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二“章” 祖根在浦城
记海内外中华章氏第五次联谊大会

记者:纪良发

  11月30日至12月3日,来自安徽、北京、山西、陕西、内蒙、香港、台湾等20个省(市、自治区)及意大利的章氏宗亲1000余人云集福建浦城,参加中华章氏第五次联谊大会。
  11月30日,记者应安徽池州章氏研究会特邀,一行二十余人乘五辆专车长驱千余里经皖浙闽三省赴福建浦城参加“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举办的中华章氏第五次联谊大会。

天下无二章 祖根在浦城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一千多年前,章氏先祖章仔钧、练夫人在浦城发祥,造福桑梓,在闽北名垂青史。章仔钧、练夫人的后裔章得象、章惇、章杰均登上相位,其中第五世孙章得象为福建籍登上北宋宰相之位第一人。章氏先祖章仔钧的妻子练氏夫人,在公元945年8月南唐军队攻破建州(当今的建瓯)时,她愿以死来救全城百姓,感动南唐将领,下令禁止屠城。建州人民思念她保城大德,她死后,誉她为“芝城之母”。研究章氏文化对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浦城章氏文化遗存厚重、辉煌。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标识,使隐性的文明鲜活起来,代表了当时的生存模式和文化解释,组成了章氏祖先多姿多彩的历史情景,提供沟通现代与古代历史长河的丰富信息,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是一部殷实而生动的史书。
  浦城的章氏文化遗存,不仅属于浦城,更是属于中华章氏。走进浦城,就会觉得走进一个章氏的宝库。没到过浦城不知章氏历史多厚重、多辉煌,章氏文化有多灿烂、多迷人。面对琳琅满目、纷然呈现的章氏文化遗存,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而深感自豪。文化是魂,历史是根,浦城诸多章氏文化遗存,赋予它永恒的魅力,内涵的博大,托起一个章氏魂依根系的精神家园,造就了令人神往的浦城。浦城,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华章氏的圣地。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这一论断,不绝于史,在各地的族谱中及有关文献都有明确的记载,确凿的史证。
  宋文学家、江东安抚制置使叶梦得(1077-1148年)在他的名著《石林燕语》中载:“章氏出福建浦城。当唐末时,有名仔钧者,仕闽为太傅,有阴德,生子十五人,其后苗裔遍天下。”宋状元、侍御史王十朋(1112-1171年)也说:“太傅仔钧公十五子、六十八孙,皆显爵于朝,至元孙郇国文简公得象、申国公惇,遂为天下右族也。”
  在此,再摘一些谱牒中的记载,以此论证。
  元台州路学官舒《瀛州章氏族谱序》:“唐季康州刺史及居浦城,五代间,枝叶繁盛,太傅仔钧洎夫人练氏阴功硕德,栽培栽植,用昌厥后。”
  明天顺八年(1464年),章云伯《平阳永康会谱序》:“章氏始自南唐太傅公练夫人,生十五子皆为高官,其后散处四方,各随其地而居焉。”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宪大夫、知湖广武昌府事,浙江绍兴章培基撰的《会稽称山重修会谱序》,称:‘吾族之会谱也,与他放异,如二十五张、二十王之类,欲牵而合之无不假借附会之病,若吾章氏之迁江、浙诸省,皆原本闽省建宁之浦城也。源流秩叙,虽妇人孺子亦皆知为太傅公、练夫人之后。”清副相杨汝谷在雍正四年(1726年)所作的《安河章氏重修会谱序》中说:“然咸同一姓也,而所出之源未必相同,如二十五张、二十王之类,欲比而合之,不无假借牵强之弊,亦无取焉。若吾安河之章氏,皆因先人宦游所至,随处占籍,椒衍瓜缔,所在皆有,虽迁徒不一其地,不一其时,而其所从出之源,则未尝不一也。至今仕江浙闽楚越云贵诸郡会称极盛焉,独安河哉,莫非十五子、六十八孙后也,即莫非太傅公练夫人后也,总之皆一章也。”四川合川《章氏谱志》的《凡例》中称:“浦城乃我祖桑梓之地,太夫人刘氏现葬白羊坟(在浦城)、夫人练氏葬府治之后,一十五子亦葬浦城诸山。嗣后子孙繁盛,派流各省而星居焉,其根源无不由太夫人之所出也。细阅是集,参以会谱而知章氏之源无二,则异地皆属一本”清末章贻贤据庐江谱整理的《苏浙皖赣各省章氏迁徙考》载:“章氏自仔钧公兄弟始大盛,有孙七十余人,曾元以下宦游四出,随处占籍……以上各支派蔓延大江南北暨两浙闽赣各省,追杳湖北江夏、蒲圻、通城、黄陂、蕲水、随州、应城、沔阳、潜江、江陵、监利、湖南湘乡、善化各邑均有章氏,虽世系未解详记,然类皆太傅之裔,均出浦城一脉。呜呼,盛哉!”陕西商南章氏谱也载“千支万源,总归浦城”。广西钦州章氏,在春节期间,大门都贴“浦城传世泽,练水振家声”、“练水家声远,浦城世泽长”等对联。
  千百年来,天下章氏相互交融,形成底蕴深厚、气韵绵长的章氏文化,这是天下章氏血脉相连的结晶,至今仍荡气回肠。仔钧公卫闽保疆蕴含着大勇大智,千古流传;练夫人饱含永不泯灭的大仁大爱,人尽皆知。章氏后裔心怀先祖,向往祖地,2004年12月,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成立以来,在发展传统文化上唱响自己的旋律,以联谊宗亲,携手前进为已任,除平时加强联络外,分别在2005年5月、2006年5月、2008年12月召开了三次联谊大会,来自海峡两岸十数个省(市、区)同根同脉的章氏裔孙,心心相连欢聚一堂,将天下章氏共襄盛举的豪情演绎得有声有色,搭建起神圣的心灵殿堂。
  正是:
水有源兮木有根,寻根探祖辨宗亲。
一脉相承流芳远,万代宗枝同根生。

