖宗尊严不可辱》等论文中已给出详细的论述,证明了练氏谱的荒唐及伪造,所以,本文不再对此进行论证。其二,在浦城研究会成立之初,为了宣传章氏文化,收集、整理、发行了许多章氏资料,其中不乏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特别是有一位文化名人、权威人士写了《练夫人故里》一文,影响较大。文中说练夫人出生在浦城仙阳练村,所以练夫人就被认定为浦城练村人,因为练村是练姓人的村落,因此练夫人就自然姓练了。
  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本文通过国史、方志、文献及各地宗谱资料来论述练夫人的祖籍和本姓,探寻练夫人的生活轨迹。

国史证实了练夫人祖籍不在练村

  《练夫人故里》中说:“唐末出名人练寯,即五代太傅章仔钧练夫人,故称练村,又名练湖”。建瓯也有一位文化名人曾说过:目前最有权威最可信的是《浦城县志》。故查《浦城县志》,可查遍整部县志,却没有发现浦城有“练湖”的地名,也没有“练村又名练湖”的记载。这就产生了疑问,练夫人出生在浦城仙阳练村的结论,居然不是来自最有权威最可信的《浦城县志》,那来自何处?或者说练夫人究竟是不是出生在浦城?
  相反,在国史的《宋史》中却可以找到练夫人并非出生在浦城的证据。《宋史·列传第七十》中记载:“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五代十国的闽,是王审知建立的。得象公的高祖父仔钧公,是在投奔王审知后,才迁居浦城安家的。这就很清晰地记载了仔钧公才是浦城章氏的始迁祖,在事闽前从未到过浦城。练夫人为仔钧公的妻子,随同仔钧公迁居浦城,在仔钧公事闽前也从未到过浦城。因有国史为证,这就肯定了练夫人根本不是出生在浦城。浦城既不是练夫人的出生地,也不是仔钧公的祖籍地,所以,练夫人因出生练村而姓练的断言,属牵强附会。
  往前探求,练夫人跟随仔钧公事闽迁居浦城前,是在哪里生活的呢?答案非常明确:在今天上海青浦的练塘镇。民国《青浦县志·古迹》中记有:“章练夫人宅,在章练镇东里许適字圩。夫人姓杨氏,名雋,以家住练湖,故世称练夫人。唐天佑中,从其夫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章仔钧屯戎浦城,尝恩释仔钧部下二军校于罪。仔钧殁,夫人居建州,会二校投南唐,破州城,夫人使传语,遂解屠城之厄,州人德之。及卒,请留葬以祀。其宅即今之天光寺。”民国《章练小志·祠庙》中同样记载:“姓章名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夫人姓杨,以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后仕闽,乃家焉,旧宅遂为天光寺。”这二部方志都指明了练夫人姓杨,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夫人与仔钧公一直生活在青浦练塘,直至仔钧公事闽,才全家迁居浦城,并将练塘老宅献给当地为寺,即今天的天光寺。
  太傅公生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王审知立国闽为909年,时太傅公42岁,练夫人小太傅公4岁,生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 闽元年时38岁。而太傅公投王审知,助其立国,当于909年之前。《练塘镇志·天光寺》记载天光禅寺,建于唐朝天佑年间(904~907),“宋端平年间(1234~1236)重建,明宏治丁巳(1497),天启甲子(1624)两次重修,均有碑记。一沈嘉撰,一陈仁锡撰。”由此可知,太傅公于906年39岁、练夫人35岁时,因事闽才全家迁居浦城。太傅公生15子5女共20个子女,至少应该有一半是出生在青浦练塘。因当时已出生的子女尚在年幼,故未留下一子半女于青浦。直至一百多年后,楶公迁入青龙镇,青浦才开始有章氏蕃衍。
  从时间年代上的推进,可以看到《青浦县志》、《章练小志》与《宋史》之间的无缝对接,真可谓严丝合缝。能够实现历史进程中的严密相扣,足以证明《青浦县志》、《章练小志》这二部方志的高可信度,这才称得上是最有权威的。
  练夫人住青浦,家有老宅,二十三四岁成婚,养育子女,均在青浦,至随太傅公迁居浦城,练夫人于青浦至少生活居住了十五六年以上。太傅公卒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享寿七十四,“仔钧殁,夫人居建州”,作为浦城人,练夫人在浦城起码生活居住了三十三年,浦城是练夫人一生中生活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夫人移居建州,年约七十岁,卒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享寿八十一岁,在建州生活了十一年。
  练夫人自青浦,至浦城,再至建瓯,经由国史、方志的印证,已经极为清晰明了。然而,练夫人的祖籍出生地又在哪里?查更多的方志、文献及《章氏宗谱》,都明确指向了一个地名——练湖。

