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奎元与章氏三珍谬
——一个聪明人说的糊涂话

章信哆


一、“南唐文渊阁左太傅章仔钧敕”

  南唐文渊阁左太傅章仔钧敕
  敕曰:朕惟人臣事君能竭忠以辅国者,必先视其品秩而祟其爵禄也。今得其人,理宜宠擢尔礼部尚书。章仔钧刚明有守,正直无阿,抱果决之良才,蕴忠贞之顾德,贤能似此,兹特敕尔为文渊阁左太傅,上柱国加赐黄绯鱼袋、武宁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尔当勉励恪守是命,慎终如始。钦哉。
  后唐天成元年>(九二六年)三月十五日
  给祖宗营造功业勋爵,是私谱的一大通例,既出于善意的饰美,也因存在于私家小天地,读者自是心照不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曾言:“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踏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这通圣旨来源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萧山章氏家谱》。稍有读书的人都知道,其存在明显错误,恰是“私造官阶,倒置年代”的一个活见证。“拿来主义”照本宣科,转刻于福建浦城章仔钧“墓前”,连文碑带墓成为浦城县保护文物的一部分,该各界贤硕及宗亲登临吊拜,阅者无数。配合挂于章氏“祖祠”南峰寺的"明朝武官",作为章氏的楷模,甚者爱其“始爵”而断为章氏的始祖。
  “南唐文渊阁左太傅章仔钧敕”是“历代皇帝对浦城章氏的诰、敕、制及御制诗”之一,“余奎元选编”。刊载《寻根浦城》第一辑.以“章氏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各期《寻根浦城》,在网上售卖很多,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都有,可见印行量不小。有某地修谱时特加引载。碑文的重要性是最受关注的视点,其错误将给善意的修谱者带来多大的尴尬且不说,这种“开诚布公”的姿态,章氏会不会随之贻笑天下?那么,有劳余奎元先生了。
  余先生是公认的浦城书橱,见报的文化名人,史志办主任、编审,章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学识渊博,著作恢宏。吾不才,冒昧请教余先生几个问题。
  1、文渊阁之名始于明代,其阁亦始建于明代,为朱元璋始创。南唐先洪武朝五百年,文渊阁提前千余年等着章仔钧独擅其荣么?——因为除此之外,南唐至明朝洪武之前,没有第二人获得文渊阁什么的爵禄。
  2、后唐是北方五代之一,建于923年,都在洛阳,历三传四帝,共十四年,亡于936年。而南唐是十国之一,建立时间是937年,定都金陵,历时39年。一南一北,此消彼长,岂能彼此相容,还互相转化?章仔钧既为南唐文渊阁左太傅,必属于南唐臣僚。后唐的皇帝有可能给别国的忠臣敕授高官厚禄,且许以重任吗?再者,926年的南唐在哪里呢?章仔钧又该在哪里?按余先生之说,仔钧公辞退很多慕名上门邀请的使者,以性情放旷不屑为伍。因王审知“尚知有唐”而自荐,受王审知之重托,之后坐守西岩三十年,尽了“竭忠”之臣。按后唐封爵时间926年算,王审知刚死没几个月,尸骨未寒,我们章家的仔钧公就堂而皇之地背信弃义了?——胡说!绝对胡说!。按南唐时间推算,南唐建于937年,闽亡于945年,短短几年时间,且其成败与边、王二将被迫投奔南唐关系密切,表面“忠贞”而实则卧底,所以这道封敕,不害得守西岩的章仔钧坐立不安,却令钧公九泉之下有苦难言。
  3、沙陀族建立(后)唐,与李昪建国(南)唐,都自号为唐,号称李唐正统,后世史家为了识别,特加上“南”、“后”以区分,怎么会在当时的圣旨中就已出现了呢?自认自已是伪政权?
  4、余奎元在同类文章中改南唐后唐为李渊建立的唐朝(情况与第三条相反,不加“南”或“后”的,指李渊建立的唐朝),如“王审知将仔钧列为上宾,表奏唐朝廷后,授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据欧阳修《新五代史》载:“乾宁四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章仔钧携三策谒见闽王,王审知为闽王则在909年,唐朝已亡灭,不但请奏无方,更不用说迟到的926年。余先生认为926年还是唐朝吗?
