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章氏刍议

章信哆

版权所有 汕头市澄海区溪南埭头广博文苑


  统括潮汕章氏,集三市不过三万丁囗(据《潮汕百家姓》载约28350人),论占数难与大姓比肩,观其布点,则只若干所在。惟脉络简晰,根源纯粹,异于大姓之纷繁杂出,而皆为浦城仔钧一脉。三市中汕头居多,南澳县又为汕头之最,章氏一族聚居后宅达4000之众,向为海岛之望族。与其隔海相望之埭头,是个人口大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道324线贯通全境,名随路彰;工、商业一直处于潮汕发达行列。更由于有章姓世代安居,是澄海一县唯一的聚居地,向有“埭头章”之称。南澳海岛章氏固有举足轻重的优势,其本源却是埭头章氏之外衍,开基祖章丽吾,列埭头章氏第九世,属笃祖公派。因此,究释潮汕章氏,应着眼于埭头,至少,她是一座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的山峰。诚然,埭头目前尚缺足徵之资料,因一切可见于文字的东西,或遭兵火,或因无知,皆荡涤无存。这当然是历史给我们造成的尴尬,但只要有心掘井,总能喝到甘泉。散见于外地宗亲谱牒、或隐藏于异姓资料之中,总不会没有蛛丝马迹的。其实,某些看似宝贝的记录,反不如一点固有的客观材料更具说服力。客观材料有时可能只是人们身边一样熟视无睹的物件,也可以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一句话或一个故事,乡里的老人是活化石。总之要乐于探微,和善于质究。

一、来自杜氏的信息

  杜姓是莲阳巨族,是潮汕人口构成的重要姓氏。地盘跟溪南接壤,埭头处溪南之中,与莲阳杜氏抬头可见。开基祖杜十郎,于宋元丰年间入潮,几经转徙,曾经与章氏为邻,羁居埭头。继又带着眷属择地于莲阳(址即今之涂城、兰苑一带)。谱记杜十郎专擅勘舆之术,颇工心计。探得白石山(别称九九峰,隐于南峙山中)是一方风水胜地,大吉于后,奈埭头章姓棋先一着,捷足先蹬。于是运筹帷幄,如坐针毡,最终将处于埭头的垦地忍痛割爱,与章氏对换,并及时为己卜居,其墓至今尚存。而作为望族标志之“章氏宗庙”,南墙之畔,至今仍以“杜”字命名,叫“杜厝(处)下”,一村之中却无杜厝(祠),也不见杜姓。以前虽有三口杜氏坟,解放后拆迁。但澄海人称墓为坟,叫房屋为厝。
  大概到了章氏哪一代上,仕途显达,于是联宗起祠,祠址就选择在杜氏的垦地上,到现在有些人不明真相,误会为将杜家祠堂改做章氏宗庙。误会来自对地名“杜厝(处)下”的理解。“厝(处)”指屋宇,也引伸为人家。俗谓江山易改本姓难移,宗祠岂能易主?其实是将山地换平畴,各得其所。
  根据历史年表,元丰是北宋神宗年号,时间在1078~1087年。“杜谱”虽无明确年庚,也不一定确凿,对章氏来说,也是一个参考资料。“曾经为邻”倒是可视为章氏一条“资深”见证,此中自可管见章氏一些踪迹。

二、“章黄同姓”同甘苦(陈江许)

