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第随感

浙江嘉兴
及公三十七世 章寿发

前 言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二个或数个人偶然相遇,于是,从漫无边际的闲聊开始逐渐询问对方的姓名。当获悉对方与自己同姓,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继而互问辈分,将自己姓名中出现的某个字,定义为某字辈。一旦认定了辈分,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感叹同宗相遇不相识,从此,亲情之感或可胜于同胞。
  这样的经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遇到过。这就是家族的凝聚力,于我们章氏,更犹之为甚,因为我们章氏只有一个源——天下章氏均裔衍于太傅仔钧公。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家族中的辈分字行,在凝聚族人、和睦宗亲、寻根溯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没有清晰自己世系的前提下,象这样的论辈定代的做法,往往会陷入误区。原因有二:其一,我们章氏虽有百代歌,但分衍各地的集聚地,绝大多数都另起字行。所以,不同地区的人相遇,尽管有相同的行字,却不一定是同一代。如:浙江兰溪渡渎,及公33世~38世字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同样的字行,在浙江缙云茭岭却排在及公21世~26世。其二,有些地区将行字用在取名中,以示辈序;有些地区设有专门的取名用字,称为名行;更多的是取名随意;更何况有许多单字名,根本无法体现字行用字。所以,名字中的某个字,不一定就是字行中的字,即不能确定辈分。
  其实,在名字中体现辈序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有文字记载,即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繁衍,人们感到取名用字的局限性,以及历史变故等原因,名字作为分长幼、明昭穆的概念,越来越被淡漠,今天,绝大部分的名字已消失了这种功能。名字中行次功能的退化,字行即应运而生。
  “昭穆”一词来自古代的宗法制度,宗庙供奉列祖的次序规定为:一始祖居中;二世祖、四世祖、六世祖……位于一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祖、五世祖、七世祖……位于右方,称“穆”。又,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
  我们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排行的,特别是在具体的家族中,讲究的就是“本支有统,昭穆有序,各次以行,不相乘乱也。”笔者就此简述名行的演变和字行的产生,以飨宗亲。

一、名行的演变

  名行,顾名思义就是规定一个人取名时所使用的字。古时特别讲究忌讳,长辈用过的字,晚辈不可再用,否则犯忌,故名字亦称名讳。名行起源于何时,笔者无从查考。纵观数千年的取名,从中可以找到一些名行的雏形。
  商、周两代人常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有仲壬、太甲、沃丁、太庚,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汉代魏子夫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其实就是和现在的“一二三四”数序一样。古人用这些序数字取名,以分长幼、明昭穆,也许这就是名行的前身。
  汉代人非常重视排行字,名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诸如孟达、季明、元芳、长清等名字常见于许多人名中。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因而用与佛教有关的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取名。这里“佛”大于“僧”大于“昙”大于“法”大于“道”,佛真、道诠、法尚、僧海等名字也屡见不鲜。
  唐代人取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习惯用法,同时,兴家谱、理宗脉,家族自身的凝聚也越来越被重视。因大家族一起排行,故其突出的特点是用排行命名,就有“廿五”、“三六”、“十九”、“四七”等人名。
  随着历史的延伸,一个家族的人口越来越众,蕃衍区域不断扩张。为了使一个大家族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中分清昭穆辈序,也许就演变成为一套无重复出现的完整名行用字。
  纵观我们章氏,从太傅仔钧公起,名行已经有之。仔美、仔恭、仔容、仔义、仔钧、仔钊……,名行为“仔”。仔钧公十五子仁坦、仁昉、仁燧、仁嵩……、仔钊公四子:仁昱、仁实……,名行为“仁”。十五子之子文德、文锡、文竦、文谷……,名行为“文”。
  当今,不少地方仍使用名行,如,浙江新昌、温岭、乐清、新加坡等地的宗亲,在给一个人取名时,名字中就加入名行用字:
  新昌花墙(及公二十五世起派):高明徵昌泰,嘉祥庆顺成,运表荣贞吉,锦丽喜新登,才猷宏士烈,鉴赏俊英生。
  温岭长山(及公十五世起派):天大茂汝,贵宗云观,应承明时,安国志诚,祚必达钦,定受李英,贤启后嗣,挺生俊杰。
  乐清东山南(及公三十一世起派):立士,世应日君,光亦大昌,才志华国,学为经声,云开承瑞,祖泽美德。
  新加坡海外章氏:朝孟仲季兴,秀士开宏远,道德耀绵长,抡元癸泰代,丕衍庆昌隆,永承多福瑞,泻声定孔扬。

