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阳大岙底村章氏探源

浙江省嘉兴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显公83世 及公37世 章寿发


  章氏自得姓至今,已经历了2670年。历史造就了章氏,章氏也为整个中华民族增添了无数光彩。然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我们祖先创立的宝贵遗产之同时,也无情地带走了我们聊以牵挂的血脉眷连。漫长的历史变迁、动乱的朝代交替、凄惨的战火弥漫都造成了大量谱牒的散失,血脉被残酷地切断。而今,有多多少少章氏后裔,正在为血脉的疏通而耗尽心血,寻根溯源、百支归流已成为他们食不甘、寝不安的头等大事。
  疏理源流、联谊宗亲、挖掘章氏文化、保护先祖遗迹是我们章氏文化研究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正在为此努力。月初,平阳大岙底村宗亲赠送一册《章氏宗谱》于研究会副会长章显广,以期翘首岙底衍支归流。

(一)初识岙底谱

  观谱,为民国三十八年已丑初夏月重修,即1949年5月重修谱。
  该谱开始部分载录有1577年的《章氏旧谱序》、1872年的《增修章氏谱序》、1904年的《重修宗谱序》、1928年的《重修章氏宗谱序》和1949年的《新修谱序》共七篇各时期的谱序;《墓志序》一篇;《重建宗祠记》一篇;《凡例》、《祖训》各一篇;人物传记一篇,接着便是行谱。
  行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一世祖章及,至仔钧公十五子止,记录六代。唯仔钧公第十子仁肇公延记至其子,但该谱记录的仁肇公之子与其他各地宗谱记载迥然不同。各谱记载仁肇公生一子,名仲彝,徙居浙江桐庐,为桐庐始祖。仁肇公前五代单传。唐代江南才子、连白居易也为之倾倒的章八元就是仁肇公的曾孙,据《杭州志·人物篇》八元之子孝标亦为才子。而该谱却明显误记仁肇公生五子:孝德,迁居平阳章奥后移瑞安西岘;孝标,迁居瑞安高楼;孝临,迁居瑞安圆屿;孝谦,徙居平阳平浦;孝友,移居平阳前庄。
  第二层。一世祖章朝德,元至正(1341~1367)年间,朝德公自福建霞浦赤岸迁居浙江平阳淮浦,为淮浦始祖,宗谱记录十三代。自南唐仔钧公十五子至元至正朝德公迁平阳,其间相距近400年。在一、二层之间,少则11代,多则16代的断代无从查考。
  第三层。一世祖章维元,清顺治戊戌年(1658年)因避乱而逃至岙底,为岙底始祖,宗谱记录九代。在第二层中,朝德公一~六世备有生、卒、娶、葬记载,生年记载最晚的六世章叔卿,生于明成化丙申年(1476年),以此为据推算下七代,按平均每代20~25岁的估算,在二、三层之间估计断代一~三代。
  另外,还有坑口派,与湖州荻港相似。一世祖名讳、生、卒、娶、葬俱失;二、三世祖生、卒俱失;四世祖生清雍正辛亥年(1731年),可见当在第三层之内,虽无断代,却无从挂线。

(二)神佑大岙底

  朝德公原居福建霞浦赤岸,元顺帝至正年间,仕官温州通判,卸任后定居温州城内,后移居平阳淮浦。数传至维元公,因避乱而迁居平阳八都岙底,即今浙江平阳敖江镇务洋乡大岙底村,维元公为开村鼻祖。
  大岙底村的开村,颇具神话色彩:
  清初顺治年间,明朝刚刚灭亡。时,民居稀少,时局不稳,有一名叫发的伯叔子侄在山林称盗,于山间小道劫路打财。顺治戊戌年的一天,维元公在山道遇到这伙盗寇,躲闪不及,被割去左耳,因惊吓倒地而昏死过去。
  昏睡中,见天神三官大帝降临,对其说贼兵已退,并指引其逃离方向。维元公醒来,不见大帝,于是按大帝指引方向逃至岙底岩下。当时,钱物已被劫尽,腹中饥饿难挨,却又无处觅食。正在绝望之际,忽见观音菩萨现身化作村婆,送来德禽一个作食充饥。这才幸免遇难,获保无恙。
  于是,维元公就在这获救之地 —— 岙底岩下结庐为居,兴家创业。后将其父镇阳公遗骸以瓶装之,移葬于附近大岗山之原以营寿藏此。并建祠庙供奉观音佛像、三官大帝,凡中元令节,俱用素供祭祖,永传不变。

