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考水章村寻根记暨祖章颖考证漫谈

忠公二十六世裔孙 章 漪

  公元2008年3月26日,我携妻从上海自驾车,顺利地来到婺源家乡,在章氏宗亲的热情接待下,考水章村和龙山桥上桥下村,完美的实现寻根拜祖之旅。
  庆幸扬中老家的二伯父章炽华,在十年动乱之际,冒着极大风险机智的保存下了《沧溪章氏宗谱(瑞蔼堂)》,我后辈才可以在太平盛世阅读宗谱,并在许多热心婺源网友的帮助证下,找到了婺源的家乡----考水的章村和龙山的桥上村桥下村。
  从忠公二十一世裔孙章起荣(小名林开,字达希号玉锦,1795—1873)恩赐九品顶戴,于道光年间离开婺源桥下村而迁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东乡德州六十圩东岸居迁东岳庙(即今扬中县),至今超过一百五十余年。《沧溪章氏宗谱(瑞蔼堂)》共6卷,也是祖章起荣离开家乡时携带着并传存至今。石溪忠公二十四世裔孙章益茂字瀛洲从扬中迁居上海创业,我为其最小的孙子,衍字辈,为石溪忠公二十六世裔孙。
  婺源章村的始迁祖是章忠章碧渊(1174—可能为1236),生于宋淳熙甲午三月三日辰,逝于丙申年。官至长沙通判,庆元五年(1199)迁居婺源石溪(今名章村),购地建屋置业,建徽派风格颇具规模的“章氏宗祠”,以及建步云桥、步云亭和青廉寺,古迹今犹存。
  婺源人赞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原属于古新安郡,宋徽宗改新安郡为徽州,婺源为古徽州所辖六县之一(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和绩溪等),所以在婺源、绩溪许多人始终认为自己是徽州后代,希望有一日婺源和绩溪能回归到徽州(1987年徽州改名为黄山市,仅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四县)。这是我研究家谱并和许多徽州网友沟通交流时候体会到的一些题外话。
  石溪忠公七世裔孙章季万行兆四字秉一,于明洪武丁未年迁居沧溪(今名桥上村和桥下村,离章村十里路),建立积庆堂,购地建屋置业,并建造“瑞蔼堂”祠堂。其父亲石溪忠公六世裔孙章公直字端仁逝世后,也葬于桥下村。
  我在章氏宗亲的带领下,在考水章村祭拜了祖章忠章碧渊与王夫人合墓,在龙山桥下村祭拜了祖章公直与张夫人合墓,并在章村“章氏宗祠”前合影留念。在婺源家乡,已经有祥字辈的章氏后代出生。
  沧溪章氏宗谱记载的世系行第诗二十一世起:
起元光益炽 衍庆兆兴祥
积善承先训 循良德泽长
  在《沧溪章氏宗谱》上记载的“始迁石溪忠公辨”(裔孙珊撰),曰“我祖颖公世居歙之罗夏田,生于宋绍兴辛酉(1141)年九月圆日(十五日)辰时,湻(淳)熙丙申(1176)得朱晦庵荐举入仕。按,公时年三十七岁,生四子,名:文、行、忠、信。文公世守松揪;行公迁歙岩镇;信公迁休万安街(休宁万安街);我忠公,字碧渊,生于(南)宋湻(淳)熙元年(1174)三月三日辰时,(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公是年二十六岁,徙居婺之石溪,今名章村,是为始迁祖也。”注:文珊为石溪忠公二十世裔孙。
  另宗谱记载的“新安章氏世谱旧序”(裔孙尚彬撰),曰“幸得祖宗默相乃寓于歙之篁墩而占籍焉”。
  另宗谱记载了祖章颖撰的“章氏谱序”,曰“……源振公始迁徽歙南乡章祁及颖之身有八世矣”。
  另宗谱记载“旧序”(福康朱贞玉跋),曰“其族人尚义寻源认派请集宗族重葺谱书”。注:祖章尚义字而由(1238—1284)而为石溪忠公四世裔孙,进士擢监察御史。
  另宗谱记载“旧序”(汪应蛟撰),曰“……其尚彬者避巢寇,徙歙之黄(篁)墩,十一传至礼部尚书颖公世居罗夏田,其仲子讳忠者任长沙通判,迁于婺,是为始迁祖”。注:汪应蛟撰于明万历已卯,其为1571年进士。