二、字行的产生

  字行是用来确定辈分的,由上所述名行也是用来确定辈分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名行也是确定辈分,且从人名中就已经能够很容易地判断一个人的世代,为什么又要产生具有相同功能的字行呢?
  笔者以为一个家族在发展进程中,字行的产生是必然的。一个人的姓名标识通常为三个字,其中姓和名行用字已经固定,可供选择的用字只剩一个。而一个家族在兴起初期,由于当时人口不多,人们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有限,可选字的数量相对较多,所以对取名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增多,活动范围扩大,外迁、移居现象出现。由于只能在一个字上进行选字,可选字相对减少,取名后就容易造成重名,给生活、交际带来许多不便。于是乎,为了减少重名,扩大可选字的容量,逐渐地将名字中显示辈分的功能移去,交于字行分担。
  功能移位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结果,试想,我章氏当今现有人口二百七十多万,假设天底下并存二十代,则平均每代就有十三万多人,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字取名,是绝对做不到不出现重名的。因为我们汉字的总量包括繁体字、古体字、异体字十万多个,常用汉字仅一万多个,远远不够选择。
  减少重名、扩大选字而产生字行,这是一个因素。而真正的主要原因是缘于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故。
  东汉以前,人名用字的多少比较随意,有单字名,也有双字名,在家族中往往是一个单字加上一个排行字而组成双字名。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汉书·王莽传》:“顺制作,去二名”,“制作”即为法令,意思是说,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实行“令中国不得有二名”的政策。
  《汉书·王莽传》:“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说的是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慢慢地等到爷爷和爹爹死后,才能够当皇帝。可是王宗性子太急,等不及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并与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结果事情败露,王宗自杀。虽然是嫡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政治权力”也要剥夺,于是王莽下了这道命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着令改回原来的“王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王莽的“二名之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对自己的亲孙子也法不开恩,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双字名存在的低贱观念。自此经东汉、三国至西晋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除了隐士、奴隶、犯人,在中国几乎没有双字人名。从那时起,人们便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神州大地才出现双字名,随、唐时逐渐增多,从宋代开始,双字名超过了单字名,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
  由于使用了单字名,名字中可容纳的信息更少,名行用字无法加入。可我们中华民族却是个尊长敬祖的文明礼仪之邦,断不能容忍这种不分长幼、不辨昭穆、兄弟颠倒、祖孙混淆的现象存在。好在我们的祖先有着惊人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字派行弟,并选择一套追崇先祖功德、勉励后人进取、赞赏当地物候、遵循为人处世的文字作为字行用字。于是,人名就转变为一个纯粹的符号标识,辈序、排行等家族信息,均在字行中得到体现。
  我章氏最早的字行,当数太傅仔钧公时期所编的《章氏百代歌》,世称祖传百代歌,由及公三世太傅仔钧公起派:
景运明昌会,壮丽启鸿猷,英奇咸济出,吉士庆同昇。
华表真俊杰,萃美见隆仪,昆季旋添盛,曾元复秀荣。
新徵登晋拔,勋烈赐锦鳞,珍玉增光亮,抡才选殿邦。
高厚生祥瑞,熙泰显良臣,秉政伸慈惠,寅恭佐定安。
祖德延善泽,宗功裕贤能,超卓嗣奕世,克绍大家声。
  北宋时,及公七世章得象拜相,仁宗帝敕赐给得象公的《章氏百代歌》,被称为御赐百代歌,同样由及公三世起派:
景直明昌茂,隆高厚裕能,泰运旋添仲,曾元复秀昇。
显玉敬俊瑞,恭亮锦贤成,华表真仪杰,齐安启顺臣。
壮丽熙祥固,嘉宁定会春,爱宜臻庆萃,盛益致新寅。
昭继生荣美,超乘赐合绅,永延徵吉士,喜见喻同登。
季赏恢英烈,宏苞具玖文,才猷咸济出,应识寿良昆。
  如今,使用祖传百代歌的有安徽太湖、陕西商南等地的宗亲,使用御赐百代歌的有江苏溧水、浙江绍兴偁山等地的宗亲。