盛大相聚

  12月2日上午,中华章氏第五次联谊大会在浦城隆重召开。下会场,大红灯笼高高挂,篆书“章”字旗幡飘扬。走进会场,喜庆的红色盛装扑面而来。主席台布置得绚丽多彩,盆盆鲜花拥簇台前。2个大红气球飘动在会场上空,气球上悬挂“子子孙孙祭祖地,年年岁岁登祖堂”和“入斯门知宗识祖,登此殿晓派明流”的对联,引人注目,体现了宗亲们的共同心愿。“崇我始祖”、“爱我中华”大型标语悬挂在会标两旁,表达出章氏的大爱之心和爱国情怀。群情激越,1000余名宗亲挨挨挤挤坐在会场上,蕴纳着高尚纯真的人间真爱。


记者(左二)与池州章氏研究会、台北章氏研究会负责同志合影
  浦城县委书记陈国发在会上讲了话。浦城除了章氏文化外,还有许多吸引的元素。陈书记向章氏宗亲介绍了浦城县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概况,阐述了浦城的发展目标和前景,推介浦城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和优惠政策,并热烈欢迎广大章氏宗亲到浦城投资兴业,共创辉煌。章琏会长在会上回顾了研究会8年来所作的工作和成果,他号召广大宗亲要紧紧围绕“寻根溯源,爱乡报国;修葺古迹,传承文化;纵横联谊,续纂会谱;敦亲睦族,共创和谐”这一宗旨,聚中华章氏全族之力,共创章氏辉煌。台北章德生、安徽章新泰、章新亮等先后发言。发言中,宗亲们对研究会的工作表示十分敬佩,叙述自己的心声,共同思考未来,共谋发展。表达今后要继续为章氏争光,为章氏添彩。

历史长卷

  下午两时,与会人员参观了在南峰寺功德院内的《中华章氏文化陈列展》。陈列展共8个展室,123个展版,照片近千张,分为中华章氏祖地浦城、天下章氏一家亲、章氏先贤、台湾章氏4个部分。此展较全面地演绎章氏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出当代章氏形象,是对天下章氏历史文化一次生动形象的梳理。宗亲们参观后,激起同根同脉的激情,倍感亲切,深为先祖的业绩而自豪。
  随后,与会人员又冒雨急急切切驱车到刘太夫人墓地白羊坟。宗亲们满怀崇敬,抬着各省市敬献的花篮,举着省(市、区)名牌步行一华里到墓地瞻仰。墓地豪迈的《章氏之歌》回环,悠扬的民间鼓乐阵阵,一派庄重肃穆。宗亲们面对祖坟,遥念先祖,拨动了章氏游子的心弦。裔孙们秉烛、上香、焚化冥钱、行礼,赤诚表达对先祖的一片深情。
  接着,宗亲们又到达仔钧公墓。墓地焕然一新,一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墓地,墓前,新修两路台阶。两台阶中间绿化,种植两株大樟树,一改须绕山道进入的状况。随着时光的流逝,每个人的生命册上都会掀过这一页,而仔钧公的仁爱和功绩,在历史上灿烂夺目,章氏后人对仔钧公年年礼拜不绝。在此,举行了祭祀仪式。这里又是乐声阵阵,人潮涌动,既热闹非凡,又景象肃穆。上香、鸣炮、奏乐,一切如仪进行。宗亲们在此三跪九叩,感恩先祖仁德,祈福全族和谐。人们回响起悠悠岁月,在时空的隧道中与历史对话,有着壮观、热闹、豪迈、虔敬,幸福的感动,肃穆、庄重、真挚的表示敬意。

