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章瑞的《奏议》

章亚光


  绩溪县瀛洲村(仅指自然村。下同)是我的老家,它是章姓聚族而居的、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又是全县较大的村庄之一。前辈族人修谱,源远流长。2006年4月,由我“伸头”,在众多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载,修成《瀛洲章氏宗谱》(下称“瀛洲新谱”)。宋谱不曾遗存下来,明、清、民国期间多次修谱,不知何故,遗存下来的都是谱稿。其中文字部分有两册共160页(据说还有一册由一村民收藏),我去拿来复印。又不知何故,发现相当部分文字不曾收进“瀛洲新谱”。明谱中的文字,有章瑞给皇帝的3本《奏议》(奏议:文体名。古代臣属进呈帝王奏章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弹章、对策等),可惜也未入“瀛洲新谱”。章瑞最后一本《奏议》,是专门声讨“刘瑾专权”罪行的,读后令我十分钦佩和感动。因为《奏议》原文未断句,历史典故又特别多,我小时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古文功底浅薄,仅凭后来苦苦学到的一点点古汉语知识,再借助于工具书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的《中国通史》,不自量力地加以断句和对典故作了注释,大费周折,伤透脑筋,但又感无把握,故请许晓骏、章澄宇、章宗孔、汪俊赓、程光宪等先生先后把关纠误,晓骏、澄宇二位年轻朋友下的功夫最大,估摸没有大错了。如不尽然,有请行家赐教。2009年11月印行的《千年仁里》,该书主编、88高龄的汪俊赓老先生四处奔波,八方搜集史料收入书中,而我们有珍贵史料却舍弃不用,两相比较,我这个修谱伸头人更有“负罪感”。可以说,章瑞的《奏议》是不多见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难怪俊赓老一见到它,连呼“珍贵!珍贵!”我特写此文予以介绍,以飨读者;也算对得起章瑞这位先贤吧!

一、章瑞其人

  章瑞是官名,原名章瑞久,字廷召。因为瀛洲村背后的山峰称瀛山岩,所以章瑞取号瀛山,后辈尊他为瀛山公,系瀛洲村章氏14世祖。12世祖仲坚公有6子,其属下形成6房(瀛洲人称“分”,方言读“凤”)。瑞公是仲坚公第5子振祖公之子,属5分(我是仲坚公第6子六祖公之后裔,属6分),生于明·成化元年即乙酉年(1465。按,“瀛洲新谱”是成化八年,成化八年是壬辰年,可能有误。),卒于正德十三年即戊寅年(1518),享年54岁。他于弘治二年己酉(1489)中举;十二年己未(1499)经会试赐进士出身。其仕途情况,清·嘉庆版《绩溪县志》卷十《人物志·宦业》有记述:“授行人,擢御史,以亲老乞改南。正德初,逆瑾窃柄,大臣不附瑾者多行去。瑞上五事,言甚剀切。按苏、松等郡,权阉请托,悉拒之,於是为瑾所忌,矫诏罚米,谪江西布政史司都事。以言官荐起南京太仆寺丞,出知思恩府守备都司。甘霖军政久驰,瑞取渠魁绳以法。岑氏党谋复土官不得,欲为变。瑞召诸岑氏谕发利害,且劝力边功可除图。岑氏感动,事遂寝。八寨贼时出摽掠,甘霖舍八寨,欲屠十三村,以冒陞堂。瑞责之曰:‘朝廷用我辈,为除暴安民,妄杀人尚不可,今坐视八寨,不敢发一矢而乃贪功生事,吾必劾汝。’霖惧而止。瑞刚直廉洁,扬历中外,所至有声。”1998年版《绩溪县志·人物》亦予转载。显然,《县志》的简略记载,也足以说明章瑞上疏揭露刘瑾干政,且为此而受到了处罚,是确有其事的。

二、章瑞《奏议》

  勅(同敕,皇帝的诏令)命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臣章瑞谨奏:恳乞天断,俯察愚忠,斥逐逆竖,以杜(杜,杜绝)乱阶,以光圣政事。
  瑞待罪御史,谨以乞霁天威,开言路,上渎天听,亦荷皇上俯赐优容,不加显诛矣。迩(义同近)来建言诸臣,悉皆矢志捐躯,不顾利害,皆以指斥逆竖刘瑾为事。彼诸臣岂皆病狂丧心,敢冒齿马之嫌,以甘心钺斧(钺斧,圆刃大斧)哉?孔子论事君,曰:“勿欺也”。而犯之此诸臣者,皆诵法孔子,为皇上勿欺而犯之臣也,未蒙皇上次第显擢,痛遭逆瑾假传圣旨,挞戮(同挞辱,鞭打侮辱)至死,不可哀哉!夫瑞所欲言者,诸臣已言之,且以言死矣;则诸臣所未言者,瑞敢不披肝沥胆於皇上之前、以后乎诸臣之死哉?