三、行第的用法

  行第的用法,常见的有二种。
  1.字行用字只在宗谱中记载,不在名字中出现,取名选字相当随意,可以单字,可以二字,也可以一个名行用字加一个任选字。谱中记录的格式为:
[名] 行[行字][排行]
  以笔者为例,宗谱记载:“寿发 行任六百廿七”。这里“寿发”为笔者本人之名,“任”为浙江兰溪渡渎的任字行,“六百廿七”指排行627,即任字辈中第627位出生。
  2.字行用字加入到名字中,这种用法是继承了名行的功能,将字行引申为名行使用。行字作为人名中的一部分,谱中省略行字,格式为:
[名] 行[排行]
  如笔者为渡渎任字行,若将行字加入到名字中,笔者可能不叫“寿发”而叫“任发”,则宗谱记载为:“任发 行六百廿七”。
  通常,排行是指同辈中出生的先后,以确定家族中同辈间的兄弟关系。
  以上二种常用方法,第一种取名选字范围广,重名率低,名字形式灵活,双字名、单字名不受限制,但辈序直观性差,欲了解自己属哪代,必须从谱中查知。第二种能从名字上直接了解自己的世代,即使谱碟散失,仍能清晰明了源流,缺点是重名率高,不能使用单字名,使用百代歌为字行的,几乎全是这种形式。
  章氏得姓,其初不过一人而已,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万,且远播四方。随时间推移,经历史沧桑,各地族宗互不相联。所以,一个家族在蕃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产生一个新的支派,往往会启用一套新的字行和名行,在本支族范围内使用。
  上述第一种用法一般不会使用百代歌,只将本支族的字行对应用百代歌。如渡渎“任”字行对应祖传百代歌的“盛”字或御赐百代歌的“杰”字,从而确定笔者为及公37世。
  第二种用法容易引起同辈中长幼的混乱。因为中国大地幅员辽阔,一个家族在修续宗谱时,是绝对做不到将天下所有族人统一排行,就算有能力获得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也不可能收集到分衍海外的族人信息,无法完成排行,所以排行也只能在本地本支族内进行。如果使用本支族的字行,一般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同样以对应百代歌的方法来确定本支族在整个章氏家族中的辈序。而使用百代歌,虽可直接确定辈序,但如果不同地区同时在使用百代歌,长幼混乱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假设同为某字辈,某地大姓,其人年初或数年前即已出生,但在当地排序为十六,则其排行为“行十六”;而另一地小姓,其人年末或数年后出生,在当地却排序五,则其排行为“行五”。若两人相遇,则兄弟颠倒,有悖于“长幼有序”。
  近数年来,笔者不断收到各地宗亲的来信、来电,绝大多数将自己名字中的字认定为辈分行字,希望了解其所属何支?辈序几世?毋庸违言,这确实难煞本人也!今将多年来反复回信解答之言,整理成以上随感,供宗亲参阅。要了解自己的世系、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唯一正确的答案,只有从自己的家谱中去查找。
 写于 2008.4.17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