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章氏宗亲的公开信

章樟生、章晓敏
严志明(执笔)


新年好!
  寻根问祖,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是发掘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一项有益事业,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团结天下华人、实现美丽中国梦.有着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
  福建省浦城县自2004年12月开始,开展了章氏文化研究,至今已有9年.在当地党、政、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海内外不少宗亲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下,踏踏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盛况空前,劳苦功高,对此我们深表钦佩!
  去年炎复,我们在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朝阳村,意外地发现了一卷《潜阳乌窠章氏宗谱》(以下简称《乌谱》)和一座唐代《孝子章成缅墓》,因此,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一番初步的探究,今将有关情况,向您并转告本族宗亲,愿与广大的有识之士共同商讨。
  (一)《乌谱》的来源:本谱的收藏者是分水镇小源村石塘章海潮老人。我县原收有章氏宗谱伍种,《乌谱》未有所闻,得此这一线索后,我们冒着酷暑,驱车40多里,来到地处深山冷坞的石塘,找到了章老先生,他今年85岁,双目失明,拄着拐杖、步履蹒跚,但身体尚佳,说话声音洪亮,他告诉我们:“文革期间他在保安公社(石塘与乌窠共属该公社)工办工作,破“四旧”时冒着政治风险,从熊熊烈火中抢出这本《乌谱》首卷,还有二卷未能抢出,珍藏至今已49年,从不轻易示人,也从来不肯出借”。经我们反复说明、动员、写了借条,才同意借给我们。该谱续修于清康熙年间,虽已历经240年的风雨沧桑,由于他的精心收藏,仍无霉变、风化、发脆和虫蛀,面貌完好、事迹清晰、图像色彩鲜艳、面目栩栩如生,实属来之不易,令人陡生敬意。可惜的是后续的二卷已经湮灭无存、实在是一大缺憾。
  (二)《乌谱》的名称及相关的历史沿革和区域位置:
  《潜阳乌窠章氏宗谱》的潜阳.即於潜县,明朝一度曾有“潜州”之称。於潜县1958年撤销,并入昌化县,1960年两地(县)并入临安县(市)。它地处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北有“千秋关”,与安徽省宁国、宣城交界;西邻昌化,越山势险峻的昱岭关,是皖南歙县(古称徽州);东部连接临安和富阳市的洞桥、万市镇;南与桐庐县分水镇接壤。乌窠地处於潜南部50余里。唐朝中期以前,村名杉村、村东北有梅溪。原是於潜县川后乡“一大(村)落也”。自章成缅公丧母庐墓,乌鹊(鸦)群巢、结庐于此,逐易名乌窠,由来已非一日。南朝·陈(公元557年)时就有文字记载。据族谱所述:“我潜章氏有唐以来,世为望族(即有声望的世家大族)。而潜阳之章、实唯乌窠为发祥之始。”是一个至少有一千三四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有“乌沟”、“乌沙”、“乌社(今谐音成蛇)”、“乌金”、“乌狮”、“乌贝”、“乌兰”、“乌梅”、“乌孔”、九山相环绕,小溪依山傍村而过,村南的“兰桥”横跨溪上,石色嶙峋,藤萝支漫,“俨然古迹也”,一锁山光水色,尽为异境,“如同世外桃源。村北山下晋、宋(420年前后)期所建的“惠济候庙”,殿前古柏虬松、苍然挺秀;村南有“船亭”,层楼丛峙,巍然挺立,坐镇山城,其下有“文昌阁”,包孝肃公神像在上,与惠济侯古殿南北遥相呼应。村西有“祖家坞”,顾名思义,为章氏先祖之居地;村分上、中、下三村,至今还有“三房头”、“六房头”、“七房头”之称,遗有古村的历史印记,水口有章氏祠堂、东西朝向,前后三进、恢宏壮观,村中还有厅房两幢,均为族人祭祖,议事之地。这些古代建筑,历经千年世事沧桑、风云变幻,除“兰桥”(今称“乌兰桥”)至今尚存外,其余都荡然无存矣!唯有三十余棵高大粗壮,盘根错节的银杏、粗榧,树姿巍莪,枝干挺拔、遒劲有力地矗立在兰天白云之下,给人以苍劲无畏之感,见证着古村悠远的历史。
