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章氏几个问题的考证”与余奎元先生商榷

章信哆


内篇

  我们现在要说的练夫人,是指唐季至五代间太傅章仔钧的夫人,正确的叫法是章夫人杨氏,但不能称为章氏的太祖婆。按《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概言之叫曾祖之曾祖之父。太祖婆就是太祖妣,余先生意指始祖妣,此其一;其二,章氏涵盖海内外宗亲,练夫人却不是所有海内外宗亲的先妣,仔钧也不止一个准夫人。浦城章门之练夫人姓杨名隽,也不是由“个别宗亲提出来的”,而是出于章氏旧谱所载,余奎元自恃披阅章氏谱牒至少三四十部,用异姓资料加臆测来否定章氏族谱的记载,还居然颠倒是非,指责“个别宗亲提出来的……以讹传讹”,而到底是谁在以讹传讹,这个问题有必要弄清楚。
  其实,杨隽与练氏相关信息俱载于《中国人名大辞典》,只不过余氏只拣了其中杨隽一说。
  “练何,字子俊,唐贞观时,为总营府录事参军,从李勣伐高句丽、献火攻策、焚南苏罗城,上以‘精练军戎’封岐山侯,赐姓练。”摘自《中国人名大辞典》1525页,与余文基本相同。
  据余氏自己称述,“《河内谱》载,练氏的第三世即友明即适(迁字之误)居浦城。练夫人的谱系是:练何—舜麒—友明,字子聪,自幼能文,攻(工字之误。“攻于诗”,大概是行伍出身,不工于诗。)于诗,不求闻达,好山水之清奇,迁闽贤佑,字君启,生一子裔廉,裔廉,字孝庵,生一子岐宁,岐宁,字子仁,生一子山毓,山毓,字秀山,生二子,侯简、侯籍,侯籍字在书,号芸香,年十五考郡邑庠生,曾任山西津河县令,侯籍即练夫人的父亲。练夫人是练氏第九世,是练氏迁浦城的第七世。”
  迁浦城者练氏三世友明,至第七世练夫人的爷爷名山毓,字秀山。练夫人的父亲练氏第八世练侯籍。
  余氏又言:“‘我祖伯常公,讳锴,原任工部尚书(唐僖宗,874-888年),迁于建州浦城之考坑,即今所奉为祖是也。’伯常生希皓,希晞生俊,……又可羡者,公有女配于建安郡章太傅,讳仔钧者”……伯常生子一希皓,希皓,派字仲淹,生子一俊(前面言希晞生俊)。俊派字叔玉,讳洵,仕闽光禄大夫,为泉州剌史,即练夫人生父。从《丹阳谱》中可以看,练夫人是练氏迁入浦城的第四代。”
  上述所记,入浦城者三世友明,又有迁闽贤佑,另有迁浦城伯常,都在第一时间,并且,名下都有叫练夫人的人。而这里的练夫人的爷爷叫希皓,也叫希晞。“希晞”有子名俊,是练夫人的父亲,与上述练夫人祖山毓,父侯籍,其名、字、职、世系也完全不同,因此练夫人的世次也不同,有浦城第七代,也有浦城第四代,如果不觉得有什么矛盾的话,这就只能说“练夫人”是侯籍的母亲,而不应该说“侯籍即练夫人的父亲”。但这里各位练夫人是否实载于练氏族谱,还是余氏之推论呢?
  余氏说:“练夫人都是姓练,没本姓杨的记载。练夫人从《河内谱》载,已是迁浦的第七世了,从《丹阳谱》载,也是第四世了,因此,练夫人籍贯是浦城,祖地是河内或丹阳。所以说,练夫人姓练,籍贯是浦城,这是可以确定的。”
  “所以说,练夫人姓练,籍贯是浦城”,只不过是未开花先结果之说,对于余先生来说,道理也就简单得多了,就是练氏的族谱没有把练姓写作杨姓。但练夫人从启姓之第九世即迁闽第七世,忽然而为迁浦城之第四世,有点语无伦次,及至练氏族谱中有“练夫人的谱系”、“练夫人的世系”、“练夫人都是姓练”,就完全没有宗法了。自古女子不入谱,而练氏自古已有此不俗思想;同姓不通婚——当然,如果练夫人不姓练,而是练氏之夫人的话,练夫人就是嫁入练门的异姓女子了。宋名士、状元陈亮为友人写了很多墓志,如孙夫人周氏、商夫人陈氏、章妇胡氏、胡夫人吕氏、章夫人田氏、喻夫人王氏、汪夫人曹氏……恕不一一例举,正如余氏在该文中即以常理纠正了章家夫人“不能称练氏夫人,应称章氏夫人,因为她是章仔钧的妻子。”但练夫人怎么可能练氏呢?这就有点顾此失彼了。而从不同世之练夫人,不同父的练夫人,不同祖的练夫人,就已说明,练氏谱系及世系中之练夫人,都不姓练,是嫁入练门的异姓。既然都称为练夫人,说明练氏也尊循同姓不通婚的旧礼制。
  第一个练夫人是东何于唐645年改姓练后传生之第九代,“浦城之第七世”。记载无误则练氏迁居浦城,比章氏避黄巢乱迁浦城还要早一大载。而上述练何至侯籍,中间有生一子,也有生二子,未见有伯常者,这与伯常迁丹阳为始祖不存在矛盾,伯常874-888年还在唐工部尚书任上,迁入浦城要在874-888年之后,却后来居上成为练氏迁浦城始祖,这无疑要居于三世友明之上了。874-888年之后的练姓夫人,不管是第四代还是第七代,时间上年龄上都不可能与章氏结成秦晋。章仔钧夫人杨隽生于872年,身负生育重任,又是原配,不可能等到八世练俊出生、成人、娶亲、生女,还要等“练夫人”长大出嫁。以练俊之身份,仕闽为泉州刺史时,章氏也已自泉州徙浦城,彼各一方,也不能称为乡人,练氏乃名门,旧谱简言乡人也不在理,可见出于误会或附会的成份居多。古人很重视避讳之礼,《容斋随笔*士大夫避父祖讳》“吕希纯除著作郎,以父名公著而辞。”古文俊与隽相通,杨隽习称练隽,何以伯常之孙,即练隽之父也名练俊?作者在练氏谱中所能发掘的练夫人,都还处在五服之内,把伯常之孙练俊误认为练夫人。单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肯定,仔钧夫人练隽不是姓练。
  既然有记载仔钧的夫人姓杨名隽,世居练湖而称练夫人,至演变成“练氏”,而我们的顾问余师爷有考证之能事,却不因练湖有杨姓,认为练湖的杨姓都由练姓改造的,是后于练夫人的事。正如余氏自己所知,“练夫人自受姓以来为第九世,杨的一支改姓练是练夫人十几世以后的事了,与练夫人无关”,这个判断很有道理,那么,其与十五子之母杨隽,相去就更远了。也正因为如此,练氏旧族谱中,就不可能有练夫人即杨隽的解释,今天的练谱也不见得有把章仔钧夫人练夫人写作练姓。而章氏旧谱早于练氏族谱,却有明确的解释,是可以理解的,是有其根源的,练塘就是杨隽的出生地,它不属于后来以势力割据的小闽国,而属于大一统的唐朝。丹阳之练塘有杨氏,因杨隽为章氏夫人,而敬避杨氏称为练夫人,称杨隽故家章练塘,实则攀附章氏,也缘由太傅。而南京地处吴越,其别称繁多,其中就有丹阳和越城,属于郡级行政,从中推断,夫人旧家越城,以此指代越国未曾不可。而丹阳也有杨氏,不都是由练氏改变,且要比练氏改姓杨“早九世”,也可说明杨隽自是杨隽,即后世所称之练夫人,其实却不姓练。
  练夫人的属姓问题,应该从文献和章氏谱牒中去探索,从仔钧夫人的角度上,即有不少记载,证实练夫人本姓杨。
  资料:民国7年(1918)《章练小志》记载:“天光寺在二十八都八图适字圩。”相传五代时,章练夫人舍宅所建。章练夫人即唐天佑年间,高州刺史章公夫人杨氏,杨氏又称练夫人,章练由此而得名。后章公调防福建建州,夫人乃舍宅为寺,即今新朱枫公路东之天光寺。宋端平间重建,明宏治丁巳,天启甲子两次重修,均有碑记。一沈嘉撰,一陈仁锡撰。——历朝的碑记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史证。
