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安到宾山

青山之阳


  酉华我并不陌生,我小姨的一家人就生活在那里。我童年和少年时几乎是每到寒暑假,那里是必去的。
  从石安到宾山有十五华里的路程,我幼时每次到宾山大都是早上从家里出发,乘车或是步行将近中午时分才能到石安,余下的十五华里路程,就全靠自己的双脚一二一地丈量了。这十五里地,过去未村村通公路前,大都是蜿蜒在田间山旁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石板路上,山里人用轮独车“咿咿呀呀”地排成一长条,将山里的竹、木、柴、炭、茶叶或是山里人需要的大米,以及紧俏货运进运出。这样天长日久,那石板路中间都研磨成一条深深的槽沟,光溜溜的似玉般地闪亮。人行走其上,有一种别致的感觉,而这条十五里路上,有几处出名的村落和景点,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是深刻的……
  现在我就按行走的路线慢慢地说。
  过石安桥头的半边街,向宾山方向约一里许就来到响铃桥。响铃桥也就横跨在七星河之上,七星河水终年流淌不息,清洌怡人,石板路沿河而修,山里人大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响铃桥就是十五里石板路上第一个景点。

一、“响铃”桥的传说

  古代石安又叫章家墩,始建于唐朝,原名“石堰”。宋熙年间为“二十都”,属芜湖南陵至青阳九华山古道上重要的驿站,是下江一带香客,朝拜九华的必经之地。翻过牛角山、金峰岭后,视野在此陡然开阔,宾山、盘台、两股河流在此汇合成七星河,冲积而成的一块平坦开阔地带。它土地肥沃,山川秀美,人口稠密,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相传古时有一位风水先生路过于此,看出此乃“金龟朝阳”之型。而龟是活的,遂感叹,恐难久留。此地有一章姓人家闻此消息,为了留住这片风水,便请人修建起这座“响铃”桥来。
  响铃桥,长约三丈,宽丈余。桥的建筑材料是用本地青石裁成每块石条长度约丈余或是一米左右不等,中间有一桥墩,青石长条横担于七星河水之上而成。
  “响铃”桥虽然不长,却极灵巧,工于心机。人过桥上,无论大人小孩,只要脚一踏上或是离开此桥,巨石便发出清脆悦耳,如同环佩的“叮当”声。人从踏上桥头到离开桥尾便有二次“叮当”声。此地又是交通要道,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桥便也“叮当”之声不绝,而水中的“千年灵龟”也就吓得不敢探出头来。从此,桥便留住了灵龟,成就了一方风水,保全了一方平安。“章家”也从此日渐兴旺,富甲一方。
  风水虽是传说,而桥却是事实。记得我小时候路过此桥时,为了听到那悦耳的“叮当”声,总要来回走几遍。流连良久,非得大人再三催行,方肯离去。
  人过桥上,桥为何发出“叮当”声,我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但它却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留下了美好和遐思。我赞叹古人造桥工艺之精湛,更为此桥设计之灵巧,以及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超凡理解而叫绝。

二、八百亭

  离响铃桥不远有一座形似乌龟的山脉,它延续了宾山山脉纵横的气势,它的前面是一片肥沃的田野,后面是海拔七百多米连绵起伏的宾山。在青阳北乡广袤的平野之上,它像一尊特立独行的乌龟,在缓慢地爬行,却又似傲然屹立,虎视眈眈。而在山的嘴形处建有一座凉亭,这座凉亭就叫八百亭。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对章姓夫妻,膝下带着一个儿子安闲度日。一天,那母亲忽然去世了,按照过去的风俗习惯,上人去世,下人必须要守孝三年,这三年内家中是不能有婚嫁喜事的,但也有一个变通的做法,那就是在先人灵堂前拜堂成亲。
  话说章家的儿子,婚娶之事早已说定,如果再过三年等守孝期满成婚实在困难。于是两家商量,便采取了变通的做法,在灵堂前拜堂成亲。拜完堂成亲后,等到下半夜孝子是要去母亲坟上去焐井的,第二天母亲就可以正式出殡了。新郎于下半夜只好暂别同房了半个晚上的新婚妻子。自己扛着被褥来到龟形山上新开挖的坟井内,睡在那里焐井。不巧,过不多时,山上的老虎来了,将孝子新郎活活吃了。等到第二天,帮工的来到坟前,看到的只是满地鲜血和几根吃剩下的骨头,于是只好草草地安葬死者。只可惜了那位刚过门的媳妇,她只做了半夜的夫妻,第二天又成了空守洞房的新寡。
  然而,埋葬那母亲的坟地,却是“金龟朝阳”风水宝地的穴位之所在。他有“寅时葬、卯时发”的功效。那新媳妇,虽然只有半夜的夫妻生活,此时却是胚胎暗结,待到十月期满,却生下了一对龙凤胎。这样那媳妇终身守寡,将一对儿女抚养成人。那儿子成人后聪明伶俐,读书识礼,后来步入仕途。那女儿伶俐乖巧,貌若天仙,长大嫁入名门望族。这样整个章家也渐渐地兴旺发达、壮大起来,到后来那守寡妇人的后人,男丁发展成有八百人之众的大家族。
  章家的后人为了祭奠那位只享受过半夜夫妻生活的先人,在那龟形山上建起了一座八百亭。于是,章家有“半夜夫妻八百丁”的传说。

