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

及公三十七世 章寿发 收编

一、琅琊国简介

  琅琊国,汉朝地名,古写作琅邪,地址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一带。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主要城邑和港口,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国迁都琅琊。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析齐东部沿海地区置琅琊郡,辖琅琊、不其、即墨、黔陬(均在今青岛境内)等县,郡治琅琊(今胶南琅琊)
  汉高后(吕雉)七年(前181),吕后析齐之琅琊郡为琅琊国,封汉高祖刘邦从祖昆弟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都琅琊。吕雉死后,刘泽与齐王刘襄等合谋诛杀诸吕,至长安与诸将相共立刘恒为帝。孝文帝元年(前179)文帝对拥立齐王之事心有忌恨,徙封刘泽为燕王。刘泽徙封燕王后,琅琊国除,其地归齐。
  《后汉书》载,东汉建武十五年(39),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公。建武十七年(41),再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琅琊国辖有琅琊等十三城。建初五年(80),刘京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五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两县,并将国都从莒城迁至开阳(位于今临沂城)。琅琊国地域广大,属县众多,赋税甚高,其宫殿华丽,都城坚固,具有重要军事地位。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琅琊国废,立国150余年。

二、历代琅琊王

(一)以琅琊国国君之琅琊王
  刘泽:初封营陵侯,吕后时封琅琊王。
  刘京:公元39年,汉光武帝封其十一子刘京为琅琊公,建立琅琊公国,41年刘京进爵为琅琊王,谥“孝”。
  刘宇:琅琊孝王刘京之子,谥“夷”。公元72年,刘京逝世,其长子刘宇继位,其后琅琊王传六世。
  刘寿:琅琊夷王刘宇之子,谥“恭”。
  刘尊:琅琊恭王刘寿之子,谥“贞”。
  刘据:琅琊贞王刘尊之子,谥“字”。
  刘容:琅琊字王刘据之子,谥“顺”。
  刘熙:琅琊顺王刘容之子。
(二)以琅琊国爵位之琅琊王
  曹敏:曹操之子樊安公曹均之子,出继范阳闵王曹矩。初封范阳王,后徙封句阳王,再改封琅琊王,谥“原”。
  曹焜:曹敏之子,袭琅琊王。
  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琅琊王,咸宁三年改封赵王。
  司马伷: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东莞王,咸宁三年(277)改封琅琊王,谥“武”。
  司马觐:司马伷之子。袭封琅琊王,谥“恭”。
  司马睿:司马觐之子。袭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东晋元帝。
  司马裒:司马睿之子。建武元年(304)封琅琊王。
  司马安国:司马裒之子。袭封琅琊王爵位,早夭。
  司马焕: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初封显义亭侯,大兴元年(318)进封琅琊王,是日薨,年仅二岁。
  司马昱:司马睿之子。永昌元年(322)封琅琊王,后曾改封会稽王,后即位为简文帝。
  司马岳:咸和二年(327)由吴王改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康帝。
  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之子。康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哀帝。
  司马奕: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哀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
  司马道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子。咸安二年(372)封琅琊王,后改封会稽王。
  司马德文:太元十七年(392)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恭帝。
  高俨:北齐武帝第三子,初封东平王。
  高恪:嗣封琅琊王。
  李冲: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李贞的儿子,因起兵反抗武则天登基而遭到武则天的全力剿杀。
  王审知:唐干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
(三)以琅琊国封号之琅琊王
  章仔钧:宋庆历初(1042),以玄孙章得象辅相功,追封琅琊王,谥“忠宪”。
【编者按】
  我太傅仔钧公之琅琊王,乃宋代追封的,非实际之琅琊王,故未见于史籍文献。当今天下山水间的“琅琊王殿”、“琅琊王庙”等,除特指太傅仔钧公(如:浙江三们海游的“琅琊王殿”)外,均祀奉东晋元帝司马睿的。
  琅琊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主要城邑和港口,春秋时期越国曾迁都琅琊。宋代追封太傅公为琅琊王,追封练夫人为越国夫人。更证实了我章氏源自春秋齐国“去邑为章”的事实。