  令开拓者意想不到的是,今日之埭头已拥有六千多人口,其稠密有如东京街头川流不息的“铁骑”。陈、章、黄三姓为主构,其他几号姓氏如夹缝间的小草。陈姓是全国巨族,闽粤首重,播种埭头却是后来居上。章黄二姓虽是“原创”,不敌其雄,却又是棒打不散的故邻居,亲密无间的好亲家。祖祠祖屋,象相思树枝相依相伴,就连祖茔,也不甘孤独,相随相挤。据说二姓都是大宋循吏,同朝为官不分彼此。又都因各自的姓氏,受到亲属的株连拖累。宋室南渡,有远见的仕族,都是十二架的算盘,为保障世家根脉,多采取异地分居,为防不测之祸,甚至“多弹道”并射,星分四野反成根系发达。当赵宋只余下半壁江山时,钟相、杨幺构乱于内,朝野不能控制。潮州稍安,故二姓早有入潮打算。黄潜善被贬为广州刺史,尤有横厄于后。其后人多隐居潮州,今确认直系者不下十万,成因固不在疑。究之埭头章氏,仁逊玄孙,与章淳已知宗支自二世仁逊枝分,淳父章俞,祖文谷,文谷之父仁辙(彻)。以此推之,乃叔侄关系。章淳为长辈,五斋为侄。章俞授职徙于苏州(据钱穆《国学大纲》),始离浦城。以淳生年在1035年,稍晚于章得象,与章衡、章质夫等同朝为官。距离高祖仔钧百几十年,宗支不过四至五世,血脉与悲喜自成比例(记住这话,较之世情方知作者所言不诬)。章淳是历史公认的大才子,王安石悦其经济之才,苏轼据为感情诗友。继王为相,励精图治,号称新党(主张革旧立新)领袖。元符三年(1100年),反对向太后立赵佶为帝,直言“赵佶轻佻”。佶为端王,是年哲宗驾崩,佶君临天下,淳遂成箭靶。旧党得势起而诛之,淳很快成为帝国的阶下囚,1105年死于睦州(今淳安)贬所。佶,宋徽宗也,亡国之君。史家附炎趋势或挟私愤致“曲笔”者有之,硬将章淳并黄潜善打入《奸臣传》。虽南宋之后,后世也多有不平之说,盖其时已去势惟任人宰割。嗬呵!淳为相乃是章仔钧练夫人厚德之报,今淳乃国之大奸,章府灯笼是否要改姓?酒肉之辈大可脱离干系落井下石,惟章仔钧之章要背负一个沉重的包袱。相同的命运,促使了章黄二姓之沉默与团结。于是乎,结庐于埭头。
  《潮州音字典》释埭为“土坝”,并类入方言,与权威的《汉语词典》同出一辙,或由于不出古汉语之故。常见以“埭”命名之地方,国中不止潮汕,渐、皖、闽、鲁等几有泛滥之势,是“方言而举国同声耶??”与水相关则无疑,类似堰、堤、坝,状如“水来土掩”,却区别于人力,成于自然之手。激湍之流,遇峰回路转每出绿洲;海水相侵,于浪险处有沙滩。水因回旋平缓,泥沙淤积,久而成埭。潮汕人擅以物象训人:“沙溪坝勿看作自己业”——天公钱物众人有份岂可独霸!父母生的才是自己业。韩江水奔北溪而来,至西洋、梅浦,被狮山阻挡自然分流,一支经苏北,一支经苏南,徐徐入海,上游泥沙在此大量淤积。流入苏南一带的溪水由强至弱,沿狮山之麓自行入海。至少在五代时期,苏湾陆地已趋定型。始滩然后陆成,有人卜居于是成村集。抑或苏湾都之名源于此。也有可能合南湾、北湾和湾头而称苏湾都,但三湾的形成似乎为时很晚,而苏湾都之称则早在饶平置县之前。埭头(实况是包括今之苏南苏北一带),是古北溪的出海口。自埭头而南,有上埭(岱),下埭(岱),几乎所有的古建筑物,都处在同一直线,而且都是历史悠久。从这些古地名上回顾,古苏湾都肯定“沙明海秀,埭埭相传”,使远道而来的客人乐居而安业。可知今天的埭头,曾经一地之垄首,沙洲之前端,坝垄之首挡其冲者,故称埭头。
