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发宗亲:您好!
  2005.12.6 来信,读之再三,大受教益。还有一些想法,要继续麻烦你。
  章岩受封为河间侯,人却去了泉州,成了泉州祖。这可能只是个爵位,并不是真将河间封给他。人未去却成了该郡的望族,似乎不大可能。是否可能尚有别的原因,如该郡原来就有族人繁衍等。
  过去我曾听人说章韅公率众逃到河间的话,未加深究,就一直这样稀里糊涂认为。说这话的有可能因章氏以河间为郡望,想当然这样说的。
  但章氏堂联有“望郡冀赣”的说法,冀却摆在赣之前。
  这事想请你再留意一下。
  为了提高家族的自豪感,接受家族优秀传统教育,我想为炎帝、姜太公和仔钧公各写一篇让族人看得懂传得开的传。姜太公传和炎帝传早就写出来了,仔钧公传却觉得不好办,初稿写出以后压了很久也不敢拿出来。现在勉强暂定为这样子,另从网上发过来,想请你多提意见,不合适又改。
  有几点,我是这样认为:一、公应定为“唐五代人”。二、迁居浦城与“黄巢之乱”无关。三、是唐太傅,说梁太傅不够合适,更不是闽太傅。
  另外,仔钧公出仕前的家看来不在西岩山下,也请注意一下。如搞清了,请告诉我一声。
  下面交换几点意见。都是为了将家谱搞好,切勿多心。
  一、我以为郡比县大。秦行郡县制,全国设36郡,这郡大体相当于省。后来郡也比县大,过去一些好转文的人习惯将府说成郡,将知府说成太守。
  二、仔钧公时有3个唐:封公为检校太傅的唐,是我们通常说的“唐朝”;后来又封公为文渊阁左太傅的唐,是五代中的“后唐”;宗谱中称为“江南李氏”的那个唐是“五代十国”中的“南唐”,那是闽国的敌国。
  04年回老家,村中尚留有海游所修的老谱一部,中有《章氏源流》一文,我复印了数份,对你可能有用,今寄上一份。