三、状元桥

  章家的人丁兴旺以后,家族的实力也日渐壮大起来,在石安的章家墩建起了一座宗族祠堂。到明朝时期,章允贤本来应该是一名状元的。
  相传一日,章允贤的先人路过弯腰树时,看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端坐在树下梳妆打扮,遂不解、好奇。便问那女子,刚开始那女子不搭理他,又问。那女子说:“你走你的路,莫要管我!”于是又问:“年纪轻轻的怎么在外面梳妆打扮打扮呢?”那女子被问急无奈,只好说:“我不是人!”章家那位先人愈奇。“难道是神仙鬼怪不成?”那女子神情暗淡地说:“我是过路小仙,路过此地,看见此地是风水宝地,便在此地歇歇脚。”章家那位先人不信,便问:“你既然是神仙,变化一下手段给我看看?”那女子说:“刚开始见到你时,我是准备回避的,但你的洪福实在太大,你家中将要出头名状元,我的功力尚浅,在你面前是无法变化的,只好在此恭候!”此话引起了那位先人的兴趣,遂产生了调戏和轻薄之意。完事后,那小仙因功力和造化不济,遂化成一滩血水。
  几年后,章家公子章允贤进京赶考,成绩出来后,文章有状元之才。但一天夜里主考大人,忽梦及章家先人伤风败俗之事,于是在考卷上写道:
若叫文章登科事,尚需风水来奉承。
先是祖宗功德好,后有八字来生存。
  这样本来是头名状元的文章,其结果只得了一名进士。
  后来那位先人知道后气急,在章家的祠堂内修起一座状元桥,以警示自己及家族子弟,而这座状元桥一直延伸到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

四、弯腰树及慈善家

  过了八百亭,前面就是金盘村。它属于金峰岭头的宾山余脉。取金鸡报晓、盘龙卧虎之意。它远可观山外石安、木镇方向近百里平川,近可扼宾山进出之咽喉。远可出,退可守。石板路在这里打了一个弯后,缓缓地爬上一座平顶的山岗。山岗的顶处,有一株出名的古树——弯腰树。它从路边横着伸向路中间,几百年的树龄,盘根错节,苍劲古朴,茂密的树冠,像一所大房子。行人路过此地非得弓身方能通过。然而,因为路途遥远,步行劳顿,行人来到这里基本上都是劳累困乏,也想趁机歇息片刻,方继续行走。
  人们常说: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也大都指这里了。
  翻过平顶岗和弯腰树,前面就是一处天府之地平田洲。这里宾山之水和各山溪之水汇集成河,并且在这里大大地拐了一个弯。它土地平旷、肥沃,良田百亩,四周山势高耸、险峻,山中树木葱茏,隐天蔽日。外出仅有一处出口,雄关慢道,外族入侵者是很惧怕来到这里的。它居有二十几户人家,大都家境殷实、富有,当地有一士绅吴海波,是一出名的慈善家。
  据我母亲说:抗日战争时期,她家所在地被日本鬼子占领,全村一百多人口的章家老小集体跑反,来到平田洲的章家女婿吴海波家。晚上就居在祠堂里,白天全靠吴海波家提供吃喝,总共跑反三个多月,吴海波家请人日夜碾米,烧菜供饭,为了一百多人吃喝,到后来几乎是变卖家产来维持。