  杜姓潘姓许姓的人曾经来过,其他姓氏的人,也来过,但都象云一样又飞走了。据说许姓人也是较早迁居埭头姓氏之一,不过没有形成望族。
  若干年后。有一年的夏天,丙二公出游来到了时属海阳县苏湾都的海滨,受到眼前景色的感染和启发。回忆自浦城一路寻来,不正是这么一个地方吗?浦城二字,兼容水土之胜。水是生命之灵魂,土是生命之温床。浦与浮同音,眼前四面之水托出一片金黄土地,放眼望去,一埭紧接着一埭,分明是一座滨海之城。就象心灵感应,顿时脑海闪过“浦城代代相传”之念。于是,苏湾都有了埭头,也有了章氏。
  黄姓人在离此几百步的地方,搭草寮为房子,以“草民”自居,有远离尘嚣、淡泊名利、“悠然见南海”的陶潜作风,始名草厝。因草生地下,任由践踏,改草为口,并无贪婪之念,而在于“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也!有人以谐音作解,在于不知就里而捕风捉影。其时人烟尚少,海浪如雷,鱼虾固多而蛇蟮难分,见章姓人在埭头安营扎寨,于是搬过来凑合。先为邻居,后结秦晋,历史上还有过二姓同仇敌忾,投身郑成功抗清的事迹。血缘相关,世代敦睦,“章黄同姓”之说相传至今。每年的元宵节、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仙公诞”,不论是祭祀或是“营灯”,章黄二姓行必同庆,其余各姓则自成一天。这种相沿不潜的习惯,当不会平白无故,也证其由来有自。其实,古人所重者,姓也,决无混淆不清之理。所谓章黄同姓,乃指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同愁同乐,以至敢于舍生而取义。与相类似的“章吴同宗”和“章许之缘”,同是美德的体现,是一条美丽的心灵彩虹,是华夏姓氏之美谈。
  康熙三年(1664)防郑成功部扰掠,坚壁清野,实施内迁五十里,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解禁。澄海复县,失籍七年的澄海人民纷纷回家。然而多数已无家可归。银砂陈姓也于此时徙入埭头,再后又有江姓人到埭头经商,日久也占籍于此。至此,埭头构姓几本定型,计主要有:章、黄、陈、江、许。因历来称章黄同姓,后面三姓潮州音也是同甘苦,因而顺口成章,变成“章黄同甘苦”。
  扯皮这么多不是“借别人血肉筑自已的长城”,其目的在于揩别人的脂粉,涂自己面皮,引人注目。
  自制一谜,谢关心本文的读者:借肩搭渡有道理。猜潮汕口头语。(谜底在编末找)
  不是潮汕的读者,同样可以望文生义。自嘲一下:依势借力,绕道陈仓,不得已而“图”之也——无作“为”而靠抱大佛脚——天马行空、投机取巧之辈。盖黄氏是公认之大姓,各种文献汗牛充栋。至若埭头也早已有口皆碑,如果能够让黄氏挺身而出,大可不必吞吞吐吐,也不必老是“可能”和“据说”,让人以为姓章的心虚或中气不足。附带一条可靠信息:埭头黄氏人口将近千人(外迁不计),传二十八世,历八百多年。