三、关于琅琊山的传说

  好多年以前,东海龙宫里有一座宝山。这座山比珊瑚树有气派,比珍珠塔更精巧。东海龙王高兴的时候总要去观赏观赏,增添一下兴致;苦闷的时候也要到宝山前转悠转悠,消愁解闷。
  可这座神山却感到自己无依无靠怪孤单的。一天,它趁东海龙王去南海观音那里吃酒,自己偷偷地跑出东海来到陆地,赏花看景。它还要跟南三山拜为兄弟,与北五岳比试高低。东海龙王得知消息,直气得一根根龙须直抖,立即从观音老母那里讨了根定山针,想把宝山钉在陆地,不许它乱跑。于是,这座山既没留在长江南,也没去成黄河北,被钉在江淮之间的滁州,成了滁州府的西山。
  自从有了这座山,滁州府的风景美了十分。西山横穿南北,象一座绿色屏风。远看莽莽苍苍,近看一片黛色。山上奇树、怪石、红花、清泉,处处可见。天上的白云缠绕着山腰,空中的鸟儿也一群群一阵阵地飞来在山上做窝垒巢,不愿离去。
  一天,一个云游的和尚见滁州西山这般美,就在山上盖了座寺院叫“西山寺”。还收留个小和尚,取名超然,跟自己学着念经。这小和尚外表像个机灵鬼,谁知笨得不开窍。随你教他怎样念经,他是喘气就忘。教了几个月的“阿弥陀佛”,他把四个字忘了两个,还有一个念歪了,他只会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摇摇头,叹口气。心里想:算了吧,这小超然简直是“歪脖子树——磨不直”了。老和尚一气拍拍屁股,一个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呆呆了半年多。这天,听说滁州蝗虫成灾,老和尚犯愁了,心想:怪我火星顶脑门子,一气丢下超然留在寺院,这一回十有八九要饿坏了。想着想着,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赶。回到寺院一看,小超然比早先长得又高又大,又白又胖,一点不像受饿的样子。
  老和尚说:“超然啊,为师我外出这么长日子,你是吃什么东西长得这样好的?”
  超然还是那句话:“摩陀,摩陀。”
  “什么摩陀可以填肚充饥呀?”
  小和尚指了指几块五彩石头连说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摇摇头说:“笑话,石头怎能充饥呢!徒弟你莫骗我。”
  小和尚见师傅不信,就转身到院外,不一会拾来一堆石头,放在锅内。小和尚一边烧火煮石,一边嘴里念着:“摩陀,摩陀。”不一会儿,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冒出了一股股香气,闻了叫人流口水儿。小和尚盛了满满的一钵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饿,见石头煮得又黄又香,就抓起一个送到嘴里尝。想不到这东西黄得象杏子,软得象芋子,甜得赛桃子。老和尚三口两口把钵子里的都吃下肚了,又把锅里剩的一点也填进了嘴里。老和尚吃过以后,觉得满身爽快,连脸上的皱纹也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在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从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们也就把西山改叫“摩陀山”了。光阴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山东有位琅琊王,名字叫司马睿。他被八王夺权闹得性命难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难。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庙,夜晚拣着小道一脚高一脚低地赶路。这一天,来到摩陀山下一个破草棚子里住下。没想到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头上身上冷汗直冒,脸色跟纸一样黄,在棚子里翻身打滚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个挑水和尚看见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会就从山上端来了一碗香茶,让琅琊王喝下。过了一时三刻,琅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觉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劲了,一点病也没有了。
  琅琊王对和尚说:“多谢师傅救命之恩。我这心口疼病从小就有,犯起来没有十天半月不见轻,药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却越来越重。不知师傅用的是什么神药有这样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礼。适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头与各样草药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
  “怎么,山上的石头也能治病?”
  和尚将寺院祖师摩陀大师煮石充饥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说:“现如今石头虽不能煮熟充饥了,因为当年摩陀大师把煮石之水泼在这山前山后,这山上就长满了奇花异草。所以这花花草草、树根石头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说出实话呢,就胡编了一套说:“我姓刘,叫刘顺。家住山东巨野县。因为要到江南投亲访友,半路上短了盘缠钱,只好一路忍饥受寒。我想在这里找些活干干,等凑足了钱再去江南。”
  和尚对琅琊王说:“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气,来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这地方有句话:‘滁州地养穷人,一条扁担两根绳’。你看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药材,兔子、山鸡满山转,是座宝山啊。”
  琅琊王司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药打山枣,从绿树中传来一阵阵山歌声。从此后,琅琊王就装成个打柴汉子住在山中,一边集合四方兄弟,一边在山中集粮屯兵,日夜操练。没过多久,司马睿带领人马浩浩荡荡打过长江,在建业城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成了第一个东晋皇帝。
  有一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从建业来到滁州观赏西山摩陀寺风光。司马睿想起当年自己在这儿落难得救、屯兵聚粮的往事,便吩咐传下圣旨:将山上寺院扩建百间,改“摩陀寺”为“琅琊寺”,改“摩陀山”为“琅琊山”。他还命御医住在琅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编成《琅琊草木篇》,广传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