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浦城始迁祖四)——流行的伪书

章信哆

  著名的《幸存录》署名明夏允彝,是为伪托,欲借其号召天下汉人起来抗清。《太傅仔钧公传》《太傅公墓志铭》两篇,是章氏文化研究者引用的“文献”。一是以为其年代最早(南唐),署名“南唐中兴元年戊午科翰林院大学士乔舜臣撰,章得象述”;一是以为是仔钧公直系来孙(望之)亲撰。署名“五世孙光禄寺寺丞望之百拜撰”。《太傅仔钧公传》全文笔墨游离于章公章姓之外,着笔在于王建封,由王建封衬托练夫人,马脚多于马牙。是一篇可耻的伪作,前已揭露,不再赘述,本章说说《太傅公墓志铭》等几篇传家墨宝。

一、《太傅公墓志铭》

  什么是墓志铭?台湾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王德毅在《墓志铭的史料价值》一文中写道:“墓志铭的撰写也有固定书式,综合宋代诸名臣之墓志铭来论,首要叙述姓原族望,次及名讳字号、三代世系之名讳官爵、乡贯或迁徙之郡邑,学行功名起家之年岁,宦遊经历及所建立之事功,乃至晚年之休致,卒年及年寿,葬地、葬时,妻某氏及受封号,下及诸子出身及官衔,并及于女与所择配,有孙女者亦逐一述及,最后为铭辞。大致视不同的墓主而有所损益。至于題墓与篆蓋也有一定的书例,是不可逾越的。”
  我家的《太傅公墓志铭》标新立异,自昔就鹤立鸡群。它存几个特点:
  1、造作无例
  范文:《东坡先生墓志铭》一文由弟苏辙为其兄苏东坡所作。“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东坡的列祖也是苏辙的列祖,然辙在为其兄作传时,还必须如实交代一番,也如章得象传上限止曾祖。可见这是一种公式化文体。东坡兄弟,一生一死,与章望之基本上是一个时代的人。作为钧公几代人之后的来孙章望之,在《太傅公墓志铭》中,全不按公式,标新立异,让后之来者摸不透太傅公行第名讳、三代世系、妻配籍贯,儿女姻亲。何以传信于后世,何以慰在天之灵?
  2、冒充来孙
  墓志铭是随着死者棺木一起入土的,连同撰文的“作者“。钧公死于941年,光禄寺丞最至迟是望之公致仕时,在钧公死后百余年才撰的碑,入土为安,怎么赶得上呢?墓志铭(神道铭)必须由时人故旧相知方能撰作,由身边子侄能者亲笔,有唐代林蕴为其父林披所作《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是中国历史上罕见。一个五代的人,落葬百余年后,方由宋朝的五世孙写墓志铭,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例。枪手一定是那个拿了润笔费的人,这个人或许姓章。但他害怕”入土”,只好找个早已“入土”的替身。
  3、伪托名将
  活在《章氏会谱》中的二位著名历史人物,一个叫王建封,一个叫边镐。历史关于二位的记载非常详细,限于篇幅,这里选二则最短的文字作介绍。王建封的记载,上元人,今南京市区西北,不是闽人,未曾仕于王氏,且是一个好斗而不识字的粗人,经常闹出笑话。后来终于不得好死。宋陶谷《清异录·人日鸟》:“人日鸟:南唐王建封不识文义。族子有《动植疏》,俾吏录之。其载鸽事,以传写讹谬,分一字为三,而为人日鸟矣。建封信之,每人日开筵,必首进此味。”
  《太平广记》又曰:“江南军使王建封,骄恣奢僭。筑大第于淮之南。暇日临街,坐窗下。见一老妪,携少女过于前。衣服褴缕,而姿色绝世。建封呼问之。云:孤贫无依,乞食至此。建封曰:吾纳尔女,而给养尔终身,可乎?妪欣然。建封即召入,命取新衣二袭以衣之。妪及女始脱故衣,皆为凝血,聚于地。旬月,建封被诛。”(出《稽神录》)
  史家对边镐的事迹着笔颇多,文字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人物,在历代人物中也是特殊的。边镐生于江南,小名康乐,聪敏秀异,南唐主李煜爱其博雅,累加提拔。然边镐本性懦弱慈善,喜慕佛说。后从军,直接参加建州之战,所到之处,不容杀人,深受百姓敬爱,亲切地叫他为“边罗汉”。后奉命率南唐军攻克湘潭,严禁部下淫乱、搜掠百姓。当军士入城,市井村巷,生理如初,居民生活不受影响,潭州人民恭称他为“边菩萨”。而这个边镐,毫无架子,每日惟念经礼佛,却把军务放在一边。人民见一个如此和善,讨厌战争的将军,纷纷称他为“边和尚”。
