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渎村相关问题咨询



章老先生:
  你好!
  昨天有点忙,所以没有及时给您发邮件,望请谅解。
  我在网上看到过许多您的文章,写的很好,发现您对渡渎村非常了解,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在村子里调研的时候常听他们提到您,所以冒昧的向他们询问了您的联系方式,想向您咨询几个问题,请多多海涵:
  1、在查阅家谱过程中,您是否有看到有关于太平天国的内容?听村民们说,太平天国是历史上对村子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事,但由于村子较小,一般在史料记载中不会涉及,所以只能从民间收集,不知道您那是否有有关于太平天国的资料?有的话能否帮我整理一下发给我。还有历史上有没有其他事件对村子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宋元明清时期其他农民起义、抗日、文革等等?
  2、渡渎村建村很早,至今近900年了,这么长的历史,渡渎村主要依靠什么作为收入,农业、商业还是为官?哪个影响较大?您那是否有有关于渡渎历史经济发展的资料?若有,望提供。
  3、我在网上看到过您的一些文章,其中有涉及到渡渎村考生的数量,如举人、进士、贡生等等,不知道您最近是否有进一步的统计,能否发一份详细的数据给我?
  4、您对渡渎村的明清时期人口做过统计吗?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能否提供?
  5、您知不知道渡渎村的天灯菩萨?有没有相关资料?
  另外,如果您那有其他有关渡渎的资料,如方便的话,请多多提供。
  真不好意思,一下子问了这么多问题,多多谅解。不过还麻烦得您能给我提供多方面的资料,以便我们对村子的历史文化做更深度的挖掘,在此万分感谢!
  祝好!