  夫自古阉人之制,司扫除、谨洗涤而已,故古未有阉人乱家国者。迨汉、唐庸主,始畀(畀,音币,给予、付与之意)太阿之柄,故甫节亡汉令孜残唐。谚云:往事,今之镜也。皇上奈何负尧舜之资,而蹈汉、唐之覆辙乎?昨建言诸臣章疏一出,都人士莫不壮其所言,此天理在人心,未尝忘也。奈何铨部(铨部,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大臣有云:“近来言官,专以搏击为事,以刘太监为奇货,不知何说?且寺人(寺人,即太监,皆著名的宦官)据之荐贤,巷伯之嫉恶郑众之靖难吕强之辞封张承业之效忠,宦官多有好於缙绅辈。刘太监尽忠体国,不恤人言,你们何说?”噫!是人固瑾之党也,宜其有是言哉。然此言一出,即为瑾立赤帜矣。瑾之奸邪,瑞置百喙(喙,指鸟的嘴。此处借指人的嘴,成语:百喙莫辩)犹不能悉其状者,姑举蠹国蝗民(蠹,音吐,损害。蝗,蝗虫。蠹国蝗民,即害国害民是也)之大者,为皇上一一言之。可乎?
  皇上所以号令天下者,惟诏旨也。传曰:“令重则君尊。”近日,诏逮某官下狱,诏着某官谪戍,皆逆瑾假造旨意为之。是逆瑾一言,雷动风行,不识皇上所掌经纶者果何为也?愿皇上明正逆瑾假旨之罪,颁示天下,仍恤被谪诸臣,次第显擢,使内外臣民咸知乾纲(乾纲,指君权),断出宸衷(宸,帝王的居处。衷,内心。宸衷,即皇帝的内心想法)。可乎?
  皇上所与守边陲者,惟总守将官也。今总兵、参击等官,纨绔子弟以赂瑾得之。至任所,则减月粮、隐军数,以偿所费,债帅接迹於边场,皆为逆瑾利槖(槖,同橐,音驼,一种口袋。利槖,意为中饱私囊)计耳。不识皇上所与守捍者何人也!愿皇上明诏本兵,痛加考察,易置债帅,尽籍(籍,登记造册。尽,全部)逆瑾家财,犒赐军士,以作勇敢。可乎?
  皇上所与惠黎元者,惟守令官也。今注铨(铨,指量才录用官员)於吏部,铨某官,任某处,多贿逆瑾得之。抵任,则鞭笞以取償值。考满朝觐日,以若干馈瑾,又升某官矣。小民膏脂,咸入於瑾之门。不识皇上所与固邦本者何人也!愿皇上明诛逆瑾之后,黜退不才守令,若贪酷有显迹,明置於法,以谢天下百姓。可乎?
