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浦城始迁祖(一)(二)

章信哆

一、小引

  我跟章寿发、章正贤二位都是素昧平生,因为同姓及家族网的原因,也只是彼此知道姓名而已。比较而言,知道章寿发的名字较早,家族网的文章有不少是他写的。他还是一位勤于搜集资料的人,最近却因为一篇《史料依据》,受到严厉批评。批评者章正贤宗亲,直到今日,这个名字我还是第一次见识,可见我的孤陋寡闻。文化研究本来就带有探索倾向,难免有思考不周或失误,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批得好,还是一次学习请教的机会。但遭受批评的原因,批评者的文章说,是借收集资料骗人。这个社会,这年头,用电子微信骗人都是落后的,章寿发还在靠写文章骗人,多少有些能耐,但有多少人会上当,我也很想借此雕虫小技小捞一把。我非常清楚,这是百分之百的赔钱的勾当。有人发给我那篇批评的文章,题目叫《关于浦始祖是谁的考证》。章寿发也让我看了他的《史料依据》,我才借得与二位宗亲“隔空如见”,并伸说自已的观点。

二、关于章寿发《史料依据》的论点

  章寿发《史料依据》一文分四小题:
  一、太傅公、练夫人为浦城始迁祖。
  二、太傅公、练夫人迁浦城前曾居住青浦。
  三、练夫人姓杨。
  四、练湖在江苏丹阳。
  题目下方有“章寿发 收集”字,没有其他命题。归纳起来为二个话题,一是有关浦城始迁之祖,一是练夫人原籍。《史料依据》于大量收集的资料中,有一处与始迁祖有关。引录如下:
  “一、太傅公、练夫人为浦城始迁祖
  《宋史·列传第七十》:‘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道光《福建通志·人物·章仔钧》:‘泉州南安人,徙居建州浦城。’
  章望之撰写的《太傅仔钧公墓志铭》,载于《章氏会谱·德庆初编卷十四》:‘吾族自七代祖考以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避地于浦城。公甫造厥家,诞启我后裔,生一十五子,若文若武,咸休于时。’
  这里的‘遂家浦城’、‘徙居建州浦城’、‘甫造厥家’有力地印证了太傅公、练夫人才是入迁浦城的章氏浦城派始迁祖。因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故认可为浦城人,而非习惯上的祖籍地、出生地意义的浦城人。由此否定了练夫人被强牵的‘浦城仙阳练村人’。”
  这几则资料在其文献中是对仔钧公与浦城关系的表述,与练夫人没有必然的关联。而从大量资料内容上,则可看出,与练夫人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证明这话不是委曲求全,故以资料之一《太傅仔钧公墓志铭》作一下说明:“公甫造厥家,诞启我后裔,生一十五子”之前有“我五代祖考,实事之官,则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职则西北面行军招讨使”,之后方有夫人释二校事。文章末尾署名是“太傅五世孙。”甫造厥家自有开创的意义,时间在天佑之后,地域在浦城西岩,人物是仔钧公。“五代祖考”与“五世孙”是文章作者对其先祖——太傅的称呼。这几则资料只是由于摘录的原因,其与练夫人仍有内在的关系。它是说明杨夫人适章公之前,家于练塘,后随夫居于浦城的辅助资料,也是章寿发利用章练塘资料的目的。应该承认,其对练夫人本姓的求证有可资参考的意义。有描述练夫人事迹的“章家故宅化荆榛,剩有寒塘十里春。带水迢迢拖白练,至今犹说练夫人。”诗中“章家旧宅”也理不足据,而练夫人所自则有线索可寻。资料词条中“徙居建州浦城”既是仔钧公也是练夫人行踪的反映,不等于证明钧公是练塘人并从练塘徙浦城。对于资料中有关“练夫人本姓杨”的记载,辨方章正贤表面不予否认,而宛转地对“太傅公、练夫人才是入迁浦城的章氏浦城派始迁祖”死抓不放。有关青浦与钧公传说的研究,已发展至章氏圈外,甚至成为学位论文的题材,也因其证据不足不敢断定。比如“公年臻强壮尚恬然晦迹”这句话就出自《太傅仔钧公传》。而《传》又被视为南唐大学士乔匡舜撰、章得象述,不敢擅越雷池。可惜这些文章过于依重私谱,加上所见资料有限,良莠不分,故耕耘甚力而收获甚微。章寿发也不例外。章正贤所以是个例外,在于知道章寿发的观点不能成立,而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用不同的眼光去发现(不是研究)及公。