三、追忆五房坟 同宗五斋公

  一方被挪做他用的墓碑,长期无人问津,且备受践踏,一经识者醒言,立马变成活宝,供之高阁。世道人心之变幻谁料?皆因上面明白刻有考妣名姓,和大“宋”字样,让黄姓人激动不已。由是《埭头黄氏族谱》应运而生。“逝者如斯”可谓有幸,难怪其后人敢大声先祖德厚。实也感戴该碑的出现,它勾起了人们对往日的回忆。
  旧时埭头四边都设有闸门,开合有度。开则四通八达,闭则自成营垒,于一村之防保不无益处,故不止一村独有。北闸外间属于村外,也是一片荒埔,芒棘丛芜,风雨异声。夏季赤沙如炒,烫炽不能行。有坟堆相拥,一共五口,乡里人顺口称之为“五房坟”。究实是一坟一姓,都是附近姓氏之先祖。除了个别因后人远迁而香火渐衰,解放后大多有人祭扫。直至六十年代后期,开路拓地,丘陇被规划为大路,不可避免地、各姓祖茔都要被铲除掉。受移风易俗教育之深刻影响,人心不古,更不知有谓之文物的意识,大家一二三发一声喊,五位“古人”魂飞魄散。虽然没见化成五匹斑斓蝴蝶,以历千年之修炼,化作一道轻烟随风远逸,肉眼恐难捕捉!因为有关章氏,因此很多的人记住了“丙二学士章公”这样的文字。“都是宋朝的物件!”今天的老人其实只是上年纪而已,故此回答得十分有力度。姓黄的人早在数年前就已经降温了,陈孝彻将帮助编纂的黄氏谱牒也献给所在地史馆,作为地方史料。
  如果碰到一个“拷破砂锅的人”,一定要来个“拿来一见”,这分明是束手无策的事。由此不免会有人指而斥之“花拳秀腿耳,无乱视听!”文字而缺乏硬件,永远只是“琴泥之说”——可弹可塑,信与不信则在人。由是得出一个教训:凡物多保存,勿成空追忆。
  下面说一说五斋公的故事,就叫“五斋公必读吧”。现在的人不喜用厅(听),而流行用吧,大抵之意改无聊为有聊。
  远在客都梅县的石扇镇,不止有“埭头章”的资料,居然还送个太上皇与你分享!原来,宋金交恶,天下大乱,有个叫五斋的浦城世家子,为保苗裔受命他迁,携妻及子望南而来。一路不乏山明水秀及可园之处,但心有所属,故目无景物。攀山涉涧,马不停蹄,终算由闽入粤。先达九岭(今属蕉岭),继迁梅县,歇于石扇,遇山贼劫掠,失散于途,消息顿绝。五斋因挂念家小,不敢远去,自带长子学长就地卜居(石扇),一边期待消息。夫人带着次子松山、小儿学士,在家仆搀扶之下,在山林中辗转,百寻不见家主,几不惜生。自忖家主早有居潮州之意,遂买舟顺韩江而下。暂时隐居于潮州城外,一面张罗家计,一面吩咐心腹家院,每日往府城探寻五斋主公的下落。直到后来,在西塘章氏谱中,记下了“绍兴二十一年冬,丙二公徙于郡之东南,乡埭头”。丙二即学士。
  原始如何不可考,他人撰述,我也转述他人,只要历史背景还有个大抵。具体的年庚,也许是始祖有意题于土壁,而为后人不经意的发现,也难免传抄而讹。潮、梅两地何时交通,当然属于后辈的努力。否则,父子夫妇焉有不图团圆之理!
  下面文字取自梅县章氏始祖碑文:(原文是直行,此处改为横排,同时只抄录与埭头章氏有关文字)
  始祖考 伍斋 谥 隐德 章公之碑
    妣 章母 黄太孺人
  二世祖 松山公 潮州西塘开基祖
      学长公 梅州开基祖
      学士公 澄海埭头开基祖
  额:由闽入粤
  联:世溯齐姜立河间贤才辈出昭祖德
    系源浦城迁粤东宗支昌盛振家声
  谥是皇权对三品以上职官死后的“盖棺定论”。德是善、平、恶三种中的“善谥”,是有功于世者,应该是很受庙堂之看重的。如此则五斋身价不菲,也比较符合“旅寓于潮”的说法。