  余先生口口声声从唯实出发,给章氏整理了一份珍贵的皇封圣旨。“圣旨”用帝王年号而兼用公元纪年?太先进了吧!
  5、何物“黄绯鱼袋”?
  鱼袋即鱼符,《新唐书·车服志》“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绯者,绯红色,三品以下朝服。朝服配佩饰有定制,《唐会要》卷三二:“着紫者金装,着绯者银装。”“赐绯、银袋”就是绯色朝服与银鱼袋,简称“绯鱼”,不作“绯服鱼袋”,更不可能出现带黄色的“黄绯鱼袋”。
  6、“特敕尔为文渊阁左太傅,上柱国加赐黄绯鱼袋、武宁郡开国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三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上柱国”是五代最高品位,称极品。然唐五代十国封爵制度没有“武宁郡开国伯”一爵。“武宁郡开国伯”从何而来?
  7、闽国(909年~945年),是五代时期君主国之一。有采用后梁年号,也有过采用后唐年号。据宋·欧阳修《新五代史·闽世家》与中国历史大事记中909年与925年的记事:1,"后梁开平三年(909)四月,梁进封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闽王"。2,"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十二,闽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卒,子王延翰自称留后."闽嗣王王延翰,字子逸,昭武帝王审知长子。昭武帝死后,翰袭位,用后唐明宗天成年号,在位只一年即926。“后唐天成元年(九二六年)三月十五日”,是王审知死后事,无由所请。余奎元所说的“王审知将仔钧列为上宾”必须在909年,与“表奏唐朝廷后,授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按敕文时间在926年,是生前、死后二回事。其时南唐尚未建立,与南唐庶无瓜葛,章仔钧也绝无承恩变节之理。然余先生笔下之章仔钧“驻守浦城西岩山”,是唐朝“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充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居“南唐文渊阁左太傅”之后,又暗通后唐魂魄,表面上还在为王审知固守西北“屡挫江南之兵,使七闽得以保障”。一身多仕,还有什么“耻于为伍”,良禽择木、独善其身可言?余先生作为一名“史通”名笔,已有失谨严,不至于让如此不通的“家珍”,使堂堂章氏大受窃笑。
  余先生在众多场合(文章)中,阐释褒嘉章仔钧时,是这样说的:“仔钧生在乱世,当时黄巢义军遍及大江南北,所在豪强,或投降擅命,或聚党自率,诸藩争强,罗网人才。仔钧远近闻名,诸藩遣人请他为官,但他都以“性情放旷,不可拘以轩冕”而拒绝,实际上是耻于为伍。而其后,去拜谒王审知……王审知将仔钧列为上宾,表奏唐朝廷后,授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充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驻守浦城西岩山”。


章仔钧(868-941年)
  章仔钧公生于公元868年卒于公元941年,从生卒年上可以确定章公主要生活在唐末至五代,一生服务于闽王氏,既未仕于大唐,也与南唐无粘。四十之后徙居浦城,子嗣众多,《大唐范司空府君墓志铭并序》一文称其太傅。四十岁之前生计事迹捉摸不定。“黄巢义军”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仔钧公一介少年,真有“诸藩遣人请他为官”了么?既然耻于为伍,朱温是黄巢手下的大将,在黄巢军力量削弱时反戈,投降朝廷,转而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最后篡夺了唐朝政权,成了亡唐的“罪魁”。王审知也是趁唐末乱世,步黄巢后尘之乱世草莽之一。从河南固始一路打到福州,且居然接受篡唐贼子朱温的封印。《新五代史》曰:“呜呼!赤县沉沦,莫过于蒙元;王纲解纽,莫甚于五代。究其因也,是乱世多生乱徒也。后梁朱温,出身黄巢贼……闽王审知,盗贼出身。”仔钧公性情放旷,不可拘以轩冕”耻于与诸藩为伍,怎么转眼自荐于为虎作伥的王审知呢?
