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阜林、宁德霍童世源探析

浙江省嘉兴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及公37世 章寿发


  福安阜林、宁德霍童章氏,同出一脉。
  履端公之子大公,生二子,长朝爵,次朝荣。
  朝爵公四子:红、同、基、棋,其中基公和棋公隐居福安龟龄。基公后裔移居福安阜林;棋公后裔移居宁德下塘。
  朝荣公迁居宁德霍童。
  履端公弟兄五人:履褚、履襟、履裾、履祥、履端,其父为居仁公,居仁公之父为祝公,两地各谱均记录祝公为迁浦城始祖。而林柄谱,去掉了“祝公—居仁”中间的连线,记居仁公为浦城支派的开始,其含义可能是认为这二代之间有断代。
  这与《章氏会谱·德庆编》及全国各地宗谱截然不同。再观两地各谱,虽从炎帝起历代连线清楚,但同样与各地大相径庭,且年代不符,前后颠倒,列祖名讳,几成无稽。
  千百年来,由于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政局多变,因兵荒战乱而造成谱碟散失。另一方面,古时视家谱为神圣之物,不可轻易显人耳目,家族演变只得靠口口相传,这样,以错传错,一错再错,也就难免。
  及公自南安迁居浦城,是为浦城初祖。这已是当今天下章氏所达成的共识,自然,由浦城迁徙的章氏,均为及公之后,而非祝公。笔者认为:福安、宁德两地的谱系,由于居仁公以前实属荒诞,不可为据,故可以丢弃。应立足于居仁公,探求连接及公以后的相应位置,实现正本归流的心愿。

