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鑑(鉴)公”和“江西鑑(鉴)公”
——与江西省奉新章晋斌宗亲讨论各自祖宗

湖北通城 章 强

江西奉新晋斌宗亲好:
  很高兴与你继续讨论你、我祖“两鑑(鉴)公”历史。
  在讨论之前,我要首先衷心感谢你为我提供了有关我祖浙江鑑(鉴)公的一些宝贵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中尤以我祖鑑(鉴)公的生平简介最为珍贵——见《枢密公传》。这些历史资料在江西得以保存,准确地说在你们家谱中予以保留记载,这对你、我热心探究家史的晚辈来说弥足珍贵。这些资料记载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距今近200年了。如果不是得益现代信息技术,恐怕这些宝贵资料可能仍然要深藏在江西深闺。甚至正如你们谱记载的刊误中叙述,还给你祖鑑(鉴)公造成了误解,给你们奉新、修水、武宁、瑞昌、南昌等地联合弄清你祖鑑(鉴)公世系造成不便。同时,我等晚辈也不可能在这里与数百里之外的宗亲遥相讨论。前段时间,你给我的回复中,关于对你、我祖鑑(鉴)公的一些看法,我一直没有正面回复你,原因在于我作为你祖鑑(鉴)公的旁系晚辈,总认为发表一些对你祖鑑(鉴)公相关历史的看法实在不妥,所以一直犹豫不决至今,直至你这次从浙江回老家后,给了我再次回复,特别是回复中再次提到“两鑑(鉴)公”的争论,看来,再回避更为不妥。话说回来,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因你、我之间的相互探讨,能最大限度弄清你、我祖鑑(鉴)公的一些历史,对理清你、我祖鑑(鉴)公的世代支系,对“研究”(谈不上研究,权当爱好探究)章氏家族文化,应该是有益无害的。
  当前,你、我祖鑑(鉴)公支系都面临一个与浦城祖宗对接的问题。特别是你祖鑑(鉴)公存在武宁谱、奉新谱、南昌谱、瑞昌谱、修水谱、松滋谱、“挂线谱”等七个不同版本,急需统一,这甚至比我通城支与昌化支统一更为复杂。在统一修订修水、武宁、奉新、瑞昌、南昌、松滋谱前,也必须要继续弄清你祖鑑(鉴)公的一些相关历史,去伪存真,更不能因为至今保存在你那里我祖鑑(鉴)公的一些相关资料(可能在1665年由称山宗亲章瑄、章瑛、福建章清远提供),在1823年以来,至今混淆了你祖鑑(鉴)公的一些真实历史。
  基于以上想法,今特与江西奉新晋斌宗亲对你、我祖“两鑑(鉴)公”一些相关历史看法探讨如下:

一、七个版本

  首先,我作为你祖鑑(鉴)公的旁系晚辈,协助晋斌宗亲理一理你祖鑑(鉴)公的上下世系图。据晋斌宗亲传给我的一些资料,其中七个版本分别如下:
  1、修水老谱记载的世系图
  及→修→仔钧→仁嵩→士廉→世涣→得象→约之→元方→翊→櫄→鑑→祖康→运之→授→五一→用敬→荣甫→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原谱所载,据考证不符)
  2、武宁谱记载的世系图
  及→修→仔钧→仁撤→文炎→全→俞→恺→抃→喜→瞻→有伦→琮→尧臣→程→汉章→鉴→洙孙
  3、瑞昌谱记载的世系图
  及→修→仔钧→仁撤→文炎→全→俞→恺→抃→喜→瞻→有伦→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
  4、南昌谱记载的世系图
  及→修→仔钧→仁郁→文琮→傃→屿→讠薦→驷→鑑(南昌祖)→祖康(→欣之,任桐庐县薄,居武邑宁州;运之,任从事郎,居南郡,生诜、庆、授→五一→用敬→荣甫)、祖义
  5、奉新谱记载的世系图
  及→修→仔钧→仁燧→文锡→黄禽→旦→奎→夔→昇→琮→邦彦→程→汉彰→鑑→洙孙(新泽祖)→允端、允澄
  6、湖北松滋谱记载的世系图
  及→修→仔钧→仁燧→文锡→黄禽→旦→奎→夔→昇→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公
  7、章氏家族网上挂线世系图(由晋斌宗亲提供)
  及→修→仔钧→仁撤→文炎→全→俞→恺→抃→喜→瞻→有伦→从鸿→舜臣→庭秀→志宏→浑→鑑(鉴)→穉→友会
  现在我就以上七种关于你祖鑑(鉴)公世系图版本浅谈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晋斌宗亲在日后你祖鑑(鉴)公联合修谱时参考。
  (一)以上七个不同版本中,与浦城祖世系对接有较大差异,其中有仁撤公说、有仁郁公说、有仁嵩公说、有仁燧公说。除以上相佐分歧外,我发现以上六个不同版本中有一个方面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无论是修水、还是奉新、还是武宁、还是瑞昌、还是南昌、还是松滋,那就是杭口鑑(鉴)公上下六代人的相互关系基本上一致认可。这六代人的关系是琮生邦彦、邦彦生程、程生汉彰、汉彰生鑑(鉴)、鑑(鉴)生沂孙、洙孙。
  即: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
  这六代人的关系有如“铁打的营盘”,无论前后怎么连,这种关系都没有变,各方均基本一致认可。今后,你们续修谱时,这六代人就成了你们统一认识的基石。接下来,是确定这上下六代人如何与浦城祖宗对接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同样于1717年出现在我通城祖与浦城祖对接的修谱记载中。你们这六代人与浦城祖对接有四个不同版本,则可能均出现于清康熙年及以后,具体来说始于1665年,1665年浙江会稽县称山人章瑄、章瑛、福建章清远是当时最出名的章氏修谱专家,他们三人走遍浙、闽、赣、鄂东南,收集各地家谱史料,并给各地修谱提供指导,这在我通城1872年老谱中是有记载的。到1665年,毕竟四、五百年后,发祥于浦城的各地子孙星罗密布,这些子孙是浦城十五公谁的后代?如何对接?称山的章瑄、章瑛、福建章清远起了个桥梁作用;再就是1900年左右,同样是浙江称山著名的修谱专家章鹤订前辈同样起了一个桥梁纽带作用。赣、浙、闽、鄂首次联合修谱是在1717年前后,由武昌府太首、浙江会稽人章培基发起编修,章瑄、章瑛、福建章清远在各地支系与浦城祖对接时,起到的桥梁、纽带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多数地方的对接可能是正确的,但本人认为那时江西杭口鑑(鉴)公与浦城祖宗对接现在逐渐证实存在较大偏差。反过来说你祖鑑(鉴)公与浦城祖对接出现分歧,于1716年赣、浙、闽、鄂首次正式修谱时开始衍生了。
  针对你祖鑑(鉴)公与浦城祖对接已存在的四个不同版本,在这里我对晋斌宗亲浅谈几点我肤浅的看法:
