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坂山村章氏世系源流考证

仁郁公裔孙坂山兴公十九世 浦城及公三十四世
章大武


  南平市延平区西芹镇位于福建北部,西邻江西,北邻浙江,自古贾儒云集、商贸繁荣,为闽江上游主要商埠和重镇,自唐五代建镇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坂山村隶属西芹镇,与三明沙县朱源村、西洋村相邻,距集镇10公里,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是天然氧吧。村民主要经济以农耕林产为主,主产毛竹和杉松木材。现在村口还保留着一株400多年的柳杉和多株南方红豆杉、香樟和楠木等珍贵的名木古树。

坂山概况

  坂山村清代名剑津大外里一图九甲坂山,古称大外里宝山丕,开村前原住民为谢姓,后迁徒他处。现全村均为章姓,百户人家约400多人口。自明永乐年间坂山开山祖兴公(坂山章氏一世祖,墓葬于坂山留蒲窠上坟左边,因墓碑失考,生卒年和准确迁徒年缺),史料记载:“因祖辈为事被害逃难偶遇堪興(风水先生)迁居于此,肇开坂山基业”,至今已有500多年。
  蒙先祖唐太傅仔钧公(868~940)德配妈练夫人(872~952)德厚恩泽,支派绵长,繁衍了23代至“明”字辈。由于坂山地处高山,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半原始耕种状态。1949年前,仅有清中后期的土库房福衍公(兴公十二世孙)和下栋房扬镐公(兴公十三世孙)获“正八品盛戴”捐官。解放初期,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一部分有文化的同志走出村庄积极支援国家建设,如十八世孙廷灿、廷棋、廷礼,十九世孙大兴和二十世孙立积等先后参加革命工作,成为公务员或人民教师,十八世孙廷久、廷富,十九世孙大征、大宋等多人入职后又复归务农。改革开放后,恢复高招制度村中人才辈出,有10多人考上大中专,成为公职人员,有的已成为县处级领导干部。现村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各地经商或工作。
  坂山章氏为全城衍脉,章氏大堂(宗祠)的堂联为“一十五子簪缨接踵,六十八孙袍笏蝉联”,供奉“珍武、华光元帅”。据传大堂祖香炉为锡制祖传,是朝半公的南京祖传接来(遗憾已于“文革”焚毁)。村土主庙匾额“保我黎民”(章汉题封),供奉着“华光元帅、郎君小姐”,而“珍武、华光元帅、郎君小姐”为何神、起源何处已失考,但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择良辰游请到祖大堂,并设道场供全村子孙祭拜、祈福。坂山农用箩筐题款“全城”,男娶女嫁礼帖也落“全城”;殡葬制度改革前,村俗葬为集合葬,即成年人死后棺木集中统一放置于“无士岩”(地名),待几年后再择时入土安葬;扫墓时节为春秋两季的清明和白露,以白露为主的传统习俗。现居章氏均为兴公四世孙成富公裔孙。宗祠楹联为“河间衍派家声远,全城流芳世泽长”。

文化传承

  坂山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厚实,传承祖宗“耕读”家训,深受邻近村民的敬重。村中有布满各种精美雕花的坑尾、土库、下栋房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章氏子孙居住传承了数十代,可惜被近几年重建拆毁;有悬挂于各房主堂的由浦城族亲贡生小京官章汉于乾隆年间题封的“贡元”牌匾和“忠孝詩丁科,全城落恩情”题联,有章汉叔(全修)封“经魁”匾额;有乾隆元年丙辰年(1736年)土库房福衍公从南京带回赐封的“荣膺(皇恩)锡杖”金字题匾和“修其孝悌忠信,以为黼黻文章”竹制题联(由谁所封失考);有挂于铁子房厅的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延平府商会会长章友忠封“科举正案”匾额;“一十五子簪缨接踵,六十八孙袍笏蝉联”大堂堂联,以及挂于各房堂中的宋、明时期仔钧公、练夫人及一十五子画像均在“文革”中毁之一炬。这是我章氏后人的刻骨之痛和永远的遗憾,好在现世的人们和长辈还记忆犹新,犹如昨天又仿佛远久,挥之不去。现存的章真帝清乾隆年(兴公十四世孙)的抄本《百决全图》和清同治年章荣涵(坂山十六世孙)的抄行真本《中医宝库》,几经周折现珍藏于大顺(坂山十九世孙)处。由禄三公(坂山三世)首创的《金线傀儡木偶戏》在坂山传承几代至章荣景后失传,现被外乡外姓族人在土堡镇区域接传。值得欣慰的是,在裔孙廷佳、大兴、大顺、盛德等精心呵护和热心宣扬下,我坂山章氏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保存完整二十一出剧目、曲谱、唱法、配乐的坂山曲艺《大唱腔》得以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坂山曲艺《大唱腔》深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各乡村百姓的欢迎,2012年被列入福建省南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请省级非遗评定。这是坂山之幸,章氏子孙之幸,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瑰宝。