四、承欢负重磐石生辉——章氏宗庙

  东临南海,西望韩江,经济大动脉324国道穿境而过:打开地图,一找就着;潮州、黄岗、汕头三足鼎立,溪南居其中,各去三十公里。又南去澄海县十公里,东北与樟林古港隔溪相望。这就是埭头。旧属苏湾都,村落形成千年以上,村中有“章氏宗庙”,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二进一天井双花巷、抬梁式硬山顶灰木结构。原有旗杆座多处序列于明埕,旌旗腊腊,威武雄壮之状,令人肃然生敬。与其规模之宏巨,莫如一座令人遐想、流连忘返之石门楼,外界人士却鲜有知者。巨石为壁,互相枕籍,不着一灰而插针无缝,固若金汤,虽水火不能侵也。雕饰有瑞兽、花草、人物与汉字。寄寓意于图象,把冀望写在石上。赋磐石以灵性,承欢负重不辜章氏。(具体另见《风流旧族 绩炳琅琊》)
  传说宗庙建筑在一处名为“文寨”的风水地上。当初获于老辈人之口时,以为是偃旗息鼓,“冠带立于朝”的道德家。说是鸟名,更加迷惑不解,通过口描手比,并求之“鸟文”,知是一种分布于云南至福建南部的留鸟,体若麻雀,采食籽实,故啄短而坚厚。擅飞,性极机敏。体侧多有鳞状斑纹,故称文鸟。文通纹,而章也通纹。柳宗元“永州之野有异蛇,黑质而白章”者可证。因此文鸟也是与章有缘份。好栖息于小灌木丛、竹丛及田野,爱往来穿梭于村庄、花园、房檐之间,所以被称为“文寨鸟”。文读潮音3声,文闻切;方言字,穿梭也。未建时,经常有文寨鸟群集于此,人来不惊,驱之不散,以为吉兆,卜之,果真而择为祠址。宗庙之建,先主体,即后进正座。落成再建花巷及厢房等。工程峻工,不久即遭祝融焚毁,复建,再遭火劫。风水先生卜之,认为建筑之过。论之,应先建两旁,以压其羽翼,而后拟建厅堂,先抑后扬,方能驾驭。否则,一旦羽翼丰满,振翅奋飞,化而为乌。古文有以乌为鸟者,太阳别称为金乌,乌有则指虚无。据此也知宗庙始建于明初:因与文鸟有关。官服用禽兽别品秩,自明朝开始。文武官员胸前着一锦绣补子即是。文禽武兽。一品仙鹤对雄狮;二品锦鸡也对雄狮;三品孔雀对虎豹;四品云雁也对虎豹;五品白鹤对熊~至九品。故朝廷百官,统称禽兽。禽兽是我们祖先心中的“图腾”,远古已有,朱明始为品官的标志。章氏先人受到文鸟启迪,同时反证宗庙始建于明朝中叶之前是完全合理的。
  就其占地面积,附近无此规模者,诚为一地之最;位置则尽占一村地脉。又有分祠左右袒护,聚族而居,均可作章氏先占为主之据。这也是古人最为原始的“土豪”意识!
  宗庙堂号“祥发堂”。属下分祠今可见者有:禄圆祖“拱裕堂”及衍祠“永锡堂”;禄正祖“笃信堂”;禄全祖有五房公祠,只存遗址,堂号失传。尚有分支外衍,至樟林、意溪(属潮州)、南澳后宅。南澳章氏竞而为岛上望族,另立“思敬堂”。闻近年重葺,金碧辉煌。因子孙蕃衍快捷,旧世系行字有“名不及字”之困,故蹈海入乡,请埭头长辈赐“字”。
  南澳,从国家地理上,被视为“闽粤咽喉,潮州屏障”。其渔盐之利,足以生民,所以人民乐居。丽吾,首开埭头章氏乔迁之先,之后有族人络续东渡;清初朝廷强令内迁,南澳几成无人之岛,而人民也流离失所。解禁之后,恢复建制,人民却而(乱)过汇乡。埭头章姓极可能与许龙的关系,族人或随郑成功迁居台湾,或迁居南澳,并且不在少数。埭头章氏开基祖衍五房,今不见长房及四房公祠,也无传人,是否在当时归入南澳,已无法考证,更未闻有人做此种设想。迁徙动机有二种原因:1.宗庙被焚毁。2.章姓在南澳可以立足。一祖所出,两岸章氏就更加密不可分了。
  另外,两地共用“辈字”,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兹将原始辈“字”辑录于下:
自从天道启居宗,德茂繁华维士宜;
思忠作孝芳声振,绵祚祯英世运隆。
  “字诗”是姓氏文化的一个截体,也是区别各地各姓的标志,可以视为姓氏之商标。有诗的形式,但侧重于用字,有点象“字文”,很不易读通。我也是在最近读了《太傅仔钧公传》之后,才有所感悟:开平三年(909),王审知正式为闽王,谦恭下士,仔钧慕之。登章家岭问卜于天。焚祝之地,涌泉成池,知天降吉兆,遂告夫人曰:“天启我矣,此行必遂吾志!”往见闽王受器重,自此章氏显荣于世。联系宗庙匾额所镌之“绩炳琅琊”,首句“自从天道启居宗”,正是脱胎于《传》文,既表证“源出浦城”,又是宗支交给浦城祖根的一份“情报”。

五、一份珍贵的“附录”