  1、修水老谱记载的世系图,本人认为从“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这公认的六代人与浦城祖对接存在很大偏差。正如修水方称“原谱所载,据考证不符”。我认为是完全不符,修水原谱竟将我通城祖始祖章讓(让)的叔祖父运之、曾祖父祖康、高祖父鑑(鉴)、高高祖父櫄(椿)竟变成了你们祖“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这六代人的直系祖宗,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有史可查,你祖鑑(鉴)公生于1214年(江西人),我祖鑑(鉴)公生于1195年(浙江人),我祖鑑(鉴)公怎么可能过了11代人后竟成了你祖鑑(鉴)公的祖宗呢?实际上我祖鑑(鉴)公才高你祖鑑(鉴)公两个辈份,年龄大20岁。
  2、武宁谱中“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公认的六代人与仁撤公世系对接,本人认为可能存在偏差。
  3、瑞昌谱“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公认的六代人与仁撤公世系对接,与武宁谱一样可能存在偏差。
  4、南昌谱与修水谱同出一辙,也是把我通城始祖章讓(让)的叔祖父运之、曾祖父祖康、高祖父章鑑(鉴)变成了你祖鑑(鉴)公上下六代人“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的直系祖宗,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不同的是所对接的浦城祖宗从修水记载的仁嵩公变成了南昌记载的仁郁公。对晋斌宗亲传给我的关于鑑(鉴)(南昌祖)的前后世系关系,还想在这里多哆嗦几句。其中,谈到我通城始祖章讓的叔祖父“运之(任从事郎,居南郡)——运之生诜、庆、授,授生五一,五一生用敬,用敬生荣甫”,本人认为这一相互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我通城始祖章讓(让)的叔祖父运之任从事郎这个官,跟安徽、浙江记载是相同的;再是居南郡,宋代的南郡即今湖北荆州,元代的南郡除湖北荆州外还有中国的属地越南的南部亦称南郡,这个居住地记载有待证实。但我通城始祖章讓(让)的叔祖父“运之,生子三诜、庆、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诜、庆、授”这三兄弟在安徽绩溪谱中,那是200年前绩溪始祖章运(号运之)的三个儿子或三个孙子。安徽绩溪始祖章运(运之)比我通城始祖叔祖父章运之可高了六辈,如果说200年后我通城始祖叔祖父运之也生有三个儿子,但这三个儿子的名字不可能这么巧,都取名“诜、庆、授”。据浙江昌化历村方面记载,通城始祖叔祖父运之生有一个儿子叫授,授生两个儿子志瑞、志远,志瑞迁昌化清凉镇洙浪村,志远迁览南同山。更有甚者南昌谱记载运之的儿子授以下的子孙却变成了“五一、用敬……”,这种张冠李戴式的错误离题太远了。一句话,南昌谱记载的“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与浦城祖对接世系图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5、奉新谱中公认的六代人“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与仁燧公对接,本人认为可能最接近历史真实。
  6、松滋谱中公认的六代人“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与仁燧公对接,和奉新谱一样,本人认为也接近真实。
  7、章寿发宗亲“章氏家族网”网上挂线世系图,晋斌宗亲给我提供的走向怎么与我在挂线网上查到的有出入呢?我查到的你祖鑑(鉴)公走向图是:
  及→修→仔钧→仁燧→文锡→黄禽→旦→奎→夔→毅→用敬→荣甫→琮→邦彦→程→汉彰→鑑→洙孙(新泽祖)、沂孙
  综上所述,关于针对你祖鑑(鉴)公七个版本世系图初略肤浅分析,本人认为奉新谱、松滋谱和章寿发宗亲“章氏家族网”挂线谱可能最接近历史真实,而修水老谱、武宁、瑞昌、南昌谱在“琮→邦彦→程→汉彰→鑑→沂孙、洙孙”这公认的六代人与浦城祖对接时较为混乱,有待你们鑑(鉴)支下子孙共同努力再查实统一。

