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头“新阳县”与新阳县令阐微索隐

章信哆


  一座普通的古建民宅,号称“新阳县”,左邻右舍通巷则冠名“新阳县巷”,俨然有衙门之象,却名不见经传。这样一处名不见经传的“衙门”,就在澄海埭头乡东畔。连同包厝,为章氏世代所聚居,规模盛大,人丁兴旺。“新阳县”建筑,二进三开间,南北厢,双走廊,中间天井。后落劈为厅堂,宏敞明朗。整幢建筑仿宫庙制式,燕尾翘角,乡老前辈称“皇宫起”。但现在看来,简朴的土木结构,不事雕饰,显然不是原来辉煌面貌,而是地震后的简单复建。据厝边老人回忆,大门前方广场原有旗杆、丰碑(竖石),今已不存。

埭头东畔章惠祖公祠前一座大大屋,门楼
角柱半腰一方红色门牌,写着“新阳县”
  旧时乡下门路仅无标识,今天所见,始于若干年前乡民沿裂旧称进行申报。今“新阳县”大屋门楼角柱半腰一方红色门牌,写着“新阳县”,包括后面附属于大屋的整片住宅所有门楼,均属于“新阳县”,由县民政局地名办根据当地习称进行申报。乡下民居奢言县衙,“新阳县”宅应该是独一无二。厝屋是人的栖息之所,每一座古老的宅第,都以自身形式蓄藏和叙说其阅世故事。
  据嘉庆版《澄海县志·选举志》载:“章纯儒,乾隆癸酉拔贡,官新阳县。有传。”《传》曰:“章纯儒,字弼亭,蓬洲都人。性敏悟,博涉强记。喜为诗、古文、词。时郡监大使刘公积书甚富,延儒为子弟师,得纵观诸子百家,由是学日广。乾隆癸酉应选拔,拣发江苏。历试无锡、如皋、昆山、上海诸邑,所至有声。丙子圣驾南巡,纯儒通判淮安,承办鉴渡黄船并扈从官员乘坐船只,咄嗟立办。蒙旨褒谕。又尝奉委,挑海州境内顶冲、义泽、六里、东门等河口门淤滩,皆办理裕如。已卯年题新阳令,未到任卒。才不竞其用,时人惜之。”
  观其名籍,也一时之名贤。清代《十朝诗乘》:章纯儒能诗,过鸥汀寨有诗吊万人冢,其师堇甫作和诗一首。所憾纯儒诗文失佚,嘉庆《澄海县志》仅录杭世骏和诗:“闻道鸥汀战火红,万人同日殉臧洪。游魂假息王风外,害气禁消佛力中。日落饥鸢翻白骨,雨深冤鬼哭青枫。书生也植如竿发,杀贼思弯两石弓。”杭世骏(1696-1773)别字堇甫,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初,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晚年曾主讲广东粤秀、扬州安定两书院。勤著述,精通经史词章之学,盛名于当时。章纯儒为堇甫弟子,当曾聆听于越秀书院。其风雅为时人崇慕,也可证其词章学识有一定水平。奉委清理出海河道,不辱使命,彰现了他的经济之才,也与纯儒所居环境不无关系。海州,地名。乡人唐伯元曾通判海州。
  真正意义上的新阳县,清雍正二年由昆山县析置,同属苏州府,至民国初裁撤,并入昆山县。新阳县远在江苏。埭头乡下何来新阳县治,可见是有一定的来历,也由章纯儒之故。但县志记载其名籍是蓬洲都。
  蓬洲都昔属海阳,宋1121年才从海阳县永宁乡析出合置揭阳县,明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县,蓬洲都析归澄海,至近现代与苏湾都埭头同属一县。《康熙县志·乡都埠市》记载蓬洲都“凡十四图,粮里三,民里十一,凡三十村”,抄其原文详见如下:大牙、富砂、沈洲、东陇、西陇、内陇、外沙、下尾、沙尾、下埔、横窖、渔洲、疍家园、石厝陇、吉贝陇、鲎坞、鸥汀背、林铁岭、浮陇、东墩、沙尾、西社、官埭大路、华埔、打铁洲、万石村、流尾、溪东西、西陇、赤窖、岐山、洋边、金砂、华坞。
  有章姓居住的鸥汀背和歧山都在其中。蓬洲历史上初属海阳县地延德乡,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重建揭阳县属之,虽名为揭阳属地,而其时不可能有章姓居住。介此前后,章姓居住在海阳县中都(今冠山一带),是入潮最早的章姓,约于公元1148年其后代才分家各迁于埭头和西塘。明清两代旧蓬州所属章氏,主要居于今天汕头市郊区的歧山、鸥汀等处,没有具体的创居年代,歧山乡虽有章纯儒这样的时贤儒士,却没有留下可供确证的文字记载,虽有“听雨山房”,实即书斋,乃入清中期之前,只能作为纯儒未出士以前教书先生行迹之佐证,而不作为籍贯之证据。从本地宗祠始建于明末崇祯末年分析,歧山章姓宗亲迁居歧山的时间大抵在建祠之前,而只有“宗祠”,没有祖祠、支祠,说明属于就近迁徙,最近是本县鸥汀,今鸥汀、歧山二地章氏均没有祖祠,只有宗祠,说明创居鸥汀、歧山二地时属于同宗族举家迁徙,就近有祖祠,故同宗之人在新创地面共建新的祠堂,才名“章氏宗祠”。这种情况类似于樟林新陇。参见拙作《新陇章氏研述》。歧山族谱中虽没有纯儒其人其事,倒有同音不同字以及相似的民间口碑,把纯儒作为蓬洲都人似是而非。如果说,纯儒是苏湾都埭头人,是受聘居蓬洲,还是自纯儒之先辈即先已迁徙并卜创蓬洲,而迁出地必在附近无疑,由于重立辈序和时代难以确定,给今天的考证带来困难。