(一)世系探源

  经数百年生息蕃衍,两地履端公后裔的总人口不下万人。然而,困扰两地宗亲的最大心结却是世源不明。多年来,福安、宁德两地宗亲历经艰辛,试图理清世系衍脉。
  当地有一种说法,两地章氏出自太傅仔钧公九子仁鉴公之后。然,笔者查遍了阜林、林柄、霍童、下塘等多部谱系,均未发现仁鉴公衍传之轨迹。在居仁公以前,这些谱几乎都给出了同一个挂线:
  寂勤—偁—淮—标(承五)—于廿九—祝(定六)—居仁
  惟独霍童棋山谱在“寂勤—偁公”的中间插入了整整十五代,这也是棋山谱不同于其他各谱的唯一之处,按谱,其挂线为:
  寂勤—松樵—岩—道盖—德尚—昭达—乔—亮功—焯—忠彦—季裴—端蒙—及—修—仔钧—仁鉴—仲侢—标—于廿九—定六—祝—居仁
  十五代是个漫长的过程,按每代平均年龄20岁计算,至少经历300年以上,这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谱中竟相差300多岁。
  仁鉴公生七子:仲甫、仲仁、仲通、仲谋、仲和、仲珃、仲献,第六子仲珃,棋山谱记为仲侢,其余六子及行序则与《章氏会谱》完全相同。
  偁(cheng 一声)、侢(dai 四声)、珃(ran 三声)三字外形相似,棋山谱可能将偁误读为侢,并且以为偁(侢)就是仁鉴公六子仲珃。显然,无法证实旧谱的偁是否与仲珃同一个人。对这样的嫁接,两地宗亲同样心有存疑。但这也说明了两地宗亲正本清源,寻祖归流的迫切心情。
  综观林柄、阜林、霍童、下塘各谱,均记录居仁公生五子,第四子履祥,其子为北宋嘉祐状元章衡,且生平记载也与《宋史》基本相符。据此推测两地世源可能为太傅公四子仁嵩公之后,其主要依据有:
  1、衡公于《宋史》有传,其谱名为真实名讳。经全国各地谱载及《章氏会谱》记录,均为仁嵩公派系;
  2、全国各地谱载衡公之父訢公,兄弟五人,而福安、宁德两地谱中的衡公之父履祥公,亦为兄弟五人。只不过訢公为兄弟五人中的幼子,而履祥公为兄弟五人中的四子,但这不影响对论据的推测,可能是数百年来以口相传所导致的;
  3、克忠公生五子:调、詠、讯、谨、訢。《章氏会谱·德庆初编卷六》记录:“詠,克忠公次子,配周氏,继吴氏,子一宽。宽,詠公之子,配李氏,子一惠睿。”林柄、阜林、霍童、下塘各谱记载:“履端,妣吴氏庄氏,子一大。大公妣李氏郑氏,子二朝爵、朝荣。”两两比对,詠公配周氏吴氏,履端公配吴氏庄氏,周、庄在方言中很容易混淆;宽公配李氏,子一,大公配李氏郑氏,子二。一百多年前,由于交通、通信不便,汇集会谱中难免有遗漏。而这里连续二代祖妣姓氏如此相合,故极有可能履端公即詠公,大公即宽公。
  据上,两地世源可能出自仁嵩公派系,尽管论据力度很弱。
  笔者起先也觉得如此推测,似乎有理。遂细查林柄、阜林、霍童、下塘等各谱,希望从中再发现一些信息,以更有力地佐证仁嵩公派系之说。然而越读,对仁嵩公派系之说的怀疑就越深。
  居仁公生五子:履褚、履襟、履裾、履祥、履端,第三子履裾。阜林、霍童、林柄等谱中有这样的连线:履裾—奥—兴—景湖。在阜林谱、下塘谱的谱首部分有履端公和景湖公撰写的谱序。
  古时,一个人的称谓,通常有三个,即名、字、行。对某人的称呼非常讲究,绝对不可乱呼。名,是被父母、长辈、官场中上司叫的;字,是同辈、朋友之间呼的;而晚辈绝对不允许直呼长辈的名或字,只能以行尊称。在文字应用上,名、字、行均可作为谱名入谱,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谱中所显现的不同谱名;对创作诗歌、杂文的署名,大多使用字或字号,也有使用名,但不会使用行;而在一些庄重、神圣的撰文中,其署名必须使用名,如奏折、家谱中的谱序等等。
  由于有履端公和景湖公撰写的谱序,证实履端公五兄弟是以真实的名讳入谱,肯定非仁嵩公派系的訢公五兄弟。这样,仁嵩公派系之说也即否定。
  又经反复查阅,在两地各谱中,有一个细节可引起注意,即多次提到的“状元”。除衡公外,还有:
  霍童棋山谱:“祝公,状元及第;景湖,宋真宗甲午科状元”;
  霍童义房谱:“祝公,状元及第;履裾,四世孙景湖,宋大观甲午状元”;
  阜林谱:“景湖,真宗四年状元”;
  林柄谱:“景湖,宋大观甲午科状元”;
  下塘谱:“兴,唐贞观甲午状元”。
  根据这些状元,可整理出二个支线轨迹:
  祝—居仁—履裾—奥—兴—景湖
  祝—居仁—履祥—衡
  在这六代人中,竟有四位状元。显然,除衡公外,其余三位状元肯定是子虚乌有:
  祝公。只有“状元及第”,没有登第年代。
  景湖公。有三个年代,分别是宋真宗甲午、宋大观甲午、真宗四年。历史上宋真宗执政二十五年,期间没有甲午年。宋徽宗也执政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中六改年号,其中有大观年号,但大观共四年,同样没有甲午年。所以真宗甲午、大观甲午是不存在的。而真宗四年是个不确定的值,真宗曾五改年号,除年号乾兴只有一年外,其余四个年号都在四年以上。真宗四年是指真宗咸平四年(1001)呢?还是真宗景德四年(1007)?还有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天禧四年(1020)
  兴公。唐贞观甲午状元,贞观甲午年即公元634年。这里更为荒谬,景湖公是公元1000年前后的北宋人,而其父兴公,竟然是四百多年前的唐朝状元!
  既然这些状元肯定都不存在,那为何各谱均不加考证,相继载录呢?笔者分析:大凡一个家族中曾出过名人或伟人,则是一个家族的骄傲,就会被代代相传。而经千百年的非文字流传,势必会越传越神,越传越奇,原来的真实被逐渐掩盖。所以在后来的修谱中,除了“状元”这个核心没变,其他诸如名讳、年代等都可能被张冠李戴,这些,我们在读谱时都可以理解。
  紧扣“状元”这个核心,可以断定在福安、宁德两地宗脉中曾经出过一位状元,年代应该是在唐末至北宋初之间。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第一名的称谓,从隋朝首创,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我国共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据统计,历代科举考试共产生了886名状元。其中属于我们章家的状元有5名,他们是:仁坦公支系南宋章梦飞;仁嵩公支系北宋章衡、明章黼;仁徹公支系南唐章文谷和仁郁公支系清朝章鋆。这5名章姓状元中,章衡《宋史》有传;章鋆《清史稿》有传;武状元章梦飞《平阳县志》有载;武状元章黼《三门县志》有载,唯章文谷不见任何史籍和地方志。2004年,经状元文化专家、文学硕士周腊生教授考证确认,并给出评语:章文谷“夺魁仅5年南唐就灭亡了,即使朝中有人,他也不可能马上升至高位;入宋之后仅授邢州录事参军,可见一点也不被重用,大概他也没有其它特别的表现,所以影响很小,以至通行史籍均未记载其事迹。”
  继而查章文谷世系,文谷公生三子:频、頔、颐,长子频公,后裔分布浙江绍兴、衢州、江西南昌、抚州、天津、贵州等地。次子頔公,后裔分布安徽当涂、宣城、江苏镇江等地。唯有幼子颐公,至今尚未发现其后裔的分衍信息,由此猜测,居仁公可能就是颐公之后,属仁徹公派系。
  又,于阜林谱中发现一支连线:祝—居仁—履祥—衡—若品—誉—修仁—佳六—佃二—戈。戈公旁标有文字说明:“孙章淳,宋代宰相十八年”,这里,“淳”可能是“惇”的误笔,应为章惇。
  谱中将章惇挂在章衡之后,且相隔九代,是明显的错误。年龄,章衡大十岁。辈分,章惇长一辈,章惇是章衡的叔叔。派系,章惇为仁徹公派系,章衡为仁嵩公派系。叔侄二人同为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章衡为第一名状元。
  章惇与苏东坡原为好友,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而与苏东坡结仇。1068年宋神宗熙宁初年开始拜相,积极推进王安石变法。因受宣仁皇后反对,变法受挫,章惇被贬为汝洲(今河南临汝)知州。1085年,宋哲宗继位,章惇重新任命为相。时,宋哲宗年仅十岁,宣仁太后垂帘听政,章惇因坚持变法而再遭罢免。直至宣仁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并立志于改革,恢复了章惇的宰相职务,章惇才大刀阔斧进行变法,并将反对派苏东坡发配海南。宋哲宗去世后,宋徽宗即位,苏东坡得到重任,章惇再次遭贬,被发配到雷州(今广东海康),1105年病死睦州(今浙江建德)
  章惇三起三落,累积拜相十八年。阜林谱“宋代宰相十八年”与章惇基本相符,由于章惇属仁徹公派系已被明确认定,今在阜林谱中发现章惇,似乎是在暗示着福安、宁德两地章氏,当归属仁徹公派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大量的谱碟散失,且又找不到可靠依据的史籍资料,所以,要想获得明确的世源,实属困难。然,笔者依据以上推测,给出福安、宁德两地世系,实乃一己之见,仅供两地宗亲商榷参考。所给的世系为:
  及—修—仔钧—仁徹—文谷—颐—居仁—履端—大—朝爵、朝荣