二、关于我祖鑑(鉴)公世系图

  我湖北通城祖“浙江鑑(鉴)公世系图”相比你祖“江西鑑(鉴)公世系图”事实上更为清晰,理由如下:
  1、我通城县始祖章讓(让)的父亲章绶、祖父欣之,曾祖父祖康,高祖父鑑(鉴),这“五代人的相互关系”有如你祖“六代人的相互关系”,也可谓“铁打的营盘”(见《1872年通城谱》)。如图:章鑑(鉴)→祖康→欣之→绶→讓(让)(通城始祖)
  2、我通城始祖讓(让)及祖上共五代人——“章鑑(鉴)→祖康→欣之→绶→讓(让)”与浦城祖对接与你们祖一样在1717年同样遇到了问题,在1905年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这一问题造成的后果见本人所撰“通城章氏寻祖(五)(这里不再熬述)。这个对接问题从1717年以来,通城都没有在历届谱中予以真正解决。为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促成我在工作之余不懈探研的动力,从而决心以“通城章氏寻祖”的日记形式作为记载,并自我监督一定要实现这个凤愿。通城支在我这一代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的直系浦城祖宗。近一年来,通过反复查阅多方史料,事情总算有了眉目。发现我通城祖“浙江鑑(鉴)公上下五代人”与浦城祖对接,相比你祖“江西鑑(鉴)公上下六代人”与浦城祖对接相对容易很多,我通城谱、安徽谱、浙江谱都有记载,在官方诸多史料中也有记载,这些记载上下世代关联十分清晰,互不矛盾,不存在有诸多说法。
  ①章寿发宗亲“章氏家族网”挂线图从仔钧公至仁嵩公直至我通城始祖讓(让)公的高祖父鑑(鉴)都是早已挂线在网,只怪本人知晓太晚,这个挂线网具体世系图是:及→修→仔钧→仁嵩→士廉→世涣→得象→约之→元方→琰→象孙→世庆→诩→櫄(椿)→鑑(鉴)
  ②关于我通城始祖章讓(让)的高祖父、章鑑(鉴)的父亲櫄(椿),章鑑(鉴)的祖父诩及他们的兄弟关系,作为同宗直系子孙的安徽绩溪章氏《瀛川章氏族谱序》一文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南渡时仓部员外郎迁昌化,亦多显者。翃之子槱、樵,诩之孙铸、鑑(鉴),皆相继登弟。翃主徽州婺源县簿,槱主信州玉山县簿,樵知处州,櫄(椿)通议大夫,鑑(鉴)爵钱塘县开国伯,铸福建转运使,淳淮东总领所干办官,祖康平江府军谘祭酒,祖邵知浦江县,欣之铜陵县主簿,运之从事郎。”
  ③我通城始祖讓(让)公祖上多代在浙江昌化《章氏会谱》中记载最为详细。《章氏会谱》中杭州昌化览村世系图记载:及→修→仔钧→仁嵩→士廉→世涣→得象→约之→元方→琰→象孙→世穆、世庆。世穆→翃→槱、樵;世庆→诩→櫄(椿)→鑑(鉴)、铸、镕。樵→淳→祖康;鑑(鉴)→祖邵;铸→祖义。(见初编卷五第29页,卷八第40页)。《章氏会谱》中相关人员的进士登弟时间是:槱开禧元年(1205);樵和櫄(椿)同时嘉定元年(1208);鑑(鉴)嘉定六年(1213);铸嘉定十三年(1220);镕咸淳元年(1265)(卷八第39—41页)
  ④甚至晋斌宗亲传给我的“修水老谱世系图”中,虽然对你祖鑑(鉴)公与浦城祖对接感到十分不可理解;但“修水老谱与浦城祖对接世系图”中,从及→修→仔钧→仁嵩→士廉→世涣→得象→约之→元方→翊→櫄→鑑→祖康→运之的世系走向,与我祖鑑(鉴)公自仔钧至祖康至欣之中间世代关系与事实完全吻合,这反而给我通城祖“浙江鑑(鉴)公上下五代人”与浦城祖对接提供了准确的间接佐证。
  ⑤《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章姓人,也有记载:章得象,咸平(998—1003)进士,封郇国公,卒谥文简;章樵,宋昌化人,嘉定进士,官终知处州;章鑑(鉴),宋樵从子,嘉定进士,爵钱塘县开国伯。(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1921)六月初版,第1017、1019、1020页)
  纵观以上安徽、浙江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我通城祖讓(让)公祖上五代直至得象至仁嵩一线是非常清晰的,无论是浙江、安徽、甚至南昌、修水“对接错误”老谱中可以看出,不存在任何不同版本,唯一不同版本是我通城支“鑑(鉴)上下五代人”与浦城祖对接时记载为仁郁公支下,实乃误会,这个误会发生于1717年首修谱,或者准确地说可能是1665年浙江会稽称山的宗亲章瑄、章瑛、闽宗章清远,在当时给我们通城县提供了错误的浦城祖对接信息所致。从多方证实,实现我通城支与昌化支统一与浦城祖仁嵩公对接,中间走向已经不存在任何史料障碍问题,待我完善通城支相关史料后,再找机会去拜访我通城祖原故乡-----浙江昌化历村、览村、墩上村、或有幸与故乡人联谊,进一步落实。实现我的通城章氏寻祖凤愿指日可待。(我通城始祖讓(让)公上下五代人与浦城祖对接世系图见我《通城章氏寻祖四》)

三、关于你祖鑑(鉴)公生平简介的认定

  根据修水“黄庭坚纪念馆”中关于你祖鑑(鉴)公的生平介绍,这一实则官方的介绍应该比较权威,全文抄录如下:
  “章鉴(1214—1294),字公秉,号杭山,杭口人,名臣。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枢密院御史、迁知政事,度宗咸淳十年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元兵入侵,他积极主战,支持文天祥抗元主张。后因遭奸党迫害,罢相归田。章鉴为官清廉,政事严谨,虽为宰辅,犹如布衣。文天祥给予他很高赞誉。咸淳十年,章鉴为家乡杭口捐资建造广济桥,历时3年。晚年隐居于杭山。卒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九月。著有《杭山集》。”
  其中,重点介绍了你祖鑑(鉴)公是那里人,即江西省人,字、号叫什么,哪一年即咸淳十年(1275年)任南宋右丞相,晚年居何地即杭山。但是你祖鑑(鉴)公我个人认为还缺少详细的诸如工作简历吧,如果晋斌等宗亲在这方面再努力下,或许你祖鑑(鉴)公的介绍会更为详实。