视觉盛宴

  每次大会,献演一场晚会,享受文艺大餐,这已成惯例。这天晚上,与会人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浦城赣剧团精心编排的《桑梓情?浦城寻根》专场文艺晚会。
  帷幕开启,《木樨情》幽雅悦耳的乐曲、亲和轻松的舞步,如诗如画的天幕,把人们带进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少女们飘飘逸逸地走下舞台,如仙女踩云而降,以浦城人民特有的礼节,捧出一杯杯清香四溢的桂花茶,恭恭敬敬地献给来宾。氤氲飘荡、沁人心腑的芬香,来宾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浦城人民的情意。其后精彩迭出,赏心悦目。特别是演出为大会专门创造的短剧《送军粮》、《练夫人》、《同一首歌》等节目时,富有律动的舞动和享乐情恩,宗亲们感受到天下章氏的情与爱,掌声雷动,几分钟节目就掌声数起。这场为各方宗亲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晚会结束,精彩节目在宗亲的心中久久不能拂去。宗亲们笑声怡怡,有的迟迟不肯离去,有的哼着《章氏之歌》走出剧场,充满了自豪的气慨。

慷慨解囊

  与会人员怀着对祖地的一片深情,捐资热情甚高,从报到那天至散会,在捐资处捐资络绎不绝。在两次大会中,也都掀起一阵阵捐资热潮。安徾池州章氏研究会捐献《梨村章氏宗谱》第七修一百二十卷谱,这也是中华章氏最为宏大完整的一套支谱,与此同时,安徽池州实业家章建斌带头个人捐资1万元,浙江苍南捐资50万元,一位宗亲抱着刚满月的小孙子捐资300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代表自已儿子也参加捐款,捐款排成了一条长龙。

《太傅仔钧公家训》

  章氏文化是传承儒家文化思想,《太傅仔钧公家训》是领悟儒家文化思想人生观、道德观的具体反映之一。《太傅仔钧公家训》起到了指导章氏后裔思想行为准则的作用。始祖崇尚儒家教育思想,“家训”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告诫子孙后代不论务农、做工、从商、各行各业,不忘读圣贤书。读圣贤书,能明白道理,增长知识,启迪智能,才能有正确人生观、道德观。
  《太傅仔钧公家训》,对兴家、安家、防家、败家、亡家五大问题,用四十个字精炼概括为: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寥寥数语,阐述了治家方略;把兴家的俭与勤摆在首位,勤是开源,是兴家之本,俭是节流,是兴家的美德。生活节俭开支,量力支出;否则,生活奢侈,就能造成不良效果;小则入不敷出,经济拮据;大则经不住花花世界、灯红酒绿的引诱,生活糜烂,利欲熏心,走上了嫖、赌,甚至盗抢等罪恶,最终败了业,亡了家。
  家训对家庭成员中的团结问题,也有精辟的论述:“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作生愤之事,休专公共之利”。阐明了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思想。
  家训对子嗣,金钱财富,交友等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指出: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筋力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流不患寡,而患从邪。而这与世俗观,多子多福,万贯家财,高朋满座等论述相悖。
  太傅仔钧公暨是家训的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实践的表率者,他忧国忧民,时刻关注局势,在军事策略上书“攻、守、御保闽三策略”,得到最高统治的采纳,并付诸实施,立下保疆护民的功勋。祖妣练氏夫人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以不愿章氏独家苟生的义举,唤醒了攻城将领的人性良知,放弃了屠城之策,拯救了建州城数万黎民免遭屠城之祸,被建州(今建瓯市)人民尊称“芝城之母”载入史册。至今建瓯人民塑铜像纪念这一伟大女性。
  太傅仔钧公有子十五人,孙六十八人,除少数留在故乡外,多数子孙带着“家训”的嘱托离开故里,分别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流域一带去开创新事业。在祖宗家训的教诲下,历代章氏名门望族显赫。在宋朝一代官居宰相就有章得象、章惇等三位,官居卿大夫、郡守、县领者颇多,进士就有二十五位。明代不仅有开国元勋章溢,入《明史人物传》就有十一人。在清代入《前清人物传》有四人外,清末有伟大的思想家章太炎,他反对帝国列强,反对满清腐败无能,参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封建王朝,创建共和国。在现代史上,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著名“七君子事件”为首的章乃器先贤。历代章氏先贤在文学、艺术也颇有建树,据《四库全书总目》书中,收入章氏先贤撰写的书籍有三十一种,四百八十六卷,为中华文化留下宝贵的遗产。
  总之《太傅仔钧公家训》,全篇只有四十二句,二百二十二字,平均每句不超过六字。通篇词句精炼,内涵丰富,有着警句式的格言,每句独立成警句,句与句之间珠联璧合,形成一篇卓识远谋的家训。

