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访章惇墓地

章新亮

  2011年4月的中旬,安徽、浙江两省的部分章氏宗亲代表经过多次的相约和认真的准备,以皖浙两省部分章氏宗亲寻亲团的名义,分别从安庆、池州、杭州、嘉兴等地出发,在浙江省长兴县古龙大酒店会合,前往我们章氏的杰出祖先之一——申国公章惇在浙江省长兴县的墓地。


宋代副宰相章惇画像
  章惇墓地坐落在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距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我们一行9人乘坐3辆小车,行驶在长兴县至水口乡的县道上。据前来接应我们的长兴县当地干部介绍,顾渚村是省、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我们沿途所见,两旁绿树成荫,路面平坦整洁,不时鲜花夹道;村庄错落有致,房屋美观漂亮,果然名不虚传。顾渚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村庄的周围盛产唐代贡品紫笋茶,并拥有上等的泡茶金沙泉,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茶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近几年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新建的寿圣寺、寿圣宝塔、陆羽山庄、大唐贡茶院等优美景点,以及配套设置的各类茶室、农家乐等,令各地游客赞叹不已。很快,我们就来到了顾渚村村部。在村干部汪主任的引领下,我们朝着九龙山下的石马头自然村进发。穿过几个小山岗,一大片茂密的竹林展现在眼前,车窗外不时闪现着崭新的村民住房。不一会,我们来到了竹林深处,路旁的石像生似乎在告诉我们,章惇的墓园应该就在这里了。果不其然,前面的汽车缓缓开进了竹林村庄的停车场,原来是该村前任支部书记陈幸福的家,章惇的墓园就在他家房屋旁边不远的地方。

一、章惇墓园所见所闻的现状

  今年62岁的老支书陈幸福首先引我们去的地方,即为九龙山下章惇墓穴所在方位。在一个较为凸起的山岗下面,有一片稍显平坦开阔的半坡地,此处竹林茂密,新笋簇拥。老支书在一堆砖瓦碎片的旁边,朝着空旷的墓地说,墓穴就在这里。他用竹竿比划着说,墓冢原来是一个很大的土堆,有一丈多高,背靠九龙山,东临太湖,是九龙山下的活龙口。墓穴就在活龙口上,是个典型的风水宝地,但是他没有看见墓碑。由于翠竹蔽天,我们很难看到整个地形的全貌。据他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村进行“深挖洞、广积粮”时挖到了墓穴,但很快也就掩埋了。直到1995年盗墓猖獗时,章惇墓穴被盗,并且盗出了瓷器、铜钱和其他物件,把章惇的楠木棺材板也给全部挖出,丢弃在露天里日晒雨淋,墓冢也全部被毁为平地,没有留下任何墓穴的痕迹。 直到这时,人们才从盗墓贼口中知道了是章惇的墓穴。我们很想知道盗墓贼当时更多的情况,但是他们也无从问起。同时,在章惇墓穴的偏上方10米左右的地方,也有一个约两米高的较大墓冢矗立着,旁边有几个盗墓孔直通墓室。有人说疑是唐代姚崇的墓冢,老支书告诉我们说是当地人的祖墓,好在墓冢堆土还在。


走进竹林深处,惇公墓园的石相生就在路边
  从章惇墓园的总体布局来看,在方圆约数十亩的墓园内,有石马、石人、石羊等石像生,目前仅存的石人、石马、石羊都是只有一只,而且还是残破不全的。从石人文仲的造型和雕塑工艺水平来看,高大精美,虽然头部已经破坏,但从衣饰飘带和背部纹饰来看,很有些像唐高宗武则天乾陵的气势,只是阵容要小得多;从石马宽大而飘逸褡裢的造型来看,也应属宋代造型。宋代石马丰臀健壮,浑圆的肌体,稳重的立姿,褡裢摆幅的气韵,让人对宋高度发达的文化向往不已——理学的光芒时时呈现。宋代石马不同于此前的唐马,从绘画里可知,盛唐气象的石马臀部应更饱满劲健,尾巴也会被卷短翘上。石羊更是造型精美别致,跪坐在连体石座上,栩栩如生。墓园内还有倒在乱草丛中大小不等残缺不全的雕塑碎件、带榫卯的砖块、石块等等。据老支书陈幸福说,在1958年代,山下修水库的时候,还从这里抬走了许多石板、石料和其他建材,说不定墓碑也有可能被抬去修涵道了。
  章惇的墓室,目前仅剩三块“棺材”板。即为1995年从章惇墓里被盗出的,至今露天陈放于陈幸福家门前10多米前一片茶地的下坡,日晒雨淋已达10多年了,木质仍然很沉很结实,一个人想搬动还很不容易的;劈开一点看内里,木料纹理清晰,还散发着阵阵幽香。我们今天所见的一般木材家具,明代以前的就很稀少了,何况是宋代的,应该是很珍贵的文物了。但这样的“棺材”文物,就陈放露天,“暴殄天物”,不知地方文物保护人员如何作想。在墓园门口,长兴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1月公布了章惇墓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文物管理部门也立了保护碑刻。而且,文物普查队员曾来过此地,至今未见有对棺材板的任何保护措施,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棺材板”的珍贵吧。