四、我祖鑑(鉴)公的生平简介

  ①关于我祖鑑(鉴)公生平简介,见我通城《1872谱》原文介绍:“鑑字昇平,庚午年进士,拜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右丞相、通奉大夫、钱塘县开国伯,食邑二千一百户實一百户,享年七十有四,夫人冯氏,生子二:祖康”。
  ②《中国人名辞典》介绍见上二⑤。
  ③安徽、浙江章氏会谱记载见上二,不再陈述。
  除以上①、②、③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晋斌宗亲传给我的《枢密公传》。《枢密公传》原文“公諱鑑,字升平,以别省试及第,调道州教授太学,録遷太学博士、添差通判、赣州召除太常博士,左司谏遷侍御史,起知變州寻知赣州,除江淮发运使、主管文事,召封除淮南转运判官入为右司员外郎,不就以直秘阁、为京畿转运副使、尋兼发运副使,遷直龙图阁,江淮发运副使、主管京湖东路、安撫司提举、江州太平观察,除太常少卿起居郎,召拜国史编修,同知贡举、知秀州,除兵部侍郎,除行菅司參谋官、兼集英殿修撰,召拜禮部侍郎,除御营参军,同節制平江常秀、江陰军马,同知枢密院事,咸淳中拜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右丞相、通奉大夫、錢塘縣开國伯,食邑二千一百户實封一百户,卒年七十有二,终於正寝,公入仕以来行事之纎悉,必记常曰事難對人言者不可書,则吾不为之矣,货之悖而入者不可记则吾不有之矣,此亦趙清獻焚香告天之遗意也,公在朝宽厚與人多许可而不失其實,士大夫目为满朝歡云。咸淳三年月望前二日。正奉大夫尚书左丞相葉夢鼎謹撰”。
  此《枢密公传》中介绍“鑑公,字升平”,“尚书右丞相、通奉大夫、錢塘縣开國伯,食邑二千一百户實封一百户”,这与我通城《1872谱》介绍我祖鑑公不谋而合,这完全是一篇我祖“浙江鑑公”的详细生平简介,我祖《枢密公传》至今保存在江西,实乃我祖通城支、昌化支一大幸事(本人推断此《枢密公传》应为会稽人章瑄、章瑛、福建章清远于1665年前后提供)
  但《枢密公传》一直困扰于你祖鑑公的真实生平,在江西众前辈考证后认为你祖鑑公生平与此《枢密公传》事实不符,并以“刊误”的书面形式保留在江西奉新《章氏会谱》中。“刊误”质疑见原文:“查福建通志,无鑑公科名,江西通志亦无两鑑公封爵。又查南宋史理宗度宗前,惟章良能官至参知政事,继此拜相则我祖鑑公,省志及义宁州志载淳祐四年进士,咸淳十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涑水通鑑合。且公墓在义宁贺坑佛塔壟,夫人墓在奉新九仙汤,鑿鑿可据。是仁郁公支鑑公或无官职,其后裔未详查核,竟以我祖勳封填入,何異崇韜拜子仪墓也,尤可異者,旧传一篇體似行述直书,享年七十有二,前半官衔多非我祖,会曆末书,咸淳三年望前二日,左丞相叶梦鼎撰,鑑公拜相在咸淳十年,何三年前竟作传述耶?且查通鑑咸淳三年八月,以叶梦鼎为右丞相,何三月即署左丞相衔耶?其属伪托宰铺名以希谱牒可知。”
  我反复拜读了这篇《枢密公传》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有几个主要方面,分明是介绍我祖“浙江鑑(鉴)公”:
  ①“鑑字升平”,不正是我通城《1872年谱》记载的“鑑鑑字昇平”吗?名字吻合。而你祖鑑公,字公秉,当然非此《枢密公传》本人。
  ②“咸淳中封钱塘县开国伯,尚书右丞相、通奉大夫、錢塘縣开國伯,食邑二千一百户實封一百户”,与我通城《1872谱》记载的不谋而合。而浙江昌化、安徽绩溪记载的“钱塘县开国伯”也不谋而合,而你祖鑑公并没有爵封“钱塘县开国伯”的历史记载。
  ③“以别省试及弟”,意思是在省试考试中即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即到京城尚部级考试中,最终以别试考中进士及第,所谓别试就是回避考官的一种考试形式,为何回避,即章鑑的父亲章櫄(椿)当时在朝庭官为通奉大夫(级别从二品),祖父樵为知县,所以章鑑应该参加别试。
  以上关于我祖“浙江鑑公”的生平介绍,已见四省史料可查,可谓详尽。特别是江西晋斌宗亲传给我的《枢密公传》更是弥补了我祖鑑公详细的工作履历。《枢密公传》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在这里,我代表湖北通城藉章氏子孙衷心谢谢晋斌宗亲给我提供了这么珍贵的资料。同时也在此衷心希望一直困扰在你祖鑑公谱中的一些烦心事大可挥去了。