  广东南雄,古之雄州,中原进入岭南之第一关。南汉乾亨四年(920年)析韶州置雄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潘美征岭南克雄州,为与河北雄州别,改名南雄州,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章得象知南雄州,有民誉,民建庙祀其祖妣,即五代十国时章仔均之妻杨隽,名曰七姑娘庙,因杨氏在家排行第七,人称七姑娘。斯庙因章得象而建,应该早于章氏旧谱所记,而未说及练氏,也说明练夫人是后人敬避杨氏才改称练夫人,练氏则由练夫人之演变,也只限于一些地区之谱记,盖已不识其本源矣。
  而浦城志办邱文彬先生根据当地的传说,在《练村》一文中之描述:“相传,练夫人生长在练村一个豪富家庭,共有三姐妹……三妹练隽却嫁给穷书生章仔钧。”(见《寻根浦城》第70页)。杨家有七姐妹,而练家只有三姐妹。南雄《七姑娘庙》存在于章得象时期,释练夫人本姓杨,可见在此之前民间已有认识。比及《练村》一文所记,也即浦城当地的传说,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家庭,实由不同人物身份而混为一谈,而被今天的练姓所追认,则浦城“人文”从中起到了相当的宣传促进作用。
  清学者李慈铭有《越缦堂读书记·章仔钧练夫人考》:“吾越章氏皆祖琅邪王,其谱牒云,王名仔钧……其妻杨氏,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宋宣和中追封越国夫人,全活建州一城百姓。因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又云仔钧祖及,南唐康州刺史,始迁浦城,为始祖。父修,南唐福州军事判官。又仔钧妻,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考《东都事略》、《章得象传》云:世家泉州。”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章仔钧妻杨氏,因世居练湖,故称练夫人。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
  文、史、哲、经、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文献,都是工具书的资料,编辑要求会更加严谨,但不等于没有失误。《中国人名大辞典》存在误字应该是正常,如余先生所发现的余—佘,寅—夤,宁—宣,蒲—浦,复梦—梦复,其实是通过释文反映出来,练氏与练夫人条目则没有发现错别字,正说明余先生对释文有正确的理解。而有关练姓的资料也同时出自《中国人名大辞典》,作者就没考虑到其是否也属于记载错误,而是掉转话题说:“辞典是工具书……不属于文献。”好像与发现到的误字没有什么关系了。其实这些资料应该是文献的汇集。《新华字典》更是妇孺皆知的,自初版以来已进行了11次修订,可能永远没有定本。各种版本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字的变化,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余氏指出,“在其《第10版修订说明》中说,除了增补部分新词、新例等外,还‘订正了一些过时的内容和个别的错误以及表述不够准确的地方’。这说明了辞典也是有错误的。”大概因其没有预想的错误,为了强调权威性的工具书不可取信,余先生又认为反复修订必定存在错误,力图摆脱《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关于练夫人杨隽的记载。余先生文章不算工具书,其中的错别字就不少,也没有影响到自己的观点,可见,单纯从一些字眼的疏误,很难说清一部大辞典的价值取向,首先还是要看它的内容能否达到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工具书与否也不是关键,如果没有其它文献参照,也是孤掌难鸣。余先生因此试图从练姓族谱中找寻证据,我则认为,仔钧夫人还是应该先到章氏族谱中去求索才有意义。
  又从先生所持之“文献”《太傅章公仔钧传》,我们会发现其人物、年代及文风存在不真实状况。
  一、南唐(937年-975年),五代时期十国之一,定金陵,历时39年。南唐中兴元年即公元958年。
  二、章得象,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庆历八年(1048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六月卒。《太傅章公仔钧传》一文之口述者。
  三、乔匡舜(898-972),五代南唐文学家。开宝五年(972)卒,年七十五。《太傅章公仔钧传》一文之撰者。
  余氏文称:“从文献记载,练夫人姓练。从现存的章氏文献从我所知是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孟春月,翰林院大学士乔匡舜撰写,章仔钧五世孙章得象(978-1048年)述的《太傅章公仔钧传》,这是有关章仔钧练夫人传记的最早的文献。乔匡舜撰此传时,距章仔钧去世(941年)只有17年,又通过章得象再述,此篇传记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传》中载:‘有乡人练氏之族,累世富厚,好尚儒雅,知公(仔钧)之贤,愿以女妻公。自练氏之归,夫妇相敬如宾,内外无间言。’这里明确指出,练夫人姓练居住在浦城,与仔钧公同乡。”
  这一段文字,实在表现了一位知名史志办知识者的微妙思索,也是余奎元最为得意的“文献”依据。只可惜,乔匡舜撰写《太傅章公仔钧传》时,“距章仔钧去世(941年)只有17年,”,章得象却不知在哪里,要等到二十年后才投生于浦城,闽国早亡了,南唐也亡了,赵匡胤君临天下,就算得象一出娘肚即悉知百年前故事,乔大学士早已骨朽魂散,怎么能够耳聆其有声有色的讲述呢?名为章公传,练夫人几占一半篇幅,行文拖沓不厌其烦,至“其孙文谷状元及第”,应该也是乔学士再世之梦呓。