  臣,窃惟自古除宦官之患最难,以其根踞(踞,盘踞)甚深,为朝廷肘腋患者。是故,汉起衅於召外兵唐致变於视甘露,亦噬脐无及矣。今皇上宠瑾太深,任瑾太重,听瑾太专,而逆瑾蔽皇上之聪明,篾(蔑)皇上之法度,毒皇上之臣庶,亦无不至矣。然言官(言官,谏官)籍籍,显言欲诛瑾者,则臣民之心尚未附瑾,而忠於国家者众也。谚云:“为虺弗摧,为蛇奈何。”释此不治,将来逆党奸据日盛,恐益难措手矣。伏乞皇上体古圣王制,治未乱、保邦未危之戒,勅下法司,将逆瑾明正典型,以谢天下。国法可正,乱阶可弭(弭,平息),皇上何不割爱一瑾以谢天下耶!皇上何惜一瑾以乱天下耶!
  汉时,石显擅权,萧望之、刘更生屡谏获罪。今,瑾之奸邪浮於显(浮於显,超越石显)。瑞亲非更生位非望之,此言一出,逆瑾见之,必矫诏(矫诏,伪造皇帝诏书)逮瑞狱中,毙瑞鞭笞下矣。幸伏皇上威灵,社稷鸿休(鸿休,鸿福吉庆之意),倘微言得陈皇上一览焉,瑞得从建言诸臣於地下,虽死之日,犹羽化(羽化,登仙境之意)也。敢恤一蚁躯,以避当道豺狼哉!
  右谨具本,顺差办事官赍(赍,音基,怀着、抱着)捧谨奏闻。
  正德二年三月十六日(公历是1507年4月27日。是日是立夏。)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臣章瑞。

三、我的感慨

  章瑞的《奏议》,读后令我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今择若干述之。
  (1)《奏议》是一篇忠君爱国的自白书。在封建社会,忠君是爱国的表现,爱国必须忠君,两者是统一体。那时,人们遵循的道德原则是“三纲五常”。 “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引自《白虎通·三纲六纪》)在臣子面前,君主有绝对权威,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章瑞身为明朝大臣,对少不更事的武宗皇帝,同样小心翼翼,尊重有加。所以,《奏议》的开篇就恳请皇上“俯察愚忠,斥逐逆竖,以杜乱阶,以光圣政”,表明自己忠君爱国的心迹。章瑞自称“愚忠”,这是封建社会官场上的习惯做法,不足为怪。奇怪的是,我们中国进入民主、共和社会之后,也出现了“愚忠”现象。特别是“文革”期间,“愚忠”现象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至国家总理,下至亿万群众,除林昭、张志新、遇罗克(他们3人在“文革”中先后被枪决)等少数人公开抗争以外,绝大多数人是俯首听命,不敢说半个“不”字。那时,只“抓革命”,不“促生产”,整天、整月、整年地瞎折腾,国家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奏议》是一篇声讨“刘瑾专权”的檄文。所谓“檄文”,古时是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的文书,后专指为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章瑞的《奏议》,显属后者。对于刘瑾的干政专权,《奏议》作了无情地揭露,如假传圣旨,滥杀言官;买官卖官,培植亲信;一手遮天,禍国害民等等。章瑞采取剥笋的方法,层层剥皮,使刘瑾的罪恶嘴脸暴露无遗。“今皇上宠瑾太深,任瑾太重,听瑾太专,而逆瑾蔽皇上之聪明,篾(蔑)皇上之法度,毒皇上之臣庶,亦无不至矣。”《奏议》中这一段话,读来令人动容,既是规劝皇上,更是鞭笞刘瑾,确有一石二鸟之功!我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我还是信的。古人又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内涵是从量变到质变,这就带有唯物主义色彩了。刘瑾专权,“当道豺狼”,“蠹国蝗民”,终被同为“八虎”的内官张永,在外官杨一清的策动和支持下,以其图谋反叛的罪名向武宗告发而处死。刘瑾在武宗的庇护下,不仅权倾天下,且又财倾天下。寓居连云港并在高专教古文的运公后裔章宗孔先生,看了我的本文未定稿后发来下列资料:当时查抄刘瑾财产,总额达3.1亿多万两白银。这里有两个参考数字,一个是正德元年朝廷的财政收入是白银200万两,和这个数字相比,刘瑾的财产相当于帝国150多年的财政收入;另一个数字是70多年后那个叫张居正的帝国大佬,通过10年改革为明帝国积攒下的国库存银是1250万两,和这个数字相比,刘瑾的财产是它的25倍。如果把这笔财产换算成人民币,按1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400元来算,刘瑾的财产高达1200多亿人民币。所以《亚洲华尔街日报》把刘瑾评为1000年来全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之一,同时也是上榜的6名中国人之一。刘瑾60年来费尽心机所追逐的一切、5年来不择手段所建立的一切,转眼之间都成了梦幻泡影……刘瑾的凌迟之刑终于开始了。3357刀,死神的3357个吻,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三天……。(摘自章宗孔电子邮件)真是恶有恶报啊!