  相同的事迹,南宋初福建建宁崇安人张岗笔下记为:“张、陈二将者,闽太傅章氏之爱将也。后奔南唐。南唐主命查文徽征闽,以二将为副,屯军于五夫里。有吴翁者善卜,二将召翁占之曰吉。未几王延政降,二将同文徽归。”《崇安县志》(弘治癸亥崇安县丞钱塘沈相刻本)、1485年《八闽通志》(成化二十一年黄仲昭)、1609年《涌童小品》(万历三十七年朱国桢)、《福建通志(浙闽总督、兵部尚书郝玉麟等监修)以及民间传闻都持此说。清代李慈铭在其所撰《越缦堂读书记》中《章仔钧及练夫人史迹考》即提出诸多疑问。又称“吴氏(《十国春秋》)自记所引书目有章仔钧《族谱》”。”章氏长老亦言王立功时代无可考,书阙有间,数典多忘,故为博考而详辨之,将以论章氏子孙,俾刻之家乘焉。(吴氏、陈氏不知别择,据私谱而笔之书。彭氏云楣、刘氏金门注五代史,遍采《石林燕语》诸说部,而不知引《东都事略》,皆失之疏。)
  再说,同时代的沈括、叶梦得、司马光等人的作品都不知二校姓什名谁?望之公却十分肯定仔钧公身边二将叫边镐、王建封。以望之公生卒与撰作时间,其流传时间在沈括定居润州写作《梦溪笔谈》之前,对于沈括、叶梦得、司马光等人之采闻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名家的笔记,包括民间受采访的人,不可能统一地无视章望之《太傅公墓志铭》这篇文章的存在,甚至于,在他们写作的时候,章望之还健在,完全有接触的可能。章公、练夫人事迹记载是公开的,望之公的墓志铭也是公开的,公众舆论也是公开的,那么只有给钧公撰《墓志铭》的人偷偷添加或修改了王、边二将了。望之公不会这么做,他有坚决的道学信仰,是一个耿直的人。
  4、乱扣帽子
  《弘治八闽通志》建宁府“道学。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初由伯父得象荫补官,监杭州茶库,寻引疾去。求举贤良方正,得象在相位,以嫌扼之,乃上书论时政,不报。浮游江淮间,其兄拱之被诬坐贬,望之前后号诉章十余上,历数年,卒脱拱之冤。欧阳修、韩绛、吴奎、刘敞、范镇同荐其才。除命再临,不赴,遂以光禄丞致仕”。又《宋史》称:“望之宗孟轲言性善,排荀、杨、韩、李之说,着《救性》七篇;又以欧阳修魏、梁正统之论为非”。(《建宁府志》较通志详》)
  所以,望之公一生实际衔头,只有一个与“监杭州茶库”职称相应的官“校书郎”,且很短暂。望之公讨厌官场,一生不慕“官帽”。因为伯父得象荫补白拣个例官,派去杭州监茶库,他托病逃官。望之崇道学,宗孟轲,文章思想排斥先儒,自然看不惯欧阳修。晚年坚决拒绝欧阳修等人“光禄寺丞”的推荐,尽管上任的红头文件一推再推(“除命再临”),矢志不入仕途。这就是史传把他列为处士的原因。后来修志的人,给他加了“官帽”,那是望之公死后无法推委的。一个潜心道学,著作等身的处士,自称自已是光禄寺丞,这不为了一顶四品帽子,毁了一生的信守?不可能!《太傅公墓志铭》不是章望之公所作明矣,与乔匡舜之《传》同属伪书。
  5、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太傅公墓志铭》一文的作者,这位“章望之”对于自已的世代却语无论次。“及王潮奋迹于清源,尚有唐命。厥弟审知,遂节度福建,以临五州,梁朝爵以闽王。我六世祖考实事之,官则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职则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宽而恤民,直谅而得人心。积岁屯兵西岩。”照此背景与描述,这个六世祖,就是公认的章仔钧。下文“……吾族自七世祖考以黄巢之乱去洪州武甯避地于浦城,公甫造厥家,诞启我后裔生子一十五人,若文若武,咸庥于时。至我曾祖王父独不仕伪邦弃官退隐。”道理如上,这个七世祖也是公认的章仔钧。至若文末题识“五世孙光禄寺寺丞望之百拜撰。”章仔钧又被降尊为五世祖,这却是符合实际的五世孙章望之。章得象是仔钧公玄孙即四世孙,望之在文中自称“我从伯父司空郇国公位居丞相”望之则为五世孙无疑。有前世神主、家谱可查,当事者的身世竞如此混乱,撰文者还会是章望之吗?这些实例告诉我们,族谱中很多名人所作的文章,是出自后人伪托。
  6、人造时空