  据章氏文化研究网上传旧谱资料,浙江苍南县藻溪族谱中说:“太祖妣杨氏生四子,副祖妣黄氏生十一子。杨氏以家住练湖世称练夫人,乃故人敬避其姓而改称。”浙江会稽旧谱《称山章氏家乘》卷一《太傅章公暨夫人练氏阴德录·序》所称也是练氏,然开篇即注:“练氏本姓杨氏,名隽,世居练湖因以为姓”。此即南唐乔匡舜所撰,鸿篇巨制,谍谍不休,一直至“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集萃于一门,闽人莫不以此为荣”,不胜冗长,似乎乔大学士要把脖子一直伸长到宋、明时代,不断窥探章氏,才能聆听到章得象的口述?这不过托丞相之名以饰谱牒。而余氏作为史志办高级编审竟振振有词地曰”此篇传记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真是有点喜不胜收。冒充乔学士的作者可能没有见过章谱中杨隽即练夫人的解释,这与余先生扎根浦城近邻,亲情厚谊,就不足为奇了。
  可堪奇怪的,南昌旧谱《得象公夫人》所载:“相传得象未遇时赘于练氏……是原配夫人为练氏可知,会谱所载乃杨氏,岂传写误耶?”可见,会谱所载练夫人即杨隽,而口碑却还有将得象说成练氏之上门女婿,原配夫人练氏。丞相赘于练氏,又与高祖妣误串,乃无稽之谈,但知练氏乃杨氏之演化,而《中国人名大辞典》则不必详述。
  “有关章氏几个问题的考证”,其说虽多,然其大概不过推尊五代,这也许是余先生肩章上(研究章氏的文化名人)的一个新的文化工程。
  慈溪屏山、汤溪章氏宗谱等诸多善本族谱中都有记载:“按姓谱分上望武都郡梁州,次望京兆郡雍州,三望豫章郡洪州。……上祖大(祖)墓在汴州汤武县,过江(晋南渡)小墓在泉州南安县。各有华表、(墓门)、石人、松柏、祠堂、墓田等为记。”泉州南安可以称之四望,故后世有福建堂之名。
  今之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古编县县地,编县建于西汉初年,但已有章氏旧族。汉蔡邕《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六朝元老,七蹈相位”的胡广,其“夫人编县旧族章氏之长女也,字曰显章。令仪小心,秉操塞渊,仁孝婉顺,率礼无遗,体季兰之姿,蹈思齐之迹。永初二年(108年)年十有五,爰初来嫁。诞成家道,仰奉慈姑,竭欢致敬,俯诲膝下,化导周悉,至德修于几微,徽音畅于神明……。”
  安徽歙县瞻淇村原名章祁,早在唐代就有章姓聚居,章氏二女搏虎救母事迹,载于史册,闻于朝野,据宋章应子言:“时在唐太宗贞观二年(628)。”
  《南齐史》:“吴兴章华,字仲宗,……侯景之乱,游岭南,居罗浮山寺,专精习业。欧阳頠为广州刺史,署为南海太守。”按史料记载,章华避居南海,今南海仍有章氏世居该地。
  《陈书·章昭达传》:“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祖道盖,齐广平太守。父法尚,梁扬州议曹从事。”在生累功,食邑三千户,死配享世祖庙庭。章氏先贤,即使死后封赠,也无此实俸,无此殊荣。
  另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唐末黄巢义军自乾符五年(878)闽中失利之后“寻南陷湖湘,遂据交广”,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广州,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控制岭南。而及公,字鹏之,唐太和年间(827~836年)任康州(今属广东肇庆地区)刺史,避黄巢乱迁浦城。从上述记载看,黄巢连破闽广,章家避黄巢乱迁浦城之说符合史实,时间上最迟至879年,那么,及、修、仔钧三世,其籍贯都不在浦城,而在泉州南安或吴兴。及公也不可能到了这个时间还能够迁徙浦城,浦城之墓只能作衣冠冢看。自章及已绝仕途,因此才有了仔钧年四十余而浪迹乡里之说,之前慎时度势不愿出仕纯属后人虚谩之言。唐刺史乃一州之长,与判官都是实职,是唐代重要的地方行政长官,正史及时人笔记必有牵涉,而及、修不见于唐代职官,也没有功名任何信息,足可存疑。“仔钧霸国偏裨,终于戍将,而亦没享王封,”琅琊王不过身后裔孙显贵所赠饰的虚衔而已,如章尚文为侍郎时,“上四代,俱以君贵,赠嘉议大夫”。身居建州刺史而率军守南岩,刺史之职实也虚空,高州刺史尤其鞭长莫及,官至太傅实山寨戌将,则太傅不过虚衔而已。以此参照余先生①根据宋文学家、史学家、创谱志体例的欧阳修提出的著名论断:“断自可见之世”;②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以始爵为始祖,则完全不成律法了。
  “宋宣和元年追封琅邪王,谥忠献。其妻杨氏,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由得象显贵获封,旧谱识庆历四年,也有记五年,较为正当。郡君、夫人之封皆由公所系,与琅琊王之封,也可以说旗鼓相当,正所谓夫荣妻贵。而宋宣和中追封越国夫人,……又仔钧妻杨之次尚有黄氏,封魏国夫人。”宣和(1119—1125年)是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总共六年,元年追封,未几又追封,“昔也渤海郡君今封越国夫人”,时间在“庆历五年乙酉。”仔钧公却未晋封,则有相形见绌之嫌,前后敕诰杂糅一块,若不是后来漫加,则仅封勃海郡君贤德夫人为真正,即“贤德夫人”而无缀以越国二字。古代称夫人者为朝庭对官妻的正式册封,未受封者不得称夫人。至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而永康人陈亮,字同甫,父陈次尹,布衣,亮撰《先妣黄夫人墓志铭》时,尚未正式步入仕途,故未受到册封,可见在宋代,“夫人”有时也用于对妇女的敬称。
  仔钧公受闽王所器,封荫及妻子,而练夫人在生未能保土,卒后却能安民,全建州一城百姓之说也是几经演化而近于传奇。欧阳修《新五代史》:“保大二年甲辰(944年)。二月,闽人连重遇、朱文进弑其君王延羲,文进自立。是时,延羲弟延政亦自立于建州,国号殷。王氏兄弟连兵累年,闽大乱,景因其乱,遣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建州。”陆游《南唐书》载:“保大三年乙巳。春二月,以何敬洙为福建道行营招讨,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为诸军都监,会查文徽进讨。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克建州,执王延政归于金陵,拜羽林大将军,升建州为永安军。”建州城破,国主成为阶下囚,这才是百姓幸存之根本原因。练夫人居浦城,岂能遥保建州?浦城也未能保。献城投诚,以息兵火,李慈铭毫不讳言称之“反旗”,今却成为文化旗帜,该如何承传与发扬呢?