(二)福安衍支

  最早迁徙至福安的章氏,是朝爵公的两个儿子:基公和棋公。据阜林谱记载:基公“于后唐长兴四年由浦城徙居灿阳即龟龄”。谱首部分,有景湖公撰写的谱序:基公“因五代之乱,效两疏之风,与弟共谋,迁徙至韩阳龟龄,见其山川灵秀,地势宽閒,遂开基而拓土焉。”
  后唐长兴四年,即公元933年。这里的年代肯定有误,由浦城迁徙的章氏,基本都是及公之后,今天下章氏绝大部分均由太傅仔钧公之十五子派衍,太傅公生活年代为:公元868~941年。公元933年,太傅公年65岁,即便是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也绝对不可能见到九世孙的迁徙。
  在福安、宁德两地的谱中,年代混乱比较多见,有些甚至不可理解。如,前面提到在阜林谱、下塘谱中留有履端公和景湖公撰写的谱序。两谱署名和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年代不可思义:
  景湖公谱序。阜林谱:“大宋景德二年夏月”;下塘谱:“宋嘉泰二年夏月”。北宋景德二年为公元1005年,南宋嘉泰二年为公元1202年,同一个人写的谱序,二者竟相差近二百年。
  履端公谱序。阜林谱:“唐大中二年仲夏之月”;下塘谱:“唐太极壬子年仲夏之月”。唐大中二年为公元860年,唐太极壬子年为公元712年,二者相差近一百五十年。
  基于以上年代混乱现象,笔者认为,谱中初迁福安龟龄的年代,当不足为据,应重新推算。据周腊生教授《浦城南唐状元章文谷考略》中推估,章文谷生卒年代在940年前后~1000年前后。周教授假设仔钧公是35岁后生仁徹公的,因仁徹公排行第五。然,仔钧公有二位夫人,因此,仁徹公在仔钧公30岁前就有可能出生了,所以可将文谷公的生年大致定位在930年前后。基公和棋公为文谷公的第六代,中间间隔五代,设平均每代间隔20岁,则基公和棋公生活在1030年前后的北宋,其迁徙的最早年代,绝对不会早于1040年。
  又,景湖公谱序中有“因五代之乱”。在唐宋之间,是五代十国时期,起于902年,结束于979年,公元1000年后,五代十国已成历史。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安宁的朝代,北宋:960~1126共167年;南宋:1127~1279共153年,整个宋代320年,却没有一天停止过纷乱:北宋尚未建国,辽已于907年兴起,不断入侵中原。至1125年辽结束前十年,金又奋起,在其挤压下,北宋不得不转入南宋,经奋力抗衡,终于1234年灭金。可1206年,元又悄然崛起,并虎视眈眈,最终取代宋朝。
  所以,谱序中的“因五代之乱”可能指的是北宋辽兵之乱,由于辽与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同时兴起,故将其说成“五代之乱”。若改成“因世之乱”可能更为妥切。
  至于具体的迁徙年代,因无据可考,已无从确定。
  据此,福安龟龄支系可以这样描述:朝爵公之子基公,行宗七、棋公,行宗八,因世之乱,兄弟二人共谋避地,于北宋年间,由浦城徙韩阳、灿阳,即今龟龄,见其山川灵秀,地势宽閒,遂开基而拓土隐居于此。至今已有900多年,其世系为:
  及—修—仔钧—仁徹—文谷—颐—居仁—履端—大—朝爵—基、棋
  从此,福安和宁德的部分章氏开始由基公和棋公后裔蕃衍:
  基公八传至太一公,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由龟龄徙居文林境,即今林柄,是为始祖。至今830年,世系为:
  朝爵—基—辟光—寅—延寿—有守—尊荣—运—太一
  太一公子元英。元英公,字小六,子二:百一、允士,行九一。南宋嘉定元年(1208),百一公、允士公兄弟二人由林柄同迁阜林,尊元英公为阜林支祖。至今802年,世系为:
  朝爵—基—辟光—寅—延寿—有守—尊荣—运—太一—元英—百一、允士