  章望之的生卒,历来无记录,至今还是不明。而他写《太傅公墓志铭》非常生动,是一篇集英雄、侦探、美女、积德行善的故事。章氏族谱名人代序不在少数,描写夫人智释二校时,常写作拒伪唐、李唐卢将、南唐李氏侵衅或借道经过,均指闽交界之南唐。这是一大错误,也不合常理。盖章公卒于941年,南唐建于937年。937年,李昪(原名徐知诰)废吴,自称唐室后裔,改名李昇,建国号唐,史称南唐。是年(南唐烈祖昇元元年)1月,原后唐安远节度使卢文进弃城投奔杨吴。吴(902年-937年),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故名。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为区别大唐,史籍称南唐,及亡称伪唐。940年王延曦攻建州,王延政向吴越钱元瓘乞兵四万救援,兄弟阋墙,闽国大乱。937—941年这段时间,南唐李氏并未对闽兴兵,更与章公守土时间上不存在交错条件。
  练夫人故事的主题思想,带有浓厚的善有善报的因果观念,章姓为了立名,同时也为了培养和教育后代行善积德,选择并利用了一位自小生活在江南的慈心将军为章仔钧属将。至若西岩,闽国边陲要隘,布以重兵常理之中。但以重兵把守,阵容威武之情况下,放纵敌人进入自已的防区(谱作借道经过),则完全不尊常理。尽管这是主将事先明知西岩安然无恙,外敌必被消灭,尽在预谋之中,何必又故意安排慈心的边镐去建州(按谱所记,是去章仔钧曾去的地方当是福州)请救兵(边镐《南唐书》谓“金陵人,少事烈祖(李升)为通事舍人”,怎么会在闽国军中),且限来回七天为期,失期该斩。途中遇雨道不能行,结果误期,按律待死。之后出现了夫人大慈大义,全在于为后来边镐代南唐带兵破建州以恩相报留下伏笔。但称边镐早为闽西岩守将仔钧公部下已属无稽之谈,以放纵投诚南唐再反戈攻闽,这种描绘,与前文的有惊无险的军事行动,一眼即看出其破碇,纯为有目的的安排。而陷边将军于不义,这种后果,是作书者及今天无数“翻译家”根本不加以考滤的。
  所以,早有李慈铭的批评:“刘宋时只有刺史,无守名。仔钧在闽,而高州在岭外,属南汉,何以得持节高州诸军事?封爵有县伯无郡伯,唐制县公上始有郡公,宋制始有郡侯。仔钧止屯浦城,何以加西北面行营招讨使?所云西北面者,何地之西北面?行营者何处之行营?唐制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历五代至宋皆然,何以由光禄大夫赠金紫?皆明是后人不识官制地理者所伪造。至唐自中晚以后,至五季宋初,检校官固极滥,然亦罕加三师者,仔钧仅一戍将,亦无检校直加太傅之理”
  7、难以名状
  《太傅公墓志铭》一文赞得象“闽人为天子之宰者,生民以来,郇公一人而已”。提到状元章衡嘉祐二年春1057年)第进士。其实三年后嘉祐六年(1061年)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升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还有浦城人吴育(1004-1058),庆历五年(1045)任参知政事。仔钧公仕闽之前生平事迹无文,是全部章氏族谱序文共同的通例。望之公作为五世孙,写《太傅公墓志铭》时,也无一字交代。该知的不知,该说的不说。而叙述远去的历史事迹,也如后世之文,历历在目,于史无证。
  仔钧公私谱称高州刺史,高州远在岭南之南属南汉。县志称建州刺史,迟在晋天福年间石敬瑭年号、王审知死后二十年任。皆言过其实。五代天下大乱,非拥兵、非战功者难存立。仔钧公以行伍出身领西岩守将,最符合事实。章氏族谱序文及传记大多不实,《太傅仔钧公传》也振振有词地说:“章仔钧(868年-941年),字仲举,号彰良。年逾四十,尚怡然晦迹乡里,声誉藉藉,播在人口,四方宾至,莫不敬慕。是时,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天下大乱,诸藩镇争强,有闻仔钧名气,遣使延请。仔钧以性情放旷,不可拘以轩冕而谢绝,”纯属编造故事。如《太傅公练夫人庆善录记》、《浦城县志》所书“……徒步诣建,道西阳岭,慨然誓曰:吾不将万人,不复度此岭。即策于闽王。不数年,为大将……因戒诸子曰:异时有敢偶于练氏者,非吾子孙也。”章仔钧是在身为“诸子”——十五子的父亲之后,才“走路到福州投奔王审知的”,年龄至少在四十开外。殊不知王审知也一逆唐乱民,在大唐眼皮下自河南光州固始一直打到福建。