  (3)章瑞是一位学富五车、学识渊博的官员。通篇《奏议》中,他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尤其是历史上宦官干政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提醒武宗这位儿皇帝,认识刘瑾的真面目,“为虺弗摧,为蛇奈何”,不然就悔之无及了。“皇上何不割爱一瑾以谢天下耶!皇上何惜一瑾以乱天下耶!”这种言简意赅、结构严谨、措词尖锐的句子,我辈是望尘莫及的。
  (4)我为瀛洲村历史上出了个章瑞而感到骄傲。章瑞的《奏议》,是在“迩来建言诸臣,悉皆矢志捐躯,不顾利害,皆以指斥逆竖刘瑾为事”的情况下具本上奏的。在此之前,许多言官皆受到刘瑾的迫害,如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等50多人,被诬为奸党,死的死,关的关,有的谪戍,有的削官为民。章瑞却怀抱“得从建言诸臣於地下,虽死之日,犹羽化也”的大无畏气概,不怕丢官,不怕丢命,铮铮铁骨,乃真英雄也!瀛洲村历史上出了这么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我们后辈人倍感自豪。虽然章瑞的《奏议》,没有动摇刘瑾专权的根基,但其精神永在!
  (5)章瑞是位一流的“谏官”。谏,是指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宋初设“谏院”,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掌规谏朝政缺失,得对大臣及百官的任命、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提出意见,和主管弹劾官吏的御史台并称“台谏”。元以后虽不设“谏院”,但习惯上仍对言官称为“谏官”。读了章瑞的《奏议》,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章瑞身为监察御史,尽了“谏官”的职责,是位一流的“谏官”。我想就此问题再多费一点笔墨。
  历史上最值得称道的“谏官”,是唐朝的魏征。魏征(580—643),原为隋朝官员,后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刚坐上皇位时,因天下大乱后兵源不足,委派右仆射封伦主持征兵。封伦建议征兵条件放宽到18岁以下,凡身强力壮者皆应征。李世民批准此建议,并写好敕书送交魏征。魏坚决反对,连续4次都不肯在敕书上署名。李世民很恼火,召来魏征大加斥责。魏征未被吓退,而是正面回答:“竭泽而渔,暂时虽有鱼吃,但把大小鱼都捞尽,以后就无鱼可捕了;毁林打猎,虽暂时能猎到许多野兽,但以后就无野兽可打了。同样道理,如果把全国中青年男子都征入伍,还有谁来种田?谁来承担徭役、赋税?”魏征还批评李世民扩大招兵范围是失信于天下。李世民听后转怒为喜,采纳了魏征的意见,收回了敕书。魏征在“谏官”位子上,向李世民前后陈谏200余事,留给后人的箴言,除上述不可“竭泽而渔”外,还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等。他曾引用《荀子》语,谓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浅显易懂的道理,规劝李世民以隋亡为鉴,要亲民爱民。所以,魏征死后,李世民在一次朝会上,大发了一通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失。如今朕失去魏征这面好镜子了!”魏征之所以能够畅所欲言,多有建树,在很大程度上是遇到了李世民这位明君的缘故。不然,魏征的脑袋瓜早就搬家了。
