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二)
—专职京官
【后稷】远古尧时期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远古尧时期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远古尧时期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远古尧时期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汉代始封王。唐代封郡王,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宋封国公、伯。明代仅封侯、伯。清代封亲王、侯、伯。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郇国公”等。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左尹】、【右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太史令】秦汉以后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郎中令】秦时掌管宫殿门户。
【督道仓吏】秦时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
【太师】、【少师】西周置太师,原为官职,又名太宰,是辅弼国君之臣。周时与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副职为少师。
【太傅】、【少傅】三公之一。太傅职位很高。副职为少傅。
【太保】、【少保】三公之一。太保位次太傅。副职为少保。
【三公】、【三孤】历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或死后所赠,表示恩宠而无实际职权。称辅佐三公的副职少傅、少保、少师为三孤,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子太师】、【太子少师】辅导太子之官,副职为太子少师。负责传授太子知识的老师。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辅导太子之官,副职为太子少傅。负责监督太子行动的老师。
【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辅导太子之官,副职为太子少保。负责照管太子身体的老师。
【东宫三师】、【东宫三少】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都是太子的老师。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老师。隋唐以后,太子的老师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御史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唐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秘书令】三国魏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兰台令史】汉、三国时期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的官员。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官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清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资政大夫】、【资善大夫】、【资德大夫】、【正奉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中散大夫】、【中议大夫】、【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奉直大夫】、【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汉、三国时为大将军的秘书。
【常侍】汉、三国时期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武骑常侍】汉、三国时期皇帝的侍从。
【左散骑常侍】唐时为议政官之一。
【大长秋】汉、三国时期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左神武大将军】唐时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金吾大将军】唐时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汉、三国时职位仅次于上卿。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轻车将军】汉、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右卫将军】唐时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昭武将军】、【昭勇将军】、【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宣威将军】、【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武节将军】、【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汉、三国时为协助主帅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代为一团的军事长官,有兵三百,唐以后地位渐低。
【典军校尉】汉、三国时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中郎将】汉、三国时期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大农丞】汉、三国时期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典属国】汉、三国时期掌管少数民族各部事务的官员。
【骁骑都尉】汉、三国时中央禁卫军长官。
【骑都尉】汉、三国时羽林军长官。
【驸马都尉】、【奉车都尉】、【驸马】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建章监】汉、三国时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郎将】汉、三国时统帅骑兵的将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大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一般称为中堂。
【殿阁大学士】皇帝的顾问人员。明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宋时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
【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奉旨】通称翰林官。“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明清时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校长。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
【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称州府六曹中办事的官员为参军。
【参政】“参知政事”的简称,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唐时由宦官担任,宋时是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由大臣担任,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尚辇奉御】唐时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车驾检校官】唐时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官员。
【率府史】唐代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唐时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将作大匠】唐时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招讨使】唐置,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宋、元、明、清四代为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
【镇抚使】宋时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宣谕使】、【抚谕使】宋时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
【御营使】宋时统管全国军事的官员。
【安抚使】、【巡抚】由中央指派前往巡察地方的京官。宋称安抚使,明初称巡抚。
【校书郎】唐代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书(经、史、子、集)的文官。
【朝奉郎】、【左司谏】、【右司谏】即谏议官,宋时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忠训郎】、【左侍禁】宋时内宫侍卫官。
【通直郎】宋代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武翼郎】宋武职共有52阶,武翼郎为武职官第41阶。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代从六品、清代正七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文林郎】宋代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起居舍人】宋代官名,地位比中书舍人低,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判官】宋代掌管刑狱的京官。
【首辅】明代设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军机大臣】清代设军机处,掌握政府大权,是辅佐皇帝的政务最高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枢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