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章家村的分丁地

章厚栽 余言


  曹娥江下游自后郭狮子庙至吕家埠,百沥海塘外,沿前江、章陆、西华、吕家埠,古时为滩涂,是雁鹅栖息之处,故称雁埠。
  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浦城人章衡任越州太守,携妻儿上任。其子章奎文迁雁埠定居,为章家章姓始祖。他带领子孙垦荒造地,如愚公移山代代相传,一小丘一小丘筑堤围垦,到明末已从章家村对出四甲至五甲筑起南横塘,内有成熟土地5000余亩,叫章家大丘。曾任清江县令的族人章大辅,代表章家章姓向政府认粮纳赋,认粮土地叫“大辅地”。章大辅将大丘(大辅地)分给安、老、相、和四房(支派)所有管理,再有四房定期按男丁分授到户,是谓“丁地”。
  分丁地,房族有一定的制度。整块土地自村前至南横塘划成四块长方形,间有中路相隔,自东向西为安房丘、相房丘、老房丘、和房丘,其丘名和现状至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不变。
  四房分得土地,每十年按丁分配一次,谓之转界(地界变动)。转界年农历十月初一为认丁日(也叫成丁日),以九月三十日作成丁生死变动日,也就是九月三十日前上次转界后出生的新增男丁,上次转界后至九月三十死亡的不再分丁地。认丁日。外出的护老携幼前来认宗祭祖,热闹非凡。认可后按核实男丁,留起公有地,将土地按人均分配到户,抽阄定位。丁地分好后,正赶上冬种,不耽误农事。
  丁地没有所有权,不承担田赋,但可有偿转让,旅居外地的可得到转偿金。
  房族留起不成畈的土地作为公用地,收入作公用基金,为水利之用,为消防、义冢之用。庙地、祠堂地为开庙门、祠堂门之用。还有鱼塘为办义塾之用,低泊种蒲草为耙棒会基金。 丁地,主要指男丁,但房族不重男轻女,也有照顾妇女的规定:一是入赘的也能分得土地,如安房祖宗有招郑姓入赘,安房丘变成安郑丘;二是无子的寡妇也分得一份,称为“孤丁”;三是无子螟蛉的,改姓如族,也分丁地,如施家丘(施有布施的意思)
  由于曹娥江江道变迁,到清朝咸丰年间,四甲至五甲南横塘外涨起一块沙涂状如人的肚皮。族人章三畏牵头筑起新的沙塘(王公沙塘一段),围成肚子丘。新增的肚子丘土地和后来增加的西海滩地,同样作为丁地分配,每丁一、二分不等。这些土地离村较远,往往转让给愿意恳种的人(犹如当今的承包户),这些人有族人也有外来的。他们搭草舍定居,逐渐形成四甲、五甲村,直到现在章姓居民居多。
  回顾章家村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土地归族人集体所有,计丁授地分丁地,使每户有生活来源,房族又有一套修水利、保平安、兴教育等治村管理制度,使族人安居乐业,很少外流,这是章家村成为上虞市第一大村的主要原因。一个自然村7000多人,成为上虞这个县级市最大的行政村,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少见的。
  章家村的分丁地制度,一直到土地改革时才废止。人说,这是超前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值得研究。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