世系衍脉

  自古有云“五代不修谱为不孝”。坂山裔孙因长期受世系衍脉不详的困扰,几代人虽不懈努力,而续谱一直无法展开。直到2005年春得知先祖就在本省浦城县“天下无二章,发祥在浦城”的讯息,族亲真是欣喜若狂。2009年坂山章氏首次派代表参加浦城章氏族亲联谊大会,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而无法达成的夙愿——认祖归宗。同时也鞭策和鼓励族人努力寻找、探究坂山世系衍脉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探寻、多方联系,查阅章氏会谱和各地宗谱、家乘,翻阅大量地方志等史料,在浦城章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章琏宗亲、副会长浙江章寿发宗亲、秘书长余元奎以及坂山族亲长辈和族兄大顺等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下,才得以搜集到第一手珍贵信息资料,理清思路,弄清源流。
  据族亲代代口传的三个版本故事:一是原先祖仔钧公、始祖溢龙、溢虎兄弟为事被害,兄挑祖先牌位和香炉,弟背族谱逃难失散,兄避于坂山而开基立堂,弟不知去向;二是坂山祖兴公有留存活字印刷谱册,后因房屋火患烧毁;三是历史上改朝换代、战乱不断,溢龙、溢虎兄弟在避难过程中将谱牒遗失。以上传说给出的信息是先祖为仔钧公、祖溢龙公、坂山祖兴公三代的大致脉络。
  据坂山兴公十三世孙扬蔚(字孔懋1764~?)编的家谱序“我家世系考至原祖名朝半公、溢龙公,世居南京应天府官至佐命勋臣,迁建宁府全城街又迁延平府南平县梅东茶坪寓居芹山后坑乡,祖讳龙、虎为事被害避难迁剑津大外坂山,祖名子兴”。序文给出的明确信息是朝半公—溢龙(龙)公—兴(子兴)公,迁徙路径为朝半公从南京应天府迁建宁府全城街(今建瓯市)再迁延平梅东茶坪(今延平区梅山坡),溢龙公从梅东茶坪迁芹山后坑(今西芹镇后坑乡),后由兴公迁坂山。
  又据坂山兴公十五世孙惠眉(字承寿扬蔚公孙)于清宣统元年(1909)抄谱,该谱是坂山现仅存的较完整家谱,共收录了坂山十七代裔孙房系。谱序“吾家原祖溯自仔钧公徳配妈练夫人,仁仲公(应为仁嵩公,方言笔误)、仁郁公倶为唐相,朝半公溢龙公亦佐命勋臣世居南京应天府,迁建郡全城街。迄自明代永俭公厚公原居建郡,坂山一世祖名子兴幸有兄弟三人,长子升公迁于江西,子计有五有在江西、有迁浙江有居建宁,而浙江子孙大盛称为旺族,章鋆(筠笔误)状元及第,官至福建学政;次子清公出嗣厚公原居建郡,而三子讳子兴公即吾始祖也,寓居梅东茶坪西芹后坑有年矣,因事被累偶遇堪舆阅至剑津大外里一图九甲肇开宝山丕……”,谱序给出的明确信息挂线是仔钧公—仁郁公—朝半公—溢龙公(明代前)—永俭公、厚公(明代)—升、清、兴公—坂山。迁徙路线为南京应天府迁建郡全城街(今建瓯市)再迁延平梅东茶坪(今延平区梅山坡)再迁西芹后坑(今西芹镇后坑乡)后由兴公迁九甲(今上马石)再迁宝山丕(今坂山村)