  现代的“谏官”,最有影响者莫过于彭德怀(1898—1974)了。本来,毛泽东(1894—1976)很赞赏彭德怀的军事才能。早在长征途中,毛就写了一篇颂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励双杰:《草堂话谱·九溪彭氏,山高路远坑深——纪念彭德怀元帅110周年诞辰》。慈溪上林书社2009年10月内部版)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更身受重任,如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十大元帅排列第2位,直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部长。可是到了1959年的“庐山会议”,这本是一次反“左”的会议,因为彭德怀于7月14日上书毛泽东(即后来所称的“万言书”。详见《彭德怀自传·附录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8月第一版),批评了 “大跃进”的错误,尤其是用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仍易犯左的错误”这句话,严重剌痛了毛的神经,致毛突然来了个180度的急转弯,由反左改为反右,彭德怀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同时又与黄克诚(1902—1986)、张闻天(1900—1976)、周小舟(1912—1966)4人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一代功勋彭德怀,“文革”中受到百般摧残而致死。由于“庐山会议”之后,不反左,只反右,终致发生了长达三年(1959—1961)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局面。彭德怀:您为民请命而被迫害致死,人民永远怀念您!
  在官场上,我的级别连个“小萝卜头”都算不上。虽然人微言轻,但也屡有建言。如《死刑核准权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一文(载《合肥学院学报》),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在广大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共同推动下,中央终于收回了杀人权。如此一来,确实少杀了一些人,去年下半年最高人民法院对呈报核准的死刑案件,一次就有4个案件未获核准。又据《南方周末》2010年3月25日A4版特稿:该报记者苏岭撰写的《器官捐献迷宫》一文。其中提到:“1984年有关部门规定出台,死刑犯尸体或器官允许被利用”;(2005年后)“随之器官短缺,死刑犯器官变成挖不尽的富矿”;“2007年最高法执行死刑复核后,死刑犯器官减少三分之二”。好一个惊人的“减少”数字!人的生命权,是最根本的人权,人头一旦落地,再也不能恢复原状了。又如《尽快改革看守所的管理体制——也谈“怎样遏制刑讯逼供”》,指出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这与看守所的管理体制不合理有密切关系,此文在新华总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作为专家论文发表之后,高层也很重视,但讨论来讨论去,就是下不了决心予以改变。近年来,又屡发所谓“躲猫猫”事件,鞋带吊死人,开水喝死人等等恶性案件,使我们更有理由呼唤要尽快改变看守所的管理体制。《瞭望》“内参”曾发表我撰写的《诉讼收费 问题严重》一文,点了周边多个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名,引起了法院高层的关注,此后乱收费现象有所收敛。再如《一个徽州赤子的哀鸣》,以及几篇后续文章,对改徽州为黄山、将绩溪划至宣城这一漠视历史文化的荒唐事,提出了严厉批评,虽然热议不断,好评不断,但却不曾感动高层。