只一面之交,一面之词,久经沙场的闽王便毫不犹豫地把关系一国安危的闽国北大门交给一个初出茅庐,未经四面的“乡里隐者”,就很不合常理,也绝对不是王审知的风格。由此可以推断,章仔钧胸藏韬略,有久经沙场之经验,否则不敢承此重任。或者先即为王审知兄弟之部属。章仔钧比王审知小6岁,前者为臣,后者为君,所谓守西岩三十年保一方平安,是以王审知镇福州至审知亡之后发展中之三十年。实际上是安享太平的三十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这是是从南征到北守的结局。从太傅这一身份上分析,章公并未仕于南唐,太傅之身份显然得之于服务闽国时期的功勋,不是一个“晦迹”的人所能等来的。
  王建封、边镐二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是章仔钧摩下二校。章望之及其同时代的文人不至于连这点史识都没有,然《太傅公墓志铭》一文的手法正与《太傅仔钧公传》表里相同,叙事通俗,文学色彩尤其浓厚,作者的立场是宏扬宗功祖德,为家族争光。文章的格调是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借因果来劝世。所以同样都有宽仁、却金的场面。王、边二人和章氏是这场善因善果事例中的最大利益者。读过《十国春秋》的人,就会知道,这位作者是利用章氏家谱与《十国春秋》等有关资料整合编写的故事,除了文末落款之外,不是伪书。

二、章望之的一首诗

  没有捕捉到章望之的生卒时间,却捕捉到了他的一首诗。刚刚还有《浦城的始祖是谁?》的资料人引用章氏会谱中的一首诗,署名章望之撰,曰:“十代登科二百人,一家和气蔼如春。公侯将相都休问,史传中间有异名。”
  这首诗现在一直被认为章望之亲撰。“十国”时期大多不举行科举考试,或完全废坠,或举行科举考试诸国如南唐、南汉、闽诸国,举行不常且不严格。章望之以章仔钧为五世祖,自然要以五世祖钧公算起,从正史记载上根本无法找到前几世章姓登科具体记录。三世孙有章文谷及从兄士廉二人,都不甚显,所以还没有出现社会效应。事实上也是自四世玄孙辈始有登科记录并知名于世。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世则榜章衮。到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榜章綡,一百余年间,福建章姓士子登科人数四十余人。对于当时的浦城来说,章家已是相当的辉煌了。“十代登科二百人”虽然只用一百余年来计算,已超出章望之认识的能力了。假如二百人是一个实数,十代人,最后一代还必须让望之公看见他们金榜题名,至少要准备三百年时间,也就是要让一个人活到三百岁还能写诗。相当于北宋南宋的全部时间,这个时空观念非常浅显,严重超过章望之的寿限及其所见,是一件无从亲历的遥遥之事。借此可以判断,作此诗者大抵为明朝人。而“十代”与“二百人”,以两宋福建章姓登科人数不过几十人,章望之有幸亲历登科的人数还不及这个数字,而全国各地章姓登科人数的合计,二百人也已有增无减。根据题名录记载离谱不会太远。两宋章姓登科者以北宋至南宋初期建州籍为最,次以江西、安徽、渐江,他省则不成气候。但章望之不可能活到那个时间,不可能知道后自已六、七代人的情况。

三、一付不题撰人的对联

  又如某地祠堂对联有“一十五子俱登台鼎,七十二孙两中状元”。章望之在《太傅仔钧公墓志铭》则如是说:“我曾祖王父独不仕伪邦弃官退隐”。也有祠联作“十五子同登台鼎,三百年二中状元”者。历代章氏谱牒都称仔钧公有十五子六十八孙,孙的正确的理解不是祖孙的关系,而是裔孙,可以通称为“祖”之孙。北宋初到南宋初有府县志、题名录记载四十多位名公登科时间上分析,最早的章衮于983年登第,章楷999年,章得一、章琮、章万、章崸在1000年,章崸之兄章频在1005年,章得象在1002年。章得象与章得一同辈,都是太傅玄孙,后先登第,时间相差2年,非常正常。辈份在他们二人之前的,巩怕没有。也因此可以证明,所谓的“六十八孙”(或作七十、七十二、七十四不等)都不是太傅的孙子,而应称为裔孙。裔孙即子孙后裔,是不抠世代的,凡其后裔者都可以称为子孙。仔钧公的子孙又何止六十八人?盖六十八人乃佼佼者。再则限于作句者之时代。也就是说,六十八孙,包含了北宋、南宋甚至降至元明时后裔中登科者。当然也不是一个翔实的数字。因此,不妨有多少孙,均应视为历史上章姓之著名人物,也限于作者当时之见闻,其善意夸饰,不一定是实际。