  我认为,章寿发提供的是前人的资料,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及观点的是非,与章寿发无关。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则不够完备。民国《章练小志·卷三·祠庙》、民国《章练小志·卷八·集文》、《练塘镇志·总述》,是关于练夫人故居记载的有限文献。同出一辙,前后承袭,所以只能算一种资料,以同一的资料证实同一件事,不能辨其真伪。如“我是谁”的回答一样的丑陋,诚如历来私谱记章仔钧公为高州刺史,官方弘治《八闽通志》、明嘉靖二十年《建宁府志·官师·刺史》、《福建通志》均记为“闽,建州刺史,王延武、郑湘、章仔钧。上三人俱五代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2年)任伪闽时刺史。三志统一口径,互相承袭。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如何理解“姓章名仔钧,五代时与练夫人旧居此里”和“公与夫人尝居此里”?断为章仔钧公籍居青浦,这点理论不够充份。资料内容表述对象是练夫人,不是章氏。章公跟夫人外家青浦、练塘的关系,只证明钧公是青浦人家的女婿,有光耀门庭、增重地方的目的,让人对章练得名的成因有所了解和启发,而我们发现的是练夫人的本籍,仅此也足观,这是可以理解的。章寿发利用章练塘资料的目的,也是为了证实练夫人不是浦城仙阳练村人,道理得到印证,也体现了资料的价值。至于章仔钧公是否曾与夫人居于青浦,纵然无法稽考,也无须完全否定,就算曾经有过也无多少意义,因为女婿可以不是青浦人。但是,章寿发在提供资料的同时,为了强调自已的观点,给资料加了小标题《太傅公、练夫人迁浦城前曾居住青浦》、《太傅公、练夫人为浦城始迁祖》,还发挥了一番评论。虽然没有脱离资料,“太傅公、练夫人才是入迁浦城的章氏浦城派始迁祖,”已然代表了作者的考证,代表了作者的观点,读者多少会受到感染并接受这种论断,有将个人意识强加给读者之嫌。
  《史料依据》有关浦城始祖的另一论据,以章望之撰写的《太傅仔钧公墓志铭》中“吾族自七代祖考以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我参考的版本作“去泉州南安”),避地于浦城,亦一南安也。五代祖考,甫造厥家,诞启我后裔,生一十五子,若文若武,咸休于时。”这寿发的现身说法是:(原文)这里的“‘遂家浦城’、‘徙居建州浦城’、‘甫造厥家’有力地印证了太傅公、练夫人才是入迁浦城的章氏浦城派始迁祖。因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故认可为浦城人,而非习惯上的祖籍地、出生地意义的浦城人。由此否定了练夫人被强牵的‘浦城仙阳练村人’。”需要说明的是,资料是全文的摘录,这段话是资料的摘录,也就是摘录中的摘录。原文与浦城始祖有关含有七、六、五数字,如“我五(有作六)世祖,考实事之官,则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职则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又言“吾族自七世祖考以黄巢之乱去洪州武甯避地于浦城。公甫造厥家诞启我后裔,生子一十五人。”文末题“五世孙光禄寺寺丞望之百拜撰”。 七代祖是一种上溯方式,因为章望之的上七世祖是章及公,五世祖才是仔钧公,这的确是十分简单的算式,相信章正贤与宗亲们都有认识的本能,批评的是。但也不是规定的排序方式。翻开族谱会发现,以得姓始祖或始迁之祖为第一世,降至修谱时间为若干世,从古到今的排列都是自上到下一道数,如孔子被尊为第一世,章姓自仔钧公名下,全部记为派下某某世,都是按下达方式,而不用上溯方式,恰与作者详述的“语文常识”相反互逆。章正贤就以“仔钧公是我的第三十九世”来证明他的上溯方法,自有道理。然无如于第之前再加一“前”字更明白。不然,不知道章仔钧的人,会以为你是他的先祖。本来无须赘言,相信多数读者无从体察,章正贤宗亲则认为常识,也就是人人通晓的最基本知识。文言中的数字是否属于语文常识?六经、六艺、六书、六礼、六味、六谷、六料、六曹、三省六部,这些常识未必易解。但却由于这个原因,章正贤在《关于浦始祖是谁的考证》中不厌其烦,谆谆善诱为宗亲剖析这些数字的意义,从而指责章寿发没有语文常识,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纂改历史,欺骗宗亲等等,之后用了大量的资料,再文反驳,继续前功,且继续其训讽,至言语不忍卒读。
  其实会写文章的人免不了有主观臆断的毛病。考古专家在做某些方面的评价时,也会出现主观臆断。马谡失街亭差点害得三国无戏,还是神仙家诸葛亮的臆断。恰好我也有犯毛病的时候。按 “公甫造厥家诞启我后裔”句,仍可直解为“初发端落籍(浦城)开启我章氏后裔”。“诞启”一词尤有殊意。莫非及公这个浦城始祖,是属于浦城之前,可能与自已兄弟、与儿子修公、与孙仔美仔钊等一起在什么地方生活着,也或供奉着,而诞启浦城章氏者非钧公莫属矣。臆断与历史资料有一定的关系,但臆断纂改了历史吗?没有!避实就虚,编造历史,为我所用,那才叫纂改。乐于家族文化研究的人,都是好人,很多还是傻人。有什么心得多少还有点安慰,有没有观众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不必担心骗与被骗的危险。我认为,既不能把资料看作“章氏历史的本来面目。”也不能以“祖宗是怎么说的”来蒙蔽读者的思维。尊祖敬宗要求我们习孝悌,知礼仪,而不是去尊这样那样之“说的”。更何况作说的人与我们一点宗亲的关系都没有。我发现,批评别人藏身于资料的人,自已也是心不由笔,不能自制。刚刚还在批评别人的“伎俩”,却仿效并瞬间走上相同的轨道“伎俩”上去了。《考证》一文,声明是资料,开门见山则“谁才是浦城始祖?这本来不是问题,是及公从南安徙建州浦城,为浦城始祖”。干脆有声,却原来与被批的《史料依据》同出一辙,用的还是章家的资料,以已之矛攻已之盾,只不过换个姓名,改了观点。其心灵手巧则懂得找一些合自已想法的文章来扶持自已的观点,这叫有的放矢,投机钻营。遗憾的是,二位同仁有这般计较之力,怎么不在资料上多下点钻研工夫。只知道生搬资料,即使堆积如山也堆不出本来面目。都是将资料当靠山,山倒人未倒,观点却先于人而倒。