  乌窠在解放前,一直於潜县所辖。1950年10月随同印渚、保安等乡划归分水县,1958年冬,撤销分水县并入桐庐。文革期间破旧立新,乌窠改名为朝阳,今称为桐庐县分水镇朝阳村,距镇中心城区17公里,16省道法横支线穿境而过达富阳市万市镇横山村。它总面积仅7.32平方公里.是个边远小山村,下辖五个自然村,呈长条形分布于山谷间。全村近1100人。
  (三)《乌谱》简况:
  它始修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距今也近880年,于明、清时八次修谱,此后末有新的续谱发现。据清代的《於潜县志》、《分水县志》及《潜阳郎氏宗谱》、《潜阳法道何氏宗谱》的记载:在清朝咸丰末、同治初的五年中,太平天国战乱(民间俗称“长毛造反”),这一带兵丁往来频繁,战事不断,死于战斗、惨遭杀害、和饥寒、瘟疫而死的百姓难以计数,不少村庄村毁人亡,尸骨弃之旷野,惨不忍睹,田地荒芜,人口剧减。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载:“同战前相比分水人口仅存十分之二”。乌窠的郎姓族人仅活十余人,何氏族人也只剩世清翁一人,往日人丁兴旺的千家大村只剩废墟一片,满目凄凉,此地的章氏族人肯定也难以幸免,故此眼下乌窠后人仅有11户约30余人。由此,可以推断:由于人单力薄,孤掌难呜,章氏续谱就难以为继,没有新的章氏家谱出现,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存的《乌谱》首卷,有新旧序16篇,凡例、家训、敕命、传赞、登科名录、祖像、地记、诗文等一应俱全,井然有序,条理分明。可惜的是后续的二卷已难寻觅,有关分居迁徙,命名定行,世系瓜瓞,行实等已难以查考,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极大缺憾!
  (四)《乌谱》的价值:
  《乌谱》虽存卷首一册,但仍能反映乌窠章氏先祖的渊源分居、迁徒、科名、世系等历史基本面目,与其他章氏宗谱相比较,是一册不可或缺的族谱,不愧为一份珍贵的遗产,有着极其宝贵的史学价值。这是因为:
  〈1〉始修年代早,当今存世少。宗谱萌芽于史前的商代武丁时期,战国末年(公元前300多年)赵国的史官撰写《世本》,是我国第一部谱牒学专著。到了晋代太康年间(公元284),乃至唐代,也只有不多的族谱出现。直到北宋仁宗年间(1027——1072),司马光撰《臣寮家谱》一卷,欧阳修作《欧阳氏图谱》,苏洵撰《苏氏族谱》,创立了谱例,分别称为“欧体”、“苏体”,成为此后修谱的体裁和范本,族谱才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所以,不少家谱都印有“欧阳遗式”或“欧苏遗范”。故《辞海》释义:“家谱始于宋代(北宋)”,流行于南宋,明清以后则广泛盛行。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收藏家谱最多的地方,计有1949年以前的家谱11700余种,近10万册,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期间的刊本和活木字本,还有200余种属明代刊本,最早收藏到的数据显示,可追溯至十二世纪的宋朝,即南宋。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家谱虽只有3006种,但其质量相当高,其中只有二种属宋代,另有元代322种,其余2782种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
  再从浦城的资料中介绍,各地的二十多种家谱,基本上都始修于明清及以后。
  综上所述,《乌谱》始修于南宋初年(1135)。虽不属于最早之列,也应是较早之列;该谱存世极其稀少,亦很可能为绝世的孤本,显得尤为珍贵。
  〈2〉《乌谱》中的序文多为历代名家所著。
  《乌谱》共收录了序(引)文16篇、皇帝颁赐爵位的敕命8道。16篇序文中,除6篇为章氏的近亲后裔和邑中文人墨客所作外,此外的10篇均为历史名人所写。有南宋高宗的谢谔、陈康伯、孝宗时的张九成、蔡元定、和汪澈、王十朋、文天祥、明朝的葛寅亮、孙矿。
  葛所写的《世系序》内容详实,自章成缅起下至仔均、承训、克忠、得象、修之等等挂线清晰,仔均、练夫人的事迹与现有史料相合。纵观这些序文的作者,个个都是博学多才,通贯径史,有的位高权重,心怀天下,有的赤胆忠心,正气浩然,绝非一般等闲之辈。岂肯信口开河,随意涂鸦。他们都是胸怀天地良心,写就道德文章的名人,岂能不令人信服么?