千年古墓——白羊坟

  白羊坟墓主为章修原配夫人、章仔钧之母刘氏,彭城(今属江苏省徐州市)人氏,葬于唐末。章氏后人称其“刘太夫人墓”,浦城旧志称“五代太傅章仔钧母夫人墓”,坟号白羊,沿称白羊坟。坟址在福建省浦城县城西2公里,西岩山东侧余脉末端白羊坟垄,海拔238米,旧属登云里白土塘。现属南浦镇和平村,南邻蜥蜴垄、蒲盔岗,北靠莲西路厂区、民宅,东隔2公里与南浦溪相望,西距200米有205国道穿过。
  白羊坟为竖穴墓,坐西朝东,土丘,圆顶,高约1.5米,直径4米。墓前有小石子铺的祭台遗迹,后有坟墙护围,置半圆形,高约2米。前有案山,高约1.5米。墓地原有石板祭台、坟庵石砌大道。
  坟地在山脉末端山弯之中,酷似椅状,两侧低山蜿蜒如扶手,坟前开阔,直眺南浦溪。其地世传风吹罗带形,自天烛峰绵绵发秀而来,一滚而出,千岩万岫,翕聚钟灵,龙虎环抱,沙水朝对。相传遇神人指点说:“西岩西畔西复西,来处嵯峨歇处低。明日五更龙现地,白羊眠处鹧鸪啼。”神人说完后即消失不见。次日大雪中,现其地雪独融,白羊眠其上,遂选为葬刘太夫人墓地,用鹧鸪啼时下棺。这就是所谓“白羊献瑞,鹧鸪发祥”的吉地吉时,白羊坟由此得名。又说因距坟地不远有座称白羊岩又称碧云岩的白色岩石,远望象白羊,坟因此得名白羊坟。
  传说在白羊坟选址时,土工在地下挖出一石块,呈石板状。众人惊愕,疑下有珍宝,将石块掀起,不料下面飞出九只鹧鸪。土工慌忙把石块盖下,结果八只飞走,剩下一只鹧鸪,被抓住,但被碰伤一只脚。后来,章家出了个跛脚的彰良丞相(章仔钧号彰良,卒后赠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国伯、忠宪王,里人俗称他为彰良丞相)。后人把那石块称鹧鸪石,又盖座亭将鹧鸪石保护起来。那亭就叫鹧鸪亭。鹧鸪亭历经修建,保存至今。如今,鹧鸪亭在白羊坟南不远的万岭北侧通往林业工程队的山路旁,鹧鸪石在亭内土中,露出地面约0.5平方米。当时,有位称为印水禅师的和尚参加定穴,他有诗云:“章家积德累年深,形似番王献宝珍。今日点来真异穴,儿孙世世永腰金。”另外,明嘉靖费宏作《先址形胜志》称白羊岩下有含灵仙子洞天,不在此详记。
  世传刘太夫人下葬时,有一校尉参与送葬,见坟前空旷,可望南浦溪东来南去,有“退神水”之嫌,因命兵卒运土,在百步外置土丘为案山。这样,只见来水,不见去水,可留住风水。伫立白羊坟东望,白天可见船夫撑篙、浣女揉衣,夜晚可观城内繁灯,溪上渔火。因此民间越发称白羊坟是:“日受干人朝拜,夜享万盏明灯”的风水宝地。
  刘太夫人下葬白羊坟后,章姓繁昌,科名赫奕,蔚然江南巨族,世人称赞是“地脉使然,先人德泽”。
  章氏后人无论迁徙何方,也无论相隔几代,无不问祖浦城县,无不祭扫白羊坟。刘太夫人六世孙宋宰相章得象奏建浦城南峰寺功德院,置田租2000余担,白羊祖坟亦得养护。后经世事沧桑,白羊坟时被侵占,时遭兵毁,时有荒圮。章氏子孙力保祖坟,责不可贷,重树新碑,班班可考。其中较大事件有三起。