  余奎元在《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一文中说:“章仔钧在生之时为检校太傅,金紫光禄大夫,已崛起为卿大夫。从爵位上来说,在生封为武宁郡开国伯,已获得二等爵位。”余先生称“崛起大夫”可以认同为“始祖”之说,无疑是以“南唐文渊阁左太傅章仔钧敕”为依凭。然这个“二等爵位武宁郡开国伯”,上述第6点已审明,唐五代十国封爵制度没有“武宁郡开国伯”一爵。且出自一篇伪劣的敕文,既无真本可供借鉴和纠正,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就是这篇圣旨的肇创时间,应该考虑其可信度,考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余先生很需要这篇圣旨的“爵位”,好执意做他的《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的理论依据。余先生这个“以始爵为始祖”的计划必然落空,但章氏的“祖根”,至今不见余奎元秘书长有重新的安排。
  余先生是编纂委员会主任,新修《浦城县志》(1994年版)副主编,获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福建省地方志奖一等奖。我想,以余先生的学识,应该是令人敬佩的,不至于对假冒伪劣的敕文无动于衷。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聪明人说的糊涂话。

二、《仔钧公义庄记》

  鸿荒之世,圣人患之,为其无文也。传至唐虞,曰趋于文,而世道美矣。故有亲亲仁民之义,以为天下后世法。余戚章公仔钧擢第南唐,历仕三朝。厥配练氏,封渤海郡君。有子一十五人,皆科名显宦,富贵莫京。于居东择屋数十间,延才德之师居于其中,以教婣党之弟子及乡邻之未学者,凡千百人,名曰义学。居南复择屋数楹,养良医以疗四方疾苦,名曰义局。置常稔田一万五千亩,地八千亩,竹山、柴山数十处,每年拨善干弟子八人,主其出入之数,以济宗族乡党之贫馁者,名曰义庄。凡义学,义局之供给,宗党吉凶之用度,皆取给于此。而有规格,岁终则家长考校,以行赏罚。又为危楼一处,使人登于其上,见晨烟不起者,义庄米惠之。炎燠之夏,途人渴于饮者,即于道路要处普施茶浆。噫!章君义庄之义溥矣。吾闻行义者后必昌,今章氏子孙蕃衍,富贵蝉联,行义之报也。海陵胡公汭尝著贤惠序,以记义庄之事。其子安定先生,又从而言之,朱公熹从而记之,英国公周公必大赞之,杨公万里、尚书谢公谔皆为作诗以志其盛,张公孝祥为之书扁以赠。嘉定正月朔,骙拜太傅之七世孙颖,吟咏待旦,求记于余。余虽不文,敬为之记,以传之万世云。
  嘉定正月朔骙拜谨记
  《仔钧公义庄记》(原载浙江诸暨壬辰五修凤山章氏宗谱卷二)
  余奎元新作“读《仔钧公义庄记》有感。”
  “近读到浙江诸暨凤山《章氏宗谱》卷三所载的詹骙所撰的《仔钧公义庄记》。撰文詹骙(1146~1205年),字晋卿,崇安星村(今属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人,为宋淳熙二年(1175年)状元,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治政有声,以文学知名一时,詹骙是朱熹学生。詹骙与章颖友善。章颖(1141~1218年),字茂献,临江军(治所在江西清江)人。”
  “仔钧公凭一身正气,担万民忧乐,是具有担当精神的志士仁人。他倡建的义庄,是倡导、践行时代的先进观念,是时代的先躯。这种担当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永远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仔钧公胸襟宽阔,有着高瞻远瞩、忧深虑远的情怀。他授职以后,方显贵之时,就创办义庄,这是他积善积德的实践,是他一生立身为人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为之奋斗终身的思想理念的集中升华。范氏义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义庄,但与仔钧公义庄相比,仔钧公义庄毫不逊色,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创办时间早。仔钧公义庄创建于仔钧出任之后,即在唐天祐(904~907)年间,仔钧公义庄,虽然创建时间早,而且规模大,受益人范围广,但在仔钧公15子、74孙均外出宦游,占籍各省后,留在浦城章姓子孙甚微(至到当今,全国章姓有200余万人,浦城只有2000余人)。这样,创办的主体章氏族人在浦城甚少,而且,由于优秀人才外出为官,自然有才学有权威的管理者在浦城难觅,义庄因之延续不长。所以,这规模宏大的仔钧公义庄在正史上没有留下痕迹,只有章氏家谱中留下“闾里称章氏为义门”之类文字以及这篇《仔钧公义庄记》。”
  (原文因篇幅过长,仅做节录。)
  鄙人浅陋无识,唯从古册及网络搜求。“擢第南唐”乃指科举考试合格,称及第,登第或擢第。“历仕三朝,”俗谓三朝元老。章仔钧以应南唐举试而历仕三朝,当为南唐前三朝。1、烈祖李昪937~942年;2、元宗李璟942~961年;3、后主李煜961~975年。按仔钧生于868年,则年近八十始擢第,再历仕三朝,诚恐百岁之身仍辛苦于朝班,“恪守是命,慎终如始”,何其矢志不渝亦哉!而目睹查文徽、边镐、王建封破建州城,掳擒国主,则保民有功,失土有责,与十五子同登南唐之台鼎,岂“抱果决之良才”而朝秦幕楚?这是余师爷所不言而自喻之内涵.如果余先生愿再作深入一点之研究,南唐未几亡于赵宋,却未见章氏有一个被“双规”,其“必先视其品秩而祟其爵禄”仅无负其“爵禄”而已。然于“潮州埭头乡世系序”中则有不同之声音气息:“历唐季五代,迄宋南渡时,二百余年之间,风霜兵火,基绪之将坠者屡矣。”似此哀叹,岂章仔钧“独祥其身?”