  再据坂山十九世孙大顺珍藏《中医宝库》(清同治年间十六世孙荣涵抄行真本)传承记录:“祖传师章富公传教金宗公传教汉川公,传扬檍公传教学烳公传在荣榛叔,传手汝为兄传教汝琳手,传手遵本应,抄笔,叔荣涵抄行真书壹本晋存,后裔子孙此书谨慎不可外人抄行用”的载文和该书装页订线中发现的条记:“祖师仁郁传文琮三子字章富、临贵传金宗、汉川、朝半公子孙带坂山子孙,此书谨慎勿传外人”。分析该记录可得基本挂线信息为:仁郁公—文琮公—章富公—临贵公—金宗公—汉川公—朝半公——坂山。
  浦城临江贡生京官章汉(及公三十六世孙),曾于乾隆年间随叔父全修到坂山探望族亲,为坂山封匾题联,留下墨宝遗迹,以彰显我章氏荣耀,光耀门眉。最近坂山十九世孙大顺从珍藏的抄录真本《百诀全图》中,发现了一张坂山裔孙名道士章真帝于清道光三十年、咸丰元年(1851)手书遗迹——“章汉说记”。说记明载:“我祖六子仁郁公三子储字富公二子字格公三子金宗公汉川公生有二子朝半公、朝皇公去西玉(笔误应为域),朝半公生有二子溢龙公溢虎公,溢龙公生一世章公生三子长二世章公、二子二德章公去江西、三子二旺章公去浙江,二世章公生二子,长永俭公生有子升子孙(应为清笔误)子兴,朝半公南京迁建宁迁建(笔误应为剑)津梅东茶坪迁西芹后坑迁九甲迁宝山,朝半公祖重(笔误应为宗)南京迁宝山大堂祖堂兴旺人丁。朝半公安葬建州皇儿(山)牛型,龙公安葬建(剑)津双玉山面西芹,一世章公、二世章公安葬延平马站(笔误战)金鸡山面向西芹溪。我真帝听我族(笔误祖)人于章汉说记。我本人身上重病,体力全无,有心无力不能修谱,日后子孙可据此修谱。我是日落西山大限,不意我原命生甲辰年九月初八日午时,本人68岁笔”。以上“章汉说记”给出了六方面明确的重要信息:(1)坂山章氏确认为仔钧公六子仁郁公之裔孙;(2)清晰接续朝半公迁建郡以上世代;(3)弥补了朝半公至永俭公世代的缺漏空白;(4)理清并补充了坂山兴公以上几代先祖的墓茔位置;(5)佐证了朝半公、永俭公、兴公的迁徙过程;(6)佐证了昌化谱载述文琮公有三子储并补正了文琮公三子储公的字号缺和储公子峻公字号。
  德庆会谱初编卷七昌化谱有载:“仁郁公三子文琮公三子名储字配缺,子一峻子柯二子缄、琨”与章真帝的“章汉说记”文叙“储,字富公,二子字格”比对,笔者认为当中漏了一代峻(字临贵),因是“说记”,所以漏记或名、字混记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可以确定格为名,是峻公之二子。从会谱文琮公后嗣名字分派取字和读音中可发现取名规律。如文琮公子储子名为“人字旁”,孙名为“山字旁”,曾孙名为“木字旁”玄孙名为“丝旁”等等,可以验证。
  通过以上信息探讨、分析可以确认,坂山章氏为仁郁公三子文琮公三子储公之后无疑。世系应为:仁郁—文琮—儲(字富)—峻(字临川)—柯(长)、格(次子)—金宗—汉川—朝半—溢龙—一世章—二世章—永俭—兴公(坂山一世)。同时关于朝半、朝皇公,溢龙、溢虎公,一世章公,二世章、二德章、二旺章公这四代传承和迁徙传说也可得到验证和确认。这其间正是处在宋王朝南迁,元灭北宋的战乱更替时期,朝半朝皇公、溢龙溢虎公因名讳太大被朝臣参而被害逃遁。朝皇、溢虎公不知居向(待考),而我祖亦隐姓埋名才传至永俭公。在古代历史中,类似情况多有出现。因而代代传说故事的可靠性、真实性在此可以得到明确的佐证和认定。