  另宗谱记载“旧序”(胡天衡撰),曰“迨源振公始迁歙南章祁,而深公由章祁迁罗夏田,当宋庆元时忠公又由罗夏田而迁石溪今章村”。注:胡天衡为雍正已酉科乡进士。
  综合以上宗谱记载,初步考证为:
  一、我此支章氏血脉,源自浦城,由外省迁居到新安郡徽州至少有一千一百多年了,最早迁徙到是徽州歙之章祁及篁墩,之后又迁到歙之罗夏田,忠公再于1199年迁居到徽州婺源的石溪(今名章村)。
  二、宗谱记载的源振公,又写为“元振”,为仔钧公之子,又记载“仁徹一名振”,可认为宗谱记载的源振公就是仔钧公的五子章仁徹。按,我家谱将章仁徹排为六子,前五排行分别是仁坦、仁昉、仁燧、仁嵩和仁郁等。
  三、章忠章碧渊之父章颖为南宋著名的谏官。
  关于第一条,我将继续考证歙之罗夏田今为歙县何处,又今名为何。希望能在那能找到更多的章氏家谱进行比较考证,特别是“新安章氏世谱旧序”。
  关于第二条,在“舒城安庆县世系图”,是如此记载:及—修—仔钧—仁徹—文炎—佺—俞—淳—择—倧—深—遗—仅成—淑姿—颖—忠—宗唐—文祐—尚义—巽。大致和我家谱的记载吻合,特别是从章深开始。注:“舒城安庆县世系图”由章寿发宗亲提供扫描图片并电子邮件给我参考。
  关于第三条,南宋著名的谏官章颖,我不敢立刻擅挂为我祖,因查章寿发宗亲所著的网站上,同名为章颖的有多位,并也有其他地方的章氏家谱将祖章颖挂为南宋著名的谏官章颖。为此,我特做了些考证推断,才初步证明我祖忠公之父章颖应挂为南宋著名的谏官章颖。若有推断不准之处,敬请各位宗亲指教和研讨。我特别希望能有宗亲可以提供“新安章氏世谱”以参考。
  考证推断请见下文:
  首先要确认祖章仁徹(字性通,小名锦郎,行三十六,仔钧五子。居浦城。仕南唐检校工部侍郎、建州节度推官。夫人吴氏,生七子:文羽、文英、文瓒(赞)、文谷、曹哥、阿留、文炎。)大致的出生年月。
  因无记载,故我通过其子文谷(字京山。行二十三,仁徹四子。生约925年,卒约1000年。居浦城。南唐庚午(970年)科(北宋太祖开宝三年)状元及第。入宋授邢州录事参军、工部侍郎。赠太子太保。夫人彭氏。生三子:频、頔、颐。)。
  推算章仁徹约895年出生(30岁生四子文谷),我族谱记载章颖1141年出生,以“舒城安庆县世系图”为记载共12代,计算下来(1141-895)/(12-1)=平均每代 22.4岁,应该是可以接受,其间应没有断代,可证此线谱比较精确可信。
  如根据宗谱记载了祖章颖撰的“章氏谱序”,曰“……源振公始迁徽歙南乡章祁及颖之身有八世矣”,即计算下来 (1141-895)/(8-1)=平均每代 35.1岁,也是可以接受,可能有一到二代的缺失,证章颖的记忆也基本吻合事实。
  另,通过文谷之子频(字简之。文谷子。居浦城。子访、询。),之孙询,之重孙楶(楶,字质夫,询子。复归祖籍浦城比隅里。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生,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卒。),再证明推算章仁徹约895年出生是可以接受的,章楶1027年出生,共5代,计算下来(1027-895)/(5-1)=平均每代 33岁,这个数字也基本可以接受。
  在宋史(卷四百○四 列传第一百六十三)记载的章颖逝世之年为“以嘉定十一(1218)年卒,年七十八。”,和我家谱记载的章颖生日“我祖颖公世居歙之罗夏田,生于宋绍兴辛酉(1141)年九月圆日(十五日)辰时”,仅仅误差了一年(如果考虑到实岁或者虚岁的理解不同,基本上可认为是吻合的)。
  另外,我家谱记载章颖有文、行、忠、信四子,且均详细记载了出生年月、居住的地点以及官位,如文公为太常奉礼郎,行公为官监主簿,我祖忠公为长沙通判,信公为常州训导。推想,四子身居官位,家境甚好,应不会将自己父亲记错,或故意挂在南宋名臣章颖之下。
  以上点滴考证,望章氏宗亲彼此研究,若有其他关于南宋名臣章颖的相关家谱提供比较参考,那是极其愉悦之事。我辈寻流究源是为不忘本,而非沽名钓誉攀名人为祖也。
                          2008年4月28日