  据周腊生教授的考证,南唐建于937年,贡举19次,“首开贡举于升元末(942年)”。按余奎元其它文章所表,章仔钧生于868年,卒于941年,则仔钧死后一年方“擢第南唐”。更可叹者,南唐及第者于史有载,惟独漏了仔钧的功名么?凡此不表,看看《义庄记》一文相关名人:
  胡讷,生卒不详。任宁海节度推官时,于宋淳化四年(993)农历四月初八,生安定,字翼之,北宋初学者,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周必大(1126~1204),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吉州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谢谔(1121~1194)新喻(今属江西)人。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章颖(1141~1218年),字茂献,临江军(治所在江西清江)人。
  (以上引录历史资料。都是不朽人物。)
  詹骙(1146~1205年),字晋卿,崇安星村(今属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人。(本条文字抄自余奎元《读章仔钧义庄记有感》)
  按文未落款知道,《仔钧公义庄记》作者詹骙,撰文时间:嘉定正月。余先生称:“詹骙与章颖友善。晚年在正月初一拜访章颖”。章颖的年龄、官阶都高于詹骙。就在詹骙晚年时,章颖忽然要求詹骙代写了这篇《仔钧公义庄记》,时间是嘉定正月朔。但是,请同阅者注意,嘉定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自1208年~1224年共计17年。文成不俱翔实年庚,这不是古人作文的习惯,即便是嘉定元年之1208年,而“詹骙(1146~1205年)”最多只能活到1205年。不论嘉定正月朔在1208年~1224年的任何一年的正月,詹骙早已非阳世中人,他的家人还在为其丁忧守孝,他却灵魂出窍干杯咏诵去了。一个死去的福建官员(据余氏考证:詹骙籍福建崇安,相对于江西的章颖而言,也可以说是仔钧公的老乡了)怎么能够登门拜访江西的章颖,采访章仔钧公义庄的事迹,终极却是讲述者请求耳聆者代笔。章颖著有《南渡十将传》10卷,还有《春陵志》等。他还是仔钧七世孙,为什么当时不亲自作记呢?可以这么说,《仔钧公义庄记》是伪书,义庄则是真正的义庄。就如《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写的,钦州章氏“太傅书院”、“太傅书院图记”石质图章(印),皆冠以仔钧公之名而已。
  据《吕思勉读史札记·庄田》述:“庄本民居之称,犹村落之类。庄田之名似始唐世。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赀户,使输课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领,不隶州县”(节录)。庄有屯田之意,义庄者,大意指义田。而宗法时代拥有大量“公田”,公田包括学田、庙田、会田、族田、祭田等各种名目,均为宗祠的祠产,合族共享。宗祠以“敬宗收族”为本。而浦城功德院原为佛教道场南峰寺,从祀仔钧夫妇源于得象辅相时,章得象入宋闽人第一相,卒于1048年,离追封高祖琅琊王仅三年时间,比范氏义庄建于皇祐二年1050年早二年,说明在此之前未有章氏义庄,但不表明得象身后没有留下广裕的田庄遗产,加之章得一、章衡、章惇等人,促成浦城章氏之崛起祥发,从士庶突变为贵族,这是族人建立义庄的根本。义庄泛指章族组织的义田,浦城章氏咸出仔钧,故也有此说,但章仔钧义庄实即为章氏义庄。
  唐天祐(904~907)年间,天下大乱,章氏始迁立足犹未隐,余氏也曾撰文描写仔钧临出仕之前,赤贫备受轻视之状,“仔钧出仕前,倜傥负英而贫。娶练氏时,他婿均富裕。正月,诸婿毕集,富者夫妇别列广筵上座,作乐高会。仔钧以贫,独与夫人饮闺中。仔钧即时起,告夫人说:“汝家薄我以贫也,我且与汝别,取富贵而谢汝。幸能待我,我亦不汝遗。如不然自图所适。”“创办时间”又恰在此时,如此规模义庄,除非天外飞来。故学者认为:“范氏义庄为宋代宗族置田开创了先例,各地官员竞相仿效”。