  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章皆淳
2006.4.22

【回信】

皆淳宗亲:你好!
  四月二十二日的来信早就收到,因家事烦忙,迟复为歉。
  我在网页http://www.zsjz.cc/zszp/zssq/menu.htm曾提到过:史籍是操控历史者书写的。一个家族的演变,自然不会在史籍中找到真实的面目。我只是收集了各地的部分宗谱,从中挖掘、整理、比较且加上自己的猜想,得出一些观点制作网页,供研究者参考。这不能作为定论,千万不可引典噢。
  各谱记载章氏过江南迁有三支。一为秦末章平,过长江入豫章,于南昌生息蕃衍;一为西晋末章展,过黄河入汴州,为开封始祖;章展兄章岩,过长江入泉州,目前该支蕃衍最为壮大,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你信中疑问岩公是否在河间居住过?我的观点是岩公不仅在河间居住过,而且居住时间很长。岩公被封为河间侯是在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被封前,应该在河间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且也有族人在繁衍。而岩公被任命驻守泉州,是在公元317年,时羯人石勒统一了北方,势力日渐强盛,为避石勒锋芒,朝庭开始东迁。自岩公被封至东晋初建,这中间整整十年,岩公虽携家小南迁,但总有子孙留居原处,这是很平常的现象。
  鄣国被灭,显公逃离,逃往何处?各谱记载相当紊乱,有逃河间,有逃武都的,有逃豫章。由于郡望不清,使得家族的衍支不明。我查阅了地理、古籍、家谱,大致描绘我们章氏起源发展播迁的路径,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过程:陕西岐山县以东,炎帝诞生地,古有姜水,故炎帝姓姜 ─→ 山东日照市莒县,莒,古为吕,为伯夷封地,姜姓吕氏从此开始 ─→ 山东临沂市郯城县,吕尚诞生地 ─→ 山东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商朝时为鄣国,吕尚之孙吕虎被封为鄣国国君 ─→ 陕西汉中市以东,春秋时置武都郡,齐灭鄣后,显公逃至于此,去邑为章,章氏诞生 ─→ 陕西兴平县东南,汉以前置京兆郡,属雍州,秦末大将章邯降楚后,项羽封其为雍王 ─→ 江西南昌,古为豫章郡,属洪州,章邯被刘邦围攻于废丘,命弟章平支援,章平被韩信大败而俘,赦后迁居豫章 ─→ 河北献县,古为河间郡,属瀛州,西晋兵部尚书章岩,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 ─→ 福建泉州南安,随着西晋东迁,章岩过江,为江南始祖 ─→ 福建浦城,唐康州刺史章及由泉州南安迁入,为浦城始祖。
  网页:http://www.zsjz.cc/shishu/lian/duilian.htm,“望居冀赣 源自炎黄” 与其他姓氏比较,这是我们章氏的独特之处。其他姓氏不同的郡望有不同的源头,而我们章氏,尽管在书写上有前后之分,实则同出一源,均由武都郡经不同时期演变而来。也许作为对联,需讲究韵律和平仄声的缘故,才将“冀”提到“赣”之前的。无论河间郡也好,豫章郡也罢,都是我们的郡望,对我们来讲没有多大区别。
  郡望,各大辞典中都找不到注释的条款,在家谱文化中都解释为家族在某一时期于当地的名门望族,“郡”通常理解为相当于现在的县,实际上郡望是作为一个寻根谒祖的里程碑,由此追溯源头。现在我们习惯上都知道郡比县大,但郡在不同时期,其行政区域的大小完全不同。最初,郡是由周设置的,周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其时,郡比县小。至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监其县,汉又增四十六郡,所以从秦代起郡比县大,秦汉时期只有大行政区“郡”和小行政区“县”,一直至清代小行政区均为县。隋唐改郡为州,正如你说的:一些好转文的人习惯将州说成郡,将知府说成太守。宋代大行政区叫路,元代叫省,明清叫府。自唐代起,介乎大行政区和县之间的称高州或郡,宋代称司。汉代也有州,但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为什么家谱中不用“县望”而用“郡望”?我的理解是郡望与姓氏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大量姓氏产生是在周至秦之间,特别周文王分封诸侯国以后,姓氏的产生达到了峰值,一个姓氏的诞生就有一个郡望的产生。因当时郡是最小的行政区,所以只能用“郡望”而不能用“县望”。至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基本趋于稳定,“郡望”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使用了一千多年,已经成为家谱文化中的一个固定的代名词了,所以秦汉以后,虽然也有少量新的姓氏诞生,但都沿用“郡望”作为标志,此时,“郡”也就没有大小的含义。可参考网页:http://www.zsjz.cc/zhangsource/indexjw.htm。所以,章氏祖根应从章氏得姓起,当为陕西汉中。浦城是及公后裔的发祥地而不是发源地。
  关于郡望的产生,我认为其因有三:一是姓氏的诞生之地,如显公逃至武都,去邑为章,章氏诞生,故有武都郡;二是家族在某一时期于当地特显权贵,是为名门,后人以该地为郡望的,如岩公封河间侯、邯公封雍王驻守京兆,故有河间郡、京兆郡;三是某地因为一个家族的繁衍势众,形成望族而以此为郡望的,如平公迁居豫章,于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故有豫章郡。
  关于太傅公,网页:http://www.zsjz.cc/zszp/zsdx/zhang049_5.htm为太傅公的行谱记载。网页:http://www.zsjz.cc/renwu/indextfg.htm为各谱记录的《太傅公传》。太傅公生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卒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经历唐朝39年,40~55岁后梁,56~68岁后唐,69~74岁后晋。公大部分的生活与活动经历都在唐朝,检校太傅、高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等职,均应在唐代就业已完成,因为三、四十岁是一个人最辉煌的时期,所以公应定为唐末人。你定为唐五代人,应该也是正确的,因为公毕竟经历了五代中的三代,而且公屯兵浦城西岩,控制两浙之冲二十几年是在这段时期内完成的。我们现在尊称的“太傅”指的是唐检校太傅,而后唐的文渊阁左太傅在各谱中很少提及。历史是在发展的,太傅公时期南唐是闽国的敌国,但到了南唐后期,宋辽并存,辽为外侵,中原北宋初建,势力微弱,南唐尚未退出主宰,所以太傅公孙章文谷为南唐开宝状元,见网页:http://www.zsjz.cc/zszp/z50_05/menu.htm,五年后南唐灭亡。
  应该说太傅公出仕从政,是为了镇压黄巢之乱,而不是迁居浦城。“招讨使”是唐代设置的中央官职,专为讨伐叛逆和镇压农民起义而设置的军事长官。出仕前,太傅公家住浦城县西村,确实位于西岩山下。《太傅公传》:“乃诣福州,谒闽王,投三策……公至浦城,乡人故旧争迎。”因黄巢乱,各地军旅乘机纷战,争夺属地,均招募公而不从,却单拟就了战、攻、守三策,去福州投奔闽王,被任命为西北面行军招讨使,带兵重归故里,积粮屯兵于西岩山,所以有“公至浦城,乡人故旧争迎”,也许就是这句话,使得许多人误以为是太傅公迁居浦城的。由泉州迁居浦城的是太傅公的祖父章及,及公出任唐康州刺史,始自泉州府南安县迁居于建安(今福建南平建瓯)浦城县西村,是为浦城初祖,可参见网页:http://www.zsjz.cc/zszp/zsdx/zhang047.htm。这里又留有一个悬疑:康州为今广东肇庆,及公仕唐康州刺史,理应举家康州,为何不迁康州却反迁浦城?这在各谱中找不到半点蛛丝马迹。
  以上仅为我个人理解,权作参考,不足为据。
  另外,你信中提到《炎帝传》、《姜太公传》、《太傅公传》从网上发过来,但我未收到,不知我的邮箱是否有错?我的邮箱是:z_shoufa@hotmail.com
  我一时找不到你的邮箱地址,这次多亏杭州章意与你通了电话,才告知我你的联系方式。拖了很久,至今才给你回信,再次表示歉意。


  安康
章寿发
2006-8-8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