  〈3〉《乌谱》中的人物传记内容与典籍相符,而与一些流传的资料相比更为精确详尽,脉络清楚,真实可信。
  1、先说章昭达
  以序文中有“大司徒昭达公为奕世之祖”,《乌谱·内系序》中载:“(南朝·陈)文帝时,讳昭达者,秉性倜傥,轻财好义,帝梦达升台铉,明旦告曰:“何以偿梦?”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官拜司徒,当时居吴兴,(宝鼎间封余杭。临水,于潜三邑,隶吴兴群),故公居吴兴,实潜人,为乌窠章氏之始祖也!”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章昭达·陈,武康(旧县名。地处浙北,1958年撤销,并入德清县)人、字伯通,轻财尚气,文帝时为吴兴群(三国·吴·宝鼎元年(226)置治所在乌程)太守,委以将帅,历事四帝,屡著战功,累官侍中、车骑大将军,封邵陵群公,进位司马,后征江陵,卒于军”。另有章大宝为昭达子,袭爵为丰州刺史,在州贪纵,百姓怨酷,后有谋反族殊。”
  《乌谱》所述内容与《大辞典》所载是基本相符合的。武康属德清,隶属吴兴群,於潜亦属吴兴,他在吴兴当太守,“公居吴兴”是事实,“实为於潜人”。究竟是武康人还是於潜人,至今难以查考定论,亦有可能是生于武康,迁居于於潜,后任吴兴太守。但生平是大致相同。武康也好,德清也罢,以及於潜都属吴兴群,相距仅约50公里,无关大局。
  再看章寿发先生近年所编的《章氏家族谱》仅有“南朝·陈大将军封邵陵候君章昭达”寥寥十四字,语焉不详,挂线含混,将昭达、昭裕一起平列,视为兄弟,亦很牵强,一个生长在南朝,一个却是唐朝贞观年间任岳阳太守,中间还有一个隋朝,时间相距至少在六、七十年,很难成为兄弟。而浦城的章氏文化研究中很难找到“章昭达”三个字。
  2、再谈章成缅
  在《大辞典》1016页中有:“章成缅、唐、於潜人。家贫笃学,性至孝,丧母庐墓,贞元(应为‘元和’)中表门,时称章孝子、太(应为‘元’字)和中为山南东道从事。“说明唐时於潜确有其人其事,典籍所载绝非虚假。
  《乌谱》中记载与《大辞典》内容吻合且更为具体详尽,十世孙章修之所作之《孝标公传》为最。今全文抄录如下:“公(指章成缅),汉司徒昭达后也。世居乌窠,贫而力学,博贯经史。兴元中(唐德宗李适年号,时在公元784年)登进士。性至孝,厥考邻公(成缅之父)早世,时怀失怙(依靠。《诗·小雅·蓼莪》:“无父失怙?”后来,因此称丧父为“失怙”)居恒(住在家中很久、此句属古文中倒–置句),每以生身未报自悼(悲伤之意),躬耕奉母王氏,不复求仕(不去做官。古有“父母在不远游”之习俗)。贞元八年(792)遭母丧,恸哭毁哀(大哭因过度悲伤损害了身体),卜宅倚棺(意为在坟墓旁选址搭盖小屋),即葬于兑口(村名,今称兑口桥)章家山父墓前,手植松柏,庐(守护)墓十五年,产紫芝(约为紫色的灵芝,珍稀植物)十余茎,乌鹊(鸟鸦,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成语视乌鸦为有孝性的灵性动物)群巢;麋鹿(野生动物,已不多见,今北京动物园有饲养)共处。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之下是为少吏)杜咏具实(把具体实际情况写成文章加以赞颂)
  以闻十七年(此处应为七年,见元和七年敕命)四月二十五日,诏旌其门,表曰(《大辞典》为表门):“此孝子之标的也,因谥曰:“孝标”,而以其祖墓(名)为孝墓坪,迄今子孙环绕。其后征为山东南道(此错误。唐开元后置十五道,无山东南道,山东地处黄河之南,称河南道,故此处应为山南东道)。所在平易(在任时平易近人),不行苛刻(政),而作士造人(提倡教育、培养人才),兴利革弊、历垂惠政,民皆歌颂;且情致豪迈,与申牧(人名、事不详、可能指春秋楚国的有名孝子申呜)齐名。