(三)宁德衍支

  宁德章氏,是以朝爵公和朝荣公的衍脉为主体,其中以居住在霍童的朝荣公后裔人数之最,为章氏大姓。
  朝荣公于北宋初,由浦城移居蔡阳,即今霍童,为霍童开基鼻祖。挂线为:
  及—修—仔钧—仁徹—文谷—颐—居仁—履端—大—朝荣
  传二十几代以后,分为仁、义、礼三房,均各自立谱。而礼房又派生棋山派和玉山派,也各自立谱。据各谱所载,世系为:
  朝荣—同基—寓—少—得—延—易—晟—应—凤羽—闻声—养—贝—健—仕—艮—旺一—富三—〈分房祖〉—〈仁房祖、义房祖、礼房祖〉
  元明时期,霍童章氏为鼎盛之际。然而,至清初,霍童连遭数劫,族中大谱亦散亦佚,致祖脉断失。
  1640年,清太宗庚辰年,有佛陀岩发生山崩(即: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村舍民居遂为淹没。顺治丙申(1656年)冬,有何姓、傅姓二匪寇入侵,放火焚屋,一切家藏典故罕有能留,致祖宗、支派、名号均无从可考。
  直至康熙年间,霍童再聚民居,渐兴族运。乾隆年间,有族人抄录福安林柄家乘,方能接入本支世系。然,分房祖及仁、义、礼各房祖终因大谱佚失而无从查实,经族老指实:本乡西方山峦下有一大榕树之旁即为先祖墓,故,乾隆年间修谱时,以“分房祖”、“仁房祖”、“义房祖”、“礼房祖”代之,各祖仅标有埋葬地,而其余生、卒、娶等均失佚无考。
  今仁房移居别处,留居霍童的义房、礼房之后,人口已达数千之众。
  义房祖生子业本,业本公四世昌隆公为义房派发派始祖,霍童义房以业本公为义房派一世祖。支线为:
  〈义房祖〉—业本—文概—继兴—昌隆
  礼房祖生子二:业一、业二,业一公为礼房玉山派一世祖。业二公为礼房棋山派一世祖。支线为:
  玉山派:〈礼房祖〉—业一—文辉
  棋山派:〈礼房祖〉—业二—文达
  文辉公,号玉山;文达公,号棋山。所以霍童有棋山章氏、玉山章氏、业本章氏之分。
  笔者认为:分久必合,霍童章氏应统一完谱,以开山鼻祖朝荣公为一世祖,实现世系清晰,昭睦有序,同时也不至于给外界对霍童章氏了解而造成不知所云的感觉。
  此外,朝爵公之子基公、棋公,均有后裔移居宁德:
  —— 宁德南门支线:朝爵—基—辟光—寅—延永
  延永公为基公重孙,由福安龟龄移居宁德南门,其后有分迁九都、下塘等地。
  —— 宁德下塘支线:朝爵—棋—尚寓
  尚寓公为棋公之子,亦由福安龟龄移居郑塆下塘,为下塘开基始祖。

                           完稿于2010-7-4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