文献指明了练湖在江苏丹阳

  方志、文献及各地《章氏宗谱》都有明明白白地记载:练夫人本姓杨,因家住练湖而称练夫人。即练夫人的祖籍是练湖,这练湖在浦城吗?上文中已提到,《浦城县志》中根本找不到“练湖”二字,一部记录自己本辖境内的地方志,除非没有,否则是不可能没有记载的。能够找到的是:“练村原名莲花村,因广种荷莲得名,又因村落形象而名鼻头。”所以,练村原名莲花村,又名鼻头村是存在的,而又名练湖是不存在的。由此肯定,练湖不在浦城。
  近日,在浙江金华长山村的《章氏宗谱》中,发现了一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瓯县政府关于塑造练夫人铜像的报告,该报告最后有附,附的全文如下:


报告中附的全文
  “附:练氏夫人铜像底座后面刊记《练氏夫人传略》全文:
  “夫人姓杨名雋,以家住江苏丹阳练湖,世称练夫人,为五代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妻,章仔钧屯守浦城西岩山被围,小校边镐、王建封,因乞援失期,当斩,得夫人援颊获免。后二校投奔南唐。
  “公元九四四年边王二将率兵破建州(即今建瓯)。将屠城,得悉夫人在城内,遂赏金帛往见,并授予白旗曰:‘请置门前,已戒士卒勿犯矣。’夫人返金与旗,曰:‘公等若念旧德,愿全此城,否则吾家不独生也。’二将感夫人大义,城遂得全。殁后邑人感戴全城之恩,葬于州署后堂,题其墓曰:『全城众母』为缅怀夫人遗泽,建瓯人民在夫人原墓址镌立铜像以志盛德。
            建瓯县人民政府一九九○年立”
  此次塑造铜像的过程,是在当时建瓯县政府老政委李维真和建瓯县博物馆馆长刘龄坚的协调指导下完成的,明确指出了练湖是在江苏丹阳。
  章信哆在《古今传赞练(杨)夫人》中也指出:章氏宗谱“不可能把一个不大让人认识的地方作为夫人的籍贯。必须是宋以前存在的、世人熟悉的、不含歧义的、不带急转弯式思维的一个具体地方。首先必须具备大地域和知名度。浦城练村,首先在地理上不具备这个条件。”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地域,只要说出名称,大家都知道具体的位置,是不需要附带其他方位用词的。而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五大名湖,江苏丹阳的练湖就在其中。
  明代的《幼学琼林》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等内容,与《增广贤文》一起被古人誉为“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在《幼学琼林·地舆》篇中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五湖中的“润之丹阳”指的就是练湖,作为历史名湖,可见练湖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只要一提起练湖,谁也不会想到浦城,而是丹阳。
  练湖的大地域,其形成时的范围,在光绪《丹阳县志·水》中有载:“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即周长40里,面积约达10.3万亩。对练湖的讴歌赞美,历代文豪都留下了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优美诗词歌赋。有南朝的颜延之;有唐朝的李白、陆游、许浑、李华、权德舆;有宋朝的杨万里、陈东、陈师道、苏庠、葛胜仲;有元朝的萨都剌、宋褧;有明朝的姜宝、张珍、丁鸿阳等。以下略举一二首诗篇,可见练湖水域之浩瀚宽广:
  唐代诗人张祜有《题丹阳永泰寺练湖亭》诗:“小槛俯澄鲜,龙宫浸浩然。孤光悬夜月,一片割秋天。浅派胤沙草,余波漂岸船。聊当因畎浍,披拂坐潺湲。”
  宋代诗人顾松年有《过练湖》诗:“行行何处慰吟观,负郭平湖万顷宽。两寺钟声烟外听,六朝山色镜中看。难追鸥鹭朋俦密,颇怪鱼龙窟宅寒。请濯尘缨自兹始,为辞云水向长安。”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练湖放闸》诗:“满耳雷声动地来,窥窗银浪打船开。练湖才放一寸水,跳作冰河万雪堆。”
  宋代诗人袁说友有《练湖》诗:“练湖四十里,往往半徐州。巨浸膏千亩,余波济万艘。回旋迷宿鸟,浩荡狎飞鸥。父老相迎问,犹怀旱叹忧。”
  “孤光悬夜月、余波济万艘、窥窗银浪打船开、柳间帆影出平湖……”这种情景感受,在浦城是享受不到的。“练湖四十里、巨浸膏千亩、回旋迷宿鸟、浩荡狎飞鸥、负郭平湖万顷宽、练湖才放一寸水……”如此宽阔的水域,浦城根本不存在,更不会有“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的可能。
  在光绪《丹阳县志》中载有元代陈膺撰写的《重修练湖碑记》一文,其中也说到:“夫以幅员数十里之奥区,水自长山奔流而汇者八十有四派,亦可谓一巨浸也。而欲使之大旱不减,大涝不溢,可溉而田,可运而河,可使为利,而不可使为害,厥惟艰哉!”如此巨大浩瀚的场面,在浦城的地形地貌中是完全没有踪影的。
  至此,练夫人世居练湖即可明确是在江苏丹阳。更何况,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中展示的“练湖遗址”照片,也证实了练湖在江苏丹阳。