后致政归(辞官返乡),有友杨臣源(755-?),唐诗人、字景山,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人,贞元同章成缅同为进士、由秘书郎升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拜国子司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连舟载酒送之杭(送到杭州),因寄白乐天(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三人同为贞元进士,长庆初年曾任杭州刺史三年)诗卒章(纪念章成缅),曰:“若访群人和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唐长庆年以前章成缅家乡称杉村,因“沙”与“杉”音相近而误)。以孺子拟之及归。与名公诸老览胜、赋诗以自乐,至潜阳馆(宾馆、客舍),有留题(题诗留墙上),为时所诵(在当时所诵),又尝筑祠兑口之杉村,岁时致祭于亲,乌鹊随巢,经年不散。及公卒,群乌号呜送葬,自所(住所祖家坞)至兰桥,且相继而殒(指乌鸦不断地坠地死亡),人佥异之(佥、:皆。大家都觉得奇怪)。故世传吾地为乌窠。自乌窠至兰桥,以九乌名其地(前文有述)志,异耶(奇怪吗)?所以传孝(传承孝道)也!公卒元和十五年,寿八十二。墓在孝墓坪之前、章家山父墓之右。稽潜志(查阅《于潜县志》),孝子入乡贤祠,唯吾公一人,至今血食(受祭祀。因祭祀有牲牢(家畜),故名“血食”)不朽!”
  根据传记所述可以推算出章成缅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廿六(738)年出生。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篇传记是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仲秋月(即八月)写的,传记的作者自称“孝标公十世孙,光禄寺丞修之。”文字筒洁,内容详实。为什么是章修之所写这里暂且不论,后文再作详述。
  《乌谱·勅命》,还有大唐宪宗皇帝的诏命,亦抄录如下,以便相互印证:
  “勅山南东道从事章成缅勅曰:设官分职寮署、固因才而授、移孝为忠、臣子当两全其大,尔章成缅、纯孝格天,至感物产之异令名震世宜跻风纪之班,以尔为山南东道从事,激扬是励振肃维勤克共尓职毋囗
朕命
御制
大唐元和七年四月十五日下
文宝”
  《乌谱》与《大辞典》的叙述是相合无疑的。我们再来看《章氏宗族谱》第五页的先祖中仅有“还有著世闻名以孝著称的孝标先生章成缅“一语,无生卒年份、科举、官阶,事迹一无所知,世系挂线更无其名,使人如坠之茫茫大雾之中,不知其详;而浦城的所有章氏资料中,根本找不到”章成缅“的名字。其它就更不用提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也没有看见过《乌谱》而不知情吧!?
  3、关于章成缅的子孙后代
  章成缅是否断宗绝代了呢?没有,他有子有孙,枝繁叶茂,后代遍布大江南北。《乌谱》凡例及《世系序》均有记载。《凡例》第二条中这样写道:“章氏自秦汉迄唐,多显达,而传世既远,不能尽详。在唐开元后,东南节度使推官讳成缅公,丧母庐墓,祀于乡贤,勅名孝标、载于志书,居于乌窠,生三子,长曰竭、赘居兰溪,次曰端居梅溪;三曰竝,奉父守祀居乌窠。端公之子及公,因黄巢乱避居闽之浦城,生三子即侑、傑、修,季讳修,仕南唐福州判,生二子:长仔钧、次子钊。孙太傅仔钧公,娶练氏夫人,生十五子,皆贵显,子孙散满天下……”。谱中内容详实文字简洁,世系明确,即:成缅一—竭、端、竝——及——修——仔钧。
  4、仔钧公的传略
  从上所述:章仔钧为章成缅的第四代,按祖宗上下十八代的互相称谓,为玄孙,相距年代从成缅公死到仔钧公生,只有48年,可谓近也。《乌谱》中还有多处记载,而以《太傅公暨越国夫人传》最为详尽,有三页之多,约1280字,因内容与今流行之说雷同,此里也无需赘述。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这篇传记的作者是“太傅公五世郇国公得象”,时间是康定乙酉岁冬至日“即北宋仁宋赵祯康定一年(1041年)(此处有误康定年号仅为一年、乙酉岁为庆历。)