  从埭头乡以一民宅之郑重其事和章纯儒为新阳县令上分析,二者必有密切关系,更与埭头不无关系,即蓬洲都鸥汀与埭头间的关联。那么今天歧山章氏从族谱上被归入潮安西塘章氏世图,连带把鸥汀也一同归并潮安西塘世图,缺乏历史依据。历史上多次厉行海禁,最严重的一次是明末清初,清廷为了断绝沿海人民抗清的供给和后续力量,严令海禁,迁民于内地。澄海县距离郡城六十里,广二十五里,袤八十里,疆域完全濒海,尽在迁徙范围。其中有埭头、鸥汀、歧山三地。三地章姓都遭受重创,人口聚减,埭头因参与黄海如抗清,死难尤为惨烈,宗庙也被烧毁,人神具哀。康熙八年复界,宗族却大多流离失所或落藉他乡,部分得以回归的人艰辛重建家园,一无所有,满目苍荑,极度困苦,而能够回归的不一定都是原来的住民,有出现重新组合的宗族及至家庭,而原来处于同县及附近的同姓宗亲,自然会集结起来,相依为命,同舟共济建设家园。而埭头是粤东章姓地望,明代最辉煌,人多地狭,自古就有向外呈辐射迁徙。而内地及府城百姓虽也有章姓,终不在迁徙范围。而潮安县文祠镇河塘和尚村,是个偏于内陆的自然村,全村都姓章,始祖名“东田公”,是明遗民自本郡澄海县埭头村迁此创居,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背景是沿海迁斥,澄海撤县,并入海阳。首迁60里,再迁又50里。埭头因黄海如故,犹不可苟息。时间在1661年至1668年,而和尚山地处内陆,离埭头90里,正是迁界政策造成的。几年后复界,部分人因各自、条件、景况,或婚姻、或父母系累,或亲人尸骨未寒,也有有所开拓发展的,故暂留在新地方,而后却成为第二故乡。和尚山章氏,当属这其中某种原因。西塘之章姓宗亲,居于府城附近,无远徙之忧。在此之前,由安居乐业的城市搬到海边靠讨掠生活,未必有实际意义。
  歧山章氏修谱时幸得台湾宗亲一纸“简谱”,明确宗源仁逊公,其行文风格甚至文字出于1993年《南澳章氏族谱》谱端有关渊源概述,其原件则是康熙三十三年章震青的《潮州埭头乡世系叙》。歧山章氏根据私家所藏记载:“于父老相传,知为海邑西塘支分,然由西塘兄也歧山弟也,即以为家乘之一证不亦宜乎。”其说正与埭头世称西塘松山公为伯祖同出一辙。西塘地处府城,传衍兄弟五人,长、次失传,其中最小一房世居西塘,歧山以“西塘兄,歧山弟”之说不合仪礼。埭头始基祖学士与西塘始祖松山详载于旧谱为一家之兄弟,自宋高宗二十一年冬在潮州中都分析,各卜所居,至今犹然。故埭头章氏自祖与西塘支分,而永世习称“西塘兄,埭头弟”。歧山章氏把台湾宗亲提供的祖传的简单记述称为“简谱”,语焉不详,更不详其所自,仅以“西塘兄,歧山弟”之言即明其所自,从历史的本源上说,“西塘支分”,就是以宗亲的身份,表明与西塘在历史渊源上的关系是以“埭头弟”身份自谦。自证其支出埭头方能持此“西塘兄,歧山弟”之说。那么,章纯儒名籍的归属,虽记在蓬洲,而其祖籍还应归属苏湾都埭头,县志则以当时户籍记载。这不是章纯儒个人的归属问题,而是章纯儒既属于蓬洲都,其根源有可能在苏湾都,这就使蓬洲都章氏与苏湾都章氏有了明确的关系。《海阳县志》所记上岱陈春英、银砂杨钟岳等统作海阳人,而实澄海苏湾人,同属这种情况。
  在歧山尚存有一处章纯儒书斋,按族谱所载“书斋内朝鎌(双节坊石刻为朝镛)公世系”之后有舜瑜其人,与县志上的纯儒在时间上没有取得吻合。据本人搜集资料表明,所谓“章舜瑜”是民间的模糊记忆,而恰好当时揭阳盐商也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同姓人名字叫“舜瑜”,在没有文字记载情况下,传闻把二人混为一谈。民间口头版本把受到旌表的辜氏、刘氏当作章舜瑜的母亲和祖母。认为是“教子有方,为朝廷培养出个好官”受到表彰,时间上又存在巨大误差,乾降中期已逝世的人怎么可能等到道光五年才为死去的母亲申请坊表呢?口碑偏离了历史,是对历史背景没有真正了解。节妇坊在澄海相当平常,“双节坊”也不例外。但其中演绎出一位不凡母姓,才是传说的价值取向。在埭头“新阳县”的章家人,也有类似的口碑传世,并且至今仍实实在在地虔敬冥冥中的“老妈”。据老人称,从前“老妈祠”出了个先生,在下畔教书。天下的祠堂都是“公”的,上面写的明明白白,“老妈祠”就是章氏“惠祖公祠”。怎么叫老妈祠呢?潮汕人习惯上管先代祖妣叫“老妈”,就是因为先代中出了个贤淑的母性,后嗣为了纪念这位值得尊奉的老祖妈,将其神主请在祠内设龛专祀,久之大家都把“惠祖公祠”称为“老妈祠”。这刚好与存活在歧山章氏口碑传说中的崇奉“老妈”切合。这位贤惠的“老妈”,应该就是新阳县令的母亲或夫人。县志称章纯儒“才不竞其用,时人惜之”,意思是慨叹贤德的没有永年,透射了当年章先生效力朝廷而死,劳瘁早殁,丢下贤妻良母,这是朝廷和地方的一大损失,更是宗族的损失。最后由朝廷或地方颁给“老妈”一个教子有方的响誉,遂有后世对老妈的珍重。多少年来,两处久不相通的地方,各自一直在供奉一位“历史母亲”,足证埭头与歧山曾经是根深蒂固的一家人。