五、关于晋斌宗亲给我回复中一段原文予以解释如下

  原文为:“从你文中看来,大多数只是你的推测,缺乏一定的事实依据”——我感觉有点茫然,我认为上述通城《1872谱》、《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安徽绩溪、浙江昌化《章氏会谱》、舒顿编《昼锦堂记》、《新安名族志》、《辞海》等史料记载足以作为事实依据了。
  原文为:“在南宋历史上绝没有两个章鑑公能官位右丞相之上,可你们总是抓住这个右丞相,围绕着他在推测。按我谱记载:会谱有两鑑公,一文琮五世孙系仁郁公裔,注嘉定十六年进士,咸淳间拜右丞相,后载南昌祖三字。查福建通志,无鑑公科名,江西通志亦无两鑑公封爵,又查南宋史理宗度宗前,惟章良能官至参知政事,继此拜相则我祖鑑公,省志及义宁州志载淳佑四年进士,咸淳十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与涑水通鑑合”——我的看法是:在没有足够研究宋史的情况下,我们谁也不能否定各自祖宗,更不能彼此否定南宋朝庭的两个鑑公。更何况通城《1872年谱》明确记载我祖鑑公为南宋右丞相、封钱塘县开国伯,及《枢密公传》中介绍为“尚书右丞相”、“钱塘县开国伯”,这两方面史料加上你祖鑑公相关史料,足以证明南宋确有两个尚书右丞相,一前一后相继任职,推算你祖“江西鑑公”于1275年任职右丞相,我祖“浙江鑑公”于1265年任职右丞相,1267年卒或离职出国。
  你们谱“刊误”中:“查福建通志,无鑑公科名,江西通志亦无两鑑公封爵”——就此我作如下解释,你祖鑑公是江西杭口人,当然在《江西通志》、甚至《福建通志》中可以查到官名、功名;而我祖鑑公籍贯浙江,并在浙江考取功名,先后在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杭州为官,关于他的官名和功名,又怎么能在江西通志中查得到呢?
  “刊误”中:“又查南宋史理宗度宗前,惟章良能官至参知政事,继此拜相则我祖鑑公”——南宋历史中,理宗前是宁宗,度宗前是理宗,理宗和宁宗都是1264年前的事情,我祖鑑公于1265年任职右丞相当然在理宗度宗前查不到史料啊。
  “刊误”中:“会谱载鑑公生祖康,祖康生欣之、运之,系仁郁公派。支谱有以祖康即均受旁注乳名洙孙,且以允端为欣之之字,允澄为运之之字者,谬甚。查会谱,祖康娶吴氏,非洪氏,则非均受公可知也。欣之载桐庐县簿,非徐州府判决,则非允端公公可知也。运之生子三,长诜、次庆、次授,与我支谱所载之子名不同,则非允澄公又可知也。且均受乃洙孙公,后易之名,杭山谱以为别号,亦非(宋亡不仕因易原名),今悉订明,仍依旧谱,以均字名派列系图。”——对这段文字我不能作过多解读,但我认为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祖鑑公”并非“你祖鑑公”,我祖鑑公的大儿子“祖康”并非你祖“洙孙”,我祖鑑公次孙“运之”并非你祖“允澄”,我祖鑑公长孙“欣之”并非你祖“允端”。
  尊敬的江西奉新晋斌宗亲,哆哆嗦嗦这么多,作为对你的回复也不知中意否?只真心希望通过我以上回复,回复关于你我祖两个“鑑(鉴)公”的讨论,能使你、我各自祖宗“鑑(鉴)公世系图”明朗化,使我们各自的直系祖宗——先后任“南宋右丞相”的章鑑(鉴)公能名垂青史、光照千秋、与日月同辉、与子孙同在!

 2013.08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