【附】
  两宋福建章姓登科人名录:(见《弘治八闽通志》、明何乔养《闽书》、嘉靖二十年夏玉麟《建宁府志》、《清福建通志》)(1989-2005)新修《浦城县志》中的章姓人物采自《章氏会谱》,很多不是福建籍,且不明确其渊源。从四十多位名公登科时间上分析,最早的章衮于983年登第,章楷999年,章得一、章琮、章万、章崸在1000年,章崸之兄章频在1005年,章得象在1002年。章得象与章得一同辈,都是太傅玄孙,后先登第,时间相差2年,非常正常。辈份在他们二人之前的,有同为孙辈的文谷、土廉,余巩怕没有。因此可以证明,所谓的“六十八孙”(或作七十、七十二、七十四不等)都不是指太傅的孙子,而应称为裔孙。裔孙即子孙后裔,是不抠世代的,凡其后裔者都可以称为子孙。仔钧公的子孙又何止六十八人?盖六十八人乃佼佼者。再则限于作句者之时代。也就是说,六十八孙,包含了北宋、南宋甚至降至元明时后裔中登科者。当然也不是一个翔实的数字。
  章文谷、章士廉(南唐)。以下宋。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世则榜章衮,瓯宁人。
  端拱二年(989年)陈尧叟榜章瑶,瓯宁人。
  咸平二年(999年)孙暨榜章楷,建安人。
  咸平三年(1000年)陈尧咨榜章得一、章琮、章万、章崸。前三建安人,后一浦城人。
  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榜章得象(浦城)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榜章铎、章可法、章频(章崸弟)。章冲(据建宁府志补录)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姚晔榜章祐,建安人。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徐奭榜章徙、章侁(寰宇志没有章徙。侁作诜)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蔡齐榜章傪、章大蒙,瓯宁人。寰宇志作吴大蒙。
  天圣二年(1024年)宋郊榜章孝基,建安人。
  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榜章维,建安人。章岷(浦城)
  天圣八年(1030年)王拱辰榜章资、章岘(浦城)。章志贤(建宁府志误作童志贤),瓯宁人。
  景祐元年(1034年)张唐卿榜章君陈、章造、章俞(浦城)
  宝元元年(1038年)吕溱榜章岵、章佺,建安人。
  庆历二年(1042年)杨置榜章嶙,建安人。
  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榜章京、章䜣(欣)字天和(浦城)
  皇祐五年(1053年)郑獬榜章辟强、章颖。
  嘉祐二年(1057年)章衡榜。
  嘉祐四年(1059年)刘辉榜章惇(浦城)
  嘉祐八年(1063年)许将榜章及贤、章启宗(府志无记)
  治平二年(1065年)彭汝砺榜章楶(浦城)
  熙宁三年(1070年)叶祖洽榜章傅、章修(建安)、章甫(浦城)
  熙宁九年(1076年)徐铎榜章縡(浦城)
  元丰二年(1079年)时彦榜章粹。
  元丰八年(1085年)焦蹈榜章绎、章述之(府志无记)
  元祐三年(1088年)李常宁榜章援、章綡(浦城)
  绍圣四年(1097年)何昌言榜章持、章佃、、章思永、章防、章程、章棨、章授。
  崇宁五年(1106年)蔡薿榜章谊(浦城)
  政和五年(1115年)何榜章芹(瓯宁)、章元振。
  重和元年(1118年)王昂榜章陟。
  宣和六年(1124年)沈晦榜章杰(浦城)、章骧(府志)
  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章籍。
  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榜章綡。
 2018年12月20~2019年1月10日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