  正贤宗亲的《史料依据(一)》仿章寿发《史料依据》,有一个怪论称:“如果将自已老祖宗所述资料拔在一边,不去认真研读,反而助纣为虐,人云亦云,去推翻,去抹黑,那就另当别论了。”读过寿发文章之后,感觉其“过”在于不小心地研读,其罪在于不人云也云。而我们的宗亲多数人述而不作,肯定还要“人云也云”,干脆而真正地把“老祖宗所述资料拔在一边”,清清白白却犯了助纣为虐之罪。有什么比“助纣为虐”更可恨?而制造牢狱的人,竟网开一面对他们“另当别论”。这种“既不加观点,又要把资料拨在一边”的“平衡理论”具体表现在单方资料的“不纂改历史、祖宗说的、百无漏洞”。
  章寿发《史料依据》的出发点在练夫人本姓杨籍丹阳练湖见于谱外的另一种记载,见示于资料又有上述原因,我则一直坚持尊重章氏旧谱的郑重标注,即世家练湖故以练为姓之说。我章氏各地私谱多明确为杨夫人,祠联以练水代称,这便是事实。至于对改姓练的原因隐讳不言而置疑,完全是多余的。除了先人不会无事生非、冒大不孝之罪乱给祖宗改姓之外,其郑重谱注远非其他文字可比。我于此研究多年,勤搜博览,仗宗亲提供的多方信息,渐次考述。旧事重提,下面再以一则封赠常例,结合越国夫人得赠的例子加深前说。章得象“前夫人张氏,未及公显故君清河县。(即清河县君)”盖张姓祖庭坐落于于河北省清河县。“后夫人杨氏,偕公贵,故国于郇。(即郇国夫人)”郇国,古国之一。朝廷以之赠得象公,因杨夫人与郇公甘贫相随,朝廷赐同郇国。此属殊外。驾部郎中燕国公章仁嵩公“配杜氏,楚国太夫人。”杜姓有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之后。楚国的都城郢都,位于湖北省荆州。百里奚妻杜氏楚国人之。其对申国公封赠也如例。仔钧公夫人,也姓杨,赠越国夫人。即以其本籍属吴越与赠。吴越国(907年-978年)五代十国之一,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嘉兴为秀州,为吴越国所辖十三州之一,辖地包括旧嘉兴府与旧松江府。今上海青浦区其属也。庆历四年,特赐仔钧公王爵,追封琅琊王,夫人亦受赠越国夫人。夫人五代时人,本籍青浦,故以越国名夫人。由是,夫人“本姓杨”与“世居练湖”与“天光寺”、“青浦”均可以互相印证。俱备这些事实之后,“章练塘”才成为历史地名。
  因为夫人嫁给章家,像现代人的称法,叫章练夫人。随着章仔钧和练夫人声誉日臻,以荣耀与纪念而名家乡章练塘。随章仔钧进入浦城,那也是为人母之后的事,之前还是大唐一统,黎民百姓不忘故旧,信马由缰,法不曾禁。“贫宁少壮贫,贫老却难禁。儿女婚姻逼,风霜疾病侵。令渠常白眼,见子亦寒心。况是旧相识,人人义断金。”杜甫“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氛氲满眼香。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蓬山无多路,尚阻不住登临。 南唐如京使章僚出使高丽,所记海道及异国山川物产风情集为《海外使程广记》三卷。钧公好友,何至于青浦不曾去?
  章公在年轻及婚后都有可能在青浦渡过一段时间。 夫人姓杨,出于旧谱的郑重标记,绝非空穴来风,据我考证,有因闽殷国权奸杨思恭绰号“杨剥皮”故,夫人耻与恶人同姓,所以以故籍练湖为姓。至目前为止,这一论断已被广大宗亲认为最符合改姓的理由。南唐大学士乔匡舜的《太傅仔钧公传》一度非常知名,动辄名为文献,至今还被研究者使用。其实。这是一篇托名的清代文学作品,属于通俗的民间故事。因其文中描绘钧公“晦迹乡里四十年”与“有乡人练氏之族”,“知公之贤,愿以女妻之”语,被视若至宝,不敢逾越。单以文中一句“琅琊王越国夫人”就足以证明,南唐大学士乔匡舜绝不可能活到庆历四年(1045年)。而私谱及《八闽通志》记章家岭,内容表述钧公中年之后尚被练家当众羞辱,与“知公之贤,愿以女妻之”自相矛盾。章公负气出走投军,决绝章家岭,发誓“后有与练姻者不是吾子孙”。亲人之间、父母之间岂有绝情如此乎?无稽之谈。之所以有人迷信、借重乔匡舜的文章,独取贻贤《会谱》及公徙浦城之说,是要证明章仔钧自先世就居于浦城,以此来反证章与练是浦城的乡人,进一步扶立“有乡人练氏愿以女妻之”。辨方《考证》,对有关练夫人的大量资料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更无疑问,有意识地另立命题,带着读者去侮谩国周游,让及公一个人上竟技场,让钧公缺席,最后由作者判定及公是浦城始迁祖。
  本章名“关于章寿发《史料依据》的论点”过程却有不少涉外,盖出于无法孤立及交辨原因,不得已而为之。记得《考证》一文喜欢用常识训人,常识,指一般人所应该具备并且能够了解的知识,然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资料本身有很多迷雾,写作资料的人也是云里雾里。而章正贤宗亲为了让对手落摔,拿闲人白送给章寿发的“受人崇拜的研究者”的虚衔高抛,告诉他,告诉读者,这是常识。把复杂的文献资料归类常识,一个宗亲们通晓的常识,难得英雄有用武之地。