还有绩溪县老城区的街道名称,除保留城墙路外全改了,这给公安、邮政、税务、广告等部门和人民群众带来很大不便,这对绩溪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也蒙上了阴影。最不可思议的是,朝野都自诩绩溪是“徽之源”,为何又将环城西路改成“望徽路”呢?这不是一个在卖糖,一个说不甜吗?!我对此很有意见,写了《绩溪县老城区的街道名称不宜变更》一文,建议尽快改回来,此意见颇受群众和相关业务单位的赞同。据说当时的主政者看到我的文章后,竟然大发雷霆,叫喊“坚决不改”,真是咄咄怪事!恕我直言,这位主政者霸气十足,非开明人士。据说,县领导于年前召集副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开会,听取对老城区保护的意见,一位与会的正县级退休干部,也对老城区街道名称随意变更提出了尖锐批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做“谏官”难,做个好“谏官”更难。当然,说不难也不难,就是要能够遇上开明的主政者。
 2010年1月31日初稿
3月6日二稿,4月17日三稿于“东望瀛洲”陋室

  【附记:】本文从动笔至初稿完成,长达3个月之久,原因是对章瑞《奏议》的断句、注释,反复研究,请教他人,颇费周折;特别是对“债帅”一词,研究来研究去,竟花掉个把月时间,最后还是澄宇找到了出典。从这件事中,一是说明我的古汉语不行,今后依然要努力学习;二是又证明我有不耻下问、穷究到底的精神,今后要继续发扬。

典故注释:
  ⑴ 逆竖:指太监刘瑾。刘瑾专权,是明朝中叶发生的重大事件。刘瑾(1451—1510),明宦官,早年自阉进宫,曾在东宫侍候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朱祐樘,1488—1505)去世,15岁的武宗(朱厚照,1491—1521)继位,次年(1506)取年号正德。刘瑾遂成为武宗身边的红人,手下还有马永成、高风、罗祥、魏彬、丘聚、谷大运、张永等七人,号称“八虎”。小小年纪的武宗皇帝,却奢侈好色,刘瑾投其所好,经常会同爪牙弄来鹰犬、歌伎、角觝(相似现代的摔跤)供其玩乐,倍受小皇帝的信任和宠爱。如此一来,武宗哪有心思、精力、时间用来处理朝政呢!初时,外廷一批忠臣见武宗不思朝政,与太监嬉戏无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有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等官员连连上疏请诛“八虎”。司仪太监王岳、范亨、徐智也与外廷官员相互配合。可是,武宗不仅不听逆耳忠言,居然听信刘瑾一伙的谗言,下令将王岳等三个太监贬逐南京,让刘瑾掌司仪监兼提督京营,马永成掌东厂,谷大运掌西厂,“八虎”一一身居要职。随后,刘瑾见武宗完全沉湎于酒色之中,便乘机窃取权柄。他总是看准武宗玩得兴起之时奏事,或者拿出一大堆奏章请他裁夺。武宗哪能顾及,常常厌烦地挥挥手说:“去,去,去!老来麻烦我干什么?”如此这般,刘瑾就心知肚明,渐次放弃奏请,逐步独断专行。开始还有点顾忌,送奏章到内阁拟旨,后干脆将奏章文书带回家中批处。至此,刘瑾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任情作威作福,任意处置有意见的官员,百般宰割百姓,盘剥百姓土地,大捞钱财,又成了财倾天下的富翁。由于内廷和外廷都有反对派,刘瑾玩尽挑唆之能事,通过小皇帝之手,先除掉内廷之患,使自己顺顺当当地主管了司仪监。他对带头上疏指责其罪行的外廷官员刘健等人,痛恨有加。正德二年(1507)三月,他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定刘健等50多人为奸党,投入监狱,严刑拷打,置他们于死地而后快。继又对那些刚正不阿和拒绝贿赂的官员,如御史王时中、涂祯,漕运总兵、平江伯陈熊等等,一一伺机报复,或迫害致死,或流放边陲,或取其钱财,搞到朝廷内外,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怨声载道,致使明朝政权的根基受到极大影响。正德五年(1510),在杨一清(1454—1530。成化进士,弘治末巡抚陕西。武宗初受命总制三镇——延绥、宁夏、甘肃军务,进右都御史,因不附刘瑾而丢官)等策动下,由宦官张永(前列“八虎”之一)控告刘瑾图谋反叛,刘瑾终被武宗处死,“刘瑾专权”这一历史丑剧才落下帷幕。