对练夫人自丹阳移居青浦的猜想

  丹阳位太湖以北,青浦位太湖东南,两地相距数百里,练夫人是怎么移居到青浦的呢?从青浦经浦城到建瓯,通过方志、国史已经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而自丹阳到青浦,实在找不到一星半点的资料。在长期的寻找中,笔者发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插花地”。故,在此先对插花地作一简述。
  插花地又称飞地、嵌地,指此县境内某一地区内的土地、居民,隶属彼县管辖,即插花地与所在地无隶属关系,而是远离自己的所属辖区。光绪《广平府志》是这样描述插花地的:“如府厅州县治所在此,而所辖壤土乃隔越他界,或百里而遥,或数百里之外,即古所谓华离之地也;又如二壤本属一邑,中间为他境参错,仅有一线相连,即古所谓犬牙之地也;又如一线之地插入他境,既断而复续,已续而又绝,绵绵延延至百十里之遥,即古所谓瓯脱之地也。”像花枝从本枝上被剪下插到远离本枝的其他地方去一样,本境管辖的某一区域,被嵌入在远离本境百里或数百里之外的他境地界中。插花地最初缘自古代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时期,各诸侯国群雄纷争,一些特殊的地域作为驻军屯垦之地,遂形成飞地嵌入的一种畸形状态。自三国时开始出现,后屯垦虽废,而习惯相沿,直至明初,在建立了耕戍制度的基础上,才明确固定了插花地制度。今天的青浦练塘,在1910年前,就是这样一个插花地。
  青浦、丹阳,三国时属东吴。青浦有青龙,万历《青浦县志》:“青龙镇,称龙江。相传孙权造青龙舰于此,故名。”丹阳有练湖,乃因东吴于此演练水军,得名。青浦始明代1542年建制设县,康熙《青浦县志》:“青浦,古唐行镇,又名青溪。至嘉靖二十一季,从巡按御史舒汀奏,割华亭西北二乡、上海西三乡,立青浦县,治青龙镇。”其所属辖区随历史的变迁,在嘉兴府、华亭府、松江府间多次变更。而地处青浦县境内的练塘镇,五代十国时就属吴国,同样随历史的变迁,始终稳固地直属于润州府、镇江府、苏州府之间的变更,即今江苏省管辖。直至清末1910年归并青浦,民国《青浦县志·疆域上》载:“宣统二年,元和、吴江两县之插花地章练塘镇归并青浦。”青浦练塘原属于江苏,这可在明宏治丁巳年重修天光寺时,明代沈嘉在《重建天光寺》诗中找到印证,诗曰:“天光古额旧丛林,地属苏台练水滨。轮奂峥嵘欣复建,佛天金碧喜重新。皇图愿祝万年寿,黎庶恭祈四海春。独赖仲明松月老,碑石记事述前因。”其中“地属苏台练水滨”,苏台指的就是当时的苏州府,练水即为练湖。这里,既点明了天光寺所在的地域为江苏的一个插花地,也肯定了练夫人的祖籍为丹阳练湖。
  这种所在地与属地相去数十里,甚至数百里的格局,不仅使属县不易掌握该地域内的民生情况,而且不便行政,有碍政策的推行,因此必须委派诚实可信、忠诚可靠的官员去管理,于是,练夫人的父亲即被委任为练塘的管理者。练夫人自幼聪慧乖巧,深得父亲宠爱,故杨父带着女儿上任练塘,并于该地置屋以居。
  话分两头,太傅公祖籍泉州。各地《章氏宗谱》中都有记载:太傅公具有极高的品行,豁达大度,重情忠义,学问深湛。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旅,为夺属地而纷纷争战。其中有不少闻知太傅公名声的,都派遣使者前来招募太傅公,公均以生性素来放达,不愿加官受拘束而推辞从官。一个“生性放达”暗示了太傅公为避各诸侯国的侵扰,远走云游他方。至青浦练塘,被杨父看中,将女儿许配给太傅公为妻,并居住在杨家,管理产业。太傅公时年当为二十五六岁。
  太傅公生十五子,查所有《章氏宗谱》,除了六子仁郁公载有生年外,其余均无生卒记年。依常理,孩子较多的家庭,一般每个孩子出世间隔两岁左右。以此推算,仁郁公生904年,则长子仁坦公生894年,时太傅公为27岁。至太傅公39岁时投王审知事闽,长子仁坦公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宗谱明确了练夫人本姓杨