三、关于章正贤《关于浦城始祖是谁的考证》及其资料的观点

  我愧惭至今与正贤宗亲还没有机会相互认识,而冒然在文章中呼名道姓。好在文章中的人都是历代贤德,和这样的人平起平坐,是一种荣幸。正贤宗亲的大作《关于浦始祖是谁的考证》和《史料依据(一)》是关于浦城始迁祖之发端。也缘于章寿发《史料依据》,仿章寿发《史料依据》并提出质反的一个相同题目,我在上篇已述过。《史料依据(一)》是《考证》一文的补充,这里把二篇合在一起一并讨论。
  正贤《关于浦城始祖是谁的考证》及《史料依据(一)》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全部资料采自民国贻贤公《章氏会谱》。
  二、《会谱》资料有二种记载,即和“及公由南安徙建之浦城,”而只选择及公,不选择“仔钧公遂家浦城”。如徐宗干《诰封资政大夫韵堂章公双寿序》。仍有少数谱序没有提到及公、钧公,如松江序,不在于证明谁是浦城始祖,而在于说明章楶是松江地方章姓始祖(这一条俟后补述)
  三、不收《会谱》之外聚居点的谱序及史籍,包括金石碑铭。资料大部份属于请序,外姓远多于章姓,称是“老祖宗说的”。
  凡此之外,别有“莫须有”若干。罗织罪:“纂改历史”、“欺骗宗亲”、“推翻”、“抹黑”、“助纣为虐”;疑惧症:“那些谎言和奇谈怪论象妖魔见照妖镜一样,露出不可视人的狰狞面目”;涉及刑事责任的问题,读者自鉴,不在论列。
  章望之《太傅仔钧公墓志铭》一文始终贯穿于《史料依据》和《关于浦城始祖是谁的考证》,同被正反双方引用的理论依据和文献征引。这是双方所有资料相同的一篇,也是唯一相同的一篇,见仁见智。所以仍从这篇文章叨起。与前章不同者,移旨“谁是浦城始迁祖?”
  《关于浦城始祖是谁的考证》一文在驳论上借力奇多,阵前反戈,大出章寿发意料之外。《太傅仔钧公墓志》可见于《会谱》、章氏家族网、章晋斌网,见读未见读的宗亲都有必要有责任有权利去一品馨香。我则借纸谱检索更方便些。“七世祖以黄巢之乱去泉州南安,避地于浦城,”(按:同仁的资料作“去洪州武宁避地于浦城”不详所出,或有多少个版本也不详)是正贤宗亲仰仗的论据,借此尚方宝把章寿发及其资料驳得人仰马翻,体无完肤。其“去泉州南安”之说,正贤《史料依据(一)》之《潜山关中章氏重修宗谱序》、《咸宁谷口家乘序》、《金华章氏》等均文字一致。而作“至唐末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太傅章公仔钧传》)、“以黄巢之乱去洪州武甯避地于浦城”(《太傅仔钧公墓志铭》望之),同样还可以从章氏谱序中找出一批佐证。《太傅仔钧公传》(南唐大学士乔匡舜撰)之说尤详:“公年臻强壮,尚恬然晦迹乡里……是时黄巢大乱,诸藩镇争强,亦有闻公之名者,遣使召公,公辞以性情放旷,不可拘以轩冕,盖耻仕非其人也。”这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是最出名的屡被转载的《太傅公传》中的精彩描绘。这件“皇帝的新衣”,谁不把它当历史,谁是弱智。
  而且,章正贤在《关于浦城始祖是谁的考证》一文中也是以“去洪州武甯避地于浦城”为由得出及公为浦城始祖的。句前有“七世祖”,上篇已说过,不再赘述。——先拿与去泉州相同的《宋史·章得象传》配合研究。正贤对于章寿发资料至少下过功夫,这是无疑的。宋史:“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这条资料备受引用耳熟能详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正贤宗亲在其《史料依据(一)》中让其缺席不说,考证时心静如水,一言不触,压根就不知道章家有个宰相,是浦城章姓崛起的肇端。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挥麈录·建州浦城有四甲族》载“建州浦城,最为僻邑,而四甲族皆本县人。杨氏则起于文庄,章氏则肇自郇公。”光绪翁天祜《续修浦城县志》有引录。 章得象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历史人物,对国家、对家族的贡献在其高祖之上。就章氏之崛起在浦城,章得象应该受到尊重。他还是入宋闽地出产的第一宰相,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的传记,研究者自称其后裔却弃之如敝屣,理由何在?就因为,仔钧公和练夫人以玄孙贵获赠琅琊王和越国夫人,我们却无意于这位高祖作为始祖,所以避开了仔钧公与这位贵玄孙章得象连带的记载,包括稀有的青史记载。《永乐大典》及钦定《清高宗敕撰续通志》所载相同。
  再说“黄巢之乱”也是一个共享的资料。也是章正贤给及公的一个平台,目的在于与钧公太极推手。他曾做过精确的计算:“因为黄巢之乱起始是公元878年——884年,共六年时间。仔钧公是公元 868年生的,那时仔钧公才十余岁。试问,十余岁的孩子能够从洪州武宁跑到建州浦城安家,后来又辗转到千里之外的青浦而定居吗?可是《史料依据》同样张冠李戴,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牵强附会”是送给仔钧公的“经纪人”章寿发的。意思是仔钧公与黄巢不具同日而语之条件。然作者不是不知,章氏谱在这方面有二个时间,一个为避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徙建州浦城。一个是仕闽王遂家浦城,与此相关还有更具体的时间,就是“唐天佑间”、“审知节度福建,以临五州,梁朝爵以闽。我五代祖考实事之官”。这方唐季由乱转安的“唐天佑间”、“审知节度福建”的具体时间是907—909年。而且,这条重要的信息,就在署名“太傅公五世孙章望之百拜撰的《太傅公墓志铭》,一直被章正贤捧在手上,作为对付章寿发《史料依据》的神武牌。以这样一个具体时间有问题吗?为什么不拿及公的出生时间去计算。当然有因至今还不知及公的生日。这不要紧,有今年12月2日举行的纪念仔钧公诞辰1150周年大会,详知公生于868年,以钧公为闽王所器之前“年四十晦迹乡里”来计算,修公年七十,及公年100岁不离谱。舞台与主角精堪牢固,时间908年与“唐天佑间——王审知为闽王”天衣无缝。“试问,100岁的太爷爷带着十余岁的孩子能够从洪州武宁跑到建州浦城安家吗?”更加准确的依据,是结合方志与家谱记载的结果。据端州志载:“章及,康州刺史。”谱载:827年。当今《怀宁大丰章氏》网络公开信息:“章及(?~859年),字鹏之。唐太和年间(827~836)任康州(今广东肇庆)刺史。”远去的历史通过时光折谢神奇地重现。不管是跟着黄巢避乱,还是跟着王审知转战,总之,从政策路线上,章公是超前人物。按哲学、历史、人文社科、科学院定位原则及定位基准,及公该在哪里还在哪里。前人的估计基本上有二个地方,即家谱告诉我们的“泉州”和“洪州”。其实,这道题我在多年前给余先生的一篇《有关章氏几个问题——商榷》中就预算过了。
  2018年12月2日,浦城举行仔钧公诞辰1150年纪念大会,宗亲咸自称仔钧公裔孙若干世,就连章正贤也精准算出自已是钧公三十九世。在2018年12月3日即发表考证文章,常识加上天赋聪明的计算,他说“七世祖为避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徙建州浦城,当然明白无误地指七世祖及公所为。”而同时给这段中心论据的自注是这样说的:“此处仅根据望之公原文分析,而非事实。” 这个“非事实”是针对于“浦城始祖及公”而言,也是对自已观点和考证的怀疑。仔钧公呢?因王审知为闽王所召(909年),这当然是黄巢之后,朱温代唐,王审知接受梁镇福州的时代。钧公的刺史,也由梁朱温授,明载于弘治《八闽通志》、嘉靖《建宁府志》(102页卷五·官师·刺史)“王延武、郑湘、章仔钧。俱五代晋天福间任”。仔钧公暮年犹荣,改写了章氏历史,而其时及公魂归何处也不得知矣,遑论避地浦城,诞启我后裔,而今却不予数念,而普天下咸尊仔钧公为浦城始祖,但是章正贤避而不谈,用考证家的谨慎说“根据望之公原文分析,而非事实”。