  关于义庄,据1999年版《辞海·义庄》载:“以宋范仲淹在苏州所置义庄为最早”国学大师吕思勉札记也同是说。说明范氏义庄之前确无先例也无更具规模的义庄。范氏义庄义田只有千亩,至南宋时,田产逐渐增多。宋宁宗时,也就是章颖求詹骙代笔美言的时间,范氏义庄田产达三千多亩,与章氏义庄有“常稔田一万五千亩,地八千亩,竹山、柴山数十”根本是天壤之别。但历史表明,范氏义庄为宋代宗族置田开创了先例,各地官员竞相仿效。浦城章氏义庄,通过余氏的比较知道,规模远远跳出范氏义庄,自五代进入赵宋时间短暂,并且相对安定。但读詹氏《义庄记》就领悟不到余氏的精譬大义:“仔钧公义庄,虽然创建时间早,而且规模大,受益人范围广,但在仔钧公15子、74孙均外出宦游,占籍各省后,留在浦城章姓子孙甚微(至到当今,全国章姓有200余万人,浦城只有2000余人)。这样,创办的主体章氏族人在浦城甚少,而且,由于优秀人才外出为官,自然有才学有权威的管理者在浦城难觅,义庄因之延续不长。所以,这规模宏大的仔钧公义庄在正史上没有留下痕迹,只有章氏家谱中留下“闾里称章氏为义门”之类文字以及这篇《仔钧公义庄记》。”
  此前余先生以练夫人大义息事为义而称义门。笔尖一转,这里变成以义庄义举而赋以义门。加上詹骙死后的折腾,应该连“这规模宏大的仔钧公义庄在正史上没有留下痕迹,只有章氏家谱中留下“闾里称章氏为义门”之类文字以及这篇《仔钧公义庄记》。”按余先生所言,"由于优秀人才外出为官,自然有才学有权威的管理者在浦城难觅,义庄因之延续不长。"这一说法就有失客观。浦城章氏包括八个精干的义庄管事,不可能构成义庄的彻底失败。福建崇安县五夫里,距浦城不远,有“五夫社仓”名耀简册。五夫社仓”为朱熹首创,初建于乾道七年(1171年),邑人为了纪念先贤朱熹遂改称“朱子社仓”,不因管理人员,不曾因朱姓之兴潜亡失,反而流传下来,声誉显扬。余先生的意思是《仔钧公义庄记》之义庄为仔钧公创立,初起即有“学生千百人”,就是千百个异姓家庭,其传衍不知多少?功德所及不知多少?存德念功,述追在昔,岂无一字以补空白?章氏义庄冠绝群伦,两宋间浦城章氏却名著朝野,青史传芳,而义庄既无着落,竟于世无闻,即堪可一噱。义庄的兴起、发展和消失,与家族人丁、仕宦、命运紧密相关。仕业是创建义庄的政治资本,商业是经营义庄的经济支柱,传统儒家慈善理念是义庄的生存基础。此义庄三要素,有以证明,北宋浦城出现章得象等知名于世的仕宦家族,是家族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原因,于是才有丰厚的资本积累,才有家族义庄的建立。而金兵入寇,范尔为起义,宋、明江山易主,太平天国战乱,都直接造成族人外逃,财产损失,土地流荒。尤其清入主中原,重建地方秩序,统纳地权,兼并土地,是义庄无法维持的根本原因。“优秀人才外出为官”,纵然有迁居任地,也不是凡做官的都会迁居,但有一点,都会对家乡带来名誉和利益,这在章氏族谱中屡见不鲜,是个很好的证明,怎么反而被视为导致家乡义庄失败的原因呢?糊涂之言。

三、《“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与《太傅仔钧公传》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被转载于大武夷新闻网、福建侨报数字报刊平台、福建省涉台文物、《福建乡土》、《东南网》、福建频道、浦城新闻网、中国旅游新闻网、章氏文化研究——章仔钧练人研究会、百度学术、大闽网、腾讯网、道客巴巴、个人博客……网络铺天盖地,说明了《“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很出名。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语出何典?在《“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一文中,余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关于‘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句话,也不是今人的创作,而是历史上就有这样说法,是其内涵精练。……在章贻贤《章氏会谱·续修会谱凡例》中就有‘世称天下无二章’之句。”——事实上,‘世称天下无二章’恰恰是因为章姓渊源多出,而旨在“章氏一家亲”,故有此说。也仅此一句而无下文之“祖根”量定。现据《闽北日报》2014年2月10日有一篇名为《铁笔春秋铸华章——访“浦城十大文化名人”之余奎元》(作者李发浦)文章,为我们提供和证明了这一事实:“浦城县‘十大文化名人’评选,余奎元以最高票数位居榜首。他在对浦城的姓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章仔钧章氏文化的研究,首次提出‘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的科学考证,积极参与发起成立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并担任该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所以,天下无二章与祖根在浦城的组合,要归功于余先生。也是余奎元先武断了章氏祖根之后,对着自已的文章喊出的“考”号。