  我祖学士公,系自浦城,仔钧公第十四子仁逊公之裔也。历唐季五代,迄宋南渡时二百余年之间,风霜兵火,基绪之将坠者,屡矣。幸一线之犹存,觉水源共可溯。我祖学士公与伯祖松山公,旅寓于潮,遂创业中都。久之,相传世本,皆祖仔钧公而宗仁逊也,则渊源不替矣。宋高宗二十一年冬,伯祖松山公徙于郡西八十余里,乡西塘。我祖学士公徙于郡之东南六十余里,乡埭头。承先启后,洵无愧作室之义焉。时祖妣则配李氏,分支则衍五房。长禄方公,配王氏;次禄圆公,配张氏;三禄平公,配林氏;四禄直公,配吴氏;五禄全公,配翁氏。祠宗则坐东向西,系辰戌兼辛乙分金。经明季许龙为祸,遭其火焚,而遗址如故。墓冢坐南向北,兼壬子分金。自宋迄今二十余世矣。累代丕祧,祭祀勿替,此皆我祖之厚德;是以流光于奕嗣。厥后子子孙孙,永兆螽斯之庆;绳绳继继,克延瓜瓞之绵。庶肯构肯堂,有以扬祖德而恢宗绪也欤。
                  时康熙十三年 岁贡生五房裔孙震青拜撰
  文中所指乡址地名、宗祠处所、始祖墓茔,连坐向无不周详,名实相符,都可找到印证。入潮时间,及支衍五房,名、氏俱悉,则无论如何叫人信而为真。可以断定这是一篇“小谱”,就象一枚小而精致的印章。“小谱”就是在旧谱的基础上,总摄纲要,也许是应宗亲之约而作。事实上正如此:在广西钦州章氏二修之谱序中,末尾特附带了这样一句话:“并录埭头乡序于右 时道光二十五孟夏三房裔孙含谨识”。“两序”在表现上,前简而后详;时间上相差171年,也缘于第二次修谱之故。第一次当在康熙十三年之前。据钦州章氏谱称:章琼(钦州始祖),明成化戊辰(1468年)举人,任潮州府通判。致仕之后家眷居于钦州。琼名籍渐江绍兴,文谷及章淳之后。道光间,有宗亲绍秋者自故乡来任钦州尉,亲其所亲。故该文称“其分支与绍秋同祖仔钧而宗仁彻,抑或与埭头乡同祖仔钧而宗仁逊,渊源不綦有自”。绍秋姓章名铭,渐江绍兴府人,道光二十五(1845甲辰)年授钦州尉,与章含同祖同宗,但与埭头已经支分八百年了。“小谱”乃先辈遗存,印证了两地(钦潮二州)先祖也有同样经历,埭头乡是作为“地主”自备一份“简章”以谢宗亲的,这里不过照录而已。它成了今天埭头章氏另一珍贵善本。
  南宋始于1127年。上溯二百余年,刚好是大乱时期的唐季五代。“宋高宗二十一年冬”,可作1148年看,如按“绍兴”纪年,则在1151年。下溯至撰文时间之康熙十三年,历五百二十多年,传二十世有余,符合人口衍生传世规律,可证所记不诬。因此称善本。
  康熙十三年是公元1674年。先是成功之子郑经自台湾率兵杀入潮州,与桂王吴三桂反清。潮州刘进忠率兵响应,潮州一度得到光复。这是章氏敢于直言“许龙为祸”的原因。许龙是南洋许厝人,与埭头乡互为邻里,明末独霸海上渔盐之利,纠结乡勇,操控苏湾一带。甲申国变北都陷落,郑成功起而勤王,招兵潮州。南澳游击、埭头黄海如倡言兴复,并率旧部拥郑。黄海如所部多次跟许龙于海上遭遇。郑成功率兵攻潮城,屡受重创,遂不两立。许龙独具慧眼,投够清廷,得势再创郑成功,授潮州总兵,赐建“敕书楼”。埭头章黄二姓恪守信义,同仇敌忾。郑成功退守泉、漳,为了寻找新据点,收拾台湾去了。许龙大举报复,章氏宗庙“遭其火焚,而遗址如故”——大概也只存下一座石门楼。