  5、再来考查一下乌窠章成缅孝标公的其它子孙后代,又是什么情况呢?与浦城所说之世系是否相符呢?这一点有一些难度、为什么?因为《乌谱》存世的只有首卷,次卷的分居迁徒图世系图四十二、行实卷之八…等已在“文革”劫难中焚毁,已无从着手详细考查,但是从首卷的《乌谱梅溪旧叙》《重修家谱序》、《乌窠章氏世系序》、《凡例》以及传记、敕命等等记载来看,只要仔细溯本追源、脉络仍然是十分清楚的。
  《乌谱章氏宗谱凡例》第二:“太傅公第四子仁嵩公子(文竦)孙讳承训者,复(又从浦城)与其幼子克忠公居梅溪,以承端(公)之后;而仁嵩公曾孙得象公之子修之公,入继我乌窠竝公八世孙、工部侍郎镐公为嗣,族属绵远,子孙蕃(繁)衍,皆为仁嵩公之裔、孝标、昭达公之胤,水木本源,有自来矣”!说得很清楚:孝标公的八世孙(即太傅公的四世孙)承训携子克忠回到梅溪,继承端公之后;九世孙得象公之子章修之回到这深山冷坞的乌窠,给八世孙章镐为子。这反映了章氏后人回归祖籍,继承香火,不忘本源的寻根问祖的慈孝之情。
  也许人们会问:章仔钧的这么多的子孙后代为什么只有他们三个人回到祖籍血地一梅溪和乌窠呢?《乌谱世系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竝(孝标三子)则从父世居乌窠,传之五世昌龄公,为湖州法曹,(后)迁余杭令(中问隔临安与乌窠很近)七世修、字邦佐者,登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为都官郎中;八世镐公,中景德元年(1004年)博学宏词科,官至秘阁直学士,进工部侍郎,年迈乏嗣,同浦城宗兄仁嵩公曾孙得象公,共居政府,深相友爱,而以其幼子(第五子)修之公继以为嗣,又为乌窠章氏相承,竝公再世之渊源也!厥后、修之登进士,士元公、荣公并列甲第,以继将来。非孝标公之植本深,太傅公及仁嵩公之培基厚,而然乎迨我!”
  这就是前文中所特别提请注意的:为什么写《孝标公传》的作者是自称“孝标十世孙修之”,文中为什么有“世传吾地为乌窠”一句,因为鸟窠是吾的家乡,真所渭“只字片言,可明百意也”!再说修之是得象第五子(释、延、约、介、修)、得象在《鸟谱·太傅公暨越国夫人贤行传》自称“太傅公五世”是言之凿凿,合乎情理的、请看挂线:

                ┌文竦—承训—克忠
  孝标─端─及─修─仔均─仁嵩┤
                └士廉—涣—得象—修之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我们又仔细查对了《章氏家族谱》:发现得象公的五子,长子释之后裔迁往安徽等地、二子延之后人迁往安庆潜山、江西、河南、陕西等地,三子约之的子孙迁往的地区分布最广,主要在浙江各地:以淳安、兰溪、杭州等大部分地区及安徽祁门及台湾等地,四子介之主要在安徽、而第五子修之却无记述,无影无踪、玩起了失踪?那么它到那里去了呢?《乌谱》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得象公和乌窠的八世镐公一同在朝为官,深相友爱,而年老无子、修之便同宗承继给镐公做了子孙以延续香火。得象公的坟墓也葬在了临安。之后修之公中了进士,士元公,荣公并列甲第;王十朋为修之写下了像赞诗一首:伟才硕望绝俗精,标胸怀圭壁珠玉,挥毫书翰奕奕德,业孔昭专生英哲。并称他为“文士之翘”。这也是明证之一。《乌谱》中还有宋、元、明、清、各代的章氏乡贤传赞,都是孝标公的子孙,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了。不少内容,邑志也有记载。
  总之《乌谱》序文令人信服,内容详实可靠,脉络清楚,排列有序。谱中的孝标公,仔均公的祖像、色彩鲜绝夺目、面容仁慈端庄,须眉、趋纹、冠服花纹精细入微、栩栩如生、高超的雕刻工艺,使人惊叹不己。可以称得上“善本也”。
  (五)关于“孝子章成缅墓”的考证
  此墓在今三溪村兑口桥村南的章家山(今称扫帚山)下,座南朝北,面对梅溪、乌窠租地。从祖家坞经兰桥到章家山约五里。兰桥后称乌兰桥,桥为砌石单孔拱桥,至今藤萝缠绕,古石斑驳留下了一千多年的风雨沦桑印记。