【附录】

  一、史书记载(宋史 卷四百○四 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章颖,字茂献,临江军人。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嗣服,下诏求言,颖为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孝宗称其文似陆贽。调道州教授,作周敦颐祠。会宜章寇为乱,郡僚相继引去,颖独留。寇平,郡守以功入为郎,奏颖有协赞之功,可大用。乃召对,除太学录。礼部正奏第一人,初任即召对者自颖始。时枢密都承旨王抃以言者奉外祠。颖复言其风金使过求,欲己任调护以为功。孝宗谓其言太讦,久之不迁。及奏考试官,孝宗曰:“章颖可。”乃知上犹记其谠论也。顷之,迁太学博士。丁内艰,服阕,添差通判赣州,除太常博士。
  御史中丞何澹闻继母讣,引不逮事之文,颖定议解官,澹犹未决去,乞下侍从朝列集议。太学诸生攻之曰:“朝廷专设奉常,议礼之所由出也。今不从议礼所由出之地,反以议礼不公,而欲侍从朝列集议,岂将启逢迎希合,而为苟留进身之计乎?”除左司谏,时左相留正去,右相葛邲当国,颖论邲不足任大事,凡二十余疏。从官议欲超除颖,俾去言职,庶可两留。光宗曰:“是好谏官,何以迁之?”邲始出。颖屡疏请上问安重华宫,悉焚其稿。
  宁宗即位,除侍御史兼侍讲,寻权兵部侍郎。韩侂胄用事,颖侍经帏。上曰:“谏官有言及赵汝愚者,卿等谓何?”同列谩无可否,颖奏言:“天地变迁,人情危疑,加以敌人嫚侮,国势未安,未可容易进退大臣,愿降诏宣谕汝愚,无听其去。”不报。奏请待罪,与郡;御史劾颖阿党,罢。太学生周端朝等六人伏阙,辨汝愚被诬,且谓章颖言发于忠,首遭斥逐。端朝等皆被罪,自是党论遂起矣。
  颖家居久之,起知衢州,侍御史林行可劾罢之。寻知赣州,御史王益祥复劾,寝其命,再祠,需次知建宁府。侂胄诛,除集英殿修撰。累迁刑部侍郎兼侍讲,对延和殿,上叹曰:“卿为权臣沮抑甚久。”颖乞修改《甲寅龙飞事迹》诬笔。除吏部侍郎,寻迁礼部尚书,升侍读。诏颖以绍熙、庆元谯令宪《玉牒辨诬》,余端礼、赵彦逾《甲寅龙飞记》及赵汝愚当时所记事,考订削诬,从实上之。丐去,奉祠。以嘉定十一(1218)年卒,年七十八。
  颖操履端直,生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虽仕多偃蹇,而清议与之。方党论之兴,朱熹遣以书,略曰:“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犹未已,未知终安所至极耶?然宗社有灵,公论未泯,异日必有任是责者,非公吾谁望耶?”赠光禄大夫,谥文肃。
  二、宋元学案(第046卷 卷四十六 玉山學案(全氏補本))
文肅章先生穎
  章穎,字茂獻,新喻人。以兼經中鄉薦。孝宗嗣服,下詔求言。先生為萬言書附驛以聞,禮部奏名第一,孝宗稱其文似陸贄。調道州教授,作周濂溪祠。以平宜章寇,召對,除太學錄。禮部正奏第一人,初任即召對者,自先生始。累遷左司諫。時右相葛邲當國,先生論邲不足任大事。從官議欲超除先生,俾去言職。光宗曰:“是好諫官,何以遷之!”寧宗立,韓侂冑用事,先生以侍御史兼侍講。論趙汝愚無聽其去,御史劾先生阿黨,罷。先生家居,久之,侂冑誅,累遷禮部尚書。考訂《甲寅龍飛》誣筆。丐去,奉祠。以嘉定十一年(1218)卒,年七十八。先生操履端直,生平風節不為窮達所移。黨論方興,朱子遺以書曰:“世道反覆,已足流涕,而握其事者,怒猶未已。然宗社有靈,公論未泯,異日必有任是責者。非公,吾誰望邪﹖”贈光祿大夫,謚文肅。(參史傳。)
  三、临江军人,考证为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
  新喻人,考证为秦分天下为36郡,今宜春市境域原隶属九江郡。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国吴宝鼎二年(前267),置安成郡,宜春一带,为安成郡辖地。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
  四、沧溪章氏家谱:章颖撰写的章氏谱序。

  五、考水章村的“章氏宗祠”
  座落在江西省婺源县考水章村的北边,祠堂前流淌的小溪名为石溪,也就是“石溪章氏”称呼的来源。章村若走公路,距婺源县城25公里,沿石板路步行到县城约10公里路。
  考水章村现约有70户人家,200多人口,三分之二以上为章姓。为南宋名臣章颖之三子章忠章碧渊,于庆元五年1199年从歙南迁徙此建村。
  婺源县原属于古徽州(古曾名新安郡)六县之一,解放初因军事原因被划分到江西省。属于徽州核心文化圈。
  宗祠依山而建,规模宏伟,建筑高约10米,宽约18-19米,深约35米,建筑面积在600平方米左右,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约有800多年历史。祠堂为典型的徽派风格,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能仍看到,祠堂大门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代表了徽州祠堂建筑的较高水准。
  祠堂在文革期间被改造为粮库,祠堂中章氏谱牒、祖宗古训、祖宗遗像和牌位等均在文革时期遗失,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濒临倒塌。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新安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1、正面(目测至少有8米高)

  2、章氏祠堂侧面照片

  3、章氏祠堂内部部分细节照片(徽派木雕)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