  “公讳仔钧,字仲举,泉州人,迁浦城,以武功出身。宋资文殿大学士杭州军事赵抃撰”(据江西章氏旧谱)、灌溪谱《章太傅练夫人同仁传》。
  “吾族自七代祖考以黄巢之乱,徙去洪州武宁避地浦城。《太傅公墓志》裔孙望之识”(《宋史·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章望之,字表民,建州浦城人。宋庆历五年(1045年)生。)乔匡舜《太傅章公仔钧传》“至唐末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徙建宁浦城”。《宋史·列传第七十·章得象》:“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上述记载可资证,祖地绝非浦城,迁浦城于“事闽王”即在908年之后。章及、修已不在世,连十五子生地都不是浦城,也应已有分迁他处。至于余氏所举旧谱“鼻祖”之称,纯粹断章截句。明进士、福建右布政使万安人周贤宣,在万历甲辰年作《四明章氏世徵序录》一文中说到:“曾溯章氏得姓之由,远出炎帝神农后,自是支流蔓延,代不乏贤,至赵宋时愈盛,始实以闽武宁太傅仔钧内外阴德显功,有以致之,故由宋迄今数百余年,虽章之子孙遍天下,而皆以闽为鼻祖……”。支流蔓延何独尊浦城为鼻祖?因两宋时期章得象、章惇、章衡、章频、章岷、章望之、章谊、章楶等多出自浦城,吏部侍郎永康章服,其先世也自浦城,尤其是章郇公即章得象,为宋代闽人第一位入相者,名动闽省,功归浦城,天下人都仰其鼻息,何况宗亲乎。“有以致之”一语,表示由于一方一人的显贵,而附炎趋势,不惜违背天理人伦,才造成这种不是结局的结局,是有因由的。
  欧氏、苏氏体例:“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到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与苏氏之主张是五世则迁的小宗谱例,都是尊循“天子七庙”的旧礼制,总的形式是以五世为图,五世之外,别立始祖,各支系另写家谱,以明悉渊源。一部浩瀚会谱,以个人有限的行迹,能够收集的资料是相当有限的,会谱之外,可以引证的地方很多,不是区区笔墨所能,作序者只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形诸笔触,焉能洞察“天下”?《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一文,裁化欧苏体例,对序文,对章氏有意化繁为简,多为概说,极其推尊五代,倏忽历史,有失“天下”之公。
  盖章氏自春秋立姓,繁衍生息,支分多端,与天地共存,更有封王授爵,不可胜数,虽难以悉清,也不可全然不顾义理,夺其生存。不见于史册者多于星辰,南昌、会稽、南安,可见之世,历历在目。章邯,秦封雍王,章昭达、章华、章赣、章展、章八元,彪炳史册,远远早于章氏之徙居浦城,浦城三代生身之本不忘,即是汉唐之遗脉。而梁州、泉州南安县,各有华表、(墓门)、石人、松柏、祠堂、墓田等为记,“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置章氏先祖灵魂于何处?“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所反映的不过沧海一粟,浦城章氏的历史虽然不过千有余年,曾经辉煌而成为章氏骄阳,反映和体现了世俗的“官功能”效应,随着时代的变迁总免不了“俱往矣风流人物,”不若三益、枫山、学诚、太炎之流永垂不朽,也不过章氏子孙。章氏支流蔓延,历史悠久,章氏文化既是血缘文化,也是个多元文化,章氏文化应该包括整个发展过程的历史文化,而“章仔钧练夫人文化”,只是一个焦点文化,明显是“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的深化,从意识形态上,歪曲涂饰,削足适履,成了割裂章氏这棵参天大树的无情刀。也严重阻碍了各流派对于历史人物的体认,切断了章氏血脉的传承,造成章氏严重脱离了在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地位。

外篇

兹录余氏原文于下。文中【】文字,乃本人另加
有关章氏几个问题的考证
时间:2014-01-21 16:06 来源: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 作者:余奎元

  浦城研究会成立以后,章氏文化研究活跃,这对章氏兴旺发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也提出不同看法,这是好事。在此,我就几个问题,进行考证。
练夫人不姓杨,籍贯是浦城
  个别的宗亲提出练夫人本姓杨,籍贯是丹阳。这是一个关系到章氏太祖婆的事,是值得重视的,为以免以讹传讹,我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练夫人不姓杨,籍贯是浦城。
  一、练夫人的世系
  练氏的受姓始祖是练何字子俊,是舜友东不訾六十四代嗣孙,籍贯为河南省怀庆府河南(今沁阳)县,以河内为郡。练河【错,未赐姓之前不能叫练何】智勇超常,在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从李勣伐高丽。贞观十九年(645)五月甲申日,献火攻策南苏罗城,有功回朝。贞观十九年(645年)十月,唐太宗以“精练军戎”,赠姓练,封岐山侯。
  因受姓祖练何籍贯是河内,所以谱为《河内谱》,《河内谱》载,练氏的第三世即友明即适居【错,应该是迁居】浦城。练夫人的谱系是:
  练何—舜麒—友明,字子聪,自幼能文,攻【错,应该是工】于诗,不求闻达,好山水之清奇,迁闽贤佑【错,前有三世友明即迁浦城,此处迁闽四世君启,孰为先后?】,字君启,生一子裔廉,裔廉,字孝庵,生一子岐宁,岐宁,字子仁,生一子山毓,山毓,字秀山,生二子,侯简、侯籍,侯籍字在书,号芸香,年十五考郡邑庠生,曾任山西津河县令,侯籍即练夫人的父亲。练夫人是练氏第九世,是练氏迁浦城的第七世。
  练氏有一支迁入丹阳,宋嘉泰二年(1202年)编修丹阳郡练氏宗支谱称:“我祖伯常公,讳锴,原任工部尚书(唐僖宗,874-888年),迁于建州浦城之考坑,即今所奉为祖是也。”伯常生希皓,希晞生俊,谱中载:“又可羡者,公有女配于建安郡章太傅,讳仔钧者”。
  其谱系是:伯常,讳锴,公原为工部尚书,葬万叶鱼峰山(万叶鱼峰山,在今浦城仙阳镇渔梁村,与练村相邻,鱼峰山即今渔梁山,山中有万叶寺),伯常生子一希皓,希皓【错,上文伯常之子叫希晞】,派字仲淹,生子一俊。俊派字叔玉,讳洵,仕闽光禄大夫,为泉州剌史,即练夫人生父。从《丹阳谱》中可以看,练夫人是练氏迁入浦城的第四代。
  【按:章氏因黄巢乱避居浦城,俊之祖大唐工部尚书,874-888年迁于建州浦城,这个时间正处于唐末民变,一来自丹阳,一来自南安,彼此都是立足未定,就不能称之为乡人。不管是第八世侯籍之女嫁入章门,还是泉州刺史俊之女嫁太傅,章仔钧(868年-941年)在888前后必已有家室。准夫人练隽(约37岁)生活于872~953年,一生频于生育,至南唐(937-975年)时,已儿孙成行,文谷荣登进士第一。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始封闽王。之前仔钧“年逾四十(约909年),尚怡然晦迹乡里,”终也不过浦城西岩一守将。与练俊官至刺史,任所在泉州,以女下嫁仔钧,而章氏不但没有恭维练氏父母,而以乡人相称,也不相称。】