五、董村

  过了平田洲再沿着石板路继续往山里走,约四五里就到了这条路上最大的一个村落——董村。
  董村位于石安和宾山中间。它离石安近八华里,离山里宾山脚下也是八华里。它是氏族式村落,有一二百户人家,共有四五百人口,它是山里商品的集散之地,在这条路上的重镇。房屋大都是徽式建筑,石板路构成的主要街道穿村而过,村中家族祠堂和那些大户人家的房屋富丽堂皇,古朴典雅。村中有数条街巷连接家家户户,主街道上商铺云集,酒肆茶楼斜挑出门楣的令旗幌子,迎风摇曳。街道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村前有一池塘约二百余平米,水质清澈,塘畔有几株参天古树,那些盘根虬曲的树根成了路人歇脚最好的场所。
  我小时候去山里,这里是必须要歇上一脚的,再问村里人要上一碗水喝。看着村内那些繁荣与富丽的处所,再抬头看看两边高大连绵的宾山山脉,和山中那些连成一片的毛竹林,迎风摇摆,呼呼有声。再低头看看脚下不间断向前延伸的石板路和自己酸痛的双脚,我时常有留恋忘返,不肯离去的感慨。

六、宾山脚下的村落

  “走五里又五里,走走五里又五里”这是一次与我的二姨父一位教书先生去山里时,他不停地问我到宾山脚下还有多少路。走到弯腰树时我说:还有五里。当我们走到董村时说:还有五里。等走到董村过去的章湾时,我说“还有五里!”他于是说了前面的一番话。
  事实上就是这样,这十五里的石板路,却是悠长复悠长的。因为,路两旁的山势逼人,行人稀少,村落皆围村而居,往往是走上几里路,才见到几户人家。寂寞的旅途,再加上路旁茂密的丛林,胆小的人总是惧怕有山林强人出没,那些悠长的苦闷石板路上确的是分外的慢长。
  我那时尚小,去宾山总早上七八点钟从家里出发,往往到下午四五点钟日头偏西才能到达金冲。在路上,我走不了多少路程,人累的双脚抬不起来,就缠着大人背,这样行路难,真有难于上青天的感觉。
  但我非常喜欢去那里,不是因为小姨一家人待我亲如己出。更有宾山脚下那二十几户人家,都待我如同家人一样,我玩到哪家就吃居在哪家。还有一大帮如我年龄相仿的伙伴,整天在河沟里摸鱼,在山上采兰草、含羞草,还打着火把钻山洞,还有那些野果、猕猴桃。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小伙伴的名字,瘦高的小喜子、憨厚的习玉和淘气的小华、还有漂亮的腊梅和不爱说话的小海。
  我小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最为困难时期,山外的农村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往往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我只要来到山里的小姨家,生活却好了很多,山里的竹木柴炭、茶叶、冬笋,还有造纸的原料榆树都是抢手货。姨父和表哥以及村内的大人们,整天钻进山里,砍木料,或是毛竹,到冬天时烧炭、挖冬笋,再将他们绑扎在独轮车上,往往有一二十辆排成一路,“咿咿呀呀”地推到山外去出售。再换些稻米和布匹和生活必须品回来,这样他们的生活都是很好的,也常令山外人羡慕。
  我这个山外来的野孩子,调皮异常。在那些纯朴的山里小伙伴中,俨然成了孩子王。那时常听姨父说过去游击队在宾山活动的故事,他们经常神出鬼没,夜伏晓行。在宾山上安营扎寨,餐风露宿,依据宾山为根据地与国民党周旋。他们与村民们相处的很好,村民也将他们当着自己的亲人一般来对待。现村民程克宝的大伯,就是为了掩护游击队安全转移,而被国民党活活杀死的。
  时间已经过去三四十年,现如今那里又发现了稀有金属,村里人的生活又变化了很多,儿时的伙伴大都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山里如今也修建了简易乡村公路,去那里也不需要那样辛苦地步行,但我还是怀念过去,怀念那些天真无邪的日子,怀念那些纯朴而又善良的小伙伴和那段悠长复悠长的石板路。前些年我在外面闯荡时,山里的情景还时常出现在我梦境里。

【注】
  ① 章允贤(1503~1549),字海愚,乳名勤龙,本县二十都(酉华石安)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会试压魁。历任江西贵溪,河北成安知县,以廉正爱民著称。后升礼、吏二科左右给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屡次上疏检举贪官污吏,曾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及都御史胡守忠擅权违法罪行,均被采纳,使郭、胡受到严惩。曾因监修九庙有功三次获“御赠”,并赐宴朝天宫。后因直言触犯嘉靖帝,被罢职。著有《谏议集》行世。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