六 温度计·《潮汕百家姓》·《埭头章氏宗谱》

  自制一谜。谜文:炎凉世界重策略。猜一物。
  自暴谜底:温度计。炎凉本身即具温度,策略是成算之计,也是数学之计。
  世态炎凉温度计,春江水暖鸭先知。冬夏二季,有人喜欢买温度计,因为天气忽冷忽热,身体不适之人最担心明天的气候变化,却说是用来“无事看过日”。问“准不准?”,我不笨,回答“准!”于是把钱收了。一会,又有人要买,开场白跟前面一样,但顾客先要了一支,又多要一支。一比,就说不准。连续要了五支,都不同温度,我解释说“可能与刚从盒子里拿出来有关”。顾客愿意等全部凉了,选一支。最后让顾客觉得好笑。我打趣说:价格合理,你干脆全买下来,回去一个房间挂一支,天气热时就往凉的那一间去,冷了就往热的那一房去,这样又不会得了空调症。顾客听着有道理,只是一支不买。说是孵房用的,温度要严格,因为“有关生命和出率!”双方都理解,一同认为“制作者”太不负责任,粗制滥造有误生命。
  身为百姓,关心百姓事,也是匹夫之责吧!《潮汕百家姓》就是一本有关“姓氏温度”的书。被誉为“能科学和合理地反映潮汕地区姓氏的分布面貌”,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和“引用的材料有说服力”——“虽然不是一部严肃的潮汕地区主要姓氏的历史书”。合理的东西总是科学的,历史的真实有待考证,不严肃的东西则不要加以包庇,而应勘而正之。85面的“刑”姓,不说大家也知是“邢”。174面的“潮汕曾氏,遍地生银”;183面余姓“列中国姓氏第15位,占全国人口0.41%,人口530万”。以530万人口而跻身全国大姓第15位,大概存几亿人时有此可能。估算有近8亿人被先生们口诛笔伐。239面的“江氏世胃”肚量不小。132面的“国名党”是中国人名的死党?而133面“许广平是新时代的叛逆女性”,是否认为许应该是一位“老小姐”?这可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204面,隆都溪尾朱姓,在门额上“携‘考亭世家’”,不愧为朱熹之后,那么重的石匾一携800年,佩服。象这些不必要浪费读者时间的东西,希望再版时得到纠正。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可以保存,一些站不住脚的观点应该修正,一同收入到书里来,反而成为累赘,读者既累且愕,不知信哪一位卜者才是。编者似已知其不妙。象黄潜善,已有黄锦树和黄哲二位先生论之。然各执一词,而又既然在梓行之前,何不让他们交通一下,把话说到一处去,皆大欢喜。现在我如果再插一句:建炎元年黄潜善起而为相。二年六月秦桧携妻王氏自金“逃脱”,十月归宋。因独谙“高宗怀抱”,渐渐为高宗所重,绍兴元年八月始为相,自此力主“南自南,北自北”的软骨主义。此前,黄潜善因弹劾秦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被罢相。绍兴元年已经是1131年,丢了官不至于丢命。则卒于1129年之说欠妥。秦桧独柄权相15年,“忠臣良将诛锄略尽”,最后死于绍兴二十五年,即1154年,国民拍手称庆。如果先于黄潜善28年,于国于已,为兴亡计,黄潜善应被召回。况47岁年正有为。是又与“卒于1182年之说”弗吻不切。但除非我所阅钱穆《国史大纲》也引据有误,否则,读者会骂我是“撬屎棍”,也就是我们家乡的牛屎佛——因为刚从一个先生那儿出来,前脚已进另一位先生的门槛,被这只屎壳郎一撬,“骑槛难下”。先生们有这样的“说服力”,恐读者缺乏过硬的定力。
  因此最为章氏感到不平。原文“商朝时有章国,是黄帝裔孙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辅助周文王、周成王灭商得天下,受封于齐国。”“姜太公灭章后,把他作为附庸国封给子孙,称鄣国。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之后,子孙‘去邑留章’,以章为姓”。即使这是一条全国性的资料,也不必闪避。1:章国亡于商,按照中国贯例,国人似有以章为姓之必要,当时虽处公元前11世纪,但已有章可循矣。2:改章为鄣,本身就是违章的表现。章本来就是封国,而且还是黄帝老爷裔孙的封地,人家都已“出口成章”了,何必加之以“邑”画蛇添足。如果是姜子牙特为他的儿子们事先设计,好于500年后“去邑留章”,来个历史的还原,反落得老道失算!概括起来就是:姜灭章,改章为鄣;齐姜灭鄣,复原为章。忽然又给我一个新的发现:有关章氏得姓于炎黄之说,也许从兹。然而齐人灭章,始有章氏,恐已无立锥之地矣。所以博学者如宋朝洪迈也叹“姓氏不可考!”