原章府门楼“副魁”
  圣驾南巡,纯儒为扬州淮安府通判。通判是略次于州府之长官。纯儒掌执学规,考校训导,为府县试主考。而奉旨“承办鉴渡黄船并扈从官员乘坐船只”(黄船又名御用黄船,乃皇室专用的运输船),且不说攀识显贵,本身便是一次天大殊荣,天降大任于贤也,“蒙旨褒谕”,足见其非凡。地方引以为荣,按例,有司当立坊表彰;光宗耀祖,亲族乡党岂不顶礼膜拜。“新阳县”即成于斯。“蒙旨褒谕”,原来旧宅中应当还有圣旨及科名一类的东西。
  现在的新阳县大屋不是当时县衙式的建筑,属于民国初大地震之后重建,自然无法找到“蒙旨褒谕”所赐牌匾。在埭头乡与新阳县平行相距几十米有一“副魁”门第,也是章姓旧宅。“副魁”即指乡贡副榜中式。据县志载:章贞遇,苏湾人,乾隆壬子副榜(1792年)。再往北行,是陈姓的文、武魁。纯儒是经举荐的地方贤达,即县志所言之“拔贡”。拔贡,清初六年一选,至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一次,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选拔保送,经过朝考合格,授以官职,名为拔贡,拔贡在清代政治地位较高,所谓副贡,即乡试副榜,民间饰言“拔魁。”科与魁同音,科场有正科副科,凡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属仕途出身,而饰言文魁、副魁与拨魁。章纯儒即乾隆癸酉年拔贡(1753年),后官新阳县令,因此在“新阳县”大屋门前就树了旗杆、丰碑。
  今歧山有章纯儒书斋,书斋附近章姓颇多。正是无巧不成书,歧山章氏宗祠正厅两侧也挂有二方字匾,一叫“拔魁”,一叫“副魁”。其祠堂大厅两侧楹联“追祖德之全城安民则惠,宏仁恩於百里莅事惟平”竟与埭头支派南澳章氏族谱上所记录楹联一字不易。埭头“章氏宗庙”额匾背镌“绩炳琅琊”,旧谱明确宗源自“仔钧公之第十四子仁逊公后裔”。歧山章氏一份“简谱”叙写其渊源“派分唐琅琊王仔钧公也。公十五子惟第十四子仁逊公……”歧山章氏宗祠内部陈设,据说是通过老人的口碑给重新恢复的。但新修的歧山章氏族谱中,没有章纯儒的名籍,而只有同音的章舜瑜,口碑版本称其生活于道光时代,曾当过浙江东阳县令,赴任途中被毒杀于驿站,并按此大概修录于谱,后人生齿繁多。章纯儒立传于县志甚明,一代人物却于世无闻。传与不传,在于后人,所传非其人,岂无阴差阳错欤?