陈华(北京瑞德瀚达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日


【回复】

陈华先生:你好!
  我作为渡渎村的后人,对于渡渎村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感到无限的高兴,对于你们规划保护古村渡渎所作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鉴于本人多年来所探求的方向仅局限于家族世脉的蕃衍,所有信息均来自家谱,而其他领域涉足甚少,所以,对你所提的诸多问题,我可能无能力解答。
  通过在对家谱的探寻中,对渡渎村的基本渊源,我已在网上撰述。不过,尚有一些涉及到渡渎村的信息,不妨在此赘述。倘若无益于你们,耽搁了你们的宝贵时间,则敬请原谅。
  1、村建制的沿革
  渡渎村自北宋末南宋初建村以来至元代,经历了约200年,已基本形成了二大块,分别为渡渎东庄、渡渎西庄,即今天渡渎村习惯所称的东厅和西厅。元代实行都图制,基本是10户为一图,10图为一都。但通常是以110户为一都,若下辖不足10图,则各图户数可增多,反之则减少。今天的女埠街道,当时称纯孝乡,下辖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都。渡渎村属十六都,渡渎东庄和里王、马岭岗属十六都六图;渡渎西庄和界牌属十六都二图,其中里王、马岭岗、界牌等村均由渡渎分衍。
  宣统二年(1910)分设女埠、殿山等自治区,改图为庄,各庄户数不受限制。
  1912年,渡渎村东、西二庄归殿山区管辖。
  1946年,实行保甲制,渡渎村二庄分别为五保和六保。
  1949年,废除保甲制,建立乡镇民主政权。1950年,划乡建乡,设立渡渎乡,下辖渡渎一村、渡渎二村、上新屋、徐王村四个行政村。
  1956年,撤区并乡,渡渎乡并入女埠乡。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为生产、管理的统一,渡渎村分为三个生产大队,即渡一村、渡二村、渡三村三个行政村至今。
  2、各朝总人口
  1120年,始迁祖三七公携家眷开村占籍,其时仅一户,合家人口不足10人。
  至元代,渡渎已形成了东、西二庄,分属二个图。按当时的编制,二个图的总户数在20户左右,以最普遍的平均人口比例,即人口数为户数的4倍计算,渡渎村在元代的总人口不超过100人。
  至明清二代,特别明代,是渡渎村的辉煌时期,人口数量也是急剧上升。虽没有见到过有关明清时期渡渎人口的统计数据,但通过对家谱的查阅,大致可以获得一个粗略的大概数据。从渡渎第十二世起的字行是“恭敬逊让”,“敬”字行基本处于明嘉靖年间,以“敬”字行为基点,行谱记载的排行有“敬二百八十”,就是说渡渎“敬”字辈的至少有280人,这280人分立门户,按4倍计算,嘉靖年间渡渎总人口就有1000多人。据谱上统计,280人的子嗣“逊”字行,有373人,同样,成家立业后按4倍计算,进入清代时,渡渎总人口可超过1300人之多。
  经过了清朝、民国约300多年,至1950年解放初,《女埠镇志》上的户口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渡渎村有494户,总人口数为1941人。
  又经过58年,至2007年,渡渎重修宗谱,新增入谱人数达6000多人。不过此次修谱包含了渡渎、里王、后郑、长山岗、马岭岗、豁里等数十个村落的合谱。所以,现今渡渎村究竟有多少户多少人,本人并不清楚,估计至少应该有一千多户,五、六千人口吧!具体数据可以通过村委会,应该是很容易查得到的。
  3、村落的兴衰
  跟天下各地一样,渡渎村的兴衰起落,与历史的动荡紧密相连。当然,某地的变故如果不能成为历史的标记,自然就不会在史籍中记载,渡渎也一样。对于渡渎的兴衰,也只能从家谱中去发现蛛丝马迹,唯一可以反映历史给予渡渎村影响的,就是宗祠——章氏家庙的数度起落。
  第一次,北宋末。章氏的祖籍原本在淳安,三七公的祖父理公因任官而定居淳安。1120年,方腊起义。淳安是方腊的故乡,而章氏在当地为大户人家,自然首先受到方腊的冲击,三七公为避祸难,携带家眷逃至兰溪择地定居,幸免遇难,即为渡渎的开村始祖,并在渡渎营建西山庙祀祖。第一次的动乱,造成了一个家族的游离,开创了一个村落的诞生。
  第二次,元末。渡渎建村约200年,首次因战乱而受到重创。根据年代推断,应该是朱元璋的起义导致的兵劫。家谱记载:“至元季遭毁,……然,每岁首,乡老或往庙基肃拜”。谱文由时任明工部尚书的章拯撰写,自然不敢用更多的字句来描述惨状,但就从这寥寥数字中即可看出当时的凄惨场景。祠堂是一个村落、一个宗族的凝聚力,祠堂旺则村落兴,祠堂在则族心齐。而今祠堂遭毁,可想而知整个村落的损毁必定惨重。祠堂被夷为平地,乡民赖以祀祖的精神倚托亦被摧毁,祭拜庇求只能在一片瓦砾的原祠堂遗址上进行。否极泰来,进入明代,经礼部尚书章懋发起,工部尚书章拯倡议,进士道峰、两峰、三峰及全体族人的努力,一个巍峨、宏廓的章氏家庙重新立起。
  第三次,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荡平了整个渡渎村。家谱记载:“咸丰同治年间,洪杨扰乱,侵入兰江,盘踞于吾乡者数载。民房均被焚毁,而吾族之祖庙,亦被火焚无遗,仅存义报三间,藉延香火,颓垣破瓦棘地荆天,令人不胜黍离之感。”太平天国洪秀全所部杨秀清率军入侵渡渎数年,民房均被焚毁,村民无家可归。家庙遭火焚,仅存祠堂门楼和后厅右侧的义报三间,其余均被焚烧罄尽,而仅存的义报三间,也破损不堪,但族人们仍于此藉赖以延香火。而今的章氏家庙是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于1870年起重修,历经四十年,至1910年重建完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渡渎章氏家庙,外墙门楼为明代建筑,内厢庭院为清代风格,是当今国内少见的古典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等,谱中均无记载,本人也未曾采集有关资料。不过我觉得关于这类近代的历史文献,在当地的县、市博物馆和地方志中都应该可以找到。
  4、经济体系
  渡渎村自1220年建村,至今已有895年了,渡渎村主要的经济收入,我以为应该是农业。查《女埠镇志》,没有发现以渡渎冠名的土特产、商铺、作坊等。有下潘索面,有穆坞枇杷,有分布在虹霓山、楼塘等各村的铁、木、蔑、竹等等手工业作坊,但均无渡渎在列。所以,我认为渡渎是一个具有淳朴民风的村落,以农业为主,崇儒习文。
  5、神话传说
  关于天灯菩萨,本人从未听说过,确实一无所知。不过,数年前我在查寻资料时,看到过这样一条信息:古时候,兰溪县的乡间有一个叫“天灯会”的民间机构,在各村边的路口都立有一柱,叫“天灯柱”,每天一到晚上,在柱顶上挂一盏点亮的灯笼,称为“天灯”,为夜行人照明。天灯柱的中部或边上,有一木匣,木匣内藏有蜡烛、火石和草鞋,远途的夜行客可穿上草鞋,点亮蜡烛继续行路。这是一个慈善举措,给夜行人送上温暖和光明。是不是天灯菩萨与这个慈善行为有关?或许民间将这个善举给神化了。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瞎联想,纯属牵强附会,不可为据。
  在渡渎的家谱中,也记录一个神话传说,不是关于天灯菩萨,而是初建西山庙祖祠的故事:渡渎建村之初,三七公于居所旁营建了一方祖莹坟地,并植有柏树,“相传,柏树上忽生莲花,被樵夫採取,东行里许,遇风吹,瓣落池水,则满池皆莲花,或飞起松稍,则满树皆莲花。乡人异之,召巫降神而问焉。曰:我西山章太傅也,因子孙徙此,故来视之,汝能庙祀,亦当锡福。”于是,集资于渡渎巽冈营建章氏宗祠——西山庙。这就是章氏家庙的前身,西山庙的来由。
  另外,网上统计的科举功名,是七、八年前的数据,是渡渎村的明代一部分,不包括清代。近来未作重新统计,不过就这些数据已足以说明明朝是渡渎的辉煌,体现了渡渎村侧重崇儒习文,彰显出渡渎村之文功儒业、古风古韵的本质。
  以上拙见,权作笑资。
章寿发
2015-5-4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