  作者然后就说到潮汕的章姓:章松山于元代入潮,居海阳县西塘乡,“裔孙再分创海阳县埭头乡……澄海埭头乡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从福建迁徙而来,后来又有早期迁徙入潮,定居海阳县之章姓人迁此认宗”。从这里可以看到,章姓入潮都以海阳为先。章松山裔孙分创埭头时,尚属海阳,“分创者”又何以向“后来者”认宗呢?澄海建置迟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期已晚,视之中期可以不究,但埭头属苏湾都,还是从饶平县析出的,距海阳几近百年矣。所以,作者不好说“传至第九世,丽吾公迁居南澳”,而直接说西塘章氏播迁南澳。然则南澳章氏亲埭头,而疏西塘,论情论理都过不了这道坎。
  很多文章一经网络传播 ,众口一词,真实的东西反而被淹盖,比如潮汕章氏,一打开网页,铺天盖地千篇一律,可惜抓不到痒处。内部文章如不久前一同参加浦城章氏宗亲会的二位汕头代表,一位是汕头大洋集团副总裁章顺坑先生,一位是章俊程先生,他们在各自的发言稿中,关于章氏入潮的说法不一致,也未提及相关的历史名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象明代章焕、章熙兄弟,“蝉联科第,潮人称二章先生”。章熙还是嘉靖辛卯礼经科解元,并于甲辰年“召对大廷,胪传赐第”。也就是:二甲第一名,全国第四名。他就是“潮州海阳之西塘里”人呀,名登“七俊坊”,这是多么荣耀啊!可惜命运淹蹇,“世无鲍生,卒弗获赐”,朝廷对他不公,他的后人不可以不知,不可不加褒扬啊。
  谱牒,是一家一族的历史,不论是过去或是现在,中国人都喜欢为自己撰写历史,同时有一个积习,就是喜爱追根溯源,把祖先搬出来炫耀。潮汕地区虽然人文历史不及中原深厚,于谱牒却向来十分郑重。既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门户风格,又要表明嫡出“华夏贵胄“之血缘干系。于是遥攀华胄,妄托仙根,依栖权贵,仰望高贤,且言必有据,条分缕析,证据凿凿,而后心安理得地选定一位“仁德之君”为始祖,直把自己的名字归于列祖列宗神主之下,于是乎,朗朗乾坤,忠贤有后,皇天福泽,家家“光荣”。宋张载之言,使天下世族谱系大张旗鼓:“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先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担负着伟大使命的《章氏宗谱》,就这样诞生了。
  《潮汕百家姓》是一部“瑕瑜不掩民生”之作,据粗略计算,庄先生之“独断”不下50姓,大概由于不胜脚力吧,故未到埭头做客。蔽姓章,名微,耕夫之子,世居埭头,欢迎诸位光临,“敬备薄酌”。可是埭头章氏就离奇了,没料给《百家姓》添色也罢,相反,反刍其全部的章氏资料,居然能够一藤多果,短短一篇《溯源》就有三个结论:1.“章松山于明代初年始迁入潮,初定居西塘乡,后分布本县之埭头乡、南澳后宅及揭阳、饶平等地”。2.“仔钧公生十五子,其第十四子仁逊公初来潮开创”。仁逊公生二子,丙乙西塘祖,丙二创埭头(仔钧868~941年人,子仁逊仕南唐,南唐亡于975年,距今千年以上,距明初也已四百多年)。第3点是“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埭头章姓人家应是明代中期从福建迁徙而来”。这回倒应感谢《百家姓》的作者了。
  《章氏宗谱》本来有“前言”、“后记”和一篇“引述”已颇让人明白,穿插“不题撰人”之作,内容随意摭拾“晚上(网上)”一些不具厂址、不对型号的配件,时有意外之语让阅者“游目不骋怀”,就有点离谱了。卑恭一下,手拣一些以飨同好。第一夫人称正宗(室)、章氏入(人)口、迁徒(徙)入潮、二(工)部尚书、七直(拾)余年、源自莆田(浦城)、基错(绪)将坠、肯松(构)肯堂、壶桨(浆)夹道;象唐咸道(通)×年、刑(荆)州刺史、“南唐太傅”是“后唐天成元年”所封,等等。读之如饮浆糊。
  所在地人口、世代、建筑等既是身边最为熟悉的东西,也是最值得信赖的资料来源。已经确认南澳章氏源自埭头,也不是少数的人或者今天才知道。只须一算:朱明始自1368年,传十七帝,二百七十有七,中期苟作是1500年吧。又按照专家计算,通常以三十年为一代的有效数据,那么,第九世章丽吾迁南澳时,已晚至清末。单就230多年传十七世,平均每传一世不足14年,这组数字就所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明朝帝王都大叹弗如,足以让头脑清醒。真是讹误之多令人技痒。比之一张错版人民币——价值可观,有利收藏。
  白纸黑字,好歹在于有读者。囫囵吞枣,慢吞细嚼各凭喜爱。有人好究,全都因为喉软,怕鸡蛋里面藏有骨头。有人且说是对作者的礼遇呢。发现问题请报警,民生热线也经常会接到消费者的投诉,短斤少两、名实不符,那还只是一件商品。文章千古事也!百家姓能不以人为重?当然,有不速之客,也非个个挟刀仗剑。相反,不以为然的人会是一副完全冷漠的面孔,这正是商家、厂家失却可爱的开始。
 (未完待续 吾将上下而求索)

谜底:浮脚行 (讥讽妄想天马行空专靠投机取巧的人)。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