  在各地的《章氏宗谱》中,在众多的文献、方志资料中,练夫人本姓杨,因家住练湖而称练夫人。已是一个人所周知的共识,毋须再予讨论。此处只想探寻何时起称练的,是什么原因称练的?
  2006年新版《练塘镇志·总述》开篇:“练塘,原名章练塘。相传五代时,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曾居此。其夫人杨氏,世居练湖,又称练夫人。章仔钧奉调入闽,练夫人舍宅为寺(即天光寺)。在闽期间,练夫人以‘全家愿意与城同存亡’的决心,阻止原章仔钧部下王建封、边镐助南唐攻破建州后屠城的举动,保全了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百姓的生命、财产。死后,建州百姓感谢她保全城池的恩德,将练夫人墓建在州署后堂,立碑称‘全城之母’。由此因缘,练塘集镇形成后,以章练夫人名字命名叫章练塘。以后,又随行政区划调整演变成练塘镇。”据此分析,称练是在练夫人定居练塘时就逐渐开始形成了。
  读《红楼梦》中的一个细节:经媒人说合,薛蟠娶南京城内夏金桂为妻,之前宝玉曾问起“哪家姑娘?”,丫鬟香菱告知“金陵夏家”。受这个“金陵夏家”的启示,笔者猜想,练夫人之父带着女儿远赴数百里外的练塘上任,初时,当地坊间称其府邸为“练湖杨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越来越熟识练湖杨家,经口口相传,逐渐简化为“练家”。又以太傅公长子仁坦公的年龄为基,太傅公自到练塘至事闽迁浦城,至少在练塘生活了十三四年以上,在此期间,杨父去世,太傅公成为一家之主,坊间也就很自然地传开了“章练”。后来,太傅公携全家迁居浦城,练夫人将住宅献给当地建寺,当地居民感恩在心。再后来,从建瓯传来练夫人舍命全城之壮举的消息,为了让后人永久记住并报答练夫人的恩德,当地居民就将该地命名为章练塘。
  以上练夫人姓杨而称练的因由,是笔者的推测。而各地《章氏宗谱》中的记载,其中可信度较高的是因为避讳。浙江苍南的《藻溪章氏族谱》说:“太祖妣杨氏生四子,副祖妣黄氏生十一子。杨氏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乃故人敬避其姓而改称。”这里指出了“敬避其姓”,因尊敬而不可直呼其姓,故以出生地“练”代之。自得象公为相后,北宋皇帝追封仔钧公为琅玡王,因琅玡谐音“狼牙”,夫人姓杨,谐音“羊”,羊入狼口为大不吉利,于是避“杨(羊)”以“练(练湖)”。如果说得象公以前,尚可称杨夫人,自得象公以后,则不可再称杨夫人了。“练夫人”成为一个专有的称谓,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符号。
  其实,只要认同练夫人祖籍为练湖,就基本可以证实练夫人本姓杨了。作为旁证,杨姓是丹阳的大姓,根据1992年新版《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带“杨”字的村庄有67个,直接以杨姓命名的如杨巷、杨庄、杨家、杨家庄等的有29个,可见杨氏族群在丹阳的兴旺。原CCTV著名主持人杨澜,就是江苏丹阳练湖人。
  鉴于有些章氏族人因未读到《章氏宗谱》记载练夫人姓杨的,笔者于此略取一二部以示:
  浙江宁波《慈溪屏山章氏宗谱·卷一·太傅仔钧章公渤海郡君练氏夫人阴德录》:“原姓杨氏,因居练湖久,故易练氏之姓。”
  浙江绍兴《偁山章氏家乘·卷一·太傅章公暨夫人练氏阴德录·序》:“练氏本姓杨氏,名隽,世居练湖因以为姓。”
  浙江乐清东山南村《河间郡章氏宗谱·明永乐成祖御制练氏夫人阴骘传》:“太傅章仔钧暨夫人练氏,练氏本杨氏,居练湖,因以为姓。”
  江苏江阴青阳《全城章氏家谱·卷一·氏族源流记》:“宋庆历初以公元孙得象辅助功追封琅琊王,谥忠宪,配杨氏,因世居练湖,故称练氏,封渤海郡君,越国夫人。”
  安徽滁州《来安章氏家乘》:“检校太傅、高州刺史,五代闽西北面行营招讨刺置使,封武宁郡开国伯,宋封琅琊王,谥忠宪。练夫人杨氏,以救建州全城,及卒葬祀之,宋封越国夫人。”
  河南南乐运古宁甫村《南乐章氏谱·浦城世牒》:“宋庆历初追封琅琊王,谥忠宪,配渤海郡君杨氏,讳雋,因世居练湖,称练氏。”
  湖南湘潭排头乡月塘村《全城堂章氏族谱》:“仔钧公投闽王,授任南唐太傅,其妻杨氏,诰封越国夫人,世居‘练湖’,又称练夫人,佑理政贤,遂全建州一城民命,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御封‘全城堂’也。继室黄氏亦封魏国夫人。”
  以上仅列举了一小一小部分,还有更多,如,萧山管村、富阳大章村、诸暨青山、金华、宁海、三门、温州、江苏、安徽、江西……等等、等等,举不胜数。有些人可能正好看了一部没有注明的宗谱,并且非常认真地读了三四十遍甚至上百遍,就说没有发现有姓杨的记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将“遍”说成“部”,就变得十分夸张了。
  不仅各地宗谱有明确的记载,还有更多的方志、文献的记载。除本文中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外,不妨再看看其他方志、文献的记载:
  道光《福建通志·人物·章仔钧》:“泉州南安人,徙居建州浦城。妻,本姓杨,名隽,以家住练湖,故名练夫人。”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章仔钧》:“妻杨氏,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
  民国《中国人名大辞典·练夫人》:“五代闽章仔钧妻,本姓杨,名隽,以家住练湖,人称练夫人。”
  清末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正史类·宋史》:“吾越章氏皆祖琅邪王,其谱牒云,王名仔钧,南唐行营招讨制置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上柱国、武甯郡开国伯,宋宣和元年追封琅邪王,谧忠献。其妻杨氏,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宋宣和中追封越国夫人,全活建州一城百姓,因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又仔钧妻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
  另外,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的一幅“章仔钧夫妇子孙容像”的真迹画像,画中也有文字注明:“练夫人,本姓杨,名隽。”