  对于《河内谱》与《丹阳谱》中练夫人世系的记载不一,应是《丹阳谱》将河内迁入丹阳的始迁祖定为一世。中华练氏联谊会2011年编印的《练氏史考集》作了考证,认为“伯常公从丹阳迁闽浦城一系,有可能是练何五世孙”,“我友明公迁建州,查实具体地址在建宁府浦城县练村(今仙阳镇练村)
  【按:余先生视《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杨隽即练夫人为错误,同时又因练氏谱记载练姓世系练夫人不符合章氏夫人条件,怀疑练氏族谱也有错误,最终却考证出了练夫人姓练,杨隽不是练夫人。而练氏既自第三世的友明已迁居浦城,与唐僖宗工部尚书874-888年伯常公“迁于建州浦城之考坑,即今所奉为祖是也”,友明必然后于伯常,即874--888年之后的练姓人,离“贞观十九年(645年)十月,唐太宗赐姓,二百余年传二代,舜麒如果活到80岁,友明迁居浦城最少在160岁,他之前是第二世舜麒,但舜麒不是伯常。自练何至八世练俊中间或一子或二子仅无伯常,九世练夫人的由来不免有些唐突,练夫人即仔钧准夫人就更加唐突。但余氏说——】
  我认为,不管是《河内谱》还是《丹阳谱》,练夫人都是姓练,没本姓杨的记载。练夫人从《河内谱》载,已是迁浦的第七世了,从《丹阳谱》载,也是第四世了,因此,练夫人籍贯是浦城,祖地是河内或丹阳。所以说,练夫人姓练,籍贯是浦城,这是可以确定的。
  【按:练氏族谱世系中人自然都姓练,但称之练夫人就有异常,除了女子名不入谱外,练氏不称练氏姑娘为练夫人,而杨隽却因世称练夫人,因章氏乃浦城望族,夫人以子孙贵,被练氏族谱牵强附会。余氏不承认这种现实,用“我认为……不管……还是……已是……从……也……因此……是……或……所以……可以确定”掩饰、苟同自己的观点。】
  二、从文献记载,练夫人姓练
  从现存的章氏文献从我所知是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孟春月,翰林院大学士乔匡舜撰写,章仔钧五世孙章得象(978-1048年)述的《太傅章公仔钧传》,这是有关章仔钧练夫人传记的最早的文献。乔匡舜撰此传时,距章仔钧去世(941年)只有17年,又通过章得象再述,此篇传记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传》中载:“有乡人练氏之族,累世富厚,好尚儒雅,知公(仔钧)之贤,愿以女妻公。自练氏之归,夫妇相敬如宾,内外无间言。”这里明确指出,练夫人姓练居住在浦城,与仔钧公同乡。
  从地方志来看,也明确记载,练夫人姓练。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开编,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年),由翰林院编修黄仲昭(1435-1508年)编修的《八闽通志》,这部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在其卷之六十六《人物》中载:“练氏,浦城人,章仔钧妻也”。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编修的《建宁府志》载:“练氏,浦城人,章仔钧妻”。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编修的《新修浦城县志》载:“练夫人寯,章仔钧妻也”。
  从省志、府志到县志,也同样是记载练夫人姓练,浦城人。
  至于章氏的谱牒,我看的不是很多,但至少也有三四十部,也没见有与此不同的记载。
  【按:上述诸志同出一辙,《八闽通志》未作练氏原杨姓之说明。而最后《新修浦城县志》就没有“氏”了。余氏寓目繁多,审阅精细,故能悉记“练氏”、“练隽”、“练夫人”。其中“练氏”颇耐人寻味,后人有以借乔氏、得象之名,后之人不察、不究,也有误练夫人为练氏者。浙江会稽旧谱《称山章氏家乘》即有与《中国人名大辞典》相同之记载,其卷一《序》,即南唐乔匡舜撰“太傅章公暨夫人练氏阴德录”,所称也是练氏,然开篇即注:“练氏本姓杨氏,名隽,世居练湖因以为姓”。余氏不可能没有寓目。其与《中国人名大辞典》言练氏“本姓杨,名雋,以家住在练湖,人称练夫人”可以互证,这就说明,前人言“练氏”乃习称,其词义简明准确,言之有据,正如余氏所言“是依据经史,参考志乘及私家撰著,遍征金石文字,并广为考证而编就的”的肯定,纵然存在个别误字,也不会影响其文献价值。然而,《太傅章公仔钧传》只不过一家之言,托丞相之名徒饰谱牒。】
  三、《中国人名大辞典》是工具书,其中也有不少疏误
  从目前所看到比较有权威的书籍来看,记载练夫人“本姓杨,名雋,以家住在练湖,人称练夫人”的,是民国10年(1921年)六月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兼印刷的《中国人名大辞典》。
  先要说说什么是文献记载,一是档案资料,这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二是报刊资料,这是历史活动的当时记录;三是旧史志资料,这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宝库。四是私人著述资料,包括笔记、诗文集、日记、书扎、回忆录等,史料价值较高,可补档案及报刊资料的不足。辞典是工具书,是按一定排检次序把有关知识资料或事实加以汇编,专供检索查考的书籍,不属于文献。
  知识会越来越丰富,资料会不断发现。学术成果会不断创新,所以辞典不能一成不变。就以我国目前最通行的一部小型字典《新华字典》来说,自1953年首次出版以来,至2012年,已进行了11次修订。在其《第10版修订说明》中说,除了增补部分新词、新例等外,还“订正了一些过时的内容和个别的错误以及表述不够准确的地方”。这说明了辞典也是有错误的。
  中国人名大辞典》是依据经史,参考志乘及私家撰著,遍征金石文字,并广为考证而编就的,但由于收录人数四万多人,范围广,确为不易,难免有误之处,正如其书《例言》所说,“虽兢兢业业,敢不自蹈,然心思所未及,耳目所未周,畦漏讹误,尚恐未免”。确实也是这样,就我因查找有关福建的一些资料,也翻阅此书一小部分,也发现一些“讹误”之处。
  一是误一人为二人。《中国人名大辞典》第80码第二行。王元徹条与97码第一行王言徹,同为一人。两处释文籍贯均是晋江,字均子明,中进士时间均宋端拱,历任“漳鄂滁,皆生祠之”,完全相同。又在788码第四行的徐寅,与794码第三行的徐夤,同为一人。徐寅又名徐夤,编者不知,错为二人。
  二是字号错。《中国人名大辞典》第591码第二行林蕴,字梦复。《福建省志·人物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玉璧编,1934年光明书局出版,1981年3月上海书店复印)均为字“复梦”。
