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寿发宗亲:您好!
  本人章宝珠,男,出生于1961年6月,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祖籍系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南埕镇半岭村人,现在本县赤水镇任人大主席。上月永泰宗亲章忠伙来电告之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理事会近年工作开展情况,有幸登上章氏家族网、章氏文化研究网和章氏宗亲网,很高兴了解了的章氏历吏和现状一些情况。要感谢您(章寿发)、章亮等建立章氏网站和章琏会长领导的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理事会,为我们了解探讨和研究章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上周回家拜访村里老前辈,告诉他们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理事会成立以来工作开展情况,大家感到很兴奋。问村里老前辈我们半岭章氏是从那里开过来的,听前人说是大田洞口,93年村里派人到洞口核实对不上,至今搞不清楚我们半岭章氏是从那里繁衍下来的。我查阅了南阳泮岭章氏族谱,其记载的内容是:始祖颖公,字茂献。赐进士出身,任太原府侍,升御史,迁礼部尚书,寿九十八岁(生卒时间不祥),谥文肃。妈氏夫人,生二子,长皋公次皝公。皝公,茂献公次子。妈任氏,生二子,长胜次腾。德化南埕半岭开基一世祖为腾公,字文旺公,乃颖公之孙,皝公之子也。文旺公,籍本龙岩,自万历之初,徒居于枣溪黄村里(德化县桂阳乡一个村),见其规模狭隘,复迁蓝田乡(现德化南埕镇大南埕自然村)建立井后堂祠宇,文旺公生明嘉靖十四年六月二十日巳时(1535年),卒于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申时(1602年)。康熙初年又由大南埕迁往现德化县南埕镇半岭村,建立瑞斗堂祖宇,随后斯公三个儿子迁连江(没有联系上),隆山、逸山二支迁永泰南阳(现永泰南坪)与我们有联系并于1943年和1993年同修南阳泮岭章氏族谱。
  半岭及南坪繁衍情况:德化半岭方圆四公里,现有人口105户500多人,解放后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及公职人员近20人,改革开放以来,有人迁到泉州、广东、等地购房居住做生意。永泰南坪总面积12557亩,现有人口250户1200多人,迄今大中专毕业生及公职人员40多人,人才辈出。
  “天下无二章, 祖根在浦城。”我想半岭章氏与浦城也是有关系,因为如果族谱记载属实,龙岩罗桥章氏,出自仔钧第四子仁嵩之派。作为章氏后裔追本溯源,弄清楚祖宗来龙去脉是我们的职责,问题在于半岭章氏是不是从龙岩衍派过来的,要怎么查实核对,要与龙岩那位知情宗亲联系。从网上得知您对我们章氏文化颇有研究,恳请您考究一下,给我们提出如何寻根的意见和建议好吗?
  我的通信地址:福建省德化县赤水镇人大主席团章宝珠收。
电子邮箱:zbz735@126.com  QQ:465796181
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宗 亲:章宝珠
2006年8月1日

【回复】
章宝珠宗亲:你好!
  很抱歉,这么久才给你回信。
  去年11月,我妻脑癌复发,自12月初住院以来,我一直没有时间上网,上月末,终因不敌病魔而去世。如今我处理完后事,得暇上网浏览,发现你8月2日的来信,对此让你久等,我深感不安,还望谅解。
  你信中提到的章颖,《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三》是这样记载:章颖,字茂献,临江军人。孝宗时,经乡荐,调道州教授,迁太学博士,添差通判赣州,拜太常博士。宁宗即位,拜侍御史兼侍讲,寻权兵部侍郎。后拜吏部侍郎,迁礼部尚书,升侍读。嘉定十一年(1218年)卒,年七十八,死后赠光禄大夫,谥文肃。
  章颖为仔钧公十三子仁佑公的后裔,为得姓显公58世、浦城及公12世,其世系挂线图可见网页:http://www.zsjz.cc/stree/sxtu13.htm。颖公生活在南宋中期,由《宋史》记载可推知其生年为1141年,其父为立玄公,其子为魁公。由于本世系图是根据各地寄来的当地族谱加以整理的,通常各地均列出本支的挂线,所以图中仅列出颖公之子为魁公。
  但从你来信的下文,可以肯定此颖公不是你们南阳泮岭的始祖颖公。南阳泮岭章氏族谱记载颖公三世文旺公,生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祖孙相隔三百多年,这断然是不可能的。也许是历史上另有同名的章颖,因为历史的变迁、战乱的动荡等原因,造成原谱牒的遗失,但是后辈却始终没有忘记始祖的名讳,于是将历史上同名且极为闻名的颖公,误记为自己的始祖。
  从年代上分析,南阳泮岭的始祖颖公,可能是仔钧公三子仁燧公的后裔,为得姓显公70世、浦城及公24世,其世系挂线图可见网页:http://www.zsjz.cc/stree/sxtu03.htm中的“铉公分支”和http://www.zsjz.cc/stree/sxtu03_xu.htm,这是由陕西商南县《全城章氏谱》提供的资料。
  商南以任安徽太湖县令而迁居安徽太湖的章通为始祖,通公为得姓显公66世、浦城及公20世。寄来的资料只有通公有生卒年代,通公生元至正元年(1341年),卒明建文元年(1399年)。这里的颖公为通公五世,如果该颖公确为南阳泮岭始祖,则颖公之孙文旺公为通公七世。在正常环境下,通常每百年繁衍四~五世,这样,自通公至文旺公相隔194年,年代正好吻合。但商南寄来的资料记载为颖公一子,名謴,不是皋、皝。当然,也很有可能颖公多子,其中就有你说的皋公和皝公,由于商南后裔中有謴公的分支,皋公和皝公已迁徙别处,因而挂线中只列謴公而没列皋公和皝公,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这就需要汇集各地族谱资料补充完善,方能比对证实。
  另外,追本溯源,弄清楚祖宗来龙去脉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家族文化不在正史、通史、野史之列,故在史籍资料中鲜为可查,我们只能依据家谱挖掘。但,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各朝代变迁的战乱,特别是现代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绝大多数的家谱被毁,这给整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有些断代甚至已无法可接。现在只有通过广泛收集各地族谱资料,加以分析对比,虽然不能理清全部,但至少可以弄清大部。我们现在的努力,也是为后人多留下些方便罢。
章寿发
2006-8-24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