  正贤宗亲以考证家的谨慎表白:“根据望之公原文分析,而非事实”。今年浦城八大隆重举行《仔钧公诞辰1150年》庆典,人人大受感动,作者对于章氏族谱中先贤之言“闽名胜地也,吾远祖太傅公于五季时始仕此邦”能无触动,等于说,对千年前“伟大的父亲章仔钧”毫无感情。既认为黄巢之乱徙浦城非事实,却又借其非来证明仔钧公一个年十余岁的孩子不可能从洪州武宁跑到建州浦城安家,又怎能辗转到千里之外的青浦定居。作者不忘对章寿发的指教,其实自已心里还是不怎么踏实。为什么呢?因为作者非常清楚,谱序中仍有与他采择的资料存在截然不同的说法,甚至还有《传》:“公之父讳修臣,因避黄巢乱,由洪州武宁,徙于闽之建宁浦城县西岩乡”的第三方论据。作者自然知道,用钧公证钧公,钧公就是始祖,用及公证及公,及公就是始祖。祖孙都是浦城始祖。而历来序者都自署钧公若干世,今天各地宗亲也然(少有以及公若干世)。而正贤在计算仔钧公的年龄的时候,不是没有考滤及公的年龄也应该计一计,而是及公的年龄已老到比年少的钧公更不可能有避难的动力了。谱载,及公约于唐太和年间(827~836年)官康州刺史(今属广东肇庆地区)。同时还有《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部队进军路线:唐末黄巢义军自乾符五年(878)闽中失利之后“寻南陷湖湘,遂据交广”。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广州,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控制岭南。请看看公元878年这个历史时段文献对浦城的记载:清嘉庆《浦城县志》载:“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破信、歙等州,转略浙东,劈山开路七百里直趋建州,至仙阳镇,县尉文昭力御之,死其难”。又载,仙阳“唐时为邑重镇,黄巢举兵,县尉文昭死事于此。”另据新近报刊披露,黄巢寨遗址尚存,就在浦城县仙阳镇仙阳村东北约1公里的百向山(俗称牛牯山旧名八面山)上。这条私谱外的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从上述情况看,黄巢连破闽广,章家避黄巢乱初具事实,时间上最迟至879年,那么,浦城前三世及、修、仔钧三公祖,其原来扎根之地方即围着家庙聚族而居的那个地方,不在浦城已然。否则,众口一词“徙居浦城”云云都是望空白云,正贤宗亲也无以坐实及公避居浦城之理由了。及公是避难还是随着义军一起如愿到达浦城安居乐业都无所谓,因为及公都不知道自已魂归何处。作者在《考证》一文中早有预料地说:“及公墓在浦城县仁风里衢溪铁场东。”由是我以为浦城应该有及公佳城,至少有一座可观的衣冠之冢。而我曾找遍《八闽通志》《建宁府志》《浦城县志》《福建通志》乃至现代有关考古的《福建史志》《福建文博》(福建博物院与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凡古今有证文字,宋之前至唐五代唯有刘太夫人的白羊坟、章仔钧墓、练夫人墓而已。这种情况,以致行文“提及、以及”用字都不敢不慎重。
  在完成考证之前,作者于《史料依据(一)》有个声明称“未加个人观点进行误导”。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及一些存在疑问的资料,前人的“资料”不是绝对真理,有心于此者都有自我感觉。加个人观点很有必要,何至于误导呢?作者更进一步阐明“未加个人观点,全凭阅者自行分析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史料依据。如果将自已老祖宗所述资料拔在一边,不去认真研读,反而助纣为虐,人云亦云,去推翻,去抹黑,那就另当别论了。”一边是“真正的史料”让人分析判断,一边是“自已老祖宗所述”不容有个人观点。到底是“不去认真研读,反而助纣为虐。”还是“人云亦云,去推翻,去抹黑。”语无伦次,很难捉摸。文章过眼之后方知作者心直口快,言不由衷。作者以不加个人观点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驳《史料依据》先用《关于浦始祖是谁的考证》继用《史料依据(一)》,前者因考证故持论颇多。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原原本本的“资料搬家”,到最后还是有一通“精劈个人观点。”
  在完成考证之后,作者于2018年12月3日提供的资料中为“为避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徙建州浦城,当然明白无误地指七世祖及公所为”这段中心论据自注:“此处仅根据望之公原文分析,而非事实。”为什么会闪出如此谨慎的说明?或许,资料中一句“当然明白无误地指七世祖及公所为”是一条缝在资料上的尾巴,打破了资料的纯洁性。这条尾巴非常可观,公私分明,也给自已准备了回旋的余地。
  出家人遵循佛陀的遗训,奉读的佛经开头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研究族谱,把一些陈年老账原原本本摆出来, 名之曰“祖宗写的”,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这让我又想起章寿发。就算章寿发给资料加了观点,资料依然还是那个资料,未曾纂改历史。如不加观点,资料反而有理由成为铁板事实。仔钧公一如既往是浦城的始祖,青浦是练夫人的故家,章练塘是由于章仔钧公曾经居住的地方。就不该对那些文献怀那么大的恨了。而现在看来,又不尽人意。动员更多不加观点的资料,似乎没有驳倒一点点带观点的资料,却成了一堆崭新废话。
  仔钧公因事闽官于建州,于是才以浦城为家。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之前,《宋史》、《太傅公传》就是这样说的,不加怀疑或否定,就是默认。单此一记强于《太傅仔钧公墓志铭》,回敬《关于浦始祖是谁的考证》作者“谁才是浦城始祖”,一番胜迹已初露端倪。弃此不究,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大谈数字的奥妙,直将望之公语无伦次的“五六七”数字解成人生大道理(望之公是坚定的道学派),终也未能推翻伟大父亲章仔钧“遂家浦城”这条记载。
  《史料依据(一)》的唯一优点有二:
  1、对章姓忠实,对及公的忠诚。无一不出于章贻贤民国八年的《章氏会谱》,无一不围绕章及公。
  2、于《章氏家族网》、《章晋斌章氏文化网》之外,开劈了第三个《会谱书橱》。我送作者一个荣誉称号——“祖宗模范”。
  上纲缺点一个:“伪造祖宗”。盖脱于祖宗模范。模、范乃制造器物时所用的模具。祖宗制造岂得真容乎?故曰“伪造祖宗”。
  《史料依据(一)》作者正贤向宗亲开放这个巨大的书橱,说:“看看自已的祖宗是怎么写的”。我费了好大劲,也看清楚了,五花八门的脸谱,个个都是学究宗工。他们是:张子野、宋廉、金幼孜、乾隆十年潜山谱序葛高道、崇仁圆溪谱序陈国柱、归安荻岗谱序朱圭、东流土桥谱序黄惠、咸宁谷口谱序钟英、青阳山南谱序庞钟璐、石棣长林谱序廷辅、来安谱序马其昶、金华谱序茅坤、崇仁县西耆谱序侯鉽、临川南岸谱序可聘、建阳章氏会七邑同宗重修族谱序祁征祥……这些厚颜袖手了章家的润笔的人,十有八九不姓章,只是被考证一文强作章氏祖宗,几将大半章姓都过继啦,说一句不中听的话,都跟着做杂种去了,不知章姓颜值几何?且待通人估价。
 2018年12月20~2019年1月10日