  三是籍贯错。这方面的错,有多条;试举一例。王鼎(1768-1842年),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官至东阁大学士,林则徐被革职查办,他还朝力争。《清史稿》、《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等等都为“陕西蒲城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8码第二行王鼎条竞为“浦城人”,显然是错的。
  姓氏错。《中国人名大辞典》第298码第二行,“佘耀,莆田人”。《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福建省志、人物志上》均为“余耀,莆田人”。
  科第错。这方面的错也有多条,其中错得离谱的是在1584码第二行,暨陶,宋崇安人,“登元丰进士第一”,就是状元,是不是状元,一般是不会错的,宋元丰年间,元丰二年的进士第一是时彦,元丰五年的进士第一是黄裳,元丰八年的进士第一是焦蹈,经查考,暨陶只是元丰五年的进士,不是进士第一,进士第一是黄裳。
  年号错。《中国人名大辞典》第756年第四行,孙玨,“宁德间以贡授铅山令”,整个明朝就没有“宁德”这个年号。
  辈份错。《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15码第二行,潘耒,“清柽章弟”,又在1521页第二行,潘柽章,清耒子。这里将潘柽章当作潘耒的儿子,兄成为儿子,错得太大了。
  《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者是认真的,附有《勘误表》,但以上我提出这些错误均没有勘误。而且,《勘误表》改错又错,张雨这条在正文中是在941码,而勘误表中将他列在932码。
  我在此不厌其烦举出这些《中国人名大辞典》的部分疏误,是为了说明,不能以一本书为尊,此处怎样写,就认为必定是正确的。考证资料应突出一个“严”字,坚持唯实,坚持孤证不立,注意多方考证。从上面所引的练夫人世系和有关文献记载,练夫人就是姓练,不是本姓杨,练夫人不是“以家住练湖,人称练夫人”,而是练夫人籍贯在浦城,《中国人名大辞典》练夫人条中有关释文是错的。
  然而,练姓也有是本姓杨的,这是杨震的后代避乱寓居丹阳练湖,后指湖【错,是指练为姓】为姓。但是至今只传二十七世,这支杨改练的后迁浙江龙泉。而练氏从练河受姓至今有五十七世了,练夫人自受姓以来为第九世,杨的一支改姓练是练夫人十几世以后的事了,与练夫人无关,不能混淆。
练夫人不能称练氏夫人
  宋历五年(1045)二月,因章得象奏请,练寯追赠为越国夫人。在宋仁宗《赠章得象高祖母渤海郡君练氏越国夫人诰》中称“练氏懋高懿德,保障建州,古今感泽,阴骘流馨,奕世显荣”。
  越国夫人是命妇的封号。宋代,国夫人只封给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越是春秋时的古国名,冠以国号,所以称为越国夫人。练寯世称练夫人,是因为姓得到国夫人这封号而得此称。现在有的称为练氏夫人,这有误,这可能是将“夫人”作为妻子尊称来解,即是此解,也不能称练氏夫人,应称章氏夫人,因为她是章仔钧的妻子。
章楶是青浦章氏始迁祖
  章练塘之名现在都说出自章仔钧练夫人,就是当地当代编的《章练小志》也称:“章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后仕闽,乃家焉,旧宅遂为天光寺”。仔钧公四十岁才出仕,出任后从未离开福建,这是附会,被混淆。章练塘的始迁祖实为章楶。
  章楶(1027-1102年),字质夫,仔钧公第六世孙,章仔钧第五子章仁徹支派下章访子。宋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当时西夏骄横,宋朝边境不得安宁,章楶受命率军赴泾源讨西夏。他在泾源四年,开拓1个州,9个城寨。西夏自平夏一役之后,召集不起兵马,数次向宋朝廷求和。西部边境局势得以稳定,边界人民得以安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拜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1102年)病逝,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秦国公,谥庄敏,后改庄简。
  章楶文武双全,“词有织绣功夫”,他著名的《水龙吟·扬花》这首词,苏东坡写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的认为与章楶词相比逊色不少。
  章楶初始仕试大理评事监华亭盐。华亭境内有青龙江与浦家江(上海黄埔就因附近有青龙江和浦家江,各取一字而得名),宋代青龙江水势泛滥,章楶疏导有法,海滨之田遂形为沃土,同时便利运盐。当地百姓很是感激。其后,当地百姓将章楶所筑的堤坝称为章堰(至今上海青浦区内还有此地名),并为他请功、祀祭。
  章楶在华亭,还在官舍之西筑室,名为“思”,称为思堂,为何取名“思”,章楶说“将朝夕于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苏东坡为之写下《建安章君思堂记》,其族兄、理学家章望之也写下《质夫第华亭官舍思堂记》。
  章楶乐青浦风土,即定居于此,成为青浦青龙章氏的始迁祖。青龙镇,又名龙江镇,北宋初置。在今上海市青浦区东北旧青浦。章楶后人,还在青浦建青龙镇庄简公家庙。章楶九世孙梦贤,在青浦建义庄,以赈济族众,在元至正五年(1344年)二月,建义塾,以教邻里子弟,后改为书院,称清忠书院。“清忠”是宋仁宗赐给章得象的字,子孙世守此训,以为家法,所以书院命名为“清忠”。明朝的胡世佐还为此写了《青浦县清忠书院记》。
  以上的叙述,是有历史记载的。
  元文学家、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1274-1344年)在《梦贤章公墓志铭》中,写道:“江南章氏系出浦城,居松江之上海青龙崧宅里者(当时青浦属松江府管辖),自宋秦国庄敏公楶始”。明胡世佑《青浦县清忠书院记》载:“(章得象)从子知枢密院事秦国庄敏公楶,始仕大理评事、监华亭盐,乐其风土,即家焉,青龙之有章氏自此始”。
  清《松江府志》载:“宋庄简楶宅,在青浦县青龙镇楶监华亭盐寓,于此筑思堂以居,子孙因家焉”。“章庙,在青浦县四十六保,青龙章氏香火院也”。
  清《青浦县志》载:“章堰镇,在四六保四区五图十一图,县治北二十里。宋章庄敏公监华亭盐,筑堰故名。后乐其风土,遂家焉”。
  从这些记载可以明确,章楶是青浦的始迁祖,后子孙繁衍,居练塘有之,居朱家角有之。