惠祖公祠(老妈祠)旁边的章姓雅致民居“琅琊世家”
《潮汕文物志》一书记录了歧山一处与章家有关的“旌双节”坊石刻圣旨,而村民之传说称斯坊为浙江丹阳令章舜瑜之母及祖母所建,以彰母仪示教有方。此传说不符合实际。于清一代,地方请奏、朝廷赐建的节妇坊,澄海一县为最,今存且完好的仍不少。似此一坊“双节”之旌则罕有,仍不出妇节之意。况坊表中明确道光六年为章朝镛之妻和章瑞隆之妻旌表,朝镛、瑞隆不见有功名,名也未著于地方,其妇道人家施教有方不足为据。二人在时间上相去太远,而乾隆时期的章纯儒不可能为道光时的妇女旌请表彰。今歧山宗亲根据老人口碑相传易致传讹,且在文字上存在同音异字。族谱记载朝镛为朝鎌,巡(舜)瑜列为其后裔。倘纯儒与舜瑜为族谱误记或混淆,章舜瑜浙江丹阳令与曾为新阳知县的章纯儒应该是同一人。从上相关述文字记述中,从副魁匾到副魁门第,以章贞遇为纽带,可知歧山与埭头素有关系。从拔魁匾及“章舜瑜”到“新阳县”,以章纯儒为纽带,可见二地素有关系。从两处异地祠堂相同的楹联、相同的宗源,加上彼此之间对“老妈”的尊奉,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共同因素,就可以知道,蓬洲实质上与埭头有密切关系。章姓民宅名新阳县,独一无二,为纪念新阳县令章纯儒故也。埭头乡新阳县大宅则明显为纪念新阳令章纯儒,由此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是章纯儒的祖业,其先世在埭头。
  歧山族谱记载“书斋内朝鎌(双节坊石刻为朝镛)公世系”有章舜瑜,本文所记乾隆朝章纯儒,而据《广东对平定金川叛乱的财力支持》一文介绍,“乾隆14年有揭阳埠盐商章舜俞捐银250两助朝廷平金川军费”。乾隆24年已卯年(1759)章纯儒卒。章纯儒与章舜俞同属乾隆年间,时间上似有一定关系,读音完全相同,或认为同人,说明误记也有来源。然本文章纯儒澄海人,有贤名,擅诗古文词,犹工诗,行迹遍南北,筑听雨山房于蓬洲歧山,日以读书课徒,后受聘为府尉家教授,经选拔出仕,均非盐商所能。按此歧山谱记为舜俞应正为纯儒。又有光绪朝“候补知县章纯儒,言动轻肆,嗜好尤深,著降为县丞。”一名劣吏与本文卒于乾隆己卯的章纯儒姓名虽完全一致,自有分别。
  近日又于图书馆特藏部搜索到一篇有关章纯儒资料,知纯儒有文集刊世,杭世骏为之作序,评价颇高。纯儒不但以文章见称于世,且交游广泛,足迹旷远,视界辽阔,胸怀坦荡,而屡试不第的原因,今天无从说起,好在最后有人荐于朝廷,终算天不灭其才。《听雨山房试艺序》必大有可观,却失传难觅,是留给后世最大的遗憾。

