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大宗祠及堂号

章寿发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也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通常,祠堂的兴建,是随着一个家族的长期发展和繁衍而逐渐完成的。

一、灵堂、祠堂、家庙

  一个家族从祖籍地迁移而来,另开基业,初时,仅一家一户,始迁祖在此生息繁衍。数年后离世作古,子孙后人则于家中另辟一室,专设先人牌位,每年逢先人忌日、习俗祭祀日,均举行祭祀活动。这供奉先祖牌位、祭祀的场所,即为一个家庭的灵堂,也就是祠堂的前身。
  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开始分房、分户,出现了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的庭堂、宅院,一个新的村落初具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古的先祖也越来越多。此时,已无法将历代先祖移入同一个灵堂祀奉,况且,一个小小的灵堂,也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忌日之祭祀活动。于是,大兴土木修建更大规模的场所,以安置同村历代祖先,祠堂应运而生,祭祀活动也更具庄严肃穆。
  随着家族的发展,村落规模越来越大,通常会涌现出一批才气横溢的文人学士,品格清高,科第连绵,更有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深为世人推重。于是,这些家族的祠堂就有可能升格为家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庙”的组合,如寺庙、宗庙等。严格地说,寺和庙是有本质区别的。寺内主尊供奉的是佛、菩萨、罗汉,寺中的庭、舍称为“院”,例如,先祖得象公早年读书就寄居在南峰寺的功德院。寺的正规叫法应该称“寺院”,是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地方。但佛教界有戒,男女不得同修,于是,男僧称为和尚,女僧称为尼姑,尼姑的居所叫“庵”,庵中的庭、舍称为“堂”。所以,寺院是和尚出家修行的地方,庵堂是尼姑出家修行的地方。
  庙内主尊供奉的是鬼、神,如龙王庙、阎王庙、土地庙。一些有德有才、尽忠尽孝的人士也可立庙奉祀,如孔庙、关帝庙、岳王庙。也可这么说:“寺是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神,是人的神化。”广东南雄有个七姑娘庙,是得象公任南雄州知州时所建,以庙祀其祖妣练夫人,因练夫人在娘家排行第七,人称七姑娘,这里的七姑娘就是神化后的练夫人,故立庙祭祀。同样的祭祀在建瓯一直都在进行,自练夫人舍身全城后,建瓯从此不再有土地庙,建瓯百姓不祭土地神,诚祭练夫人。


渡渎章氏家庙
  佛教与神灵,经时间的撮合,逐渐融合在一起。本在庙里栖身的神,如土地神、门神等都入住进了寺内,寺和庙也结合成为寺庙。
  历代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是天之嫡长子,龙的化身,不同于凡人,是神,所以,帝王家的祠堂就叫“宗庙”。因为帝王是神,所以神办公的地方,即皇帝上朝,与文武百官理政议事的地方就叫“庙堂”。
  古时,对庙的建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太庙”是帝王的祖祠,“宗庙”是帝王的宗祠,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通常,一个家族中出现过一、二品高官,并伴随帝王在庙堂上共事的人物,该家族的祠堂就可升格为“家庙”,家庙中祀奉的是祖先,也是神化后的神灵。例如,浙江兰溪渡渎村,明代时出过礼部尚书章懋、工部尚书章拯,因此按制升为家庙。今天,渡渎村的章氏家庙依然挺立在村头,成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家庙就是祠堂,但又不等同于祠堂,祠堂祀祖,家庙祀神。

二、大宗祠、少宗祠

  在华南,特别是在广东一带,有的祠堂匾额上写着“章氏大宗祠”、“章氏少宗祠”。这“大、少”是个什么概念?“大宗祠、少宗祠”又有什么涵义?
  有人认为聚居点居住的宗族人口众多就是大宗祠,有人认为祠堂的建设规模弘大即为大宗祠,这是从文字释义的表象中去理解的。在宗族文化中,宗祠的大少与人口多少、规模大小是毫无关联的。一个能让人比较容易轻信的观点是,大房的祠堂为大宗祠,“大房”指长子长孙支脉,长子长孙即为大宗。这里,是混淆了大宗和大房的概念。大宗是历代帝王继位的制度,即嫡长子称大宗,如果没有变故,大宗必定继位,也就是大宗按制即为太子。在民间,长子支派形成族群后,被称为长房或大房,以此而有二房、三房……,各房均可建祠堂供奉分支祖。如果大房就是大宗,那太傅公十五子只有仁坦公祠是大宗祠,其余都不是。但仁坦公之祖修公,并非及公长子,因此,仁坦公就不能算长子长孙了,因而亦非大房。所以,大宗祠就是大房祠的观点也就不成立。
  前面已述,开基始祖建村集居,一定会兴建祠堂以祭祖诫后。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迁居他处,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或者于原居住地分脉成各个房支。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分支和房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分祠、房祠、支祠之分,虽有区别,但统称为祠堂。在这些统称为祠堂中,只有一座是整个宗族的总祠堂,其余不是分祠就是房祠,或更小的支祠或厅堂。因此族人往往用“大宗祠”来界定整个宗族的总祠,以区别各分祠,或者用“少宗祠”来概括所有的分祠、房祠和支祠。在这种称为“大宗祠”的总祠中,一定是只供奉这个宗族的本地开基祖的神位,或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有的还可能会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这些非前三世的祖先,往往是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这一总祠中贡献资财最多的人物,因为他们是为整个宗族做出了贡献,所以其牌位才能放于总祠中,接受整个宗族派下人的祭拜。其他世代的祖先牌位多不供奉在这种称为“大宗祠”的祠堂里,而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等称为“少宗祠”的祠堂里。
  大、少宗祠,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某一个特指的支脉而言。例如,兰溪渡渎村,现存祠堂七座,其中章氏家庙为总祠,其余六座为分祠。始迁祖三七公为及公十二世,1120年于此开基建村,经长期的发展和繁衍,有分迁至周边附近各村,乃至金华、建德及全国各地,这分祠、支祠则多达数十座,在三七公支族的所有祠堂中,只有渡渎的章氏家庙是整个支族的总祠堂。因此,渡渎章氏家庙是天下三七公支族的大宗祠,各分祠、支祠则为少宗祠。
  然而,相对于太傅公支脉来说,渡渎章氏家庙也只能是少宗祠。近代新修建的浙江三门的章氏宗祠和福建浦城的功德院,才是太傅公支脉的大宗祠,而各地所有的祠堂都是少宗祠。三门祠堂中祀奉着太傅公练夫人和十五公共十七尊雕像,功德院祀奉着太傅公练夫人二尊雕像及十五公画像,二祠均以太傅公为一世,祠中祀奉一、二世先祖,故天下太傅公支族的大宗祠,则为该二祠。虽然三门祠堂的规模、气势远远高于功德院,却终非正统。因为太傅公及十五子并非生活居住在三门,而是浦城,况且浦城有太傅公墓和祖妣刘太夫人墓可祭拜。所以,凡有祭祀活动,天下太傅公后裔均赴浦城祭祖。因此,功德院是正统的太傅公支族大宗祠。
  如果浦城另有供奉浦城始迁祖及公的祠堂,那功德院也只能是少宗祠。更深远些,如果天下有供奉立姓显祖的宗祠,则除了显公祠为唯一的大宗祠外,天下所有章氏宗祠都是少宗祠。
  简而言之,大宗祠就是总祠,少宗祠则为分祠。大、少宗祠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家族的人口多少、祠堂的规模大小均无关系。在特指的范围内,是大宗祠,而在更大范围的背景下,可能就是少宗祠。