  【历史人物命名的地名,有其成因,更是一个长久传承的结果。章楶即家青浦与章练塘的命名是二回事,青浦练塘,之前杨氏故居因小地方名不见经传,而一旦浦城屈起,章氏为国之望族,小地方也会声名大振,杨家包括乡人都会以杨隽为荣,从而避其姓而改称练塘,由练塘而称杨氏为练夫人。说明练塘原来即有“练”,而实非练,即由于杨夫人之故,更由于杨氏与章氏联姻之故,既是姻缘故事,又是一个附庸风雅之习性。余氏言“仔钧公四十岁才出仕,出任后从未离开福建,这是附会,被混淆。章练塘的始迁祖实为章楶。章楶(1027-1102年),字质夫,仔钧公第六世孙,”那么,章练塘的命名就不可能是练氏与章楶的组合。仔钧在四十岁之前,世居南安,但天下属于大一统的唐朝,一个卓尔不群的人,不会受抠于小小天地,又怎么知道四十岁之前从未离开家乡呢?“章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这句话的主体是指五代时章仔钧夫人的故居,也或许曾在这里居住过,仍不失为杨氏故居。章练塘就是以章杨为纲领,琴瑟和鸣,无疑是乡人的美好意愿。《章练小志》不是当代所编,而是清人所编,刊于民国七年,余先生并且有意忽略了天光寺于历史上多次重修的史实。宋端平间重建,明宏治丁巳,天启甲子两次重修,均有碑记。一沈嘉撰,一陈仁锡撰。清道光丁未,僧佛梅募资重建。既然历修都有记载,那么章练塘由来有自,什么时间编梓已不重要。依余氏之见,章楶是青浦章氏始迁祖,也应该叫章楶塘。练夫人与章楶上下辈相差若干代,既称练氏乃太祖婆,太祖婆不与太祖公唱和,却与后世裔孙合璧,却找不到这种机缘,也不太合理。】
仔钧公孙应为七十四个
  历代章氏谱牒都称仔钧公有十五子六十八孙,以目前发现,仔钧公孙应为七十四个。章贻贤所编的民国《章氏会谱》经过考证,其谱卷六在《建宁府浦城县章氏世系表》中列有七十二孙。
  仔钧公长子仁坦,有子十二人:文俭、文质、文德、文谏、文假、文戬、文哲、文正、文释、文夐、文晟、文益。
  仔钧公二子仁昉,有子三:文景、文会、文莹。
  仔钧公三子仁燧,有子六:文济、文锡、允怀、灵运、克明、文藻。
  仔钧公四子仁嵩,据《章氏会谱》载:“旧谱仁嵩公子三,为文竦、士廉、士清,兹查“宁国上坦谱”,长士昂,讳文竦;次士达,讳文通;三士廉,讳文清,与“余杭暨新昌班竹谱”所载相同。因此表列仁嵩有四子:文竦、士达、士廉、士清。
  仔钧公五子仁徹,有子七:文羽、文英、文赞、文谷、曹哥、阿留、文炎。
  仔钧公六子仁郁,有子五:文瑱、文珏、文琮、文瑶、文臧。
  仔钧公七子仁政,有子三:文稔、文贲、文献。
  仔钧公八子仁愈,有子二:文郎、文纬。
  仔钧公九子仁鑑,有子七:仲甫、仲仁、仲通、仲谋、仲和、仲珃、仲献。
  仔钧公十子仁肇,有子一:仲彝。
  仔钧公十一子仁皦,有子一:文渊。
  仔钧公十二子仁耀,有子五:文淑、文寂、文余、元亨、思允。
  仔钧公十三子仁佑,有子三:文彖、文确、文侃。
  仔钧公十四子仁逊,有子七:文周、文同、文冏、用宾、三思、九思、浩然。
  仔钧公十五子仁辅,有子六:博雅、将哥、寻哥、文翥、仲舒、文闳。
  以上共列有孙72个。
  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成立之后,宗亲间交流频繁,台州临海宗亲到浦城寻根谒祖带来《台临章氏宗谱》。他们是十一子仁皦公后裔,此谱明确记载仁皦公有子三:偁、俨、仪。而章贻贤会谱中记载仁皦公子一,为文渊,实际上是仁皦公第三子仪的孙,仪生太初,大初生渊。金华章克难还看到《里岙章氏宗谱》,记载与《台临章氏宗谱》无二,仁皦有三子自属可信。
  会谱失载,是有其原因的,仁皦公在后晋自闽出使吴越,贺吴越钱佐嗣位。开运(944-946年)初,道返台州,得知故国朱文进乱,就停于台州,既而南唐征他为秘书省秘书郎,辞而不仕,定居于台州。
  章仁皦是仔钧公唯一一个子辈离开浦城定居于外地的,山河阻隔,没与相通,我想这是造成失载的原因。
  章贻贤《章氏会谱》列出子72人,其中文渊不是仁皦的子,而是曾孙,只有71人,加上台州谱中所列仁皦三子,偁、俨、仪,共74个,这是研究会成立以来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应该珍视,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仔钧公有74孙。
  【按:不管是七十二变还是七十四变,这都是千年之后的演说,如果连误打误撞也要算的话,从各家旧谱中可以搜罗到的就更多,如浩然之外有浩冉,就算成了七十五孙也不为多,其中不免还有将仔钊派下孙辈混为一谈者。仔钧公一人就生了十五子。越缦堂读书记《章仔钧考》说到十八子,加上由于手造的原因,就更不止十五子、十八子了。仁坦之外有仁垣,仁皦之外有仁檄,仁徹之外有仁彻、仁澈……。历代章氏谱牒都称仔钧公有十五子六十八孙,应该属于成丁成材的数字,符合实际。】
关于“祖根在浦城”此句的看法
  近来,对“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句话有议论较多。有的认为“祖根在浦城”要改为“发祥在浦城”。其实“发祥在浦城”与“祖根在浦城”的意思是一样的,据《辞海》解释,发祥,语出《诗·商颂·长发》“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后因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地为“发祥地”,也泛指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但为了使通俗明晓,朗朗上口。我认为还是用“祖地在浦城”为好。
  【按:发祥和祖根都有多种义理,公众提出的发祥,有其依据,实以章得象辅国有功,追封仔钧琅琊王,浦城章氏人才辈出,两宋间俊彦空前,宗族引以为荣,兴起,发生吉利的征象。泛指开始建立基业或兴起。宋何薳《春渚纪闻·张鬼灵相墓术》:“墓前午上,一潭水甚佳,然其家子弟,若有乘马坠此潭,几至不救者,即是吉地,而发祥自此始矣。”风水也有发祥之说,依余氏之言,这是指帝业还是风水?祖,也泛指先辈,根,则指事物的本初或来源。而祖根,方言也,章氏祖根即章氏之本源。“发祥在浦城”与“祖根在浦城”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意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发祥繁多,岂不是祖根也多?《章氏会谱·续修会谱凡例》中只言“世称天下无二章”而已,根本没有把浦城当作祖根,赐序者也未必有这种认识。】
  关于“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句话,也不是今人的创作,而是历史上就有这样说法,是其内涵精练。
  在章贻贤《章氏会谱·续修会谱凡例》中就有“世称天下无二章”之句。
  《全城阴德志》,据章贻贤考证:“是书相传已久,然版存浦城,居会稽者向浦城购求始得之,故存于道墟者罕甚。道光庚子(1840年)廷相有重刊之志,而族叔午亭亦同有是心,因细阅旧刊间有舛错者为之更正。急付开雕非敢云表前烈,冀是得广其传,凡子孙之散居各省咸知全城之实焉耳”。
  从这段话告诉我们,《全城阴德志》“相传已久”,清道光庚子在道墟重刊。而这相传已久的《全城阴德志》原刊凡例是这样记述章氏的源流的:“支分派别首重根源,浦城乃我族桑梓之地。太夫人刘氏现葬白羊坟,夫人练氏葬府治之后,一十五子亦葬浦邑诸山(注:十一子仁皦不葬在浦城)。嗣后子孙繁盛,派流各省而星居焉,其根源无不由于太夫人之所出地【错,也字不是地字】。细阅是集,参以会谱,而知章之派无二,则异地皆属一本。读是篇者幸共起恭敬之心可也”。