  明中叶,世居浦城的章氏家道中落,白羊坟被林姓冒占,毁去碑记,使真伪不能辨。后,章氏后裔章可成在福建省任巡海道灵,就保佑我族子孙多多到本土做官,以示异常。寓意也不致于被欺占祖坟。默默之祝,果然灵验。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浙江章氏后裔6人先后到福建为官:章自炳任福建省按察司副使,章秉经任福建省抚标都司,章重任福清县令,章三省任瓯宁(治所在今建瓯)县尉,章晋锡任延平(今南平)郡守,章简任罗源县令。福建章氏后裔章应璧奔走向他们相告,福建为官的章氏后裔奋发捍卫祖坟,当即联名上书朝廷驻福建省的高级官吏,省命建宁府官亲自到白羊坟为刘太夫人立碑,刘太夫人墓得以恢复。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藩王耿精忠叛乱,白羊坟近官道,遭兵马蹂躏,墓碑再次毁没,无法查找。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浙江绍兴章氏后裔章培基任福建延平(今南平)府知府,他说到祖宗之事,无不留心殚力。适逢浙江常山章氏后裔章耀热心为祖,特到浦城稽查祖业被毁根由,同样热心的浦城后裔章鹗就同章耀一起赶到延平,向章培基诉述始末,章耀还奔走告之浙江遂安任礼科给事中的章氏后裔章振萼。在多方努力下,终在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四月十五日重新修复刘太夫人坟茔,再树新碑。原有石板祭台、坟庵等均倾圮无存,石砌大路也仅存路基,浦城章氏因财力不足,不能整复。章鹗、章耀共同发出《请整复浦城祠墓启》,并派章鹗赴各省遍告宗亲,各地宗亲慨然捐资,使白羊坟焕然一新。
  清初,白羊坟又发生坟地被盗葬事件。朱姓在离刘太夫人坟脑不到2丈处下葬。清乾隆十年(1745年),浙江绍兴章氏后裔章廷瑎任建宁(治所在今建瓯)知府,得知此事,即自捐俸钱2万,令任建镇中营驻防浦城千总浙江兰溪章氏后裔章奏功给朱氏后裔朱仁观,为改葬资金,由他迁棺它地,归还章氏坟地。朱仁观以盗葬是先世所为,不肯迁坟。章廷瑎因自己是本府主官,不便为祖坟事而扣押强令朱仁观。朱仁观奸狡地逃到江西。不久,章廷瑎去任,此事也就停止未办。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平)(宁)监司观察使来公事到浦城考察,得知白羊坟被盗葬一事始末,亲勘属实,押令朱仁观于当年七月二十日起迁。朱姓墓葬起迁时,已棺木朽烂,骨殖仅存一掬,可知贪图秀穴风水者,徙劳自害。此后,刘太夫人墓得以挑土加高,植培完固,恢复旧日规模。为杜绝盗葬再次发生,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七月,由章廷瑎领衔,与在瓯宁(今建瓯市)、连江等在福建为官的章氏后裔及浦城章氏后裔共同立下《公禁盗葬碑记》。
  自清中叶后,白羊坟没有修葺的文字记载,但清明祭扫延至解放前。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白羊坟渐成荒冢,埋没在乱木衰草间。作为千年古坟,章氏文化的见证,近年来白羊坟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章氏后裔的重视。2005年3月浦城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已有收到修复白羊坟,申报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提案。
  记载白羊坟的传世作品有明嘉靖费宏《先址形胜志》,清康熙章培基《太夫人刘氏墓志》、清康熙章振萼《刘太夫人墓碑记》、清康熙章鹗、章耀《请整复浦城祠墓启》、清乾隆章廷瑎等《公禁盗葬碑记》、清乾隆来公《来公谳语》等。