  余先生研究章氏文化最落力的就是“昭文殿大学士、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封仪通三司守司空、上柱国郇国公、太傅公元孙章得象述,南唐中兴元年戊午翰林学士乔匡舜撰”的《太傅仔钧公传》。
  一、南唐(937年~975年),南唐中兴元年即公元958年。
  二、章得象,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庆历八年(1048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六月卒。《太傅仔钧公传》一文之口述者。
  三、乔匡舜(898~972),五代南唐文学家。开宝五年(972)卒,年七十五。《太傅仔钧公传》一文之撰者。
  余先生称:“从现存的章氏文献从我所知是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孟春月,翰林院大学士乔匡舜撰写,章仔钧五世孙章得象(978~1048年)述的《太傅章公仔钧传》,这是有关章仔钧练夫人传记的最早的文献。乔匡舜撰此传时,距章仔钧去世(941年)只有17年,又通过章得象再述,此篇传记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这一段文字,实在表现了一位知名史志办知识者的微妙思索,也是余奎元最为得意的“文献”依据。只可惜,乔匡舜撰写《太傅章公仔钧传》时,章得象却不知在哪里,要等到二十年后才投生于浦城,闽国早亡了,南唐也亡了,赵匡胤君临天下,就算得象一出娘肚即悉知百年前故事,乔大学士早已骨朽魂散,怎么能够耳聆其有声有色的讲述呢?而口述者一长串结衔“昭文殿大学士、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封仪通三司守司空、上柱国郇国公、太傅公元孙章得象”说明述者已身为宰相,郇国公之封在庆历七年,即1047年。行文中还有“(章仔钧)其妻练寯封渤海郡君、越国夫人”,而“越国夫人”与“琅琊王”,是死后100年追赠,时间是宋庆历五年1045年。以此可证的时间为止,乔匡舜(898~972)如果还活着也该150岁的精灵了,简单地从乔匡舜身上就可找出很多破绽,余先生却捧为至宝文献,其作用于章氏文化研究的观点、论说,无一不引以为经典。言之凿凿,说穿了,都是勾兑的酱油。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一文,余先生否决了历史上无数章氏人物包括章得象的伟大成就,完全漠视中华历史的存在。发现“始爵”是一大糊涂,其力扶仔钧公为章氏始祖的四大论据之一“断自可见之世”是又一糊涂奇观。欧氏、苏氏体例:“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到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谱图之法以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五世至九世,第三图九世至十三世,以下类推。九族图每与五服图并列,见之旧式族谱,图示中纵一行,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直系挂线,即欧氏谱例之“可见之世”。概括起来就是:直系的高曾祖考身,子孙并重玄。其中以已(身)为中心,上观高曾二世,下阅子孙二世。以此为人寰中普遍能够达到的在世阅历为可见之世,配以人事记录,最符合实际。可见者,指一个人一生可能见识之极限,实际上指较阐实可靠之闻见,值得采信而俟备后之来者修续。仿用欧(阳修)、苏(洵)谱式,如江西章氏《章家陂支谱》《凡例〉“谱必有所本,吾族兹谱谨遵欧阳公之法,凡直下者为父子相继,横列者为兄弟相亲。自一世至五世为一图,五服之义也。五世之后仍提五世之名,亦寓九族之意……派名右旁注明某人之子,左旁书其字号职衔以及生没婚葬子女,俾观者一览而知,易而稽查也”。又如上杭《刘氏族谱》称:“是谱画以五格,恪遵欧式,一世至五世为一图,六世至十世另起一图,以后皆然。使世次相承,昭然可考。”余先生断为上自仔钧公,下至当世刚出生的人为“可见”,离谱太远了,是对欧苏谱法的严重扭曲。