  【“太夫人之所出,”如果指刘太夫人,即修公夫人,其所出则不止仔钧,有兄弟多人。奉全城练夫人之所出,则特指练夫人,而谱载练夫人只有四个儿子或八子不等,即忽视了魏国夫人—黄姓夫人的存在,忽视了魏国夫人的子嗣。】
  读这段文字,明眼就可以看出,就是“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的涵义,而且是相传已久的。
  对“天下无二章”这句,好似没有什么争议,其实“天下无二章”也就是“祖根在浦城”的意思。在此举一例。裴氏根在河北闻喜,他们也有“天下无二裴”的说法,这句话照裴族的说法,就是天下裴氏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的结语。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河北有个闻喜?是裴氏的根源吗?】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句话,我在2007年就进行考证(见2007年5月《章氏文化研究》总第13期和章克难《章氏家史纵横》《天下无二章,根祖在浦城考》)。这篇文章提出的主要论点是:①根据宋文学家、史学家、创谱志体例的欧阳修提出的著名论断:“断自可见之世”;②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以始爵为始祖;③章氏崛起,自章仔钧启之,遍及海内外章氏裔孙,几乎均出自章仔钧,奉章仔钧为始祖,顺理成章;“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是历史定论;④我在此文中,举了从宋至清各地族谱和有关文献对“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的史证;⑤浦城是天下章氏众望所归的圣地。
  【至于推崇什么“可见之世”,也是断章截句。欧阳修以其熟知的五世祖为始祖,称之为“可见之世”。而高祖之上又有“可见之世”,推上及下,昭然可稽。按照体例,远者略之,各以始迁之祖为始祖,支流蔓延,离浦城创居也远,由是则不以浦城为祖根,不以仔钧为始祖,而实则也是一分迁之祖,一支之祖。以仔钧为天下之祖,何以见得源远流长?奇怪的是,持此观点者不止余先生。国学数典网站有一篇“章贻贤与《章氏会谱》”,作者也是浦城志办高贤。兹节录于下:】
  他(指贻贤)利用辗转各省为幕僚的机会,向各地有关官员和章氏宗亲,举“诸族之系出全城(浦城全城堂)者,广为会谱求之于各行省官书、方志、家乘与夫私家著述,辑录章氏遗文轶事”。(章梫《处士章鹤汀家传》)
  章贻贤的《章氏会谱》另一大贡献是,确定了浦城为章氏正宗。《凡例》第七条中确定:“现编志传以派出浦城豫章者为正宗,其著籍他省则附在浦城之后,以示区别。其汉唐以来东南各省方志内章氏列传又分别附于传志之后。”第二条又规定:“旧会谱世表自康州刺史及公起至十五世止,其由浦城迁徙者于表格内注明某处祖字样,今查采各族世系有抄至元末明初者,将世表添列五世,庶宋末有元诸先达均可见之。”这就是说,章贻贤将迁徙各地的章氏都统于浦城世系之内,使各地章氏明了浦城是祖地。从这部会谱可以看出,全书从体例、资料、文献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说明了世称“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一历史事实。
  这部会谱还有一突破。章贻贤之前的谱牒,章仔钧弟章仔钊的曾孙辈不列表,章贻贤查找到章仔钊七世孙端叔公的墓志,得知徙居吴县黄村的史实,并将名讳添列世表。
  章贻贤《章氏会谱》是一部具有高度社会学、史学、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当然他受到历史条件和思想的限制,难免有不全面、不正确、不准确的地方。主要的有对祖宗有些溢美之词,不合史实。
  【全城堂之前身敦睦堂,再前则福建堂,也就是自泉州迁浦城因发迹之后的沿变。闽南泉州与闽北建州,同属福建,因此福建堂不是专指浦城。敦睦堂则是联宗的象征。仔钧公子侄众多,声名显赫,福建堂是浦城中兴的见证。星转物移,随着精英外殖,渐趋式微,而有出仕者,每到一地,注重与同僚及地方同姓联宗、联谱,建立宗亲关系,偁山先达公致建宁县请断赎祠产书:“至于有明,派分支散,闽宗式微”,这是福建堂沿变为敦睦堂的原因。敦睦的意义,不是局限于左邻右舍的和谐相处,而是宗族凝聚、团结的号角。联宗归一,以相亲睦,也就是天下无二章之蕴意,但木本水源必尊详其所自出。《会稽偁山家乘序》曰:“繇吾祖一人之心视之,则皆其子孙也,皆其所欲亲也,而曷尝有彼此亲疏之间哉。此吾章氏之谱所以在,我必尊详其所自出,以为相亲之道欤。……自章受姓之祖而泝其源,则为四岳之姜氏。自姜而又推其源则为神农氏之后也。其初不过一人而已,自已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莫非一人之流裔也,其远不可知。若其始祖以及始迁之祖,其所生子孙皆吾族人。故十五子之派,以及其上世之派,分居各郡者莫非一人之子,固当合序昭穆,以相亲睦也。而南阁之族,以始迁一人而生,其子孙昭穆尤近,而可以不相亲睦者乎?”
  各地自昔都有修谱习惯,早于会谱之前,已有将仔钊传衍列于世系谱表,《会谱》不过引用而有疏误,本已毫无突破可言。而其“不全面、不正确、不准确的地方”,正是《会谱》之缺憾。“主要的有对祖宗有些溢美之词”过于轻描淡写。溢美之词尽管不切实际,仍然是百家姓修谱之通病,用以掩盖严重错误,对错误避而不谈,对悬疑则断章截句。
  所谓志传,是针对于人物列传而言,泛指事功、气节、文章垂天地之不朽者。立姓之初,民以国为姓,则一国之人皆同姓,今之仕农工商皆其遗裔。其正宗或有指立姓显公之精血所传为正,而“豫章郡”章氏之重要地望,支流蔓延,泉州南安仅其一,降至浦城再度发迹,枝蔓也,去豫章几二千年矣。枝蔓复生枝蔓,其间浦城名人辈出,至位极人臣,以此设为会谱线索,章梫序称章贻贤《章氏会谱》“乃为第八次续修之会谱,视前为大备矣”。可见会谱实也宗谱。“诸族之系出全城(浦城全城堂)者,广为会谱求之于各行省官书、方志、家乘与夫私家著述,辑录章氏遗文轶事(章梫《处士章鹤汀家传》)”,即以全城堂为线索。邱先生论之曰:“从所收谱序看,多为名人,少为实际撰修者,故内容中讲大道理多,讲修谱具体情况少,以致实际价值减少”。浦城外殖而“著籍他省”者,因繁杂难以规例,附录于浦城历史名人之后,汉唐以来东南各省方志内章氏列传,乃至元末明初之名贤,也择善采录书中,以彰不忘,当无正宗与不正宗之念,“天下无二章”,则不可能有正宗与不正宗的区别。邱先生所言:“贻贤将迁徙各地的章氏都统于浦城世系之内,使各地章氏明了浦城是祖地”,终非贻贤之本意,而观二公之论,则只在于推尊五代,却无形中贬抑了同宗,乃至不识南安。章氏屡屡多端,不可胜数,浦城三代生身之本不忘,即是汉唐之世遗,炎黄之遗裔,与天地同在,证明浦城之外别有洞天,二公阐发章氏文化渊源不遗余力,余先生获文化名人乃应得之誉,但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