  ⑵ 乱阶:阶,旧时官的品级。《旧唐书·职官志一》:“流内九品十三阶。”乱阶:乱了朝纲。
  ⑶ 齿马之嫌: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亦指人的年龄。成语:齿马徒增,自谦年长无能。
  ⑷ 太阿之柄:太阿,古宝剑名,此处比喻握有尚方宝剑之权力。《明史·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
  ⑸ 甫节亡汉:甫,王甫;节,曹节,皆宦官。东汉永康一年(167),12岁的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武大将军掌朝政。窦武和太傅陈蕃图谋诛灭宦官,但宦官集团已经怙势日久,根深难拔。窦、陈尚未动作,事机泄漏,王甫、曹节集团立即劫太后,挟灵帝,发兵攻杀窦、陈。双方公然阙下对阵,宫内宫外,乱砍乱杀。在混乱中,宦官们稳握朝纲,连皇帝也成了他们手中的傀儡。经过这一变故,东汉王朝陷入摇摇欲坠之势了。
  ⑹ 令孜残唐:令孜,田令孜(?—893),唐宦官。唐·咸通十四年(873),僖宗即位后,由小马坊使擢升为神策军中尉的田令孜,恃宠横暴,把持大权,僖宗也称他为“阿父”。由于田令孜等宦官的无能,中和元年(881)底,黄巢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克了帝都长安。唐朝廷受到这一重大打击,只苟延残喘了二三十年就告结束。
  ⑺ 巷伯之疾恶:巷伯,春秋时宫中内官名,掌宫中巷寝门户,阉人为之。疾恶,憎恨。
  ⑻ 郑众之靖难:郑众(?—114),东汉宦官。章帝时,为中常侍。和帝初,他首谋诛灭外戚窦宪,任大长秋,封剿乡侯。和帝常与他议论政事,成为东汉宦官干政的开端。公元107年,司空周章因宦官郑众和蔡伦干政,邓太后又立安帝刘祜而不立和帝之子刘胜,而欲发动政变。但事机不密,周章自杀。靖难,平定变乱。
  ⑼ 吕强之辞封:吕强(?一184)〉,东汉宦官。少为小黄门,迁中常侍,灵帝时封为都乡侯,辞不就。曾上书请求斥奸佞,任忠良,薄赋敛,厚农桑,开言路,灵帝知其忠而不能用。黄巾起义爆发,又建言应赦党人,诛杀贪官,考核地方官吏是否称职;宦官大惧,纷纷征还子弟在州郡为官者。辞封,即辞去皇帝的封侯。
  ⑽ 张承业之效忠:张承业(846-922),唐末五代间宦官。唐昭宗时使晋,为河东监军,执法严明,晋王李克用甚重之。唐亡后仕晋,仍为监军。克用病革,承业受启命,辅幼主存勖,以兄事之。晋与梁战斗十余年,军国大事均委其决断。凡所以蓄积金粟,收市兵马,讲课农桑而成存勖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后存勖僭帝位,承业苦谏不听,大哭不食死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谥正宪。效忠,致力忠君。
  ⑾ 立赤帜:赤,泛指红色。帜,旗帜。《史记·淮阴侯刘传》:“皆拔赵旗,立汉赤帜。”立赤帜,树立红色旗帜也,如同今之树立典型模范。前述巷伯之疾恶、郑众之靖难、吕强之辞封、张承业之效忠,均是刘瑾同党名为歌颂古之宦官,实为刘瑾脸上涂脂抹粉,为树刘瑾为典范而大造舆论。所以,章瑞接着说:“置百喙犹不能悉其状”。
  ⑿ 债帅:唐大历以后,政治腐败,卖官买官现象严重,凡命一帅,必广输重赂。禁军将校欲为帅者,若家财不足,则向富户借贷,升官之后,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偿还。此种武官当时被称为债帅,说得通俗一点即买来的武官。《旧唐书·高瑀传》:“及瑀之拜,以内外公议,搢绅相庆曰:‘韦公作相,债帅鲜矣!’”