世系挂线与迁徙路径

  综合以上史料信息分析,通过朝代更替情况比对、迁徙过程缘由探讨以及繁衍代数年龄计算,坂山章氏世系衍脉、迁徙路径可考证确认如下。
  世系挂线:及—修—仔钧—仁郁—文琮—儲(字富)—峻(临川)—格(次子)—金宗(三子)—汉川—朝半(长)、朝皇(次)—溢龙(长)、溢虎(次)—一世章—二世章(长)、二德章(次)、二旺章(三)—永俭(长)、厚(次)—升(长)、清(次)、兴(三)—水溢—禄三—成啟(长)、成富(次)、成财(三)—德林(长)、德星(次)、德江(三)—仙鸟—福转—金龙(长,字凤轩)、赐保(次,字祐轩)—土孙(长,字厚宇)、土地(次,字耀廷)、天弟(三)、尾弟(四)、尾发(幼)—成字辈—长字辈—福字辈—扬字辈—学字辈—惠字辈—荣字辈—汝字辈—廷字辈—大字辈—立字辈—光(盛)字辈—耀字辈—明字辈--。坂山兴公传至明字辈共二十三世,为及公三十七世,繁衍隔代年龄平均为33岁。坂山字辈在元、明时较混乱,自清初起才开始重视规范起派。从“学”字起派,名序为:“学惠荣汝廷大立(振)”,字序为:“奇承开济献广家”据传该派序是南平开平寺方仗所题;从“光”字新起派,名序为:“光耀明达斯乎加”,字序为:“瑞春思雨时尔康”该派序为福建师范大学附中李元松校长题。
  迁徙路径:朝半公、朝皇公于南宋至元初时从南京应天府迁居建郡全城街(今建瓯市)——溢龙公、溢虎公于元代从建郡迁居剑津延平府梅东茶坪(今延平区梅山坡)——永俭公和升公、清公、兴公父子于明初从梅山坡迁居西芹后坑——兴公于明朝中叶迁居九甲(今上马石)——后于明永乐年间再迁居宝山丕(今坂山村)
  朝皇公迁西域;溢虎公迁徙失考;二徳章迁江西,二旺章迁浙江;清公为厚公嗣子居建郡。升公迁江西,五子有居江西有迁建宁(今建瓯)有迁浙江,浙江裔孙章鋆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及第。
  坂山裔孙外迁有:坂山七世孙成啟公曾孙全德(字桂富)迁南平漳湖谷坪;十六世孙荣瑲迁居沙县郑湖吳当村;十七世孙汝康迁沙县镇头,汝混迁沙县庆祥村,汝祥子廷根、廷源迁沙县吳当村;十八世孙廷棋迁延平城区,廷伟迁延平王台镇。
  世系源流和迁徙路线历来是修谱的一道“坎”,长期困扰着坂山裔孙。今天得以顺利理清脉络是先人的庇佑、祖上之厚泽。在我孜孜以求而一筹莫展之时,族兄大顺从其珍藏的古书抄本中发现并寄来先人手迹和散页资料,真是柳暗花明,珍贵资料提供了有力佐证。当完成本文收笔时,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和“欣慰”掠过心头,因为几代人苦苦探寻的世系衍脉总算有了答案,可以暂时划上一个句号。抛砖引玉,希望本文信息能给予后世子孙和外迁族裔以资鉴。
写于2013年10月28日仲秋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