章惇的墓室早被盗掘,尚存的三块楠木棺材板弃在路边
  寻访墓地结束,我们又和当地村干部进行了接触和走访。我们向他们表达了对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们保护章惇墓园所做工作的感激,同时也希望通过他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的力度,不要让已有的文物再从我们身边消失,那样,我们就会愧对子孙后代的。再说,保护好章惇墓园,有利于发展当地旅游资源,也有利于扩大章氏宗亲寻根谒祖的旅游队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当地村干部们对我们皖浙两省部分章氏宗亲寻亲团的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说,此前,除了单个的旅游者外,我们还是第一批章氏宗亲前来寻访祖墓的。
  (事前听说章惇母亲的坟墓也葬在长兴县的灵山,而且也在近年的开发中遭到破坏。由于事前未找到线人引路,加之我们时间紧张,所以,此次就没有调查到章惇母亲墓园的具体情况)
  当我们问起这周围的居民,当年他们祖上迁居这里是不是来守老祖宗的坟墓时,他们说现在这周围的居民没有一个是姓章氏的。

二、有关章惇的其人其事

  据《宋史》记载,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年轻时豪爽而博学,善文辞。宋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时见自己的名字排在其侄子章衡之后(章衡是进士第一,既状元),他感到羞耻,于是不就。下届再考上进士后,调任商洛县令。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看中章惇的才能,将他升为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作为他推行新法的助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与吕惠卿交恶,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惇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湖州为官。章氏不是湖州人也不是长兴县人,但他的一生都与湖州结下了不解之缘。《罗湖野录》(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记载:“章丞相子厚由枢政归吴。致端住灵山。”其时端是灵山上孝感禅院内的一位僧人,丛林雅号端狮子,一身狮子功,是那时的名僧,章惇与之相处甚好。想必就是在那段时间,他见识了灵山的幽静。灵山也是著名的阴宅之地,自身高耸绵延象一条游龙,两侧有护山向前,对面又低横一暗山,山脚下有一条溪流蜿延而过。从风水说,无可挑剔的最佳墓地。据史记载、陈霸先的父亲与哥哥,都葬在这座山上。隋时,还有九个女儿将他们的父母也葬在此山顶。


池州宗亲章新景面对惇公墓穴跪拜磕头,此时寂静得似乎能听到春笋拔节的声音
  熙宁十年(1077)正月,章惇又回任湖州知州。五月,改任杭州知州,尚未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但未及赴任,章惇母亲正好在这段时间过世,便葬在了灵山上。(清同治〈湖州府志〉、同治〈长兴县志〉都提到其母葬于灵山这事。)章惇虽然第二次湖州任官未到职,但是,他的服丧期间仍然是在湖州度过的。服除,历任判三馆秘阁、知审官院兼翰林学士;元丰三年(1080)二月,章惇升任副相(参知政事)。元佑七年(1092)八月,一度有出任湖州知州之命,但未能赴任,仍以宫观闲居。
  章惇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死时,反对立宋徽宗为帝,认为“端王(宋徽宗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而坚持反对他继承皇位。历史事实证明,宋徽宗赵佶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昏君。宋徽宗认为章惇反对他当皇帝,于是章惇被罢相,改任越州知州,在赴任途中即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再贬往岭南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崇宁元年(1102),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居住;崇宁三年(1104),移越州,又移湖州,这是他第三次在湖州任官;第二年即崇宁四年(1105)七月去世。


同行的章氏宗亲代表们和村干部在章惇墓穴处留影
  章惇一生最主要的功过是非,都与他参加王安石变法、与保守派司马光等人作不懈的斗争、反对宋徽宗称帝、反对太后干预朝政有关。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采取“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方针,这势必要触犯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实施过程中,都无例外地遭到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反对。他们在朝廷内外利用一切机会,制造事端,造作谣言,掀起阵阵波澜,使新法不得不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推行。王安石罢相后,后期章惇成了变法的中坚力量,在新旧势力较量中自然把章惇推到了风口浪尖,章惇也随着双方力量的此起彼落而沉浮不定。政治风云变换莫测,这期间不乏变节者和投机分子,章惇是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变法立场的少数人之一,这是一个清廉刚硬的高级官员,他的铮铮铁骨令人敬佩。章惇生活在改革时代,后来改革家都被打成了奸臣。所以,章惇本不是奸臣,而是章惇生活在了奸朝的时代造成的“奸臣”。他的个性极为鲜明,悲剧尤其深刻,且有现实意义。


章氏宗亲代表们在章惇墓园保护碑前留影,依依惜别
  章惇不是完人,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章惇出生于官爵世家,一生在官场度过。忠于君王,结党不谋私,矢志变法,无私无畏。施政过程中不注意方法策略的运用,是他的缺点。《宋史》也不得不承认章惇“敏识加人数等”,“不肯以官爵私所亲”。章惇教子有方,四个儿子“连登科”,但只有三儿子章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没有一个因为他身为宰相而做上大官的,“讫无显者”。章惇与妻子情深意笃,张氏死后,章惇“悼亡不堪”,无可奈何,其情可见。在离开越州任时,“夷人清其去,以蔷薇露洒衣送之”可见与平民百姓也感情深厚。
  有人说,章惇生活在北宋太祖“不杀大臣”祖训的年代,相对于文化大革命时许多大干部被迫害致死,章惇能够活到七十多岁,已经够幸运的了,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许多大干部很快得到了平反昭雪,子孙也并未受到太多的牵连;而章惇确因坚持改革,遭到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祸及子孙,沉冤千年。从这方面来说,章惇所受的冤屈远比他人更多。其实拿章惇与很多真正的奸臣比起来,他的行为也是在正常的政治斗争范围内,只是恰恰他斗的对象都是皇帝、太后和像司马光、苏弑这样的千古“正面”文人,后世被唾沫淹死也就不奇怪。有史料记载,章惇对朋友,他是非常的洒脱、豪爽,而且还很有同情心,仗义气;在官场,他对权贵、包括皇帝都是不卑不亢。章惇见识卓著,雷厉风行,乃治国之能臣,类似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是个典型的刚烈丈夫。惜乎变通不足,遭小人暗算而沉冤千载。惜乎?悲乎!
2011-04-18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