三、堂号

  名讳是一个人的标记,姓氏是一个宗族的标记,而堂号则是姓氏的延伸,是一个家族中特有的宗族标志,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代表着家族的血统、历史及荣誉。每个家族都有一个本家族的祠堂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神主牌位,并给它取一个堂号,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家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发源相关,以姓氏起源的典故作为堂号。章氏的起源,渊于姜太公吕尚,太公的二个孙子吕得和吕虎为亲兄弟,吕得继承齐国,号乙公;吕虎封为鄣国国君,号穆公。齐国和鄣国兄弟相亲,和睦相处。传十三代后,齐国灭鄣,显公逃离鄣国,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因而去邑(阝)为章,自立章姓,谓章显,章氏自此诞生。因此,章氏后人多以“睦亲堂”、“敦睦堂”、“惇睦堂”、“和睦堂”为宗祠的堂号,意在弘扬孝道,宣扬兄弟和睦,启迪后人敦宗睦族,维护家族的稳定,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广义的堂号也有直接以姓氏的郡望作为堂号。“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春秋战国至秦朝数百年的地方行政区域,“望”是指有地位、有名望,令人仰望的。而“郡望”,则表明一个姓氏诞生的根源地,或在某个区域时期内,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望族。春秋时期,鄣国被灭后,显公逃至韩、赵、秦三国毗邻地武都(今陕西汉中东,春秋时置武都郡,战国楚置梁州),而去邑为章的,这“武都郡”就是章氏起源的郡望。西晋严公,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今河北献县,汉置河间郡,北魏置瀛州)侯,由此,“河间郡”就以其声名显赫而成为章氏的郡望。“武都堂”、“河间堂”以郡望为堂号,也就被使用在一些章氏宗祠上。标明我章氏渊远流长,在历史上曾经拥有过辉煌。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或祥瑞典故作为堂号,此类堂号具有本家族姓氏的特征,每当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如太傅公属下有二将,因贻误军机,本该斩首,练夫人惜其将才,以首饰资助,放逃二将。数年后,二将奉命屠城。破城前一晚,二将感恩,派人潜入城中,送上金银白旗与练夫人,并告知门前插上白旗,以免屠城之际误杀练夫人一家。练夫人退还金银白旗,明确表示:“不愿独活,若屠城必先杀老身!”二将感动,即刻放弃屠城。因练夫人舍身全城的典故,“全城堂”则被广泛使用于太傅公支脉的宗族祠堂。再如,得象公之母在临产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在登山,途中遇到一位神仙,给了自己一尊玉象。醒来后生下了得象,“得象”的取名即由梦而得。同样的梦,得象之父世涣公也做到过,还梦见家里积笏如山(笏,上朝时众臣手捧的朝板)。于是,“梦笏堂”、“积笏堂”就成了得象公支脉的宗祠堂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渎余庆堂
  狭义的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有以良好祝愿为堂号的,如“余庆堂”、“安乐堂”、“安庆堂”、“庆丰堂”、“垂裕堂”等。如兰溪渡渎村的“余庆堂”是渡渎村的分祠之一,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保护的祠堂,在所有章氏祠堂中是极为罕见的。有以传统伦理规范,劝戒训勉后代子孙为堂号的。如“敦伦堂”、“敦本堂”、“思敬堂”、“敬爱堂”、“务本堂”、“和贵堂”等。也有以某祠开基祖的名讳或行字为堂号,用“某某公祠”、或“某某公厅”来命名祠堂。如兰溪渡渎村的洙公,字邦鲁,行衍六,为渡渎九世、及公二十世。所以,洙公为渡渎村的一个分祠的开基祖,其堂号以行第命名“衍六厅”。
  总之,堂号的命名,真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具有区分宗支族别的功能,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等紧密关联。

 写于2015年10月8日

网站管理:章寿发  E-mail:z_shoufa@aliyu.com