【附】
  一、章寿发·《史料依据》(点击即可浏览)
  二、章正贤·《关于浦城始祖是谁的考证》

关于浦城始祖是谁的考证

  谁才是浦城始祖?这本来不是问题,是及公从南安徙建州浦城,为浦城始祖,这是章氏大多数谱籍资料都有记载的。但《史料依据》一文却视历史资料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于不顾,对前人的文章断章取义,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大肆篡改历史,创立自己漏洞百出的谎言,还妄称自己的观点为《史料依据》,欺骗了部分宗亲。
  章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章氏文化的研究者,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不可不知,不可不晓。那么,作为部分宗亲所崇拜的研究者,为达到歪曲历史,使之符合自已所杜撰的理论。尽然将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丢在一边,曲解望之公所撰《仔钧公墓志铭》里所称六世祖和七世祖,把这两代祖张冠李戴,强加给仔钧公,以达到否认及公为浦城始祖的目的,最终达到给练夫人改姓,杜撰出仔钧公出仕前曾住青浦的谎言。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浦城始祖究竟是及公还是仔钧公?我们先来看一下乾隆十一年版的瑞昌《章氏宗谱》序:“……又至晋,而兵部尚书岩公出守泉州,因定居于泉之南安,此则南安之肇迹也。又历南朝,而有昭陵郡侯昭达公,显于陈,则家江南之吴兴。甫三世而显于唐。孙材茂讳亮功,别号杭海,复宦寓于豫章之清江,旋居丰城之上村,其弟材盛讳育功,别号杭山,暨茂公之九世孙旦(此旦公应为仁坦公),先后皆寓于分宁,遂以杭山名其居。此则豫章之造端,暂寓而杭山之先得名也。又茂公上村之次孙忠彦,偕盛公之孙忠祥,并返南安之故里,至彦孙端蒙之子,刺史及公,则由南安而再迁浦城,此则浦宗之著望也。厥孙太傅仔钧公,大显于唐末五代之交,同淑配越国练太夫人,德全城数万户,有子十五人,孙六十八,皆显仕。……”落款为赐进士出身, 太傅公三十二世孙国录浣手百拜敬书。这篇文章清楚地阐述了从岩公寓居南安至及公又从南安徙居浦城的全过程。
  可《史料依据》一文的第一个问题,关于望之公所撰“仔钧公墓志铭”里称七世祖,却被牵强为所指仔钧公,这就是缺乏常识。所谓几世祖,应从自己的父亲往上数,即父亲为一世,祖父为二世,照此往上,而不是从自己开始。哪有自己将自己作为一世祖的?几世孙同样以所称祖的儿子往下数。哪有将自己作自己一世孙的?比如,我是仔钧公四十世,如世后加“孙”字,就应为第三十九世孙。同样,仔钧公是我的第三十九世祖。所以,望之 公所称的七世祖,应从望之公的父亲作为一世往上数,望之公是仔钧六世,是得象公的侄子。其世系挂线为及——修——仔钓——仁嵩——士廉——世康——得贤——望之。那么,从望之公的父辈往上数,仔钧公即为五世祖,而六世祖是修公,七世祖就是及公,而不是仔钧公,这是其一。
  其二,为避黄巢之乱去洪州武宁,徙建州浦城,当然明白无误地指七世祖及公所为。(此处仅根据望之公原文分析,而非事实。)因为黄巢之乱起始是公元878年一一884年,共六年时间。仔钧公是公元868年生的,那时仔钧公才十余岁。试问,十余岁的孩子能够从洪州武宁跑到建州浦城安家,后来又辗转到千里之外的青浦而定居吗?可是《史料依据》同样张冠李戴,牵强附会。
  其三,及公墓在浦城县仁风里衢溪铁场东,夫人滕氏葬浦城县登云里山庄大塘官路西山。修公墓在浦城县人和里新鸡鹜山(奉国寺后)。夫人刘氏墓在浦城西岩山麓“白羊坟”。继配叶夫人墓在浦城县招贤里小横源山。这些铁的证据都证实了及公才是浦城一世祖,那些企图篡改历史的奇谈怪论怎敢妄称史料依据?
  综上所述,望之公的七世祖——及公才是真正的浦城一世祖,这与历史文献及章氏大多数谱的记载相吻合,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使违背常识从望之公开始数世,七世也应该是修公而不是仔钧公。因而仔钧公是浦城始祖的推论不攻自破。至于《史料依据》的其它问题,我会另抽时间撰文,与大家一同分享,让更多宗亲了解章氏历史的本来面目。下面附两个链接,请大家认真看看,几世江祖几世孙的算法,大家就更明白了。
 仔钧公第三十九世孙 贵州章正贤
2018年12月3日