  古墓为孝标和父母三人的合葬坟,坟前有“孝子章成缅墓”六字石碑,不知为何年所立。十六世孙枢密院使章姿在《乌谱》中有《碑记坟墓》一文,曰:“坟墓者祖宗体魄所安,孝子慈孙所思,世守而不忘者。然而岁月云漫,事势不举,一失查理,下同荒冢(音中);至于世远人亡,时移物换,或有垦为田地,掘为沟渠者,可胜惜矣!凡我子孙,于祖宗坟墓,记以碑石,刻其上曰“某祖之墓”则世代虽远,碑石永存,平毁之患,於兹可免!”因为有此碑文章氏后人遵照办理,故得以保存至今。
  章家山本来林木荫翳,五八年大办钢铁时毁林烧炭,惨遭破坏,八+年代,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里又种上了毛竹,由于竹鞭延生坟上,加上挖掘竹笋,坟体两侧坍塌,仅存长约八,九公尺一条土垅,急待修复保护。
  据乌窠村70多岁的章姣琴老人说;小时候(解放初)每年都要跟随家长去孝标公墓上上坟;随着土改、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宗族观念逐步淡漠,此墓已经无人过问了,幸有碑石尚存,还可找到此坟。《於潜县志》、《桐庐地名志》均有文字记载可证。
  (六)《乌谱》的缺憾
  1、《乌谱》虽然有她宝贵的历史价值,遗憾的是竟然藏在深山无人知,就连同处一县相隔不上百里的罗溪、石窳的宗亲,因天各一方,信息闭塞,老死不相往来,虽近在尺*,也一无所知,可悲呼?!外县外省更闻所未闻。这是否属于孤本?临安市档案馆和上海图书馆以至国家图书馆有否收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是否有记?建议有识之士,特别是“中华章氏研究会”能联系查询,以上正其源,下泽其流。
  2.卷首虽然幸存,次卷已难觅其面,此为遗憾二也,否则章氏文化的面目更为详尽、全面了。
  3.古语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乌谱》历经数百年,八次修谱,其间参与撰文、抄录、刻字、制版的人员繁多,水平不一,也有多处错误,且自相矛盾。仅笔者所识有:
  [1]《乌谱梅溪旧叙》4行,将“练”刻为“陈”字;
  [2]多处“山南东道”“误为山东南道”与史实不符;
  [3]《世系序》2页1行“宝鼎间,封余杭临水于谐三邑,隶吴兴群,有误。宝鼎为三国”·吴末帝(孙皓)的第三年号时在公元266一268年。与昭达任职年(560)相差约二百年,此处记述混乱含糊?查《辞海》为:吴兴群是三国宝鼎元年置,隋开皇元年(589)废;
  [4]《孝标公传》第五行“十七年”有错,应更正为“七年”。
  其它可能还有谬误,盼高明之士指正。这些缺憾也才所难免,但瑕不掩瑜,它仍然不失为研究章氏文化的一部重要史料,值得我们爱护、研讨。
  我们写这封信,不是为了争“始祖是谁?根在何处?”也不想大做文章、引起轰动。因为随着章氏文化的深入发掘,通过反复考证,自有公道的定论。我们的目的是:
  (1)上正其源,下泽其流,使《中华章氏大会谱》更加客观真实全面丰富,让章氏文化发扬广大,流传千古。
  (2)我县是一个40多万人口的小县,有姓477个,章氏虽排名居29位,但人口仅4100余人,而且居住十分分散,人少力薄,组织不易。俗话说:“断了骨头连着筋”,我们都是章氏后裔,面对先祖坟墓荒芜的现实,大家不能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不可做忤逆不孝的子孙,希望各位热心肠的宗亲能亲临我章氏祖墓考察,群策群力,让我们一起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共同的先祖坟墓修茸好,养护好,不愧对列祖列宗的恩德、以告慰上天之灵,并流传千秋万代!我们殷切地希望您阅信后,和我们通讯、联系、商量讨论。
    致以
崇尚的敬礼
2014年2月10日

联系地址:浙江省桐庐县百江镇罗山乐明章樟生137****0589
     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新华书店章晓敏133****5955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