  《南唐文渊阁左太傅章仔钧敕》、《仔钧公义庄记》、《“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考》,余先生是有惠心之人,惠眼并落力阐幽发微这三篇文章,自有大道理即古人所云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言者,如《太傅公家训》,今天有些人认为作者就是五代的仔钧公。于此不表),有其一,即可垂诸史册,永传不朽。章公集德业功业于一身,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给章氏了创造了一位完美的始祖,接下来会有怎样美好的效应。所以不要小看这三篇文章。从上述内容来看,不如实事求是,心存感恩,才是我们最幸福和温暖目标。而太傅章仔钧公,依然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文史界对章氏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顾问余先生的评介很高,足见聪慧:“积极参与发起成立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并担任该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在研究会的引领下,章氏文化纵深发展。”其实自从负责编修《浦城县志》余先生已名闻遐迩。1994年的《浦城县志》后面的一篇编审《后记》,有一段话:“注重搜集图书资料……从《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查找到112个浦城人名的辞条。”署名:“蒋仁,余奎元。1994年9月”。余先生坦言新编《浦城县志》采用了“不是文献的工具书”《中国人名大辞典》大量词条。读了这篇后记,我才知道,余奎元先生荣膺章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顾问之后,在练夫人的研究上得心应手,和他以前修志时负责人物传勤于搜集有密切关系。原来,早在二十年前,从《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查找到”练夫人并将其载入《浦城县志》,同时还将练夫人条给修理了。《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练隽”和“章仔钧”条目的解释,原文都是“本姓杨,因家住练湖而称练夫人"。今天我们从《浦城县志》上再也找不到“本姓杨,因家住练湖而称练夫人"这句简约而经典的文字。二十年后,为了证明练夫人是浦城练村练隽之女,余先生把写有“练夫人本姓杨”《中国人名大辞典》批得体无完肤。为的是强调“唯一”记载练夫人本姓杨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是错误的。从余先生这个过河拆桥法的例子,又可见聪明的余先生在章氏文化研究上是一个多么糊涂的人。
  章氏自立姓,繁衍生息,支分多端,与天地共存,更有封王授爵,历历在目。周厉王时代炼骨升天,茂标仙伯的道祖章震,号玉子;公元前364年“秦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的将军章蟜;章邯,秦封雍王;章平,全国章姓可见最完整世系挂线、南昌世系始祖,也是宗谱所载章仔钧的直系远祖。汉章明、晋章岩、陈开府仪同三司、五州都督兼鸾台凤阁平章事章兼,隋右金吾大将章庆,唐睦州太守章亮、武都侯章令信。章昭达、章华、章赣、章展、章八元……彪炳史册,不可胜数,远远早于章氏之徙居浦城,不见于史册者更是多于星辰。浦城三代生身之本不忘,即是汉唐之遗脉。浦城章氏的历史虽然不过千有余年,曾经辉煌而成为章氏骄阳,“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所反映的不过沧海一粟,皆章氏子孙。章氏支流蔓延,历史悠久,章氏文化既是血缘文化,也是个多元文化,章氏文化应该包括整个发展过程的历史文化,《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一文,裁化欧苏体例,倏忽历史,歪曲涂饰,削足适履,割裂了章氏这棵参天大树,严重阻碍了各流派对于历史人物的体认,切断了章氏血脉的传承,造成章氏严重脱离了在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地位。
 2014年8月8日初稿
2019年9月10日定稿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