  三、章正贤·《史料依据(一)》

史料依据(一)

太傅公第39世孙 贵州章正贤
——章氏各地各支系各时期部分谱序节选

  此辑为谱序原文节选,未加个人观点进行误导,全凭阅者自行分析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史料依据。里面也辑有上海青浦支系先贤的谱序,用红色字表示,希望此支系后裔认真看看自己的先辈是怎么写的。当然,如果将自己老祖宗所述资料放在一边,不去认真研读,反而助纣为虐,人云亦云,去推翻,去抹黑,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还是希望与浦城研究会保持一致,维护浦城研究会的章氏中心地位,与个别往老祖宗脸上抹黑,妄议仔钧公家训的人保持一定距离!
  庆系图前序
  宋光禄 䜣
  ……今自唐康州剌史及,由南安徙居建安浦城,子孙遂家焉。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一第2页)

  庆系图后序
   宋嘉祐状元 衡
  ……康州刺史由南安徙居浦城,太傅十五子以下列而为图……。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一第2页)

  新昌醴泉家乘序
  子埜
   ……兵部尚书岩,永嘉初出守泉州,始家南安。唐康州剌史及,又迁建之浦城。康州孙检校太傅仔钧,夫人练氏全活建州一城之命。……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一第12页)

  龙泉章氏族谱序
  明 宋濂
  ……鄣自为齐所灭,子孙遂去邑为章,适他国。有讳展者,仕晋为中散大夫,世居汴之阳武。至兵部尚书岩,永嘉初出守泉州,始家于南安。康州刺史及又自南安迁建安之浦城,康州之五世孙重,復自浦城迁处之龙泉。盖重之曾祖仔钧当唐之季,瑯玡王审知节度福州,仔钧投以三策,大喜。遂承制授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其妻渤海郡君练寯贤而多识,有恩及南唐,将王建封遂全建州一城之命。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第3页)

  新余章氏谱序
  金幼孜
  ……新余章氏系出建州浦城,有曰太傅仔钧、渤海郡君练氏其先也。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第5页)

  鄞县高桥家乘序
  ……兵部尚书岩,永嘉初出守泉州,始家南安。唐康州刺史及又自南安徙建之浦城。及生修,修生仔钧,深沉有大度。唐季谒闽王审知,投以三策,表闻于朝,承制授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配夫人练氏,贤而多识……。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第7页)

  黄岩临湖家乘序
  ……至唐,康州刺史及,居建之浦城,其孙仔钧仕闽为检校太傅兼行营招讨制置等使,夫人练氏克树阴德。……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第8页)

  会稽偁山家乘序
  ……至唐季,康州刺史及公自南安迁建安之浦城,生福州军事判官修。修生仔钧,五代闽王时承制仕高州刺史,检校太傅。祖妣练夫人封渤海郡君。……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第18页)

  偁山续修宗谱序
  ……至晋,兵部尚书岩出守泉州,家于南安,有讳及者,仕唐康州刺史,检校太傅,宋追封瑯玡王,谥宗宪。……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第18页)

  江南松江章氏谱略序
  台鼎
  ……江南章氏系出浦城,安定胡世佐书院记亦云:郇国文简公从子秦国莊敏公楶,监华亭盐,乐其土风,因家青龙,是为松江始祖。……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二第19页)

  南昌上谌家乘序
  ……太傅仔钧公保障建州勋名赫奕,而练氏夫人全城厚泽用昌。……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5页)

  崇仁圆溪章氏重修家谱序
  陈国柱
  ……阅其家乘,乃知其家太傅仔钧公暨练氏郡君建不世之功,树无穷之德。……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6页)

  白沙家乘序
  ……汉初,平后历三十二世,生太傅仔钧公,夫人练氏建州全城阴德载在彤史。……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10页)

  潜山关中章氏重修宗谱序
  ……唐康州刺史及由南安迁浦城,再传至太傅仔钧公而族益大。公尝以武功捍护七闽,兵无血刃,渤海郡君练夫人返旗却旆,保障全城。……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13页)

  武进厚余谱序
  ……有韅者去是为章,子孙因以为氏,今之章氏盖自此始。谓之河间郡者,指其始迁之地言也。秦汉而还屡经迁徙,而犹属之河间者,不忘本也。河间嫡派始迁洪州,洪州之章,以平为祖。传至岩,凡二十世,乃迁南安。南安之章,以岩为祖。传至及,凡十一世,乃迁浦城。上下千百年中,一派相承,虽有旁支,不甚蕃衍。自浦城太傅公出,而后章氏之裔遍天下。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18页)

  遂安貂山章氏续修宗谱序
  ……尚书公曰岩者,出守泉州,因家南安。刺史公曰及者,復迁浦城。太傅公曰仔钧者,秉衡七闽,武功伟略,名震当时,而练氏夫人智勇过人,保其家以活全郡建州人。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18页)

