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真实度

章寿发


  关于家谱的真实度,是需要多方印证才能确定。受古代体制的约束,真正记录详尽的原始谱是不存在的。自秦汉以来,只有帝王和圣人家才能有谱,其他人是根本没有谱的。除皇家外,文圣孔子有谱,武圣关羽没谱,诸葛武侯反而有谱,即便如此,皇家有国史印证可参考,其他的有多少真实度?
  至宋代,可修家谱的范围略为放开,除帝王外,朝堂上与皇帝共议国事的大臣(通常一、二品官员居多),可以修家谱,宗祠称家庙。仔钧公派因有章得象、章惇、章鉴等丞相,所以浦城章氏才能修家谱。贻贤公、培基公多次提到的“浦城旧谱”,就是指浦城章氏最早、最原始的宋代谱,其他外迁的,基本都没有谱。
  至明代,因为线装本的发明,才允许民间修谱,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家谱,除浦城旧谱外,几乎所有的初修谱都是明代或清代的。如此久远的历史,初修谱以前的世系,能有多少真实性?即便是浦城旧谱,如果是在章得象的年代初修,距离及公也至少有150年以上,其真实度也大打折扣,更何况明、清的初修谱。有些谱载有章文谷撰写的谱序,我认为这个应该商榷,因为浦城旧谱初修时,章文谷早已去世。
  所以,我的做法是:
  1、凡各自谱中记述的,且其他谱又没有不同的记述,同时也找不到史籍依据的,则取信于谱述;若各谱有相同记载且不同世系的同一个人,则等待查找更多的资料,特别是史籍资料,或者比对各谱的记述,通过分析判断,取一个较为合理的记述;
  2、谱述中有年代标记的,则通过对年代的推算来认定其可信度;
  3、谱述中有科举、官职的,则通过查阅相应的府志、通志、方志等来确认其是否存在;
  4、资料采信的原则是:国史>通志>府志>方志>文献>家谱。
  我们应该避免浦城余奎元不负责任的做法,看到一部谱,不经任何证实就立马确认并发表论文。以致练夫人姓杨名雋还是姓练名玉姑、太傅公七十二孙还是七十四孙等问题搅乱了我章氏的文化,造成我章氏内部无休止的争论。所以,如果有不同的记载时,我们应该查找其他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来证实,不能在没有依据的前提下,以自己认为合理或不合理来判断其真实性。毕竟,现代人的思维与古代人的行为不可能达成一致。

 写于2018年06月13日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