韅公为祥公之子还是之弟之我见

浙江省嘉兴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显公83世;及公37世 章寿发


  章姓的来源,其源头大约有五、六支,但是在发展中则以出自炎帝之后的章姓人为主体。我们目前了解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炎帝之后,章姓第一人乃章韅始祖也。但是,在各种史籍资料中均未见到韅公的名讳,我们知道韅公,是从各地的《章氏宗谱》中获得的。
  综观各地《章氏宗谱》,关于章姓的形成,各地的记述基本一致:炎帝之后吕尚,因相周武王被封于齐,称齐太公,又称姜太公。太公分封孙吕虎于鄣,号穆公。穆公数传至胡公祥,时鄣国被齐国所灭,国人逃离鄣国后去邑为章氏。各地《章氏宗谱》均记录“去邑为章”第一人是章韅始祖,但韅公是祥公之子还是之弟?各地记载不同。有些谱记载:“胡公祥之子韅去邑为章”;有些谱记载:“韅因兄亡邑去邑为章”。另外,在一些文章中:“‘齐人降鄣’时,鄣国君主是胡祥。”这里纠正一个错误,胡公祥并非姓“胡”,而是姓“吕”或“姜”,“胡”是祥公为国君时的号。
  据记载,吕尚传位于丁公吕伋,伋传位于乙公吕得,乙公得与穆公虎为亲兄弟。乙公数传至桓公小白,齐桓公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齐釐公之子,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农历丁巳年秋七月,小白灭了鄣国。《春秋左传·莊公》仅一句话记述了该事件经过:“秋七月,齐人降鄣。”
  鄣国灭后,国人的去向及以后的过程已不作为历史事件,自然不会载入《左传》和以后的各种史籍中。二千六百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当然无法从史籍中找到韅公与祥公之间的真实关系了。笔者依据中国漫长历史变迁的各种现象主观推测:韅公为祥公之弟当为妥切,理由如下:
  一、祥公之子,依据不足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二》:“章氏,即鄣国之后也,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为纪附庸之国。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也许这里“子孙”二字的概念,被后人模糊了。作为史志,撰编者态度严谨,所述之事都基本忠实于历史事实。可能郑樵在编撰《通志·氏族略》时尚未考证出当时鄣国国君是谁,也可能是为了突出强调章氏源渊的深远,所以将立足点移到齐太公身上,这段话以齐太公为主体,因而“子孙”二字应理解为齐太公的后代,将其理解为祥公的后代就显得理由不足。
  在《中国姓氏寻根》、《姓氏辨证》等多处书籍中记有: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后人称章氏、齐人伐而降之,后人去邑为章氏……等等。同样,“后人”二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后来之人”、“身后之人”而不是“后代”、“后裔”。由于误解了“子孙”、“后人”等字的范畴,故而导致了编修《宗谱》时出现的“祥之子”之说。
  二、祥公之子,难圆其说
  一些谱又错误地理解《左传》中的“齐人降鄣”,记述为“齐人伐而降之,其子韅去邑为章。”这不符合历史交替的常规。祥公既归顺了齐国,合家老小当然一并归顺,如果韅公为祥公之子,那么韅公就根本没有必要逃离鄣国而去邑为章,大不了继承国君宝座的愿望破灭,但却可以平平安安地做一个齐国顺民罢了。
  由此看来,祥公是在与齐国交战中被战死的,国君身亡,城池失落。纵观历史,凡入侵者攻破一城,皆将国君一门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练夫人就因为遏止了一场屠城悲剧,在我们章氏史上才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如果韅公为祥公之子,在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能逃脱么?若能逃脱,则绝非祥公之子。
  三、祥公之弟,极有可能
  周文王以来,多分封诸侯国以显示其强大。国之强大常以领地大小为标志,小至拥有五、六个城池,大至管辖数十个城池,作为国君常封其子为侯,分别管理各个城池。鄣国虽为小国,也绝非只有鄣城一个城池。鄣城为鄣国的历代都城,当齐国破城之际,韅公能脱逃而幸免于难,很显然,韅公当时不在鄣国都城。由此,韅公为祥公之弟就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姜太公之孙穆公吕虎被封于鄣国,历数传至懿公,祥和韅均为懿公之子。可能祥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以继承懿公之位,继位后号胡公。韅被封侯管理鄣城以外的城池而驻居于被管理的城内,所以,韅公才能够在齐桓公攻破鄣城后,进而征伐鄣国其他城池之前得以逃脱。逃离鄣国后,为不忘同宗相残的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姓,章氏自此始也,章韅亦为章氏第一人。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