  归安荻岗章氏谱序
  朱珪
  ……浦城人讳仔钧,撰战攻守三策御敌有功,官至太傅。其夫人练氏贤而多识,有恩曾全活建州一城民命。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19页)

  东流土桥章氏重修宗谱序
  黄蕙
  …… 太傅仔钧公庆衍十五嗣之瑞,更羡夫人练母德全亿万人之生。……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20页)

  咸宁谷口家乘序
  钟英
  ……有讳岩者,仕晋为兵部尚书,出守泉州,遂家于泉之南安。岩传十一代至及,于唐季为康州刺史,自南安迁居建州浦城。及生修,任福州军事判官。修生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夫人练氏,有释二校恩,全活建州一城。……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23页)

  青阳山南章氏族谱序
  庞钟璐
  ……今考山南谱则云:唐康州刺史及始迁浦城,其孙曰仔钧生于咸通九年,仕闽为太傅,生十五子。……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篇》卷三第25页)

  石棣长林续修宗谱序
  廷辅
  ……我长林章氏系出闽太傅公后,以夫人练氏全城德,子孙多通显 。……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篇》卷三第30页)

  来安章氏家乘序
   桐城 马其昶
  来安章氏其先福建人,当唐之季,高州剌史,检校太傅讳仔钧最显,闻夫人练氏贤而达,识南唐诸将边镐、王建封初为校卒,坐法当诛……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31页)

  滁州章氏族谱序
  心培
  ……岩仕晋兵部尚书,迁南安。又十传至于及,仕唐为康州剌史,迁浦城。及生三子,其季子修仕唐福州军事判官,配刘氏生二子。长曰仔钧,仕唐季为检校太傅,武宁郡开国伯,谥宗宪。配练氏,封越国夫人。……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三第33页)

  龙泉会谱序
  章氏自康州剌史以来,为浦城著姓,子孙繁盛,散之四方。永康永嘉之裔,实同出剌史之孙。……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2页)

  浦城会谱序
  镇
  ……康州刺史及公于唐季迁建州之浦城,再传太傅仔钧公。……配夫人练氏,封渤海郡君……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6页)

  金华章氏会修谱序
  茅坤
  ……有讳展者,仕晋为中散大夫,世居汴之阳武。兵部尚书岩,永嘉初,出守泉州,始家南安。至唐康州刺史及,又自南安迁建州浦城。及再传曰仔钧,于五代时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其妻渤海郡君练氏贤而有识,能退官兵以全建州一城。……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7页)

  浦城章氏重修会谱序
  泰顺
  ……康州剌史及公由南安迁浦城,再传太傅仔钧公,生一十五子,六十八孙,称极盛焉。……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8页)

  崇仁县西耆章氏会浦宗谱序
  新城县教谕 侯鉽
  ……樵子岩,永嘉初出守泉州,遂家南安。而刺史及公又自南安迁建州之浦城,再传至太傅仔钧公暨渤海郡君练夫人,德被全城。……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10页)

  临川县南岸会浦宗谱序
  可聘
  ……吾章氏之鼻祖由南安迁于建州浦城,再传仔钧公练夫人盛德,大业启之于前。……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11页)

  南昌县路下会浦宗谱序
  懋蕙
  ……至晋,兵部尚书岩公出守泉州,始家于南安。迨康州剌史及公又自南安迁建之浦城。至太傅仔钧公越国夫人德被全城大昌。……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12页)

  丰城县深湖会浦宗谱序
  立召
  ……吾章氏始自及公肇基浦城,再传太傅仔钧公、越国练夫人生一十五子六十八孙,分支满天下。……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14页)

  瑞昌县南关会浦宗谱序
  国錄
  ……至晋,有讳岩者,仕为兵部尚书,出守泉州,因家南安。传至及公,又自南安迁建州浦城,再传太傅仔钧公,生一十五子,六十八孙,子姓遂蕃。……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14页)
  建阳章氏会七邑同宗重修族谱序
  祁征祥
  ……樵之长子名岩,仕晋为兵部尚书,出守泉州,因官家于泉州南安。降及唐季,岩十世孙及始徙居浦城。至仔钧公,以攻守御三策进于闽王审知,闽王欣然纳之。执公手曰:何相见之晚也。延公宾馆,表闻于朝,授公高州剌史,检校太傅,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镇守浦城西岩,夫人练氏封渤海郡君。……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21页)

  建邑彭墩与贤巷会修宗谱序
  桂林
  吾章氏系出齐太公支孙封于鄣,传至韅公去邑为章姓。其后有讳平者,仕楚为上大夫,居豫章洪州。至晋,岩公于永嘉初出守泉州,因家南安。迨至及公,又徙建州之浦城。传三世至仔钧公,仕唐授高州剌史,检校太傅,充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使,镇守浦之西岩山。夫人练氏封渤海郡君。……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21页)

  崇安县澄浒街上箬会修宗谱序
  ……我浦城三世祖太傅公暨配练夫人当年积德累仁,克全芝城郡民命。……
  (详载贻贤公《会谱.德庆初编》卷四第22页)

  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录完了。从以上所录不难看出:某处始迁祖和某处一世祖以及某处始祖,共是一个意思的三种表达而已。凡有点语文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一句完整的话,它的句子成分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的基本原素。比如:浦城始迁祖及公,浦城一世祖及公,浦城始祖及公,这三句话是同一个意思,浦城这个名词是这三句话的定语,如果将浦城这个定语抛开来光讲始祖和始迁祖的话,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偷换概念和断章取义伎俩,目的是在华众取宠的同时,偷偷转移别人对某问题的正确判断。不仅可是可笑,而且是可耻!
  以上所辑史料依据,足以说明立姓始祖韅公为河间郡的始迁祖,章氏河间郡望由来的源头。平公为章氏豫章郡的始祖。岩公为章氏南安始祖。及公为章氏浦城始祖。这就是仔钧公家训所教诲的“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其它什么武都郡,京兆郡等等纯属扯蛋。在大量史料面前,任何辩解和赘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坚持真理叫执着,坚持错误叫固执。

 2018年12月12日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