《听雨山房试艺序》

国朝翰林院编修杭世骏,仁和人
  岁癸酉,余再主粤秀书院讲席。五月中,澄海章生弼亭来谒。澄海故隶潮州,潮州在岭南东界上二千里,其地去中州绝远,疑少师友渊源。然叩生议论,本末犁然;及阅其课卷,包络经史,善往复驰聘,私心窃独喜。先是生曾以文受知于夏醴谷督学,其所以拂拭之者无不至。醴谷予年友也,深于制举业,其知生岂无所见哉?今年春,十二岁选士之典行,生名入选拔科,成均鼓箧,行有期矣。括其旧所应校试文,甲乙签目,写以视予。大约创言造意,归于典则,举时下腐烂险肤之习,一洗而空之,信乎自好之士也已!抑予又有为生告者:太史公周行天下,故其文疏荡有奇气。苏子瞻至中原见欧阳诸人,然后文章春容和雅。生行矣,由此过岭、渡浙、浮江,睹黄河之奔流,见泰山之雄峙,达于长安,与诸魁儒巨公揖让进退,挹其绪论风采,以激发其志气,所造必有十倍畴曩者而望之。
 2008年首发潮学网

【附】
  史料1、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五:礼部带领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选拔贡生引见。得旨、李炳、姚世勋、杨式慎、何大璋、王恒、章纯儒、王承爔、罗绅、杨曰试、杨东临、夏玢、贺廷楠、等十二名。以知县试用。冯世经、弁实颀、刘晓、邓在珩、孙永宁、邓家瑢、王知止、李藩、莫崇义、胡经武、黎文辉、张兆魁、阮大材、谢祖锡、李能发、黄应魁、刘良浚、许怀、霍士垲、何一鸣、唐文灼、王敬天、窦晟、蒋梦璋、杨如溥、景殿扬、徐诣坦、等二十七名。著交吏部询问。愿以佐贰等官用者、以佐贰等官用。愿以教职用者、以教职用。
  史料2、《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四十刘长佑、潘鼎新奏。查明应劾各员。开单恳请分别降革一摺。云南澂江府知府昌善。心地欠明。遇事颟顸。著降为通判。归部选用。补用知府思茅同知姚嘉骥。植品卑污。居官贪秽。建水县知县安盘金。心术不端。事多欺诈。恩安县知县刘韫良。操守不清。声名狼藉。候补同知唐济川。抽厘有弊。纵丁滋事候补知县陈绍基。操守太劣。士论哗然。均著即行革职。候补知县章纯儒。言动轻肆。嗜好尤深。著降为县丞。归部选用。以肃官方。
  章纯儒的资料,虽然载于县志,却无人挖掘,就连汕头日报的姓氏考证、《潮汕百家姓》庄.伟.忠、陈.敬.忠二位先生都没有注意到。《歧山章氏族谱》只有世系中的“章舜瑜”,根本没有章纯儒。也是在刚付刊之后,歧山的宗亲才从《潮学网》上发现并打印出来,那是有关章纯儒事迹的初稿。时间约在2008--09年。之后在QQ空间修改,2015年发新浪博客,而今潮学网已消失。近来发现网络上有关章纯儒的新文章,似曾相识。据作者称其资料来源,“章潜才《广东章氏渊源考略》、岐山东楼章氏提供的《章氏史源》。”实则,《歧山章氏族谱》(编修章惠德)、章潜才《广东章氏渊源考略》都根本没有提及章纯儒。《章氏史源》、《广东章氏渊源考略》称广东章氏由由闽入粤的章姓世系第26世始祖五斋公肇启一段文字,是最大的错误。五斋是生于元末死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九月十八,后裔今居梅县石等。而西塘松山系与埭头学士是兄弟,已有近千年历史。学山是无中生有,为了适应学士、学长才把西塘始迁祖松山公强作学山。关于这些问是已在内部澄清,而此文一出,通过官网、章氏文化网的公开,又将以讹传讹。我勤于搜集,艰于考证,目的在于阐发章姓历史人文。这篇拙文,没有什么主题,而重在资料,让人对章纯儒有一番真正的认识。

 2018年11月12日补记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