(三)《谱序》探真情

  神乎,实乎,终因断代而给岙底章氏后裔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岙底宗亲之所以赠送此谱,其意可明矣,真乃寻祖情真,归流心切焉!
  “寻祖归流”在岙底并非是当代后裔才萌生的意念,早在数百年前,岙底的先辈就苦苦地探索,细细地考证,一代又一代的都在为此努力。这些努力,在《谱序》中均字字昭然,历历在目:“先君已归道山,追忆趋庭,殊深陨涕……”
  清同治壬申年(1872年)的《增修章氏谱序》:“……继而阅先世旧谱,朽蠹残缺,支派莫考,脉络不明。然则,如何而可也?惟仿史阙,疑征信之理,再三考订细意。参稽以元至正间,由闽赤岸仕温,居温城之朝德公传世十三,列为外纪之图。自维元公以下传九世,备纪生、娶、卒、葬,列为内纪之图。不敢含混牵连,上欺先世,下误后人。章氏子若孙,苟准此而递修之,可百世无弊也。”此次续谱,可能是岙底的首次修谱,距平阳淮浦谱已间隔295年,因年久失修,原谱朽蠹残缺,不堪辨认。虽经松生府君焕文公多方细考,终因考无实据。故将世系列为三层,可保此后血脉连绵,同时也留下了“寻祖归流”的课题,待后人查补。足见修谱者态度之严谨。
  继而查明万历丁丑年(1577年)的《章氏旧谱序》:“始祖朝德公,闽之赤岸人也,自至元朝从仕于温之通判,休任就居城内,后转移平阳淮浦。今绵绵未艾者,去宗绪盖二十八世也。”朝德公于元至正年间移居平阳,元至正共二十六年。假设朝德公于至正中间即1354年移居,则此次修谱是在朝德公移居平阳200年后。《谱序》撰写者为朝德公十三世贵孝公,《谱序》中“去宗绪盖二十八世也”当指贵孝公为及公二十八世,故可断定朝德公乃及公十六世。
  笔者又反复地查阅各时期的《谱序》,想从中找出有些有用的线索。但除了能断定朝德公的世代外,其他一无所获。1904年的光绪癸卯《重修宗谱序》、1928年的《重修章氏宗谱序》和1949年的《新修谱序》均遵循清同治《增修章氏谱序》中所规定,以确保后裔连绵。文中随处看见“不惮跋涉之勤”、“努力稽查”等词语,足以证明岙底“寻祖归流”从未停止。

(四)支系之推测

  岙底章氏从淮浦分出,淮浦章氏自福建霞浦赤岸迁入。若能找到赤岸谱,由赤岸谱着手,方能明了岙底章氏所属支派。遗憾的是笔者所获资料甚少,不足于定论。经查阅手头仅有的一些各地宗谱,姑且妄加推测,以供岙底宗亲参考。
  太傅公生十五子,岙底章氏极有可能是太傅公长子仁坦公的后裔。兰溪《渡渎章氏宗谱》:“仁坦,太傅长子生十二子,第二子文质四代孙讳桌迁居苏州。”仁坦公次子章文质,文质公五世即四代孙章桌,由福建浦城迁苏州。同样的记载在温州《苍南章氏史志》中也有记录:“桌,字潜道,迁居苏州。”
  又,在《苍南章氏史志》中找到章桌有二子章坚、章闳,兄弟二人迁居福建霞浦赤岸,这是笔者手头惟一的“霞浦赤岸”资料。此时刚刚进入北宋,距太傅公去世仅百年上下,我章氏由发祥地浦城的播迁也只是刚刚开始。从当时的地理、交通、人口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可以肯定赤岸在章坚、章闳兄弟两以前无章姓,章坚、章闳两兄弟当为赤岸鼻祖。
  《苍南章氏史志》:“闳,字肇远,官阖门舍人,因避乱徙居乐清。”章闳从苏州迁赤岸后,即刻又从赤岸迁浙江乐清。为何迁徙如此频繁,因资料奇缺,无从得知。但有一个因素可以考虑,即朝代交替的战乱。唐朝与北宋之间很长一段时期处在五代十国的交替之中,南唐的结束是在北宋开国的十六年,五代十国的结束已经是北宋开国二十年了,连年纷战是造成频繁迁徙的一个主要原因吧。所以,我们能够在许多谱中见到“因避乱而徙居”的词语。
  章闳迁出,章坚则留居赤岸,生息繁衍,以后从赤岸分迁出去的应均为其后裔。故,笔者妄断:岙底章氏乃章坚后裔,属仁坦公支系。
  其播迁路径为:福建浦城—→江苏苏州—→福建霞浦赤岸—→浙江平阳淮浦—→平阳岙底。
  世系为:及——修——仔钧——仁坦——文质——义——诰——用晦——桌——坚——(缺十一~十五世)——朝德——……——镇阳——维元。

                           写成于2005年9月21日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