章仔钧驻守地——西岩山

  西岩山位于福建省浦城县县城以西3公里,海拔560米,它雄踞于肥沃的浦城盆地西缘,与东西的吴山遥遥相对,是县城的重要军事屏障。
  西岩山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面对县城的东坡危岩壁立,西坡稍缓,立于山顶东望,浦城县城及四周村落田园尽收眼底。山的西南麓有一古寺西岩寺,其上还有碧云寺,风景秀美。
  浦城是福建省立县最早的闽北古邑之一,于东汉建安初年设县,始称汉兴县,三国至南朝称吴兴,唐朝天宝年间改称浦城,自此一直沿用至今。据县志记载,西晋陆迈在浦城当县令里,就曾在西岩山辟道登览,此后南朝的江淹贬谪到此当了三年县令,也留下了许多诗文。
  唐朝末年天佑年间,章仔钧驻守福建的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委任为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令他率领5000兵马驻守浦城,防备南唐和吴越的侵犯。章仔钧便率部队驻扎在西岩山一带。王审知统治福建近二十年,福建曾出现短暂的安定与繁荣。为王审知忠实把守福建北大门的章仔钧的能力颇为信赖,章仔钧以守卫家乡为已任,不愿离开浦城任高职,长期驻守浦城,时间便长达二三十年。
  章仔钧死后葬在西岩山南麓不远的余乐村境内,其母刘氏亦葬于西岩山东南麓,即章氏谱牒上有名的“白羊坟”。章仔钧十五个儿子中,死后也大多安葬在西岩东麓一带丘岗之上。到了章仔钧的玄孙章得象当了宰相,便在西岩山东北的南峰寺建造“功德院”,表示对高祖章仔钧的纪念,章仔钧子孙自他率部驻在西岩以后,均将家属安置在西岩山东麓不远的西村一带,因此至今迁徙在外的章氏后裔都称自己这一支系,是由浦城西岩山下的西村一带分支出去的,西岩山千载以来和章氏家族保持着割不断情缘。

练夫人故里

  练村位于福建省浦城县北部,离县城17公里,旧属长乐里,今属仙阳镇,是练村村委会所在地。全村土地面积8328亩,2003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总人口1220人,其中外出打工332人,占27.21%。练村原名莲花村,因广种荷莲得名,又因村落形象而名鼻头。唐末出名人练寯,即五代太傅章仔钧练夫人,故称练村,又名练湖。练村村落呈南北走向,南宽北窄,地势略呈南低北高,平均海拔290米。民宅沿山而建,现205国道沿村东而过。
  村中偏北有古井一口,因其形八角故名八角井,有井栏。井旁即练夫人故居。昔日,井侧有塘。塘中植莲养鱼,夜晚月光倒影,景色清幽,故名月光塘。练夫人就在这塘边成长,熏陶出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
  相传,练夫人生长在练村一个豪富家庭,共有三姐妹。父母把大姐、二姐嫁给富家子弟,三妹练寯却嫁给穷书生章仔钧。照理说,章家祖上也做官,何致于穷呢?练夫人的父亲原先也是这么想,才把小女嫁出。但是,一来是仔钧祖、父都为官清廉,家底甚薄。二来是仔钧不愿为番边出力,年过四十不登仕途。因此难免贫困,而被重财的岳父鄙视。这年岳父六十寿辰,大宴宾客。客全上桌,唯独让三姨夫仔钧在后门劈柴。客散后,却给仔钧吃剩菜冷饭。练夫人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夺过仔钧的饭碗,将碗中菜饭往八角井中倒下。她一边倒,一边向井中说道:“八角井啊八角井,你可要为我夫作证,我娘家给他吃些什么。如果我夫今后做得人,你就让井水咆(指翻滚状)三咆。”只见那井水果然咆了三次。练夫人见状,心中有数,一把拉住丈夫回家,并愤然说道:今后再也不走这条路了,示意不回娘家了。
  章仔钧回家后,在夫人鼓励下,越发勤学苦读。几年后,闽王王审知招贤纳士。章仔钧献三策兵法,闽王大喜,上报朝廷。仔钧被封为高州刺史、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率兵五千驻扎浦城,仔钧家眷住在西村(今莲塘镇吕处坞处)。一时间,章家门庭荣耀。练家丈人悔不当初,有意和三女、婿修好,碍着三女有“再不走这条路”的誓言,决定另铺一条石板路,从西村章家铺到练村练家,好让三女携婿回娘家探亲。
  练家准备好足够的石板铺路。只因东家对铺路工人苛刻,工人们有意戏弄东家,把石板横着铺,而不是直铺,这样路从西村到仙阳,石板用尽,练家资金也告罄,无力铺到练村。练夫人夫妇被老人家真诚感动,又把铺路看作是为一方百姓做善事,因此,自己出资,将石板路继续从仙阳铺到练村,并在这段路途中建一凉亭,供行人休息,并将亭取名为望乡亭,寄托练夫人思乡之情意。从此,练夫人时常领丈夫回娘家看望,孝敬老人,时常在月光塘边观景赏月,在八角井前回味往事。
  从仙阳村北到练村的石板路,成为两村之间一条新的快捷方式,路面石板平整,路旁树木阴凉,乡里人乐走此道,都不忘开路之人,因此把这条石板路叫做章家岭,又称其为致孝岭。练夫人摒弃前嫌,心胸宽广,孝敬父母,造福乡里的事迹,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如今,章家岭路还在,仙阳村北石板仍存里许,后来把路旁村落也称为章家岭。望乡亭经历次修复也存原处。练村中八角井也一直保存,后人称为思亲井。只是从“文革”时期起,泉水变成乳白色,不能饮用,已被废弃。月光塘也在解放后改为稻田,她美丽的景致,成为印刻在老人们脑中的美好记忆。
  2012-12-06 安徽报导