练夫人一生轨迹再现

  唐末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初一,夫人诞生于江苏丹阳练湖畔的一户杨姓官宦之家。夫人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教,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深受父母宠爱。稍有长成,其父受命任职百里以外的青浦练塘,夫人便随同杨父于练塘定居。因来自练湖,故当地坊间称其宅为“练湖杨家”,后逐渐简称为“练家”。
  期间,有福建泉州仔钧公,学问深湛,被各路纷起的诸侯国竞相招募争夺,因不堪忍受接连不断地骚扰,便云游山水之间。至练塘,杨父慧眼识才,将女儿许配给仔钧公为妻。婚后,夫人善良贤惠,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夫妻恩爱,邻里和睦,坊间口碑极佳。仔钧公虽安居练塘,却心系天下,闻听福州王审知很得民心,能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于是拟就战、攻、守三策兵法,前去投奔。受到王审知重用,被任命为建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驻守在浦城西岩山,助王审知立国闽。
  夫人因此将练塘居住的宅邸献给当地,改建为天光寺,世代保佑当地住民。随即携带合家老小迁徙浦城定居。迁居浦城后,又将太傅公的老母刘太夫人从泉州接来同住侍奉,竭尽孝道。
  太傅公驻守西岩山时,有二将误期,当斩,被夫人劝止,并资以首饰放逃,二将奔走南唐。夫人因此种下善根。
  岁月如梭,三十年后,太傅公去世,夫人年约七十。时有一子于建安节度使幕俯任职,太傅公去世后,夫人被该子接去建州,以享晚年。
  公元944年,被夫人救下的二将助南唐攻破建州,将屠城。得悉夫人在城内,遂赏金帛往见,并授予白旗曰:“请置门前,已戒士卒勿犯矣。”夫人返还金、旗,曰:“尔等若念旧德,愿全此城,否则吾家不独生也。”二将感夫人大义,遂放弃屠城。
  夫人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一,建州百姓感戴夫人全城之恩,将练夫人墓建在州署后堂,立碑称“全城之母”。

 写于2016-4-17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