  ⒀ 汉起衅於召外兵: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死,宦官蹇硕欲杀何后之兄、大将军何进,立王贵人之子刘协为帝,以揽大权。何进察觉,回军营拥兵自重,蹇硕不敢妄动。何后之子刘辩得以继位,何太后临朝,何进辅政。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斗争,何进权力稳固,遂向何太后奏请,要除宦官。何太后深知自己一家是走宦官门路上台的,与某些宦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不允;加上其母和弟何苗也受过宦官的贿赂,反对诛锄宦官。何进无奈,接受袁绍建议,召外兵前将军董卓、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等部屯兵洛阳城郊。董卓接何进召唤,看出是篡权之机会,立即进兵洛阳,并上书惩办宦官张让等人。何太后在重兵压境之下,被迫罢免张让等当权宦官。何进劝他们各回封国去享清福,但他们不甘心下台,密谋反扑。张让之媳是何太后之妹,失去权势的宦官又通过这一关系混进宫廷当差,伺机杀死何进。董卓闻讯,领兵杀进洛阳城内,城内一片战乱。战乱持续至献帝间(189—220),本是统一的东汉王朝,因群雄割据而最终四分五裂。起衅,挑起事端。
  ⒁ 唐致变於视甘露:唐初,不许宦官参与政事。中宗时,大宦官开始干政。开元末,宦官达3000余人,其中五品以上者有1000余人,高力士和杨思勖最受重用。后来,连皇帝的废立和生命都操在宦官手中。文宗时,宦官仇士良专权。大和九年(835),宰相李训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官员,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集团。他们以左金吾卫的石榴树上夜有甘露为名,诱使仇士良等人前往观看,乘机诛杀。由于埋伏的甲兵暴露而失败。仇等宦官劫持文帝回宫,并捕杀了李训、郑注等一大批官员,受株连者达1000余人。史称“甘露之变”。
  ⒂ 噬脐无及:同噬脐不及。指人咬脐是咬不到的,比喻后悔莫及。杨雄《太玄赋》:“将噬脐不及。”
  ⒃ 籍籍:形容众口喧腾或声名甚盛。苏东坡《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途》词:“落笔重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⒄ 为虺弗摧,为蛇奈何:意为对小蛇不赶快打死,等它长大了就很难对付。此处比喻暂时还弱小的坏东西,倘不及时消灭,会遗留莫大的禍害。语出《国语·吴语》:“〔申胥谏曰〕:‘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此处系比喻不乘胜歼灭敌人,必然留有后患。虺:音毁,小蛇。弗:不。摧:消灭。奈何:同若何。
  ⒅ 石显擅权:石显,汉宦官,宣帝任他为中书仆射。汉元帝在位时,因身体虚弱,不亲自过问政事,便将政事交石显处理。朝中事无大小,都由石显决断,权势倾朝,无恶不作。初元间(前48—前44),萧望之领尚书事,曾向元帝建议,应罢除中书宦官。元帝不听,萧望之受到石显迫害后自杀。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等一大批厌恶石显擅权的正直官员,也先后受到迫害,有的死,有的关,有的被罢官。公元前33年,元帝死,刘骜即位,是为成帝,石显被迁为长信中太仆,失去实权。几个月后,丞相御史等官员分条揭露石显罪恶。石显被治罪,在遣送回家途中,郁郁而终。
  ⒆ 亲非更生:更生,即刘更生,又名刘向(约前77~前6),楚王刘交(?—前179。刘邦之弟)4世孙,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著名战国史书《战国策》的编辑者。曾任谏大夫、宗正(九卿之一,多由皇族充任)。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因刘更生是皇亲国戚,所以章瑞说自己“亲非更生”。
  ⒇ 位非望之:望之,即萧望之(?—前47),萧何的6世孙。西汉宣帝时,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大傅等官;元帝即位,以师傅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排挤,被迫自杀。因为萧望之是皇帝身边的重臣,所以章瑞说自己“位非望之”。

作者住址:绩溪县舒家巷38—2号。邮政编码:245300。电子信箱:jixizyg@163.com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