【编后注】
  本文摘自:中华民国101年12月07日星期五《台湾新闻报》。也许对我章氏文化发展的了解欠全,本文标题和文中所涉及的二个概念尚需更正,以正我章氏史实。
  其一,“祖根在浦城”这一论断,并没有在各地的族谱及有关文献中记载。最早是由江西的一位宗亲于2003年提出的,当时就存有异议。树高千仞终有根,何谓“根”?根是地下的部分,吸取大地的营养,破土发芽,才能催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引申到姓氏中,一个姓氏的诞生,就是破土发芽的根。溯我章氏,2700多年前,齐国灭鄣,显(原作“韅”)公逃离至韩、赵、秦三国毗邻地梁州(今陕西汉中东),因领地尽失,故而去邑为章,陕西汉中乃我章氏的源头,祖根自然当为陕西汉中。我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落叶归根”之说,意为:人去世后,灵魂将追随先祖而去,以求得精神和心灵上的安宁。若浦城为祖根,那显公立姓至及公迁徙浦城,期间经1500多年,有46代先世,众英灵将魂归何处?岂非都成野鬼游魂了?所以,浦城不能为祖根。虽当今天下章氏绝大多数蕃衍自浦城仔钧公,但这犹如树干上一个分杈的枝节点,该枝的茂盛,皆由该枝点的发祥所致。故,当今天下章氏皆应“发祥在浦城”。
  其二,文中多次用词:“练氏夫人”、“夫人练氏”、因“五代太傅章仔钧练夫人,故称练村”等。这里把“练夫人”三个字误解了二个涵义,这不能怪作者的不解,而是我们各地宗谱由于千百年来自己的误解而误导了本文的作者。各地宗谱都把“练夫人”的“练”认定为姓氏,把“夫人”理解为妻子,二个涵义全都理解错了。首先,练夫人并非姓“练”,而是姓“杨”,这有文献资料可依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有“章仔钧”条和“练夫人”条,两处皆说明练夫人“本姓杨,名俊(原作‘雋’),以家住练湖(今练村),人称‘练夫人’”。其次,这里的“夫人”不能作妻子解,没有仔钧公妻子的成分,而是古代命妇的一个封号。因章得象的奏请,宋仁宗追赠其为越国夫人,这个“夫人”是国夫人的封号。因为其获得了国夫人的称号,并且又家住练湖,所以后人世称“练夫人”。因此,练村并非是因练夫人而命名,相反,因为有练村,所以才称为“练夫人”。
  最后,需要说明的,练夫人本姓杨不姓练,如果练夫人之“夫人”作妻子解,那么,既不能为“杨氏夫人”,更不能为“练氏夫人”,因为练夫人既不是杨家的妻子,更不是练家的妻子。练夫人是我们章家太傅仔钧公的妻子,所以作妻子表述,练夫人只能表述为“章氏夫人”。
 ——章寿发注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